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四庫提要經(jīng)部字書類辨正三則
——淺談諸提要間的因承關(guān)系及浙本《總目》底本來源

2022-04-03 06:21王志鵬
貴州文史叢刊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切韻文淵閣紀(jì)昀

王志鵬

(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成書于清乾隆年間,是我國古代一部大型的解題書目。關(guān)于四庫提要類文獻(xiàn),現(xiàn)存的主要有各家分纂稿(翁方綱、姚鼐、邵晉涵等),《四庫全書初次進(jìn)呈存目》(以下簡稱“《初目》”),《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的書前提要,《四庫全書薈要》書前提要,《四庫全書》閣本書前提要(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文瀾閣),《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以下簡稱“《簡目》”)等,大致可劃分為分纂提要、匯總提要、刊本提要、書前提要、總目提要等五種類型。1江慶柏:《四庫提要文獻(xiàn)的比較與研究》,《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6年第六期,第21頁。除此之外,在《總目》層面,還有諸多稿本可以對勘,如國家圖書館藏稿本、上海圖書館藏稿本等。《四庫全書總目》“小學(xué)類”提要在全書卷四十至卷四十四,共計五卷,三種,分別是訓(xùn)詁之屬、字書之屬和韻書之屬。該類收著錄書八十三種,存目書一百三十七種,共二百二十種。其中字書類著錄書三十六種,存目書六十八種,共計一百零四種,與訓(xùn)詁、韻書類總數(shù)相當(dāng)。

四庫各提要文本之間纂修時間跨度大,經(jīng)手人員復(fù)雜,又屢經(jīng)改易,其撤換、增補、覆校等情況繁多。各類型提要文獻(xiàn)之間存在多種差異,故其內(nèi)容自不能無訛誤,也不免常有舛誤。本文以每篇提要為最小單位,校訂考論了《干祿字書》《急就章》《說文解字篆韻譜》等三部字書提要。將此三則提要的各種類型進(jìn)行比較,分析其在文字、詳略、思想上的差異,并校定謬誤,歸納各提要間的因襲關(guān)系,藉此期望厘清《總目》提要的編纂和修改情況,以及浙本《總目》底本的來源問題。

一、《干祿字書》

《干祿字書》一卷,唐顏元孫撰。是書版本眾多,然究其源流,不過三種。是書先有石刻,后有雕版。顏師古貞觀初勘定經(jīng)籍,著有《顏氏字樣》,此書《中興館閣書目》有載,今已不傳,乃《干祿字書》前身,后顏元孫在此基礎(chǔ)上著《干祿字書》。大歷九年(774),顏真卿官湖州時,嘗手書是編勒石于刺史宅院東廳,是為此書初本。其后石刻漸損。開成四年(839),楊漢公官湖州刺史,摹寫此書重刻于石。以上二本皆屬石刻本,乃諸本之源。歐陽修《集古錄》具載此二種拓本。然文忠公時所見原拓,業(yè)已不全,“此本刻石殘缺處多直以魯公真本而錄之爾”1顏元孫撰,魏裔介考證:《別本干祿字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第一八七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 244頁。。世間所傳,多是楊漢公拓本,“世人所見乃漢公模本,而大歷真本以不完,遂不復(fù)傳”2顏元孫撰,魏裔介考證:《別本干祿字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第一八七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244頁。?!端膸烊珪醮芜M(jìn)呈存目》提要言“宋紹興壬戌勾詠復(fù)摹刻于蜀中”3《四庫全書初次進(jìn)呈存目》,《經(jīng)部》卷二,第751頁。,此言不誤。然后續(xù)各提要均誤作“開成四年,楊漢公復(fù)摹刻于蜀中”,則是誤將宋蜀刻本和唐湖州石刻本混為一談。據(jù)《新唐書》,楊漢公一生未涉蜀地,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亦有詳考,故蜀本非楊漢公所刻。然是書所謂蜀本者有二,一為南宋初宇文公4按,關(guān)于宇文公,余嘉錫引段玉裁之語,定宇文公為宇文時中,甚是??加钗臅r中履歷,歷任湖州太守、遂寧知府,后知潼川,故得以“得魯公所書和楊漢公所摹二本”,事跡皆合。石刻本,碑在潼川府,5秦武域撰,張志江點校:《聞見瓣香錄》丙卷,山右歷史文化研究院編:《山右叢書·初編》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60頁。此本后有紹興十二年八月十六《跋》,故此即《初目》所言蜀紹興刻本是也。且據(jù)此本《跋》可知,此本之前,蜀中仍有另一版刻本:“蜀士大夫所見唯版刻……于是俾以楊、蜀二本參校?!惫适裰卸?,為宋刻,與楊漢公無關(guān)6按:以上三種石刻本乃后世諸本之源,而石刻多拓本,后多殘損,刻本又以宇文公為底本傳世尤多,如萬歷中《夷門廣牘》本即屬此系。石本、版本俱有優(yōu)劣,段玉裁《經(jīng)韻樓集》卷七《書干祿字書后》所列甚詳,然不免有以今律古之嫌。宋寶佑年間陳蘭孫本亦屬早刻,然觀其似非宇文一系,《四庫全書》所收本為馬家刻本,翻自陳本,陳本翻自湖本,其本末未詳,以待后考。。

《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一四二三條有紀(jì)昀??蔽臏Y閣本所呈清單,其中《干祿字書》一條云:“此書唐顏元孫撰。兩淮馬裕家刻本,校讎頗精,題識詳明。今所寫草略殊甚。觀其體例,似以魏裔介家所刻抵補,殊非善本。”7張書才:《四庫全書纂修檔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6頁。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所收錄本乃清馬曰璐翻刻宋陳蘭孫本,且曾以蜀本互校,訂訛補脫,與紀(jì)昀所言異。今審其所??敝帲c他本相比。如序中云“真卿伯祖”;平聲“祎、袆”條下有校語:“案:‘漪,陳氏本訛作猗,今據(jù)石刻改正’”;平聲“裙、帬”條下有校語:“陳氏本脫此注五字,今據(jù)石刻補入。”此幾條8此處幾條均見: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四冊,第243~251頁。,考國圖所藏王蔭嘉藏本,其同處亦誤作“真卿伯祖”,“漪”字確作“猗”,注下確脫五字,此本后有陳蘭孫跋語,當(dāng)與提要所著源出一系。又考南圖所藏朱振祖抄本同處,則有所不同,序中作“元孫伯祖”“漪”字并未訛;“裙、帬”條下注也未脫。9按,明端始堂本、萬歷中《夷門廣牘》本均為“元孫伯祖”不誤,“漪”字亦不誤。

魏裔介本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存目》中有著錄,此本轉(zhuǎn)韻處標(biāo)有韻目,卷端有考證之語。南京圖書館藏有朱振祖抄本,杜澤遜《跋乾隆朱振祖抄本〈干祿字書〉》詳考此書,卷數(shù)、韻目均合《存目》之?dāng)?shù),認(rèn)為是魏裔介之同源別本。據(jù)此,若按紀(jì)昀所言,馬家所獻(xiàn)原本,校讎頗精,題識詳明,今所抄錄,校改頗多,而題識不明,似非一本。又如紀(jì)昀所言,其當(dāng)時所見本已經(jīng)是魏裔介家本抵補,據(jù)杜澤遜所考,魏、朱本同屬一系,而今《四庫全書》所收本又與朱抄本有多處不同。且其本不注韻目,無有顧炎武、張延登之頁眉批語,卷數(shù)亦不相合,故其既非馬裕所獻(xiàn)本,又非紀(jì)昀所見之魏裔介本。而馬裕家所藏之書,多源自吳焯、趙昱,其所獻(xiàn)之本,多為善本;所刻之書,校讎頗精,唯此一書,舛誤極多。故疑《四庫全書》前期采集書目時,確收有馬裕家《干祿字書》一卷,然此書后佚失,館臣乃以魏裔介本抵補。后紀(jì)昀檢閱發(fā)現(xiàn)不妥,將魏本改收《存目》中,其后又將著錄本抽換為翻自宋陳蘭孫的內(nèi)府藏本,然馬裕所獻(xiàn),或?qū)僦毂疽幌担蜿惐疽幌?。《總目》雖抽改底本,仍題作馬裕家藏1按,提要凡兩淮馬家之書,皆稱馬裕,然馬裕其人,史傳不載?;蛴兄^馬裕為“揚州二馬”馬曰璐之子馬振伯,然查其履歷,皆不能合??肌犊偰俊匪姹荆}商江春所獻(xiàn),均題鹽號,并非本名,如兩淮江廣達(dá)。提要亦云:“國朝馬曰璐翻雕”,且四庫所收《五經(jīng)文字》,亦題作馬裕家本,提要中亦稱“馬曰璐《新刊版本跋》云”等。據(jù)此馬裕可能即馬曰璐本人??捡R曰璐家康熙年間確刊有《干祿字書》一卷,故馬裕家藏本即是此本。,以勸獻(xiàn)書之家。今《存目》中仍著有魏本,足可證。

《總目》言:“卷首《序》文本元孫作,所謂‘伯祖故秘書監(jiān)’,乃師古也。蘭孫以元孫亦贈秘書監(jiān),遂誤以為真卿稱元孫,而以《序》中元孫二字改為真卿以就之?!?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冊,第839頁。是館臣已知序中之誤,然文淵閣所收之書,其書《序》中仍誤作“真卿”。魏小虎《四庫全書總目匯訂》言:“《中興館閣書目》已誤師古為元孫、元孫為真卿,非自陳蘭孫始?!?魏小虎:《四庫全書總目匯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56頁??肌吨信d館閣書目》言:“唐《干祿字書》一卷,顏元孫撰,從子真卿(參校)書,序云‘元孫正觀中刊正經(jīng)籍,因錄字體數(shù)紙以為讎校楷書,時號“顏氏字樣”,真卿參校成一卷,名曰《干祿字書》’。”4此據(jù)南京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藏朱希祖文稿·六》,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31頁。按:原稿“參校”旁有刪除符號?!吨信d館閣書目》成書于宋淳熙年間,據(jù)陳蘭孫本書后跋語可知其寫于宋寶祐年間,晚于前者,可知此言不誤。然此誤亦或非始于《中興館閣書目》,考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子部·藝術(shù)類》所收宋朱長文《墨池編·字學(xué)門》,“《干祿字書序》”一條,已誤寫作顏真卿撰。此序本出自元孫之手,若據(jù)此,朱長文乃北宋嘉祐、元祐年間人,又早于淳熙年間之《中興館閣書目》,可見其致誤已久。然其怪者,文淵閣本《墨池編》正文寫作“元孫季父故秘書監(jiān)云云”5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百一十二冊,第604頁。,并未訛作真卿。倘此序魯公所書,何直稱其諸父元孫邪?若非其所書,何題作“唐顏真卿《干祿字書序》”邪?且《干祿字書》館臣于提要中已明指:“《序》中元孫二字改為真卿以就之,曰璐亦承其訛,殊為失考?!?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四冊,第243頁。抄錄時仍從其舊不改,仍作“真卿伯祖故秘書監(jiān)”,其??敝?,可見一斑。

明隆慶永和堂本《墨池編》已誤作顏真卿序,然正文“元孫伯祖”不誤,與此類同。清乾隆就閑堂本《墨池編》作元孫序,正文“元孫伯祖”亦不誤,此本館臣或未得見。提要所收《墨池編》乃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共六卷,提要云:“是長文原本當(dāng)為十二卷,今止六卷,殆后人所合并歟?”7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百一十二冊,第595頁。然考就閑堂本書前朱長文自序,知其“乃勘定裒寫,以意相別,又以所著附成二十通目,曰《墨池編》”8朱長文:《墨池編》,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一年就閑堂刻本,書前《序》。。據(jù)其書尾朱之勱跋可知,朱之勱乃朱長文二十二世孫,該書明朝曾有隆慶薛晨刻本、萬歷李時成刻本。且李板乃據(jù)薛板翻刻,并二十卷為六,均失本真。據(jù)序跋則卷數(shù)原委甚明,且康熙年間朱本已付梓,提要有此問當(dāng)是未見此序跋,所見之本亦非朱氏家藏一系,應(yīng)是薛、李之源,而削去序跋合卷之本。

《總目》言是書二百六部之次序,與《廣韻》間有不同,然元孫著書之時,自無《廣韻》可依。審其出入者,如存目提要所言,平聲“覃談”列“陽唐”之前,“蒸登”列“鹽添”之后。去聲“泰”列“霽祭”之前,入聲“陌麥昔錫”四韻,則列為“錫昔麥陌”??肌肚许崱反涡?此據(jù)《唐寫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則平聲為三十五覃,三十六談,三十七陽;四十七鹽,四十八添,四十九蒸,五十登。去聲十二泰,十三霽,十四祭。入聲則為陌麥昔錫。2按,南圖藏朱振祖抄本,此處標(biāo)目次序為“錫陌麥昔”。以上出入,此并與《切韻》相合。是元孫所據(jù)之韻序,為《切韻》一系無疑。

提要評是書“酌古準(zhǔn)今,實可行用”3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四冊,第244頁。。竊以為自魏晉以來,聲韻多改,隋唐以降,俗字實多。元孫是書,著于紛雜之時,分別三體,并有憑據(jù)。其所列通體,提要苛責(zé)實多,因后世多不行用。然其當(dāng)時多為類化俗字之屬,用亦不鮮,今敦煌文獻(xiàn)確可窺見,不當(dāng)為苛責(zé)之由。又其初稱“字樣”,自以形樣為主。且魯公筆法為世楷模,而字書辨正訛謬尤為學(xué)者所資。又“魯公書刻石者多而絕小字,此注最小而筆力精勁可法,尤宜愛惜”4原語出歐陽修《集古錄》,此據(jù)顏元孫撰,魏裔介考證:《別本干祿字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第一八七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244頁。。

二、《急就章》

《急就章》四卷,漢史游撰,史游兩《漢書》皆無傳,其活動在漢元帝時期。關(guān)于是書卷數(shù),《總目》稱之為四卷。然《漢書·藝文志》載其書,但稱“《急就》一篇”5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1頁。,并未分卷。核宋鄭樵《通志》卷六十四《藝文略》:“《急就章》一卷,史游;《急就章》二卷,崔浩注;《急就章》一卷,顏之推注;《急就章》三卷,豆盧氏撰;《急就章》一卷,顏師古注?!?鄭樵:《通志略》卷七十,《四部備要》第四十六冊,中華書局1920-1934年??芍緯醭刹⒉环志?,至各家為之作注,遂厘數(shù)卷,各不相同。據(jù)鄭氏所載,其中崔注一卷,二顏各一卷,豆注為三卷。雖然,至此仍未出現(xiàn)《總目》所載的通行本四卷本。

《總目》言:“惟顏師古《注》一卷存。王應(yīng)麟又補注之,厘為四卷?!?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2頁。即認(rèn)為后世所傳顏師古一卷注本,至王應(yīng)麟補注方厘為四卷,此言不確。核元脫脫《宋史·藝文志》載王應(yīng)麟“《補注急就篇》六卷”8脫脫等:《宋史》卷二百三,《藝文志》第一百五十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端问贰ね鯌?yīng)麟傳》又言:“《補注急就篇》六卷?!?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八,《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梢?,王應(yīng)麟原書是六卷本無疑,并未如提要所言“厘為四卷”。

那后世通行本的四卷本源出何處?核元王元恭(至正)《四明續(xù)志》卷七有“書板”一條,載有:“《補注急就篇》四卷,計板八十九片……《姓氏急就篇》二卷,計板五十四片……右十四種,深寧先生尚書王公應(yīng)麟所著,《困學(xué)紀(jì)聞》系泰定二年廉訪僉事孫楫命刊;《玉?!返葧仁钦銝|都事牟應(yīng)復(fù)建議板行,至元五年宣慰使都元帥也乞里不花資德命刊。”10王元恭:《(至正)四明續(xù)志》卷七,《書版》,明刻本。據(jù)此可知,通行的四卷本,是至元五年(1268)也乞里不花付梓時才如此分卷的,此本后疑藏于陸心源皕宋樓1按,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小學(xué)》:“《急就篇》,四卷。元刊元印本。宋浚儀王應(yīng)麟伯厚補注?!薄R财蚶锊换ǔ霭媪撕芏嗤鯌?yīng)麟的書,但如《補注急就篇》《姓氏急就篇》《玉?!返葧紱]按作者原卷數(shù)刊刻,而是分別改成了四卷、兩卷、二百零四卷。自元刊《補注急就篇》之后,傳世《急就》本包括顏師古注在內(nèi),都以四卷本為常,應(yīng)是為統(tǒng)一起訖,參讀便捷所致。如明祁承《澹生堂藏書目》:“《急就篇注》,四卷二冊。史游著,顏師古注;《急就篇補注》,四卷一冊。王應(yīng)麟補注?!?祁承:《澹生堂藏書目》不分卷,清宋氏漫堂鈔本。清丁仁《八千卷樓書目》:“《急就章》四卷,漢史游撰。”3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三,《經(jīng)部》,民國鉛印本。

關(guān)于是書書名,除《總目》著錄為“《急就章》”外,其馀諸閣本提要皆作《急就篇》。按當(dāng)時著書,仍依簡冊以行。故其書但有篇卷,未見其所謂章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章,樂竟為一章?!薄抖巫ⅰ罚骸案杷乖徽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三上,清嘉慶二十年經(jīng)韻樓刻本??梢?,“章”作為“篇章”之意,是從“樂曲終章”之意引申而來。較早作為文章章節(jié)之意,見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積句而為章,積章而成篇?!?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28頁。這一時代,恰好與注提要所言“是改‘篇’為‘章’在魏以后”6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1頁。時間接近。故其書原本但作《急就》,并無篇章之贅。名之《急就篇》《急就章》,乃后世習(xí)稱也。故《漢書·藝文志》“《急就》一篇”后世稱之《急就篇》;“《凡將》一篇”后世稱之《凡將篇》;即便“《史籀》十五篇”,后世仍稱《史籀篇》。

至于《總目》引張懷瓘《書斷》之語“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7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2頁。,以“今本每節(jié)之首俱有‘章第幾’字”8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2頁。,認(rèn)為“然則所謂‘章草’者,正因游作是書,以所變草法書之。后人以其出于《急就章》,遂名‘章草’耳”。認(rèn)定《急就章》為其本名,意尤未安。夫“章草”之名,眾說紛紜,或言為章帝所喜,或言以別于今草,或言即有章法之草書?!稌鴶唷分猿鲎允酚巍都本驼隆分?,雖確有其說,然核之元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急就者,謂字之難知者,緩急可就而求焉。”9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卷一百八十九,《經(jīng)籍考》十六,清浙江書局刻本。似史游此書,初非以書法藝術(shù)見長,故宋羅愿《鄂州小集》卷四有言:“自東漢杜度、張芝善藁法,始用以寫此章,號章草。說者因謂草書起于游,蓋不察作此書之意。”10羅愿:《鄂州小集》卷四,《書〈急就篇〉后》,明洪武二年刻本。且核之國圖所藏《明拓松江本〈急就章〉》,每節(jié)之首并無“章第幾”字,此格式唯后世各版刻通行本加之。故館臣以一說率定書名,別無旁證,則多有揣測之嫌。

《總目》言:“師古本比皇象碑多六十三字,而少‘齊國’‘山陽’兩章,止三十二章。”11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2頁。似認(rèn)為皇象碑本為三十四章本?!短嵋酚盅酝鯌?yīng)麟《藝文志考證》曾考訂其中二章起于東漢,可補師古之闕。今核之宋羅愿《鄂州小集》卷四《題跋·書〈急就篇〉后》:

今唯有一本,相傳是吳皇象寫,比顏解本無“焦滅胡”以下六十三字,才三十一章而已。國朝太宗皇帝嘗親書此篇,又于顏本外多“齊國”“山陽”兩章,凡為章三十有四。此兩章蓋起于東漢。按“《急就篇》末說長安中涇渭街術(shù),故此篇亦言洛陽人物之盛以相當(dāng),而鄗縣以世祖即位之地,升其名為高邑,與先漢所改真定、常山并列,此為后漢人所續(xù)不疑”。1羅愿:《鄂州小集》卷四,《書〈急就篇〉后》,明洪武二年刻本。

羅氏此語,原委甚明,考證亦深。據(jù)此可知顏本與六十三字本不分章,而吳皇象碑本亦止三十一章而已。王國維也曾在《校松江本急就篇序》中提到,粹芬閣曾藏有三十一卷的殘本南宋太和館本皇象書《急就篇》。2王國維:《王國維手定觀堂集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頁。其三十四章者,乃宋至道中期,宋太宗親書以補。此事王應(yīng)麟《玉?!芬嘤刑峒埃^臣失察焉。且此二章考證其出自東漢云云,亦非王應(yīng)麟原文,核王應(yīng)麟《漢藝文志考證》原文,王氏于此特注明“羅氏曰……”,《鄂州小集》四庫亦有收錄,然此蓋以館臣失察,而誤以為是王應(yīng)麟之語。

至于諸提要所言是書“自始至終,無一復(fù)字”3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2頁。,其后繆荃孫《嘉業(yè)堂藏書志》沿用《提要》之誤,仍作:“自始至終,無一復(fù)字。文詞雅奧,非蒙求諸書所能及?!?繆荃孫:《嘉業(yè)堂藏書志》卷一,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頁。此書復(fù)字甚多,如“不足憐、不直錢;莫不滋榮、莫不容盛;蠡升參升半巵觛”等,不勝枚舉。5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2頁。館臣此言,可謂失察于前,而遺誤于后。余嘉錫對此早有辨語,稱“真如未讀其書也”6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第一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頁。。是書傳本較多,據(jù)王國維所考,其源流可析為三類,即皇象碑本,王羲之、衛(wèi)夫人寫本,鐘繇寫本。其中皇象碑本一系有宋葉夢得刊本,此本后于明正統(tǒng)年間楊政刊石于松江,即松江刻石本。而宋太宗所定三十四章本,則出自鐘繇。至于顏本,則是以王羲之、衛(wèi)夫人寫本為主,并校諸本。

然王國維在《校松江本急就篇序》中還提到:

即王國維認(rèn)為趙孟頫的諸寫本和葉本為一源,而葉夢得本刊自皇象碑本,并且舉的例子是王應(yīng)麟所引皇象碑本與之合為佐證。即二者皆出自皇象碑。但是清龔自珍《定盦全集》卷五有《最錄急就》一條是這么記載的:

急就三十二章,章六十三字。依王伯厚(王應(yīng)麟字伯厚)寫本。伯厚所稱碑本作某某者,頗疑之。趙孟頫嘗臨皇象矣,墨跡貯。大內(nèi)乾隆初詔刻石嵌于西苑之閱古樓者是也,予家有拓本,以校伯厚語,知其不然。豈趙臨皇象而偏旁實不從之邪?抑皇象有二碑邪?弟三十一章最舛亂難讀,各本皆然。8龔自珍:《定盦全集》,《文集補編》卷三,清光緒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

按照龔自珍此語,王應(yīng)麟所引皇象碑本,與趙孟頫不同。若此,則假設(shè)葉本合于王應(yīng)麟所引皇象碑本,則必不合于趙孟頫本。故知其二者必非一源,若趙孟頫所臨為皇象碑本,則王應(yīng)麟所引已非皇象碑本原文,故知葉本亦非。

三、《說文解字篆韻譜》

《說文解字篆韻譜》五卷,宋徐鍇撰,鍇字楚金,《總目》“《說文系傳》”條言其為廣陵人。李慈銘《越縵堂筆記》:

二徐兄弟為會稽人,陸氏《南唐書》載其世系甚詳,而《宋史》作揚州廣陵人。據(jù)陸氏《徐鍇傳》云:“父延休,唐乾符中進(jìn)士,仕吳為江都少尹,卒官,二子鉉、鍇遂家廣陵”,《宋史》遂因此而誤,今《欽定全唐文》從陸氏作會稽人。1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頁。

今檢《南唐書》,確有此段,而有節(jié)略。又核《會稽五云鄉(xiāng)徐氏宗譜·列傳》(以下簡稱“《徐氏宗譜》”)有載:“四十二世:鉉,字鼎臣,金長子……鍇,字楚鑒,金次子?!?《會稽五云鄉(xiāng)徐氏宗譜》卷一,《列傳》,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木活字本。故李慈銘所言不誤,《總目》沿《宋史》誤為廣陵人,二徐實皆為會稽人。然《南唐書》所載,亦有不確。徐鍇字鑒,非字金,金乃其父名,何可以父諱字之。至于“延休”,亦非二徐之父。據(jù)《徐氏宗譜》載:“三十九世:延休,字吉甫,德宏子,生子崇。葬于南昌府西山鸞岡,及其四世孫鉉為散騎常侍;鍇為內(nèi)史舍人,因其先隴建廟祀之?!?《會稽五云鄉(xiāng)徐氏宗譜》卷一,《列傳》,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木活字本。據(jù)此世系可知,徐鍇父非延休,延休乃其曾祖也。故延休子崇,崇子金,金子鉉及鍇。且延休乾符間已中進(jìn)士,而徐鉉曾仕南唐李璟父子,前后已逾六十年,恰約隔兩代人。故延休非二徐之父,然今史志所載,多誤其為二徐之父也。至于鍇之爵位,當(dāng)做“官至右內(nèi)史舍人”,而“仕李煜為校書郎”者,為徐鉉也,非鍇,《文溯閣提要》《文津閣提要》俱誤。

有學(xué)者認(rèn)為現(xiàn)代理論對圖像研究的不足之處是必須把圖像理解為一種語言。米切爾把語詞與圖像的關(guān)系看作是在再現(xiàn)、意指和系統(tǒng)的領(lǐng)域內(nèi)反映了我們在象征與世界、符號與其意義之間關(guān)系。圖像是一種不易歸類的符號,偽裝成自然的直覺和在場。語詞則是人類意志的人為的任意的生產(chǎn),通過時間、意識、歷史和象征性的非自然因素的異化介入,擾亂了自然的正常秩序。米切爾將語詞與圖像的相互聯(lián)系看作是“異質(zhì)圖畫”,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圖像”有相似之處,語詞與圖像作為相互獨立的符號系統(tǒng)在符號學(xué)中得到了解釋,本文嘗試提出這樣的問題:地圖作為語詞與圖像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圖像媒介,區(qū)別于其它媒介的特質(zhì)是什么?

是書為二徐感《說文》以形羅列,頗難核檢。故以韻次之,乃成此書,意在便宜索覽,故不重訓(xùn)釋。是書諸提要所載,均稱五卷。核之各省進(jìn)呈書目,兩江共呈送此書三種,亦均為五卷本。然《宋史·藝文志》載“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又《說文解字韻譜》十卷”4脫脫等:《宋史》卷二百二,《藝文志》第一百五十五。。又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王應(yīng)麟《玉?!贰⑧嶉浴锻ㄖ尽に囄穆浴芬喾Q其為十卷,故知是書仍有十卷本。然十卷本今幾不傳,所見者唯清同治甲子吳縣馮桂芬縮摹本,該本自稱據(jù)宋版摹刊,書前有繆荃孫鈐印。5按,是書繆荃孫《藝風(fēng)堂藏書記》《續(xù)記》均未載,張之洞《書目答問》有記,然與別本并稱五卷:“《篆韻譜》五卷。南唐徐鍇。蘇州馮氏刻本,《小學(xué)匯函》本,《函?!繁静簧啤!比恢x啟昆于《小學(xué)考》中言:“徐氏鍇《說文韻譜》;《通志》:‘十卷’。按:‘十當(dāng)作五,《書錄解題》亦誤作十’。”6謝啟昆:《小學(xué)考》(整理本)卷十一,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186頁。故知謝氏未見馮氏刻本,故有此按。

至于五卷本,最早見載于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篆韻》五卷,右徐鉉序,蓋其弟鍇所集也?!?孫猛:《郡齋讀書志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頁。是則五卷之本,至遲南宋初年已出。五卷本與十卷本相比,除篇卷分合不同外,其所收字?jǐn)?shù)、韻目次序亦間有出入。如以張之洞《書目答問》所列二版參比,《小學(xué)匯函》五卷本較十卷本多出之字有“蔬、滁、璩”等。函本增加的字里,見于大徐《說文》各部新附的,為數(shù)最多。8[日]小川環(huán)樹:《論〈說文篆韻譜〉部次的問題——〈李舟《切韻》考〉質(zhì)疑》,《語言研究》1983年第一期,第17頁。而這些新附字在馮氏十卷本中幾乎沒有。據(jù)該書徐鉉所附前后序可知,該書先由徐鍇“取叔重所記,以《切韻》次之”;后雍熙四年(9王國維:《觀堂集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97頁。87),即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后一年,徐鉉又以李舟《切韻》修訂。故提要稱“不僅出鍇一手”,甚確。

韻部目次方面,王國維認(rèn)為“陸法言《切韻》、孫愐《唐韻》及小徐《說文解字篆韻譜》、夏英公《古文四聲韻》所據(jù)韻書為一系;大徐改定《篆韻譜》與《廣韻》所據(jù)者為一系”9王國維:《觀堂集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97頁。。即王國維認(rèn)為小徐原稿十卷,大徐修訂稿五卷,二者分屬不同韻系。且《廣韻》所由,即是李舟《切韻》,但仍未解釋五卷本不同于《廣韻》的“三宣”一部的由來,以及《廣韻》若依據(jù)李書增補韻目,卻未改反切的原因。小川環(huán)樹則認(rèn)為,十卷本是大徐和小徐共同修訂的原稿,韻次按李舟《切韻》排布。而五卷本則是后人以宋韻擅次修改十卷本而成。然其例證稍不足,且其舉例《宋史·藝文志》載李舟《切韻》十卷,故《篆韻譜》十卷亦是依李舟《切韻》云云,今核《宋史·藝文志》,載李舟《切韻》為五卷,不作十,其說不知所本。

提要言:“《宣部》則不著別分,似乎《切韻》原有此部,殆不可曉?!?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850頁。唐宋韻書今見無獨立“三宣”一部者,然其列部仍有跡可循,非館臣所言“杳不知其所從來”。今巴黎所藏敦煌《切韻》殘卷,就將宣部獨立2按,此從小川環(huán)樹說,詳見[日]小川環(huán)樹:《論〈說文篆韻譜〉部次的問題——〈李舟《切韻》考〉質(zhì)疑》,《語言研究》1983年第一期,第17~21頁。。然考其部次收字,大多與后世“仙部”交叉混同。如“鞭、焉、乾”等字,巴黎殘卷本在“仙部”,《韻譜》本列在“宣部”,而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亦屬“仙部”,王本無“宣”部。再如“全、荃、佺”者,巴黎殘卷本在“宣部”,而《韻譜》列在“仙部”,王本仍在“仙部”。以上諸字及“宣”本字,《廣韻》皆屬“仙部”3按,此處《廣韻》所用本為國圖藏宋紹興年間殘卷本。。

?

據(jù)上述例證可明者有二,其一,《切韻》早期版本,確有“宣”部;其二,至王仁昫、孫愐時期,唐代韻書已無“宣”部,而是將“仙”“宣”混合,以“仙”領(lǐng)之。至廣韻時期,更無“宣”部。因陸氏《切韻》所表,非一時一地之音,故后人修訂,多有分合。《篆韻譜》據(jù)早期《切韻》排定,故其“魂、痕”,“仙、宣”二部分合,與后世韻書多不一致。

故由此可推之,小徐《說文篆韻譜》在編訂之初,依據(jù)是較早版本的《切韻》,其源流屬巴黎敦煌殘卷本一系,而非今見之《唐韻》一系。所以王國維認(rèn)為二者分屬不同韻系,此論不確。故徐鉉《前序》言:“因命取叔重所記,以《切韻》次之”4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850頁。,此《切韻》即陸法言書。而后徐鉉又重加校訂,法之李舟《切韻》,因成定本。李舟此書,王國維認(rèn)為是后世《廣韻》源頭:“唯大徐改定《說文解字篆韻譜》,除增‘三宣’一部外,其諸部次第與《廣韻》全同……大徐改本與《廣韻》同,而大徐本所據(jù)為李舟《切韻》,然則謂《廣韻》部次即李舟《切韻》之部次,殆無不可也?!?王國維:《觀堂集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97~198頁。王國維以五卷本韻次推定李舟《切韻》韻次,運用的是假設(shè),并在假設(shè)的基礎(chǔ)上推斷李舟書與《廣韻》的關(guān)系,例證不足,頗有揣測之嫌。且今核《廣韻》五卷、十卷本《篆韻譜》及王仁昫書:

書名韻部 去聲五卷本《篆韻譜》 震、 、問、靳、愿、慁十卷本《篆韻譜》 震、 、問、靳、愿、慁元刊《廣韻》 震、稕、問、焮、愿、慁王仁昫《刊謬補缺》 震、(缺)、問、焮、愿、慁

可見,五卷本韻次并非像王國維所說,除增“三宣”一部外,其諸部次第與《廣韻》全同。若此,所謂《廣韻》承李舟《切韻》者,亦無立論根據(jù)。

從十卷本、五卷本差異對比來看,其韻目部次方面差異較小,如下平聲,五卷本與十卷本韻次均為“先、仙、宣、蕭、宵、肴”。更多的則是五卷本增加了若干新附字,如大徐《說文解字》所載的“新修十九文”,見于馮氏十卷本就有十三個,且反切與大徐《說文》一致1[日]小川環(huán)樹:《論〈說文篆韻譜〉部次的問題——〈李舟《切韻》考〉質(zhì)疑》,《語言研究》1983年第一期,第18頁。。所以該書十卷本與五卷本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一定如王國維所說,由二徐分別完成,而是其共同完成了十卷本的初稿,且其音韻目次,先由徐鍇按照早期的陸法言《切韻》排列,后又由徐鉉以李舟《切韻》修訂之,并增加新附字。若此,則李舟《切韻》并非王國維所說,是后世《廣韻》的源頭,而是與陸法言《切韻》、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共屬一系。至于五卷本,今從小川環(huán)樹說,當(dāng)為后人以《廣韻》重新編排的本子。

提要謂是書:“凡小篆皆有音訓(xùn),其無音訓(xùn)者,皆慎書所附之重文?!?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850頁。今核之文淵閣本與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3按,為便于比較,選取相同字,故此處《刊謬補缺切韻》并未按實際收字順序羅列。,如下平聲“仙部”收字:

書名韻部 下平聲“仙部”《說文篆韻譜》 詮,此綠反 荃,草也 譔,專教 佺,偓佺,仙人 恮,慎也《刊謬補缺切韻》 詮,此綠反 荃,香草 譔,善言,又士卷反 佺,偓佺,仙人 恮,謹(jǐn)

由上表可見,《刊謬補缺切韻》除“譔”字外,在同韻部相同聲符的字,只在第一次出現(xiàn)后注音,其后皆不注。而“譔”聲符為“巽”,與該組字聲符“全”同屬“元部”。故排列在一起,《刊謬補缺切韻》又特意注出了此字的另一種讀音:“又士卷反”。《篆韻譜》則不注。然則據(jù)此可知,《篆韻譜》是依據(jù)《切韻》體例注音,同韻部相同聲符字,只注一次,其不注音者,亦非館臣所言,皆“慎書所附之重文”。

四、提要文本的因承關(guān)系初探

四庫提要類型眾多,關(guān)系復(fù)雜,版本多樣,自分纂稿到《總目》,歷時甚久。這就導(dǎo)致其在不同時間、不同類型的文本上出現(xiàn)種種差異,這些差異有的是后期抄手無心致誤,但大部分是有意為之,并且體現(xiàn)出明顯的層次關(guān)系。如上圖所藏稿本,就較為原始,而至國圖稿本,則就吸收了許多上圖底本上勾勒修改的內(nèi)容。

從各閣本《四庫全書》所附提要來看,若根據(jù)提要中館臣所附時間,其順序當(dāng)為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如《文淵閣提要》雖題名時間為諸閣最早,但卻往往內(nèi)容與其他幾閣有所差異,這些差異又大多和成書最晚的《總目》相暗合。

如《急就章》,諸閣本提要中,唯《文淵閣提要》有“舊有曹壽”至“較他家為可據(jù)云”一段,與《總目》一致,而其他諸閣本提要均無此段,若為后續(xù)所刪,則《總目》提要中不當(dāng)出現(xiàn)此段,疑此段為《文淵閣提要》根據(jù)《總目》提要后補。這就說明了《文淵閣提要》與其余閣本提要的關(guān)系不如與《總目》密切,其體現(xiàn)的文本形態(tài)亦較晚。再如《說文系傳考異》,在提要文本內(nèi)容上,《總目》無“鄭樵《通志》所載”至“則宋時已無完帙矣”和“錢曾號富于藏書,而《讀書敏求記》中稱為‘驚人秘籍’”兩段。此兩段為前人評價《說文系傳考異》之語,故在后續(xù)抄寫時,被館臣移至《說文系傳考異》提要之中。核國圖稿本,此提要條目后有明顯的剪切痕跡,其粘貼內(nèi)容即是《說文系傳考異》此段案語。故在《總目》成書時,《說文系傳考異》后已無此段??梢姟犊偰俊诽嵋⒎且淮纬尚?。而是歷經(jīng)多次刪改,吸收修改意見,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的較為晚期的提要形態(tài)。

一般認(rèn)為,諸閣本提要中,《文淵閣提要》中許多條目都根據(jù)后期形態(tài)做了抽換、刪改,但也并不是一定的。比如《說文系傳考異》此篇,《文淵閣提要》似乎保留的形態(tài)就較為原始,少有后期修改痕跡。如《文淵閣提要》和《文津閣提要》都作“旁證”,而《總目》作“旁參”;《文淵閣提要》《文津閣提要》均作“以俟核正”,而《總目》作“以俟核定焉”。且《總目》與諸閣本提要之間的差異都與國圖稿本吻合,說明《總目》吸收了后期的修改意見。反倒是《文溯閣提要》與諸閣本差異較大,如只有《文溯閣提要》作“毛包周”,其馀諸閣本提要均作“包毛周”;只有《文溯閣提要》作“五百”,其馀諸閣本提要均作“五首”。然所差之處多易錯訛之字,且《文溯閣提要》今見本只印刷版,其原貌如何,以待后考。

由此可見,從文本形態(tài)上來看,《文淵閣提要》雖成書最早,但多吸收《總目》后期修改意見,其體現(xiàn)的內(nèi)容形態(tài)應(yīng)是諸閣提要中最晚的;而《文津閣提要》自成書后就鮮見刪改,其保留的文本內(nèi)容較為原始;至于《文溯閣提要》,其內(nèi)容情況與《文津閣提要》大體類似,但多有細(xì)微出入,疑與印刷出版本有關(guān)。

五、浙本《總目》與謝啟昆《小學(xué)考》

《總目》文本從體系上來看,分為殿本、浙本和粵本。浙本成書時間稍早于殿本而多有差異,目前一般認(rèn)為,浙本《總目》的底本,與殿本《總目》不同。夏長樸教授在《〈四庫全書總目〉“浙本出殿本”說的再檢討》一文中認(rèn)為,浙本是以文瀾閣抄本為底本,同時搜集較新的數(shù)據(jù)進(jìn)行修訂而成的。1夏長樸:《〈四庫全書總目〉“浙本出殿本”說的再檢討》,鄧洪波主編:《中國四庫學(xué)》(第一輯),中華書局2018年版,506頁。所以浙本《總目》與殿本之間的差異,則一般認(rèn)為是由于二者使用了不同的底本所致。

殿本《總目》是在累積修改的稿本之上體現(xiàn)的最終形態(tài),所以其內(nèi)容修改和刪減所體現(xiàn)出的過度較為平滑,有跡可循,如上圖稿本、國圖稿本之間的先后因承就非常明顯。而浙本《總目》由于參考資料少,其中的一些差異較難找到相應(yīng)的變化由來。但筆者在??敝T閣本提要文本時,曾利用到謝啟昆的《小學(xué)考》,發(fā)現(xiàn)其中收錄的提要,許多與《總目》的差異和浙本重合,而浙本《總目》刊修之時,謝啟昆亦是發(fā)起者與參與者,所以二者底本之間的關(guān)系值得探究。

所以浙本《總目》的底本,筆者則認(rèn)為其是源自于內(nèi)府抄送出民間的一個較為早期的錄副本,在后期謝啟昆領(lǐng)銜編纂浙本《總目》的時候,曾以此錄副本為底本,與杭州文瀾閣庫本提要作對勘修改。因為此錄副本與文瀾閣文本之間的時間跨度可能較大,所以在浙本《總目》參考《文瀾閣提要》修改時,浙本《總目》才會體現(xiàn)出非常跳躍式的差異,與殿本《總目》層層累加修改的情況大不一樣。

如《說文解字篆韻譜》一條,諸閣本提要與《總目》稿本間修改、差異亦尤多,循微析之,提要之間的層次關(guān)系非常明顯。殿本《總目》與浙本《總目》雖吸收了大量的晚期修改意見,但其間仍存在一些細(xì)微差別,這些差別很可能是所據(jù)底本造成的。如:

殿本《總目》:

據(jù)李燾《五音說文韻譜序》,此書篆字皆其兄鉉所書。鉉集載有此書《序》二篇。1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850頁。

浙本《總目》:

據(jù)李燾《說文五音韻譜序》,此書篆字皆其兄鉉所書。鉉集載有此書《序》二篇。2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346頁。

再如:

殿本《總目》:

下平聲內(nèi)一先二仙后,別出三宣一部,又魂部之下,注痕部附字,宣部則不著別分。3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850頁。

浙本《總目》:

下平聲內(nèi)一先二仙后,別出三宣一部,然魂部之下,注痕部附字,而宣部則不著別分。4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346頁。

這些差異都在細(xì)微之處,然卻不似校改疏漏所致,因為這些差異在諸閣本提要中均得到了統(tǒng)一,唯獨浙本有異,更像是底本不同所致。后余偶檢謝啟昆《小學(xué)考》時,其所附《四庫提要》,與殿本不同者,卻都悉同浙本,如上述一句:

浙本《總目》:

下平聲內(nèi)一先二仙后,別出三宣一部,然魂部之下,注痕部附字,而宣部則不著別分。5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346頁。

謝啟昆《小學(xué)考》:

下平聲內(nèi)一先二仙后,別出三宣一部,然魂部之下,注痕部附字,而宣部則不著別分。6謝啟昆:《小學(xué)考》(整理本)卷十一,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188頁。

再如:

殿本《總目》:

似乎《切韻》原有此部,殆不可曉?;虼藭糠?,鉉亦以李舟《切韻》定之,故分合不同歟?7紀(jì)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三冊,第850頁。

浙本《總目》:

似乎《切韻》原有此部,殆不可曉?;虼藭糠?,鉉亦以李舟《切韻》定之,非陸法言之《切韻》,故分合不同歟?8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346頁。

謝啟昆《小學(xué)考》:

似乎《切韻》原有此部,殆不可曉?;虼藭糠郑C亦以李舟《切韻》定之,非陸法言之《切韻》,故分合不同歟?1謝啟昆:《小學(xué)考》(整理本)卷十一,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188頁。

且在對比中可以發(fā)現(xiàn),謝啟昆《小學(xué)考》中的提要內(nèi)容,時間要更早,保留了更多修改前底稿的內(nèi)容,如上述一句。

上圖稿本:

下平聲內(nèi)一先二仙后,別出三宣一部,然魂部之下,注痕部附字,而宣部則不著別分,似乎《切韻》原有此部。殆不可曉?;虼藭糠郑C亦以李舟《切韻》定之,非陸法言之《切韻》,故分合不同歟?2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稿鈔本叢刊》,上??茖W(xué)技術(shù)文獻(xiàn)出版社2021年版,第329頁。

國圖稿本:

下平聲內(nèi)一先二仙后,別出三宣一部,又魂部之下,注痕部附字,宣部則不著別分,似乎《切韻》原有此部,殆不可曉?;虼藭糠郑C亦以李舟《切韻》定之,故分合不同歟?3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稿鈔本叢刊》,上??茖W(xué)技術(shù)文獻(xiàn)出版社2021年版,第75頁。

謝啟昆《小學(xué)考》:

下平聲內(nèi)一先二仙后,別出三宣一部,然魂部之下,注痕部附字,而宣部則不著別分,似乎《切韻》原有此部??继扑雾嵅恐趾希び虚T徑可按,惟此一部,杳不知所從來。殆不可曉?;虼藭糠?,鉉亦以李舟《切韻》定之,非陸法言之《切韻》,故分合不同歟?4謝啟昆:《小學(xué)考》(整理本)卷十一,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188頁。

再如,“前后有其兄鉉《序》兩篇”一句,國圖稿本在底稿上修改為“據(jù)李燾《五音說文韻譜序》,此書篆字皆其兄鉉所書。鉉集載有此書《序》二篇。”此修改意見,殿本、浙本《總目》均已吸收,而《小學(xué)考》仍從前者。以及“考《后序》稱‘又得李舟《切韻》’,則所謂《切韻》次之者,當(dāng)即陸法言書,即《唐韻》《廣韻》所因也”一句,為上圖稿本添入,此修改意見《小學(xué)考》亦未吸收??梢?,在上圖稿本修改意見誕生以前,浙江此時已經(jīng)有了一本《總目》的錄副本,這個本子,就是后來謝啟昆《小學(xué)考》所收提要與浙本《總目》的底本。

謝啟昆《小學(xué)考》自序言其于乾隆六十年(1795理凌云:《胡虔〈四庫全書附存目錄〉所據(jù)〈總目〉稿本考——兼論浙本〈總目〉的底本來源》,《歷史文獻(xiàn)研究》(待刊稿)。)得觀文瀾閣書,因以作《小學(xué)考》。而正是此年,謝啟昆領(lǐng)銜請示校刊浙本《總目》。據(jù)理凌云《胡虔〈四庫全書附存目錄〉所據(jù)〈總目〉稿本考——兼論浙本〈總目〉的底本來源》5理凌云:《胡虔〈四庫全書附存目錄〉所據(jù)〈總目〉稿本考——兼論浙本〈總目〉的底本來源》,《歷史文獻(xiàn)研究》(待刊稿)。所論:“浙本《總目》的底本即洪、凌抄自章學(xué)誠處的抄本《總目》,此本經(jīng)胡虔等人相與???,后藉謝氏之力以恭請文瀾閣抄本《總目》名義刊行,掩人耳目。”而此時胡虔正在謝啟昆幕府。所以我們有理由猜測,謝啟昆《小學(xué)考》中所引四庫提要的內(nèi)容,與浙本《總目》底本同出于一個錄副本。該錄副稿本形態(tài)較早,大體在上圖底稿形成之后,國圖稿本形成以前,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之間。而后浙本刊刻時,又直接以該稿本與文瀾閣對勘。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浙本《總目》既有吸收了較晚的修改意見,又有與殿本《總目》的差異,呈現(xiàn)出一種跳躍式的修改,跨度很大。但這些差異基本與上圖稿本底字相合,并且這種差異,又大部分在謝啟昆《小學(xué)考》中再次得到了驗證。

六、結(jié)語

就“小學(xué)字書類”提要而言,從其文本形態(tài)來看,《文淵閣提要》較其馀諸閣本提要吸收了更多晚期修改意見,而《文津閣提要》則保留了相對較早的內(nèi)容。從底本來源上來看,《浙本》總目的底本比殿本《總目》的底本成書時間較早,許多修改意見未能更新。而后期成書時,又直接與《文瀾閣提要》相互比勘,這就造成了浙本《總目》特殊的差異形態(tài),這種差異在謝啟昆《小學(xué)考》所錄提要中,也找到了印證。從內(nèi)容評價上來看,字書類提要大體中正公允,裨益后學(xué),但仍有如直接援引、疏于核驗、未檢原書的疏忽,如一些內(nèi)容評價,則直錄朱彝尊《經(jīng)義考》的內(nèi)容,以至于在一些作者、內(nèi)容、版本上與實際出入。

可見,實際上,提要間的關(guān)系遠(yuǎn)比此前人們認(rèn)識的復(fù)雜:一是館臣對《四庫全書》所收同一部書先后撰寫的各提要之間往往并非直線傳承的關(guān)系,而是存在錯綜交叉的傳承關(guān)系1楊新勛:《四庫提要易類辨正三則——兼談諸提要間的關(guān)系及〈總目〉諸問題的來源》,《圖書館研究》2020年第六期,第107~116頁。。需要將同種文獻(xiàn)涉及的提要全部類型進(jìn)行全面匯輯比較考察,并訂正訛誤,厘清關(guān)系。其次,對于版本差異需要系統(tǒng)梳理,包括同種提要不同版本的差異,同種文獻(xiàn)不同底本的差異,同種文獻(xiàn)不同提要的差異,探究各類型提要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總目編纂演化的過程,總結(jié)學(xué)術(shù)觀念變化規(guī)律。

猜你喜歡
切韻文淵閣紀(jì)昀
《左傳》里有穮和蓘
論四種敦煌韻書殘葉之性質(zhì)*
《新撰字鏡》所引《切韻》下平聲性質(zhì)考
公心與私意之間:《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來時霧散盡
吟雪
以零散韻字為例證西夏文獻(xiàn)《五音切韻》非“單開雙合”排列
試論西夏文韻圖《五音切韻》的開合口排列問題——以成對韻字為例
抗戰(zhàn)時期圍繞《四庫全書》閣書的文化掠奪戰(zhàn)
明代的文淵閣
左权县| 舟曲县| 响水县| 辰溪县| 宜丰县| 仲巴县| 谢通门县| 宣汉县| 兰考县| 海安县| 安岳县| 阿巴嘎旗| 沧州市| 漠河县| 长汀县| 江油市| 夏河县| 酉阳| 云林县| 巴南区| 祁阳县| 阜平县| 工布江达县| 嘉禾县| 建昌县| 石阡县| 离岛区| 阜南县| 潞西市| 五常市| 淄博市| 贺州市| 楚雄市| 北辰区| 麻城市| 如皋市| 奉贤区| 静海县| 措勤县| 遂川县|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