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西,楊梅,王國慶,夏占峰,徐彪 *
(1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塔里木盆地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兵團重點實驗室,新疆 阿拉爾 843300)
(2阿克蘇地區(qū)林業(yè)發(fā)展保障中心,新疆 阿克蘇 843006)
(3托木爾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新疆 阿克蘇 843006)
(4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植物健康創(chuàng)新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225)
羊肚菌(Morchella),隸屬子囊菌門(Ascomycota)、盤菌綱(Pezizomycetes)、盤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sceae)。因菌蓋多為不規(guī)則且呈蜂窩狀,形態(tài)酷似羊肚,故稱羊肚菌[1]。其肉質脆嫩可口,風味獨特,富含大量人體必需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礦質元素,是一種世界公認的珍貴、稀有食用菌[2]。在歐洲,羊肚菌被認為是僅次于塊菌的美味食用菌;北美人則將其作為食用菌中的佳品;在我國除作為食用菌品種外,《本草綱目》中曾有記載“甘寒無毒,益腸胃,化痰利氣”的藥用功效[3]。其食藥用價值在國內外備受追捧,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近年來,雖然人工栽培羊肚菌的技術得到突破,市場前景被業(yè)內廣泛關注,然而,人工栽培產量不穩(wěn)定是當前制約羊肚菌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瓶頸[4-5]。如何科學開發(fā)、利用和保護野生資源,尋找優(yōu)良易于栽培的品種,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干旱區(qū),分布著大量獨特的生物資源,已經報道的野生羊肚菌有:黑脈羊肚菌(M.angusticeps)、高羊肚菌(M.elata)、小羊肚菌(M.deliciosa)、尖頂羊肚菌(M.conica)、粗柄羊肚菌(M.crassipes)、羊肚菌(M.esculenta)、半開羊肚菌(M.semilibera)等[6-9],大多分布在烏魯木齊、伊犁、石河子、阿勒泰等北疆林帶中[10-15]。然而,南疆地區(qū)作為新疆主要地區(qū)之一,其野生羊肚菌資源的種類、數量以及生境的調查研究卻很少。
2018年4—5月期間,在新疆阿拉爾地區(qū)部分荒漠果園中發(fā)現野生羊肚菌,其分布于荒漠生境較為罕見。為明確該物種的分類地位,本研究通過形態(tài)學特征觀測,聯合ITS-LSU-rpb1-rpb2-ef1-α基因序列分析,對采自新疆南疆荒漠地區(qū)野生羊肚菌進行鑒定,以明確該物種的分類地位和生態(tài)分布,為開發(fā)利用本地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供試野生羊肚菌于2018年4—5月采集于新疆阿拉爾荒漠蘋果園(81°17′19″E,40°32′46″N),憑證標本保藏于塔里木大學菌物標本館(HMUT 7691,HMUT 7692)。
1.2.1 形態(tài)觀測
對荒漠果園野生羊肚菌進行現場拍照,觀察、記錄并測量新鮮子實體具有分類價值的結構[16]。用3%的KOH溶液作為浮載劑,對干燥標本進行徒手切片[17],使用顯微鏡(Nikon ni-E,Nikon,Japan)觀測其微觀形態(tài)特征(包括子囊、孢子等)。
1.2.2 DNA的提取
用無菌刀片切取約50~100 mg子實體的內部組織,置于滅菌的1.5 mL離心管,加入2~3粒3.5 mm大的無菌鋼珠,經MP Fastprep-24樣本制備系統(tǒng)(MP Biomedicals,USA)組織粉碎,采用E.Z.N.A.TM Fungal Mini Kit試劑盒(OMEGA Biotek,USA),按照試劑盒操作說明提取DNA,基因組DNA經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置-20℃的冰箱內保存?zhèn)溆谩?/p>
1.2.3 PCR擴增及檢測
PCR擴增采用25 μL體系,其中2×Taq PCR Master Mix 12.5 μL,引物各 1 μL(10 μmol/L),DNA 模板1 μL,用ddH2O補齊。5個標記基因序列擴增引物(如表1所示)。ITS序列PCR擴增反應程序為:95℃預變性3 min;94℃變性40 s,54℃退火45 s,72℃延伸1 min,35個循環(huán);72℃延伸10 min。LSU序列PCR擴增反應程序為:94℃預變性1 min;94℃變性30 s,50℃退火1 min,72℃延伸1.5 min,35個循環(huán);72 ℃延伸10 min[18]。rpb1、rpb2和ef1-α序列的PCR反應程序為:94℃預變性3 min;94℃變性1 min,50℃退火30 s,72℃延伸1 min,35個循環(huán);72℃延伸10 min[19]。PCR產物用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目的條帶送往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進行正反向測序。
表1 PCR和擴增引物
1.2.4 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供試樣本測序獲得的序列,使用Seqman v.7.l.0軟件分別進行拼接和校準后提交至GeneBank,并在NCBI中進行Blast比對分析選用序列(如表2所示);以變紅羊肚菌(Morchella rufobrunnea)為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外群;使用MAFFT v.7.47進行多序列比對,經PhyloSuite.v.1.1.14軟件進行聯排,獲得5個基因的聯合矩陣;聯合矩陣提交至CIPRES在線服務平臺(https://www.phylo.org),經Mrmodeltest 2.3[23]選擇最佳模型,使用 RAxML-HPC2 on XSEDE(8.2.12)[24]和MrBayes on XSEDE(3.2.7a)[25]分別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系統(tǒng)發(fā)育樹使用FigTree 1.4.3查看編輯。
表2 本研究中的參考樣本及5個基因的登錄號
續(xù)表2
供試樣本經測序,所得基因序列長度分別為ITS:1 036 bp,LSU:1 023 bp,rpb1:757 bp,rpb2:725 bp,ef1-α:1 013 bp(如圖1所示)。基于 ITS-LSU-rpb1-rpb2-ef1-α聯合矩陣,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貝葉斯法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其拓撲學結構一致(如圖2所示),供試樣本屬黃色羊肚菌支系(Esculenta Clade),與泛美羊肚菌(Morchella americana)聚為同一支,支持率為97%/1.00(ML/BI)。
圖1 泛美羊肚菌(Morchella americana)基因組DNA ITSLSU-rpb1-rpb2-ef1-α序列擴增結果
圖2 基于ITS-LSU-rpb1-rpb2-ef1-α聯合矩陣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貝葉斯法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
子實體中等,菌蓋長4~8 cm,寬3~6.5 cm,常見卵圓形至近球形,頂端凸出或呈鈍錐形,偶見近圓形,表面多凹坑,且不規(guī)則,灰棕色至棕黃色。菌柄長5~10 cm,寬2~5 cm,常見棍棒狀或近棍棒狀,白色至淡黃色,表面分布白色或淡黃色顆粒,中空,基部膨大,并有顯著的粗凸隆起(如圖3A、3B所示)。子囊孢子橢圓形,表面光滑,透明,無油滴;子囊圓柱形,透明,常見8個孢子(如圖3C、3D所示)。
圖3 供試樣本形態(tài)觀察
Morchella americana是世界分布較為廣泛的種[26-27],由于分類標準的不統(tǒng)一,同一物種在不同地區(qū)常賦予不同名稱,同物異名現象普遍。在北美,KUO M等[28]曾以M.esculentoides對其報道;在歐洲,CLOWEZ P 等[29]以 M.rigida進行描述,而KELLNER 等[30]則將其記載為 M.esculenta;基于LSU、rpb1、rpb2和ef1-α這4個基因的核苷酸序列,O’DONNELL K等[31]利用多基因譜系一致性系統(tǒng)發(fā)育學物種識別法(GCPSR),將羊肚菌屬劃分為黃色羊肚菌支系(Esculenta Clade)、黑色羊肚菌支系(Elata Clade)和變紅羊肚菌支系(Rufobrunnea Clade),并采用了類群縮寫+數字的方法來命名Esculenta支系(如Mes-n)和Elata支系(如Mel-n)。DU X H等[27,32]對中國各地區(qū)采集的M.esculenta和M.esculentoides樣本進行研究并對其物種名稱進行了規(guī)范。本研究綜合形態(tài)特征和多基因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明確分布于荒漠生境中的野生羊肚菌與O’DONNELL P等[31]報道的系統(tǒng)發(fā)育種Mes-4一致,但子實體較其偏小,菌蓋近球形居多,成熟時顏色呈黃色或淺灰色,有時菌蓋邊緣出現淺紅色至紅棕色;菌柄基部膨大,且脊凸起顯著。
目前,已記載M.americana的生境主要分布于榆樹林、楊樹林、河岸旁或林地火燒地中,偶有發(fā)生在針葉林內[28-30,32],而分布于荒漠生境則未見報道。M.americana在荒漠生境中分布,進一步表明該種的生態(tài)適應性強或可能是長期適應性進化的結果。利用該種在特殊生境的適應性,可為開發(fā)利用本地野生羊肚菌資源進行人工栽培提供重要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