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華 操小馬 黃擎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安徽合肥 230001
前牙間隙異常的發(fā)生常與先天牙列發(fā)育異常有關[1-2],牙科臨床治療此類較為常見的牙列異常以牙齒全冠修復和全瓷貼面為主[3-5]。但牙冠修復備牙量需求較大,而全瓷貼面也在遠期并發(fā)癥的控制上不夠理想[6]。微創(chuàng)超薄貼面是近年來前牙修復中應用較多的新修復技術,以少量牙體材料粘接避免牙體磨除的缺陷[7-9],但關于何種手段更適用于前牙間隙的修復尚無定論。本研究以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前牙間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微創(chuàng)超薄貼面技術和常規(guī)全瓷貼面技術進行分析比較,為臨床實踐提供依據和指導。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于我院口腔科接受診治的160例前牙間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按照下列標準篩選。納入標準:①經診斷存在上下頜切牙間隙[9];②治療前未接受其他形式的正畸治療;③意識狀態(tài)清醒,能夠較好地配合研究開展。排除標準:①合并存在其他口腔炎癥或不宜接受貼面修復;②合并存在嚴重臟器功能不足或惡性腫瘤;③前牙間隙<1 mm。本研究具體方案及內容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符合臨床試驗注冊要求,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對納入研究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觀察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19~48 歲,平均(29.05±5.62)歲;上前牙52例,下前牙28例;平均間隙寬度(2.10±0.38)mm。對照組男41例,女39例;年齡20~46 歲,平均(28.87±5.14)歲;上前牙48例,下前牙32例;平均間隙寬度(2.16±0.37)m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用微創(chuàng)超薄貼面進行牙間隙修復。治療前對患者進行牙體預備,對患牙唇部、頸部進行0.3 mm 左右預備的齊齦肩臺設計,根據牙體預備情況進行配套硅膠印模及制備,以Vita 比色板比照患者牙齒顏色進行超薄鑄瓷貼面制作。貼面選用德國威蘭德ZENOSTAR 公司生產的IPSE-maxPress 瓷塊進行制作,制作完成后對患者進行試戴,試戴滿意后將貼面回爐烤制。貼面修復前對患者進行牙面拋光和粘接面酸蝕處理,酸蝕完成后沖洗牙體并涂抹牙本質封閉劑,分別對患者基牙和修復體涂抹牙釉質粘接劑,待粘接劑干后將自粘接樹脂水門汀涂于修復體粘接面上進行基牙粘接,并對修復體進行5 s 光固化。將粘接面多余的水門汀擦除后于粘接面的邊緣涂抹抗氧化劑,對每個面進行60 s 光固化照射,最后以配套樹脂拋光工具對修復體進行拋光。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全瓷貼面進行牙間隙修復。選用瑞士Ivoclar Vivadent 公司生產的全瓷貼面套裝,根據患者牙列和牙面情況制作貼面并由患者進行試戴直至滿意。貼面修復時同樣進行修復體氫氟酸酸蝕,沖洗酸蝕牙面后將牙面處理劑涂于全瓷修復體組織內部,以正磷酸對患者牙釉質進行酸蝕操作,根據全瓷套裝說明和方法將樹脂粘接劑涂于牙面并進行粘接。粘接后對多余的樹脂粘接劑進行清理,并指導患者進行咬合調整,根據患者反饋情況對貼面的肩臺進行打磨調整,直至肩臺與牙面延續(xù)形成自然的過渡形態(tài),最后對修復體進行拋光。
美學修復效果:①修復體修復效果評價。采用美國公共衛(wèi)生署(the 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改良版牙科修復評價標準[10],于兩組修復完成后18 個月對其進行修復體美學效果評價,評價標準主要涉及對牙列完整、牙面顏色自然、牙面邊緣自然和牙體通透進行一致性評價,計算兩組修復體達標的比例。②牙體美觀情況自評。于修復完成后發(fā)放我院自制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對修復體美觀滿意程度的評價,問卷由3 名牙科專家制作(工作年限均10 年以上,職稱均為副主任醫(yī)師及以上),共覆蓋牙面整齊度、牙體通透度、牙體完整度、貼面完成度、貼面過渡情況、牙列縫隙、牙體大小、牙體光澤、咬合情況及修復前后比較10 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為10 分,問卷最高記分100 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對修復體越滿意。以分數≥90 分為很滿意,70 分≤分數<90 分為較滿意,分數<70 分為不滿意,滿意率=(很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由4 位牙科專家(工作年限均10 年以上,職稱均為副主任醫(yī)師及以上)對問卷進行專家咨詢和評議,問卷的專家內容效度指數最終評價為0.9142,效標關聯(lián)效度測得總相關系數r=0.898(P <0.01)。③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收集比較兩組修復后18 個月內出現(xiàn)修復體破損、牙周炎、色素沉著及繼發(fā)齲齒的情況,計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采用SPSS 18.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修復前均可見牙間隙較寬,牙列不整齊,修復完成后兩組前牙間隙得到顯著改善,修復整體美觀度和完成度較好,見圖1。修復后18 個月,兩組牙列完整、牙面顏色自然、牙面邊緣自然和牙體通透評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修復后18 個月USPHS 評價比較[例(%)]
圖1 兩組修復前、修復后18 個月效果比較
修復后,觀察組牙體美觀情況自評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修復后牙體美觀情況比較[例(%)]
修復后18 個月,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例(%)]
從現(xiàn)有關于牙科美學修復的研究來看[11-14],牙畸形與前牙間隙異常等問題的修復技術都逐漸從高備牙量、磨牙向少備牙量、微創(chuàng)的方向發(fā)展,諸如早年間廣泛開展的全冠修復,由于其磨牙量大、有期限且易引發(fā)牙髓疾病等缺點逐漸被臨床淘汰[15-16]。全瓷貼面技術在貼面材料行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下逐漸在臨床中廣泛開展,如義獲嘉偉瓦登特公司生產的全瓷貼面套裝,在實際應用中能夠有效提升貼面的治療穩(wěn)定性和美觀效果,還能幫助減少醫(yī)師不同所帶來的治療差異,患者在治療依從性和最終修復效果的接受度上反饋也更佳[17-19]。但由于前牙間隙和牙畸形的復雜性,全瓷貼面難以做到對患者基牙顏色的準確銜接,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會出現(xiàn)修復體顏色和基牙顏色過渡不自然、不對應的情況,從而影響最終修復結果的美觀程度[20-21]。
近年來微創(chuàng)超薄貼面技術的問世為前牙畸形修復帶來了新的方案,超薄貼面能根據患者前期多次試戴結果對貼面進行及時修整;同時其能夠在少量備牙或不備牙的基礎上進行直接貼面修復,從而有效減少磨牙給患者基牙牙體帶來的損害,且由于超薄貼面材料和生物樹脂材料的生物親和性,治療后患者出現(xiàn)其他口腔炎癥和牙齦組織問題的概率也更低[22-24]。同時超薄貼面材料對牙體顏色的準確比色使得修復后的牙體更加接近患者基牙顏色,牙體與修復體的過度也更加自然,該技術對粘接和備牙量的低需求也進一步提升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有效提升患者對最終修復結果的認可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微創(chuàng)超薄貼面修復的患者與應用全瓷貼面修復的患者USPHS 評價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其在牙列完整度、牙面顏色、牙面邊緣過度情況和牙體通透性等方面均達到了與全瓷貼面修復相當的效果。觀察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超薄貼面修復的自然效果更易使患者達到滿意程度。而從修復完成后的遠期隨訪結果來看,微創(chuàng)超薄貼面修復的患者均未出現(xiàn)牙周疾病或色素沉著等問題,僅個別患者出現(xiàn)牙尖少量缺損或牙體破損的情況,提示超薄貼面在材料和修復方法上較好的相容性使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綜上,微創(chuàng)超薄貼面具有與常規(guī)全瓷貼面相當的牙體修復效果,且其滿意度更高,患者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也較少,但對于基牙缺損較大的患者不宜使用超薄貼面[25-27],在牙體修復中臨床實踐中可結合患者的牙體情況和實際需求,以選取更優(yōu)的牙體修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