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榆縣第二實驗小學校(137200) 孫秀麗
古典名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一部分,它如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光芒。閱讀名著,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等,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且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古典名著單元。古典名著單元的編排不僅是為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幾篇古典名著選文,還為學生由課內(nèi)走向課外、由單篇閱讀走向整本書閱讀奠定基礎(chǔ)。那么,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古典名著單元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名著的樂趣,充分發(fā)揮出古典名著單元的教學價值呢?
沒有對閱讀文本的深入解讀,就沒有深刻的體驗與感悟。在古典名著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入解讀,為學生的閱讀奠定基礎(chǔ)。
閱讀名著首先要關(guān)注文本的語言。古典名著是古典文化的精髓,不僅情節(jié)曲折、跌宕起伏,而且語言精妙、意味雋永。教師要認真解讀文本,精心選擇文本中語言精妙的地方,引領(lǐng)學生品味賞析,讓學生感受到名著的語言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景陽岡》一文中,武松打虎的部分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也是語言表達最為講究的地方,值得學生仔細品味。面對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三大招,武松避其鋒芒,以三“閃”的動作進行應對。教學時,教師可采取換詞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想一想:“能不能把‘閃’字換成‘躲、避、跳’?為什么?”經(jīng)過深入品析,學生發(fā)現(xiàn)“躲、避、跳”這些字表達的意思雖然都和“閃”字相近,都有避開的意思,但“閃”字表明武松是主動的,顯得機敏從容,而其他的字則是被動應付,是在危急情況下不得不做出的反應。在這里,三個“閃”字的運用,不是無意義的重復,而是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動作、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到之處。在《景陽岡》教學中,教師從文本的動作描寫入手引領(lǐng)學生品析文本內(nèi)容,讓學生對武松的認識從表面走向深處,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刻認識。古典名著作品中有許多精妙的語言,教師教學時可從語言入手,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進行剖析,這樣能實現(xiàn)語言文字訓練與人物性格體會的雙重目標。
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閱讀古典名著,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因此,教師要仔細研讀文本,提出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的有價值的問題,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仍以《景陽岡》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引領(lǐng)學生理解武松的形象是這篇小說教學的重點。在學生對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chǔ)上,首先,教師結(jié)合課后練習第四題,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武松的評價。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學生認為武松很勇敢,有的學生認為武松很要面子,還有的學生認為武松有些魯莽。其次,教師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描述來印證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相互進行評價。在評價中,學生或支持,并表明自己的理由;或反對,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這樣,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古典名著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研讀文本,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并相互評價,這樣能啟發(fā)學生深度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得到提升。
四大古典名著的題材、內(nèi)容、主題、藝術(shù)各不相同,有著自己獨特的意蘊與價值。這些意蘊與價值需要學生細細研讀才會發(fā)現(xiàn)。教學時,教師可依據(jù)名著選文的特點,帶領(lǐng)學生深入文本,深切感悟文本的意蘊,這樣能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例如,《猴王出世》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苯虒W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從中讀懂了什么。有的學生讀出了石頭很大。然后,教師追問:“僅僅看出這塊石頭很大嗎?你還讀出了什么?”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再讀文本,從“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有靈通之意”等描寫中感受到這塊石頭的不同尋常,知道這樣為猴王的出世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名著的表面意思,還要關(guān)注其內(nèi)涵,這樣才能真正讀出名著的味道來。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語文要素教會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為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奠定基礎(chǔ)。
古典名著是章回體小說,事件前后有著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而選入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課文大都是以敘述某一事件為主。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對選文的內(nèi)容有更全面的了解與認識,教師以前伸后延的形式,適當?shù)貫閷W生補充相關(guān)的資料,使學生把它們與文本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從而對文本內(nèi)容有更為深刻的了解,真正把文章讀通、讀透。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在學生學完課文之后,教師把諸葛亮的其他故事介紹給學生,如“三顧茅廬”“空城計”“三氣周瑜”等。這樣,學生對諸葛亮的了解就不再停留在“這一篇”上,而是從單一走向綜合、從平面走向立體,不僅使諸葛亮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更加豐滿、鮮活,并且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為學生今后的整本書閱讀奠定基礎(chǔ)。再如,《景陽岡》一課敘述了武松打虎的故事。教學時,教師可以把“武松威震平安寨”“武松夜走蜈蚣嶺”“武松醉打蔣門神”等故事推薦給學生,并讓學生說說從這些故事中看出武松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拓展閱讀中,學生對武松的俠肝義膽、重情重義、勇猛頑強、敢作敢當、知恩圖報等思想品質(zhì)有了更好的了解與認識。教師以選文為立足點,引導學生關(guān)注主人公的相關(guān)故事,不僅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而且能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整本書的期待。
四大名著是我國古典小說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立體豐滿,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走進名著中,對名著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理解呢?比較閱讀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進行比較,并說一說:“周瑜與諸葛亮都是杰出的人物。從言行中,你看出他們有哪些不同之處呢?”經(jīng)過比較閱讀,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是圍繞著周瑜的“忌”與諸葛亮的“智”這兩方面進行描寫的。周瑜問諸葛亮:“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這句話是周瑜因妒忌而對諸葛亮的試探。而諸葛亮呢?他沒有像周瑜那樣繞來繞去,而是直接果斷地說:“用弓箭最好。”聽了諸葛亮的話,周瑜順水推舟:“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F(xiàn)在軍中缺箭……希望先生不要推卻?!睆倪@句話可以看出周瑜不僅極其狡猾,還顯得自傲。然而,諸葛亮對周瑜的要求一口應承“都督委托,當然照辦”,并問“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諸葛亮的回答,有禮有節(jié),充分表明了他才智的高超。諸葛亮的做法完全出乎周瑜的意料。這樣,教師從對話入手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品析人物形象,使學生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古典名著小說在表達方面有著獨特的方法。閱讀古典名著時,不僅要讓學生關(guān)注名著的內(nèi)容,還要讓學生對名著的表達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經(jīng)典的魅力。例如,《景陽岡》一課中的“三碗不過岡”,是用來表現(xiàn)酒的純度很高,山路難走,喝三碗就過不去了。在學生對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相機告訴學生:“古典名著用‘三’來敘述故事的不少,如《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三讓徐州’,《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三敗高太尉’,《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三調(diào)芭蕉扇’等。”這樣,使學生明白“三”是古典名著中常用的表達手法。教師關(guān)注古典名著中獨特的表達之處,并由課內(nèi)延伸課外,不僅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這樣表達的好處,而且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名著的魅力。
由于統(tǒng)編語文教材名著單元中的課文選自我國的四大名著,有很多內(nèi)容值得學生探究。這就需要教師把握住教學的度,既不拔高也不降低,真正從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逐步提升古典名著單元的教學質(zhì)量。
選入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有許多值得教學的內(nèi)容,尤其從古典名著中選編的課文。如果教師面面俱到,耗時費力不說,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就需要教師精心選擇教學內(nèi)容,精準施教,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感受到閱讀名著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例如,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依據(jù)課文特點,教師可以確定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一是默讀課文,厘清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二是找出文中描寫諸葛亮和周瑜對話的語言,說說諸葛亮和周瑜各是怎樣的人;三是交流學習名著的基本方法。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明確,有利于精準施教,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又如,《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師如何確定教學內(nèi)容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呢?教師可以這樣確定教學內(nèi)容:一是默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以猜讀,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二是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三是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內(nèi)容講一講。這樣確定教學內(nèi)容,目標明確,契合課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能力的發(fā)展。
為了提升名著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出發(f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真正沉入文本,進行體驗、理解。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教師可先把“草船借箭”的歷史背景介紹給學生,再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把魏、蜀、吳三方的人物代表呈現(xiàn)給學生,最后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視頻。這樣,讓學生對魏、蜀、吳三方的人物有了直觀深刻的認識,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把文字還原成鮮活的畫面,真正對諸葛亮與周瑜的形象有了更全面、具體的理解。這樣的學習形式,形象直觀,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古典名著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
由于古典名著以半文半白的形式表達,加上古今文化背景的差異,學生閱讀時常常會感到有些困難。教學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閱讀的難點,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例如,閱讀《紅樓春趣》一課時,由于描寫的人物眾多,學生既容易產(chǎn)生混淆,也很難對人物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厘清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然后就自己感興趣的人物,說說從他們的語言、動作中感受到了什么。這樣,借助思維導圖支架把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清晰有條理地梳理出來,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為學生更好地品析人物形象的特點奠定基礎(chǔ)。教師從學生的學習難度出發(fā),為學生搭建適切的學習支架,對學生進行精準的閱讀指導,能有效促進學生閱讀質(zhì)量的提升。在古典名著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關(guān)注點不同,遇到的學習難度也不同,需要教師提供的閱讀支架也應不同。
綜上所述,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古典名著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揣摩編者的意圖,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使學生初步掌握閱讀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這樣能充分發(fā)揮出課文的教學價值,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