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即使完全沒讀過《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大概也知道那個著名的開頭:“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或許只有細心的讀者才會留心,緊接著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托爾斯泰到底寫了什么。
那是一句異常簡單樸素的話:“奧勃朗斯基家里全亂了?!薄腿珪适逻壿媮碚f,或許這才是《安娜》一書實打?qū)嵉拈_頭。
老托爾斯泰的例子,也許再次告訴我們:優(yōu)秀作品,總是蘊涵了作者匠心獨運的安排,而我們所缺少的往往是羅丹意義上“發(fā)現(xiàn)的眼睛”。
只是人們不僅放棄了砥礪精進做個好讀者的愿望,而且犬儒式地否認了作者的“為文之用心”——既然作者也是隨便寫寫、姑妄言之,讀者又有什么必要“寤寐思服”“左右求之”呢?
事實恰恰是,作為一個真正的“好讀書”之人,陶淵明非但不反對我們做一個細心的讀者去努力會作者之“意”,而且他自己還在同情的理解上做了了不起的榜樣。一旦真正對作品有所領(lǐng)悟,他甚至達到了一種忘我、無我的境界。
這樣說,當(dāng)然不是要把讀書變成什么高高在上的事情,更不是要把好讀者異化為亦步亦趨的“兩腳書柜”,膠柱鼓瑟、穿鑿附會,更要不得。在我看來,中外有兩位“讀書種子”的意見,對我們培養(yǎng)好讀者來說,最值得重視。
或許,做個好讀者,已不僅僅是關(guān)乎“讀書法”的問題,而與我們的心性與靈魂的品質(zhì)息息相關(guān),的確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