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云
【摘要】研讀馮至的《杜甫傳》,旁觀杜甫的一生,深切感受到杜甫始終是以一顆赤誠的心,關切國是民生,憂慮國家人民。他用自己的如椽巨筆如實記錄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一切,從家國大事到百姓艱難到自身經(jīng)歷,可謂一腔赤誠寫春秋。
【關鍵詞】《杜甫傳》;詩歌;記錄;家國大事;百姓艱難;自身經(jīng)歷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毖凶x馮至的《杜甫傳》,旁觀杜甫的一生,越發(fā)感受到杜甫的偉大。杜甫一生可謂歷盡坎坷,但盡管生活困苦,仕途不順,杜甫卻始終對生活、對世界抱有一份熱忱。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境遇如何,他都以一顆赤誠的心,關切國是民生,憂慮國家人民。他用自己的如椽巨筆如實記錄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一切,可謂一腔赤誠寫春秋。
一、杜甫真誠地記錄家國大事
杜甫的筆下,真誠地記錄著家國大事。從開元初年到天寶初年,唐代社會發(fā)展到最富庶的時期,倉廩充實,交通發(fā)達,商業(yè)繁華,百姓安居樂業(yè),于是杜甫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海內升平,社會富庶,太平思想麻痹了唐玄宗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唐朝政治開始日漸腐化,當遭遇了“野無遺賢”的鬧劇后,杜甫說“破膽遭前政,陰謀獨秉鈞。微生沾忌刻,萬事益酸辛”。天寶年間,號稱盛世而亂世的種子已經(jīng)到處萌芽,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將帥們好大喜功,一場又一場的敗仗,一次又一次地征兵,杜甫寫下他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倍谶@政風腐敗、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已,杜甫難以忍受了,他毫無顧忌地寫出《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經(jīng)歷了提心吊膽的流亡,一路寫下“三吏”“三別”等篇章。當他在蜀中聽到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時欣喜若狂,脫口唱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發(fā)泄自己六七年來胸中的郁結。五十多年的人生,國事一直是杜甫詩歌的重要主題。
二、杜甫真誠地記錄百姓艱難
杜甫在國家和自身的艱難中,從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杜甫筆下也記錄了那段時間百姓的艱難。杜甫在長安困守10年,他的步履從貧乏的坊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互競豪華的曲江到征人出發(fā)必經(jīng)的咸陽橋,他由于仕進的失敗認識到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由于自身的饑寒接觸到了人民的痛苦。在他到奉先探視妻子的時候,他看到百姓的窮苦,想到統(tǒng)治者的享樂,回顧自己的經(jīng)歷,檢討自己的所為,追究這一切的根源,發(fā)為詩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總結自己十年的長安生活,也反映出安史之亂前社會的實況。安史之亂中,政府軍在陳陶戰(zhàn)敗,杜甫懷著沉痛的心情寫下《悲陳陶》。還有寫于同時期的“三吏”“三別”,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jīng)歷的戰(zhàn)亂中百姓的悲劇凝結為詩篇,在歷史中定格。后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杜甫,看著洞庭湖邊人民的生活,寫下了他晚年最重要的杰作《歲晏行》,發(fā)出“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的追問。無論自身境遇如何,杜甫始終關切著百姓生活。
三、杜甫真誠地記錄自身經(jīng)歷
除了家國天下,杜甫也用詩歌記錄了自身的經(jīng)歷。青年時期,杜甫曾在吳越和齊趙漫游,他寫下了《壯游》一詩,記錄自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歲月。年輕的杜甫對未來充滿信心,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的詩句表達自己的志向。后來,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興沖沖地來到長安,可是,現(xiàn)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規(guī)模宏大的長安城并沒有敞開懷抱接納杜甫,而是無情地把他拒之門外。杜甫在長安一帶流浪,一天比一天窮困。為了維持生活,他不能不低聲下氣,充作幾個貴族府邸的“賓客”。杜甫懷著心酸寫下了“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詩句,記錄了自己那時的落魄與難堪。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不幸被俘。他困居長安,除去為國家焦愁外,他還時常懷念自己的親屬,《月夜》《春望》等詩歌充分表達了他這一時期的個人生活與心境。終于,杜甫逃離長安,到達鳳翔投奔朝廷,卻又很快被排擠出朝廷,回鄜州探視妻子。經(jīng)過一年的流散,如今活著回來,對家人來說真是既驚又喜,他的《羌村》三首戲劇地記錄了當時的景象。同時,他把這一路旅途中的經(jīng)歷以及回家后看到的家境的貧困也記錄在了《北征》一詩中。晚年,杜甫在西南一帶漂泊,也曾有過暫時安居,更長的時間卻是漂淪憔悴,轉徙于江上。這些經(jīng)歷我們可以從他的《客至》《絕句》與《登高》《旅夜書懷》中了解到。
一個人在時代中何其渺小,但一個人也可以在時代中變得偉大。命運給了杜甫一個艱難的時代,給了他一段歷盡坎坷的人生。但是,杜甫始終不忘家國,以其博大的胸襟、赤誠的心,關切時政民瘼,發(fā)為感人肺腑的詩歌,用自己的一腔赤誠,真誠地書寫記錄,才有了“史詩”之說,才有了“詩圣”之稱。
參考文獻:
[1]汪亮.淺析《杜甫傳》中杜甫形象[J].散文百家,2019(10):20.
[2]李想.讀馮至《杜甫傳》[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24):42.
[3]李麗娟. 高中語文《杜甫傳》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21.
[4]殷紅.從兩《唐書》“杜甫傳”看杜甫形象確立的兩大發(fā)展方向[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8,38(0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