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文科視野下的文學教育

2022-04-01 12:11:03彭超
文學教育 2022年3期
關鍵詞:以文化人新文科

內容摘要:新文科發(fā)展和文科教育不僅面向文科專業(yè)的學生,也要面向理工科專業(yè)的學生,承擔著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面向高校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開展高質量的通識教育,樹牢文化自信,強化價值引領。以文學類通識課程為例,提升通識課程的學術內涵,重視問題導向,引導學生思考;關注跨界融合,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力。在教學上,為學生為中心,同時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技術的革新,讓學習真實發(fā)生。培養(yǎng)理工科學生的人文情懷,也是在新文科視野下培養(yǎng)全方面發(fā)展人才的題中之義。

關鍵詞:新文科 理工科專業(yè) 文學通識 以文化人

高等教育關系到國家未來發(fā)展,高等教育要圍繞著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等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2018年,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發(fā)展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出臺,要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新文科擔負著重大任務和使命,即“培養(yǎng)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培育優(yōu)秀的新時代社會科學家;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創(chuàng)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盵1]

“作為培養(yǎng)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戰(zhàn)場、主陣地、主渠道”[1],高等文科教育在培養(yǎng)新時代文科人才的同時,也能夠對理工科專業(yè)本科生進行文科教育,提升人文素質,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人才。文科教育對于理工科本科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彌補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短板,從而獲得全面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文科教育也承載著價值觀培育功能,這也契合了教育部所提出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2]。具體到文學教育,“結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3],將育人元素有機融入文學課程教學,取得浸潤式育人效果。本文以文學類通識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實施面向理工科專業(yè)本科生的文學教育,以人為本,以文化人,健全人格,培養(yǎng)新時代的建設者。

一.以人為本,以文化人:強化價值引領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于文學、歷史學、哲學類等人文課程提出的要求是“要結合專業(yè)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對于面向理工科專業(yè)本科生的文學類通識課程而言,如何確定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調整課程內容重點呢?

在理工科高校,文學類通選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耙匀宋谋?,以文化人”,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文學類通選課所希望達到的育人目標。與此同時,文學類通選課在思政教育方面有著天然優(yōu)勢,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能夠顯著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

以筆者所教授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細讀》課程為例,選擇以“講好中國故事”作為載體,為“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同向尋找支點,即選擇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故事,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文學故事的方式講述出來,以隱性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形成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社會認同。文學作品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書寫是深入的,以中國當代文學為例,不僅有《林海雪原》等經(jīng)典革命歷史小說,展現(xiàn)奮斗向上的紅色革命文化;還有《經(jīng)山海》(2019)等新作塑造新時代鄉(xiāng)鎮(zhèn)干部形象,用文學書寫新時代,展現(xiàn)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具體選授課文本,需要考慮學生的接受度,盡量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文本,比如2015年獲得雨果最佳長篇小說獎的《三體》深受理工科專業(yè)本科生的喜愛,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化沖突與文化包容、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題。

二.建設“金課”:提升學術內涵

新文科與新工科、新農科、新醫(yī)科密切聯(lián)系,“新文科為新工科、新農科、新醫(yī)科提供方法、標準、價值判斷以及未來所需要的職業(yè)綜合素質”[1],這就要求新文科的發(fā)展要滿足新時代發(fā)展需要。文科發(fā)展和文科教育不僅僅是面向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也承擔著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面向高校所有的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4],開展高質量通識教育,樹牢文化自信。因此,要建設“金課”,提升通識課程的學術內涵。

1.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去思考

作為面向理工科專業(yè)本科生的文學類通識課程,要提高課程的學術內涵,并不是希望學生能夠像文科本科生掌握專業(yè)理論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學會思考與提問。

仍以筆者所教授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細讀》課程為例,在具體講授的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以《永遠有多遠》這部作品為例,這是作家鐵凝發(fā)表于1999年的中篇小說。在設計課程的時候,筆者用不同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第一組問題:白大省被胡同里的老人們稱贊為“仁義”,她為什么如此“仁義”?對于白大省的“仁義”,大家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為什么?第二組問題:白大省的“仁義”成全了她的愛情嗎?如何看待她在愛情關系中的卑微態(tài)度?第三組問題:白大省的“仁義”在世紀之交已經(jīng)“過時”了嗎?如何結合作品寫作背景來評價白大省的“仁義”?第四組問題:如何看待白大省不想當一個好人反而渴望成為另一個人的愿望?白大省內心真正認同的是什么?

這四組問題是由淺到深層層遞進的關系。在授課環(huán)節(jié),筆者提供作品的相關背景信息,然后用這四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完這四組問題之后,學生對《永遠有多遠》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會提出新的問題。比如,白大省的性別對她的性格是否有影響?同時,筆者也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反思,比如,如果你是白大省的姥姥/男朋友/弟弟,你會如何評價白大省的“仁義”?如果你與白大省沒有任何利益關系,從客觀的第三方視角,又將如何評價白大省?你愿意給白大省一些建議嗎?通過提問和引導學生發(fā)問,既能增進課堂的活力,提升課程的質量,又能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提問的思維能力,同時取得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

2.跨界融合: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力

作為面向理工科專業(yè)本科生的文學類通識課程,還要時刻關注科技動向和前沿話題,尋找文學與科技的結合點,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力。這種創(chuàng)新力可能并不直接表現(xiàn)為新技術的發(fā)明,而更多是思想的啟發(fā)。比如說,科技的進步是否會帶來倫理的困擾?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就要求我們打破狹隘的專業(yè)知識壁壘。這一點在科幻文學上,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

科幻小說中的科學構想并不直接對應現(xiàn)實生活中的科技發(fā)明,但是科幻小說卻可以啟發(fā)和鼓舞學生進行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熱愛,思考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復雜影響。盡管科幻小說存在著幻想的成分,但是科學家卻受到啟發(fā),“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科學與現(xiàn)實”。[5](P64)

依舊以筆者所教授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細讀》課程為例,第六個專題為科幻文學,筆者會在這個專題向學生簡要介紹科幻文學發(fā)展史,并以劉慈欣《三體》為例進行進一步的討論。討論依然以問題作為引導,圍繞著三體與地球之間的文明沖突展開。在小說設置中,三體文明的科技先進,卻面臨著生存危機;地球文明的科技落后,社會矛盾沖突嚴重。這兩種不同文明形成對比,那么,現(xiàn)代人類文明是否值得完善和捍衛(wèi)?以葉文潔為代表的拯救派對人類現(xiàn)代文明和人類道德產生絕望,希望引入先進的三體文明來拯救人類文明,這是否可行?科技、文明、道德這三者的關系究竟如何?社會的道德和文明程度與科技發(fā)展水平之間有必然聯(lián)系嗎?為什么面對三體文明的入侵,同為科學家的汪淼做出了與葉文潔不同的選擇?這些問題能夠很好地引起學生對現(xiàn)代科技文明的反思,理性地看待科技文明的多面性。

要上好一門面向理工科專業(yè)本科生的文學類通識課,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主動地去了解理工科專業(yè),去了解前沿科技,尋找對話的可能性??苹眯≌f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啟發(fā)科學思考方面有優(yōu)勢,通過選擇合適的文本,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

三.智慧教學: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

“新文科”之“新”,在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評價標準、實施路徑、技術方法等都發(fā)生新變化。高等教育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和現(xiàn)代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成為趨勢。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促進教學技術的革新,讓學習隨處可以發(fā)生。這些新變化也直接促進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進。

1.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習真實發(fā)生

在理工科高校,文學類通識課程有時候會面臨著尷尬的局面,學生會抱著“湊學分”的心態(tài)來選課,出現(xiàn)“身子”在教室,“腦子”在云游的情況。如何改變學生的這種狀況,讓學習真實發(fā)生呢?這需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筆者所教授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細讀》上,筆者進行了不同的嘗試。嘗試一,將選課同學分為小組,在小組內部展開導讀,并請小組在課堂上做發(fā)言。嘗試二,有意識地提煉出適合討論的話題,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請學生代表進行發(fā)言。嘗試三,每學期專門組織兩次閱讀討論課,把時間交給學生,由學生來進行組織安排。這三種嘗試各有利弊,但總體而言,調動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體會到課程與自身的關聯(lián)性,增加了學生與課程之間的“黏性”。此外,還依托微信公眾號平臺開展讀書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外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反哺課堂教學,讓學生能夠真正學有所獲。

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腦子”不斷地動起來時,學習才有可能真實發(fā)生。當然,這需要授課教師提前去了解學生,并精心地準備和組織,不然極有可能流于形式,讓學生疲于應付,影響課堂質量。

2.“互聯(lián)網(wǎng)+高等教育”,技術促進教學

“新文科”要“適應科學技術發(fā)展、擁抱科學技術發(fā)展”[6],這意味著新文科與互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學科的交叉融合成為趨勢。從另一個角度,新文科視角下的教學也需要大膽地嘗試利用新技術手段,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換言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已然改變了課程教學的方式,利用現(xiàn)代技術讓日常教學更為多元,也是大勢所趨。

學習通、云班課、雨課堂等都是目前常見的教學平臺,對于課堂教學而言,能起到輔助作用。筆者的課程使用學習通展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除了支持課堂翻轉教學之外,還有圖書資源和課程資源,方便提供給學生進行課外拓展。但是,在筆者進行的一項調查中,也有學生表示教學平臺的多樣給學習帶來額外負擔,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不同課程使用的教學平臺不同,甚至同一門課程使用多個不同的教學平臺,需要學生在多個平臺來回切換,降低學習效率。

技術是手段,并非是判斷教學的唯一標準。歸根結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不能一味地為了用技術而用技術,這就本末倒置,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理工科專業(yè)的學生從事科技創(chuàng)新,也需要人文情懷。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給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提出了一道難題,要回答“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個問題,或許人文通識教育能夠提供一點答案。

科學的想象力和人文藝術的想象力在更高層次是有共通性的,這一點應該成為共識。南方科技大學于2017年成立了“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在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建起橋梁,探尋科幻科普與科研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推動想象與科學的連接,促進創(chuàng)新的發(fā)生。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探索。

面向未來的高等教育可能更關注跨學科的重要性,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技術之間互相滲透;至于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學習理工的學生最好有一些文學知識和藝術修養(yǎng),而學文科的學生則應有一些科學知識和探索精神”[7]。新文科背景下的通識教育更加強調“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zhàn)和新需求”,如此,在新文科視野下培養(yǎng)的“具有跨界融合思維和實踐行動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人才”更能承擔起新時代的責任與擔當。[8]

對于理工科大學而言,如何建設具有跨學科性、前沿性、適應新時代需要、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人文通識課程,并讓課程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情懷,仍需要持續(xù)性的探索和實踐。這條道路或許艱難而漫長,但對于培養(yǎng)“人”而言卻是極為有利的。

參考文獻

[1]吳巖.積勢蓄勢謀勢 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01):5-11.

[2]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2018

-10-08]

[3]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

ml,2020-06-01.

[4]樊麗明.對“新文科”之“新”的幾點理解[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0-11.

[5]杜漸.談談中國科學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問題[A].//吳巖、姜振宇.中國科幻文論精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6]楊燦明.從四個維度來看新文科之“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1-12.

[7]王寧.新文科視野下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J].教育家,2021(21):1.

[8]李鳳亮、陳泳樺.新文科視野下的大學通識教育[J].山東大學學報,2021(4):161-167.

基金項目: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科研基金項目“一流本科教學視角下的寫作課程研究”(ZX20200092);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批判性思維與寫作》教材建設”(2021-188);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文化自信與中國當代文學課程建設研究”(2020-64)。

(作者介紹:彭超,美國杜克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體育與人文藝術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以文化人新文科
“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路徑探析
“新文科”內涵探析及建設思考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圖書與情報(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優(yōu)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形勢與新進路
出版廣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以文化人:“兩個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的價值目標
以文化人 增強自我凈化能力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15:12
文化新論四題
藝術百家(2015年1期)2015-04-07 04:56:09
讓課堂“以文化人”
靖州| 安新县| 永和县| 襄汾县| 湾仔区| 江北区| 吕梁市| 大邑县| 平凉市| 延边| 甘孜| 安义县| 漳浦县| 东乌珠穆沁旗| 大冶市| 信宜市| 商南县| 沐川县| 芜湖市| 赞皇县| 昭平县| 阳高县| 防城港市| 平陆县| 桂东县| 金秀| 密云县| 太湖县| 达州市| 威宁| 桐庐县| 福安市| 县级市| 额济纳旗| 通许县| 驻马店市| 刚察县| 都兰县| 孝昌县| 新郑市|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