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祎陽,賴正維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0)
有關琉球貿(mào)易的研究多集中在朝貢貿(mào)易和與東南亞各國的貿(mào)易上。國內(nèi)學界對朝貢貿(mào)易的研究較為深入,日本學界側(cè)重對琉球的南海貿(mào)易研究,已有成果多站在宏觀的視角、以整體的視野進行研究,卻忽視了對單個國家的研究。鑒于此,筆者擬圍繞《歷代寶案》,對琉球與暹羅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進行具體分析。
明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遣行人楊載渡海至琉球,詔其來朝。同年十二月中山王察度遣其弟泰期隨楊載入朝。其貢物有“馬、刀、金銀酒海、金銀粉匣、瑪瑙、象牙、螺殼、海巴、折子扇、泥金扇、生熟夏布、牛皮、降香、速香、胡椒、檀香、木香、黃熟香、蘇木、烏木、硫磺、磨刀石”[1]等25種。這些貢物中,除了馬、硫黃、螺殼、牛皮、海巴、磨刀石與生紅銅為琉球土產(chǎn)外,瑪瑙、象牙、降香、速香、胡椒、檀香、木香、黃熟香、蘇木、烏木等均為東南亞各地的特產(chǎn)。這說明,早在與明朝建立宗藩關系之前,琉球就已經(jīng)與包括暹羅在內(nèi)的東南亞國家有直接或間接的貿(mào)易往來。
暹羅在14世紀中葉前分為暹國、羅斛國,1349年,“暹降羅斛,遂稱暹羅斛”[2]。1368年,明朝建立后,暹羅王室頻繁遣使到明朝貢,與中國關系密切。因此,與同為明朝屬國的琉球通使互市,也是暹羅與中國加強聯(lián)系的體現(xiàn),自然不會怠慢。據(jù)史籍記載,暹羅物產(chǎn)豐饒,“地產(chǎn)羅斛香,焚極清遠,亞于沉香。次有蘇木、犀角、象牙、翠毛、黃蠟、大風子油。貨用青花白磁器、印花布、色絹、段匹、金銀銅鐵、燒珠、水銀、雨傘之屬”[3],尤其暹羅出產(chǎn)的香料,是琉球前往東南亞各國采購進貢明朝的主要貢品之一。
《歷代寶案》是琉球國首里王府所編撰的琉球王國的外交文書。其原稿檔案收錄了琉球國王尚巴志三年(1424)至末代琉球國王尚泰二十年(1867)間的以中國為中心,包括朝鮮、巴基斯坦、土耳其、英國、法國以及東南亞各國和琉球王國之間外交往來的原始文書?!稓v代寶案》現(xiàn)存琉球與暹羅通商往來咨文(1)琉球國王與明、清官司之間的往來公文書和琉球與朝鮮、南海諸國間的往來文書及琉球國與朝鮮、南海諸國國王之間的往來公文書。63件,其中琉球中山王尚巴志時代(1424—1442)移咨(2)移彝(彝即夷)咨、移彝回咨、移彝執(zhí)照、移咨執(zhí)照是流球國辦理同朝鮮、暹羅、爪哇等國的外交文書,因同為中國藩屬國,地位相同,又處于東亞文化圈中,這些文書均用漢文書寫,格式也和琉球國與中國禮部、地方布政司往來的文書格式相同。22件,尚忠王時代(1440—1444)移咨1件,尚德王時代(1462—1471)移咨5件,尚真王時代(1478—1526)移咨執(zhí)照16件,暹羅王國彝咨文6件,尚清王時代(1526—1557)移咨執(zhí)照12件,尚元王時代(1557—1573)移咨執(zhí)照1件。自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至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1564),時間跨度計145年。
《歷代寶案》收錄的琉球與暹羅交往最早史料是明洪熙元年(1425)琉球送往暹羅的咨文。
琉球國中山王為朝貢事。近據(jù)使者佳期巴那,同通事梁復告稱; 永樂十七年間,蒙差使者阿乃佳等,坐駕海船三只,赍捧禮物,前到暹羅國奉獻,事畢回國告稱; 蒙所在官司言稱; 禮物短少,以致官買磁器,又禁約本處,不許私賣蘇木,俱蒙官賣,要補其船錢。切照事有艱緊,深是有損。使往來人員,告乞施行。當蒙敬奉。
王令旨:何不早說,惶恐之甚!今后去船,加感禮物奉獻,以表遠(達)意敬。此外,除自永樂十八年至今,加感禮物,遣使佳期巴那,通事梁復等,坐駕船只, 經(jīng)涉海洋,動有數(shù)萬余里,歷(涉)風波,十分艱險。及至到彼,將禮物交進外,蒙所在官司,仍行官買磁器更甚,因致盤纏缺乏,深為靠(虧)損。難以奉命往,復告乞施行。據(jù)告再三,因此永樂二十二年停止船□除外,參照自洪武至永樂年來,曾祖及祖王、先父王至今,遷年累遣使者,赍捧菲儀,前詣貴國奉獻,蓋今多年矣。荷蒙貴國親愛懷念,四海以為一家,累蒙回惠瑞耽,及寵愛遠人,常復從容貿(mào)易,并無官買之事,切思感戴之甚。
今告事理合貴國煩為照前,矜憐遠人航海之勞,免行官買磁器,容今收號(買)蘇木、糊鍬(胡椒)等貨回國,庶使永通往來,遠人悅服,異域懷柔,今將奉獻證物數(shù)目,開坐于后,須至咨者。
今開
織金段五匹 素段貳拾匹
硫磺三阡斤小 報二阡五百斤正
腰刀五柄 折紙扇三拾柄
大青盤貳拾個 小青盤四百個
青磁碗一千個
右 咨
暹羅國
洪熙元年 月 日
咨[4]1273-1274
分析以上咨文,筆者得出如下4點結(jié)論:
第一,琉球國王致暹羅咨文,用中國文字,使用明朝年號,可見琉球統(tǒng)治者從內(nèi)心深處認同自身是明朝的藩屬國。
第二,琉球向暹羅求市的主要原因,是購買暹羅特產(chǎn),向明朝進貢。此時暹羅亦向明朝納貢,雙方均為宗藩體制下的明朝屬國,因此,對琉球求市暹羅自然響應。
第三,咨文提及“參照自洪武至永樂年來,曾祖及祖王、先父王至今,遷年累遣使者,赍捧菲儀,前詣貴國奉獻,蓋今多年矣”[4]1274。此處,琉球尚巴國王提到的曾祖即察度王,其在位時間為1350—1395年。由此可知,琉球與暹羅兩地交往實際上早在14世紀后半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
第四,咨文提及明永樂十七年(1419),琉球曾遣使往暹羅求市,因奉獻禮物少,引起暹羅官方不滿,暹羅便禁止琉球私買蘇木。因蘇木、磁器均為官賣,導致琉球方面虧損。永樂十八年(1420),琉球雖增加禮物,要求暹羅兩平交易,但仍遭拒,暹羅方堅持官買,導致永樂二十二年(1424)琉球停止赴暹羅交易。因此,此次在洪熙元年(1425)咨文中,琉球國王請求暹羅方面“矜憐遠人航海之勞,免行官買磁器,容令收號(買)蘇木、糊鍬(胡椒)等貨回國,庶使永通往來”[4]1274。由此可知,琉球與暹羅通商往來中,也不可避免出現(xiàn)一些官員貪腐陋習而影響兩地互市。
《歷代寶案》亦收錄了暹羅國王給琉球國的回復咨文。
琉球國中山王宣德五年六月內(nèi)準
暹羅國咨:見為大明朝貢等事,缺少堪中貨物,深為未便,特遣使臣南者結(jié)制等,坐駕海船一只,裝載磁器方物,前到本國,收買胡椒、蘇木等貨,回國應用,仍備禮物奉獻。準此所從來便收買貨物備外,今照風信時月,順便打發(fā)起程,就將回奉禮物,開生移咨知會,須至咨者。
今將 物開坐
蘇木叁阡斤 祐紅布貳拾匹
剪絨花氈貳領 西洋絲才耳布壹條
右咨
琉球國中山王
宣德五年三月二十一日[4]1243
上述回復咨文為《歷代寶案》中收錄的暹羅國王最早回咨文,堪稱珍貴。通過分析,筆者得出以下3點結(jié)論。第一,由于同為明朝之藩屬國,暹羅復琉球之回咨文,亦用中國語言以及紀年。第二,從回咨文中可知,琉球使臣買訖貢品返回國時,暹羅國王定有回贈禮物及國王咨文,交琉球使臣帶回致謝。由于年代久遠,這些回咨文大多遺失,故《歷代寶案》目前僅有少數(shù)暹羅回咨文。第三,此封回咨文提及的暹羅王國回贈琉球禮物為 “蘇木叁阡斤、祐紅布貳拾匹、剪絨花氈貳領、西洋絲才耳布壹條”[4]1243。
此外,《歷代寶案》僅存有琉球尚真王時代(1478—1526年)暹羅國回彝文6道,發(fā)咨者有暹羅國王、禮部尚書、長史、長者,6道回彝文同屬一事。源于成化十四年(1478)琉球澹馬巴使團沉船事件。成化十四年(1478),琉球王遣使澹馬巴出使暹羅,因海船失事,貨物沉沒,幸使臣得救。暹羅王遂命正使奈英謝晉、副使奈曾、通事奈榮等,架海船護送澹馬巴等返國。不料海船行將抵達琉球時,亦遭風災失事,船破財散,只有少數(shù)人員得救。琉球尚真王,旋遣使臣武至馬等,護送暹人回國。成化十六年(1480),暹羅國王再遣武志馬等,護送暹使奈納等回暹羅。實際上在此之前,琉球國已另遣正使倪始等出使暹羅。成化十七年(1481)三月十五日,兩使同時返回暹羅。因為這次海難,琉球與暹羅之間的友好關系日益彌篤。由單一國王關系,擴展至朝臣之間多方聯(lián)系,促進彼此間相互了解。暹羅國王第一道回咨文和暹羅禮部尚書屋把啰摩訶薩陀列的回彝文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暹羅國王謹咨回
琉球國王殿下:恭維體天行道,以善牧民。盛德不孤,仁親為寶。寰古至今兩國通財之美,至濾歷遐,貿(mào)有易無之交,常遣使來,絡繹不絕。況前歲差使臣澹馬巴等來到,不幸船財被殃,皆是命也。新措舟航一只,專差正使奈悶英謝晉,副便奈曾謝晉通事奈榮等,裝載方物,伴送正副使等回還貴國,舟行將近,又遭風水,船溺洋中,人財散,近蒙咨來,方知其事,此乃天降禍也!或有番眾逃命存者,咸賴發(fā)揮回來,實為憐恤。蒙差使臣泰刺,通事紅錦等,持咨厚禮,依數(shù)收訖,回之不及,受之有愧。今差護送奈妠,帶領番稍三名,擎咨赍禮,隨同來使,前來回貴國,伏乞海涵允納,以表獻芹之意,伴送來使,望賜早回本國。須至咨者。
今開禮物
蘇木三千斤 紅布一十匹
回奉禮物
蘇木二萬斤
右 咨
琉球國王[4]1253
暹羅國禮部尚書屋把啰摩訶薩陀列啟
琉球國王殿:下前歲差使臣澹馬巴等來到,不幸船財被殃,皆是命也。新措舟航一只,專差正使奈悶英謝晉,副使奈曾謝晉,通事奈榮等,裝載方物,伴送正副使等回還貴國。舟行將近,又遭風水,船溺洋中,人亡財散。近蒙咨來,方知其事。此乃天降禍也?;蛴蟹娞用嬲?,咸賴發(fā)揮回來,實為憐恤,蒙差使臣泰刺,通事紅錦等,持咨文禮物等,及賜管事官列位,俱已行數(shù)收訖?;刂患?,受之有愧,今差護送奈妠,帶領番梢三名,擎咨赍禮,隨同來使前來,回貢殿下,伏乞海涵允納,以表獻芹之意,伴送來使,望賜早回本國便益。鑒納不宣!
人(今誤)開
屋把應摩訶薩陀烈回奉:紅鎖袱壹匹 長一丈六尺 薔薇露水伍罐 香花紅酒三埕 蘇木壹仟斤
胃坤孛陀屋回奉:西洋紅布二條 薔薇露水二罐 香花紅酒三埕
奈勾歌沙回奉:手巾織花絲黃布一條 蘇木陸佰斤
長史奈悅木:香花紅酒一埕 蘇木四百斤
成化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4]1254
此道回彝文為暹羅禮部尚書所發(fā),并附有禮部尚書屋把啰摩訶薩陀列及其他三位官員的禮品,這在《歷代寶案》史料中,尚屬首次。說明由于琉球國不但救起海難者,而且兩次派專使護送其返國,不僅暹羅國王致謝,而且諸臣紛紛奉物致謝。
葡萄牙人多默·皮列士《東方志》記載:“琉球人運往馬六甲的商品主要有金、銅、各種武器、箱、帶金頁鑲飾的盒、扇子、小麥,他們的東西良好。他們運去大量的金子……他們攜去大量彩色絲綢和紙張,輸去麝香、瓷器、錦緞。”[5]《歷代寶案》所載咨文、執(zhí)照中,多數(shù)僅寫琉球商船“裝載瓷器等貨,前往貴國出產(chǎn)地面,兩平收買蘇木、胡椒等物回國”。雖沒有具體攜帶貨物清單,但在咨文后會附上互相贈送的禮品清單,為我們了解琉球、暹羅間的貨物往來,提供了一扇窗口。(參見表1)。
表1 1419—1570年琉球往暹羅禮物清單
續(xù)表1
明洪熙元年(1425)琉球發(fā)往暹羅的首份咨文,記載了琉球國王送給暹羅國王的禮物:“織金緞五匹、素緞二十匹、硫磺二千五百斤、腰刀五柄、折紙扇三十柄、大青盤二十個、小青盤四十個、青磁碗二千個。”[4]1275成化五年(1469)琉球國王給暹羅國王最后一道咨文,記載的禮物清單為:“色緞五匹、青緞二十匹、腰刀五把、扇三十把、大青盤二十個、小青盤四百個、青碗二千個、硫磺二千五百斤?!盵4]1317
據(jù)《歷代寶案》琉球國王發(fā)給暹羅國王的咨文禮品清單,可統(tǒng)計出琉球輸往東南亞的絲綢類物品有素緞、各色緞、青緞、白緞、綠云緞、金緞、藍緞、白素緞、蔥白花緞、藍色素緞、青素緞。織金孔雀青緞、閃色緞、各色羅、各色紗、金紗、御磚階長錦、青苧絲、素青苧絲、白地仿絲、花綢、白地白綾、各色嫩夏布、闊棉布、色綿花布、棋子花異色手巾、彩色絲手巾、綿花染花手巾。
瓷器類:白地青花盤、白地青花碗、大青盤、小青盤、青碗。
工藝品類:漆盤、漆棧(盞)。
原料類:硫黃。
以上絲織品及瓷器多數(shù)來自中國。琉球每次遣往東南亞諸國的船只必定帶去大量的中國物品,作為奉送包括暹羅在內(nèi)東南亞的禮物以及在當?shù)剡M行貿(mào)易的貨物。
《歷代寶案》中僅有暹羅國三次遣使琉球記載。第一次為永樂二年(1404),暹羅遣使琉球,但船遇風浪漂至福建。永樂皇帝諭曰:“暹國與琉球修好,是番邦美事”,遂令布政司“舟壞者為之修理,人乏者給之票,候便風,其人欲歸,或往琉球,導之去”。[6]第二、第三次則是因為上述“澹馬巴使團沉船”事件。但在這三次遣使中,均無暹羅有關載貨貿(mào)易的記錄。因此,無法得知東南亞諸國前往琉球所攜貨物及貿(mào)易詳情。不過,從暹羅、琉球兩國及官員咨文往復文書中可以統(tǒng)計暹羅國王及官吏送給琉球國王的禮物。
香料類:蘇木、薔薇露水。
紡織品類:祐紅布、剪絨花氈、西洋絲才耳布、紅布、西洋紅布、紅鎖袱、手巾織花絲黃布、綠鎖袱、上水花布。
酒類:香花紅酒、上香花白酒、紅酒、香花酒、香酒、香紅酒。
如上所述,暹羅贈予琉球國王的禮物主要是蘇木、土布、土酒等,對于雙方貿(mào)易的大宗貨品并沒有任何記載,盡管如此,其他史料亦可佐證。《皇明象胥錄》載,琉球入明朝貢,“貢有蘇木、胡椒、降檀諸香,并非所產(chǎn)”。在此,蘇木、胡椒、香料等便為暹羅等所在的東南亞地區(qū)所產(chǎn)。此外,瑪瑙、象牙等也是來自東南亞諸國。琉球通商暹羅,除部分滿足國內(nèi)自身需要外,大量商品主要是作為貢品向明朝進貢以及作為中轉(zhuǎn)商品銷往中國市場。
在《歷代寶案》所載琉球與暹羅往來官方63份文書中,有29份移咨執(zhí)照,均為琉球使團所攜。自明正德四年(1509)始,一直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此間琉球與暹羅間往來文書從咨文改為執(zhí)照,亦即勘合。以往咨文主要內(nèi)容為兩國國王互致問候,同時詳列禮物清單。執(zhí)照則須詳開船上所有人員,要求兩平收買貨物以及沿途查驗放行等。以下是《歷代寶案》所載琉球發(fā)給暹羅首份移咨執(zhí)照。
琉球國中山王尚真為進貢等事。切照本國產(chǎn)物稀少,缺乏貢物,深為未便。為此,今遣正使勿頓之玖,通事梁敏等,坐駕寧字號海船一只,裝載磁器等物,前往暹羅國出產(chǎn)地面,兩平收買蘇木、胡椒等物回國,預備下年進貢大明天朝,所據(jù),今差去人員,別無文憑,誠恐到處官司盤阻不便,王府外,今給玄字壹佰柒拾貳號半印勘合執(zhí)照,付正使勿頓之玖等,收執(zhí)前去。如遇經(jīng)過關津把隘去處,及沿海巡哨官軍,驗實即便旅行,毋得留難,因而遲不便,所有執(zhí)照須至出給者。
今開
正使壹員 勿頓之玖 都使貳員 假土 查魯每
通事貳員 梁敏 蔡樟 火長 林椿
管船直庫 麻加尼 稍水共一百二十名
正德四年捌月拾捌日
右執(zhí)照付正使勿頓之玖通事梁敏等準此為進貢等事執(zhí)照[4]1332
從以上執(zhí)照可知,琉球遣往暹羅海船寧字號,半印勘合玄字172號,使團正使1員,副使2員,通事2員,火長與直庫各一員,水手120員,合計127人。
分析表2所列《歷代寶案》中所載琉球遣往暹羅經(jīng)商使團執(zhí)照中的人員,就不難發(fā)現(xiàn)。
表2 1425—1570年琉球往暹羅貿(mào)易使團人員
續(xù)表2
上述參與暹羅貿(mào)易的琉球人員中,琉球遣使往暹羅的正副使、管船直庫基本為琉球本土人,而通事、火長幾乎全是明代移民琉球的福建東南沿海“閩人三十六姓”。對此,清代冊封使周煌在其《琉球國志略中》記載,閩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后,“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貢謝之司; 習海者授通事,總管為指南之備”[7]。茅瑞紀在《皇明象胥錄》中亦載道: “洪永所賜三十六姓多閩之河口人,子孫秀者讀書南雍,歸即為通事,累升長史大夫?!盵8]也就是說在航?;顒又?,多由閩人移民擔任通事、火長等職務。此外,雖然有部分閩人三十六姓擔任正使、副使以及水手等職,但正使、副使指的是赴華朝貢使團的正副使職。在琉球與暹羅等東南亞諸國的航海貿(mào)易活動中,作為通譯人才和優(yōu)秀的航海之人,閩人三十六姓福建移民功不可沒。
琉球與東南亞諸國,很早就有往來。據(jù)記載,琉球自唐宋以來,就與暹羅、爪哇等國互相通好,往來貿(mào)易。明代琉球入貢中國的25種貢品中,許多都是南洋的物產(chǎn),如象牙、蘇木、胡椒、降香、速香、檀香、木香、黃熟香等。這說明琉球早已與南洋有交往。
入貢明朝后,琉球與東南亞的航海貿(mào)易更加繁盛。其基本原因有兩點:其一,尚巴志于1429年統(tǒng)一琉球后,由于國土疆域擴大,人口增多,因此琉球國王除繼續(xù)發(fā)展與中國、日本貿(mào)易外,迫切需要開拓更多海外市場以滿足經(jīng)濟需求,尤其是與東南亞諸國航海貿(mào)易。其二,東南亞許多國家也是明廷的屬國,琉球人與東南亞諸國人士在中國互有接觸,雙方對彼此國情及物產(chǎn)也略有了解。因而也增強了彼此貿(mào)易的信心。
琉球駕船往東南亞,必須等候風訊,利用每年八月至十一月的東北季風,從那霸出發(fā),經(jīng)過福建,再沿中國東南海岸到安南、暹羅,然后到三佛齊、爪哇,或者從暹羅及佛太泥到滿剌加,再到蘇門答臘及巡達(順塔)。利用季風的風尾,船只大約四十六天可以到達滿剌加。通常處理完貿(mào)易事務后,再趁三月到四月的西南季風回航。
由于琉球位于航運要道,四面環(huán)海,東邊日本、北邊朝鮮、西為中國、南為南洋各國,且又有季風及海流之利。琉球利用其便利交通,在15至16世紀,轉(zhuǎn)賣日本、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商品,壟斷了中介貿(mào)易的利潤,從而開創(chuàng)了琉球歷史上的百年盛世,亦即“大航海時代”。琉球大規(guī)模進行中介貿(mào)易,主要是在明代海禁時期進行的。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間海上貿(mào)易。“帝以海外諸國多詐,絕其往來,惟琉球、真臘、暹羅許入貢。而緣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mào)易香貨,因誘蠻夷為盜,命禮部嚴禁絕之,違者必置之重法?!盵9]明代海禁政策客觀上推動了琉球國中介貿(mào)易發(fā)展進入黃金時期。琉球人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其地理上的有利位置及享有與明朝朝貢貿(mào)易的優(yōu)勢,特別是閩人三十六姓在造船航海技術上的有利條件,大規(guī)模發(fā)展中介貿(mào)易。琉球船只頻繁往來于暹羅、佛太泥、安南、蘇門答臘、舊港、爪哇、巡達、朝鮮等國家和地區(qū),將中琉貿(mào)易演變?yōu)橹袊c海外諸國的間接貿(mào)易。琉球?qū)⒛涎笏a(chǎn)的蘇木、胡椒、錫等物品運往中國,或充附搭物銷售,或連同日貨及琉球土產(chǎn),作為入貢中國的重要貢物及貿(mào)易品。明廷收此貢物并與之貿(mào)易后,必然給以錢幣。琉球則用錢幣在中國購買瓷器及絲綢等轉(zhuǎn)販南洋,或在南洋銷售,或在滿剌加經(jīng)普魯士及阿拉伯商人之手,轉(zhuǎn)運西歐諸國。琉球亦將南洋出產(chǎn)的蘇木、胡椒連同琉球本土的硫黃等轉(zhuǎn)販朝鮮。此外,琉球還將南洋及中國貨物運往日本銷售,謀取暴利。
中介貿(mào)易為琉球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對巨額商業(yè)利潤的追求,又成了琉球中介貿(mào)易的強大動力。琉球人滿載中國的絲綢與瓷器到東南亞換取香料、胡椒,再到中國從事新一輪的貿(mào)易。琉球大交易時代前后持續(xù)百年之久,史稱琉球社會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天順二年(1458年)六月,琉球尚泰王下令鑄造“萬國津梁”銅鐘一口,懸掛于首里王府正殿。鐘上刻有:“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鐘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涌出這蓬萊島地。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產(chǎn)至寶充滿十方剎……”[10]充分體現(xiàn)海上中介貿(mào)易給琉球王國帶來的繁榮與富足。而這一切與閩人三十六姓的貢獻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