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基通 鄺希 劉惠 肖敏 陳永敏 廖小平 馬琳 李其富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慢性疾病[1],尤以顳葉癲癇(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最常見,其多與海馬體區(qū)域的病變有關[2]。既往研究表明細胞外基質(zhì)(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整合素受體在癲癇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3-4]。分泌型酸性富含半胱氨酸樣蛋白1型(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1,SPARCL1)也稱Hevin,是一種由星形膠質(zhì)細胞分泌的突觸蛋白,參與突觸重塑過程[5]。既往研究表明,SPARCL1在癲癇發(fā)作后表達明顯降低[6]。作為細胞外基質(zhì)蛋白受體的膜蛋白整合素β1(Integrinβ1)也被證實,敲除Integrinβ1基因后能誘發(fā)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status epilepticus,SE)。然而,SPARCL1和Integrinβ1在癲癇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具體分子機制尚未明確,因此本研究擬通過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檢測SE后第1周內(nèi)海馬及鄰近顳葉的皮層中SPARCL1和Integrinβ1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達變化,初步探討兩者在癲癇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可能機制。
1.1 材料
1.1.1實驗動物:選用鼠齡21 d雄性SD大鼠共56只,體重為60~80 g,購買于長沙市天勤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于室溫20~25℃、濕度50%~70%SPF級環(huán)境飼養(yǎng),每籠5只,12 h光照,自由進食和進水。
1.1.2主要試劑和儀器:硫酸阿托品(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和氯化鋰-匹羅卡品(LiCl-PILO;購于美國Sigma公司)。兔抗SPARCL1抗體、兔抗Integrinβ1抗體、兔抗GAPDH抗體(內(nèi)參抗體)、山羊抗兔IgG抗體(HRP)均購于中國博奧森生物有限公司。BCA蛋白質(zhì)定量試劑盒購于中國Beyotime公司。TRIzol Reagent(Life),HiScript Ⅱ 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 (+gDNA wiper)、ChamQ SYBR qPCR Master Mix(中國諾唯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β-Actin基因作為內(nèi)參基因,引物均由華大基因公司合成。SDS-PAGE蛋白電泳儀、轉(zhuǎn)膜儀(美國Bio-Rad公司),凝膠成像儀(中國天能公司),熒光定量PCR儀MX3005P(中國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LiCl-PILO急性大鼠模型的建立:56只大鼠隨機分為致癇組(35只)和對照組(21只)。致癇組大鼠按體重127 mg/kg予氯化鋰(LiCl)腹腔注射;20 h后按體重1 mg/kg予阿托品腹腔注射;間隔30 min后,按體重50 mg/kg腹腔注射匹羅卡品(PILO),注射后5 h內(nèi)觀察大鼠的癇性發(fā)作并進行分級。發(fā)作標準按照動物癇性發(fā)作Racine分級標準[8]:0級:無抽搐發(fā)作;Ⅰ級:咀嚼、面部抽搐;Ⅱ級:點頭樣動作和孤立性肌陣攣;Ⅲ級:單側(cè)前肢陣攣、抽搐樣動作;Ⅳ級:全身性強直陣攣抽搐,伴站立;Ⅴ級:全身性強直陣攣抽搐伴站立跌倒,跳躍、持續(xù)性陣攣發(fā)作或抽搐致死。癲癇發(fā)作未達Ⅳ級者,按體重15 mg/kg追加PILO直至完全點燃出現(xiàn)癲癇發(fā)作。以癲癇發(fā)作時間點為起點,根據(jù)癲癇發(fā)作后時間分別于3 h、6 h、12 h、1 d、2 d、3 d及7 d等時間點選取大鼠,分為7個亞組,每亞組5只。為保證致癇組中大鼠存活時間,觀察期間按體重10 mg/kg予腹腔注射地西泮。對照組操作相同,以同體積生理鹽水替代LiCl和PILO腹腔注射,按相應時間點分為7個亞組,每亞組3只。
1.2.2動物標本的處理:致癇組和對照組各亞組大鼠均于相應時間點按體重4 mL/kg腹腔注射10%(質(zhì)量濃度)水合氯醛,麻醉后快速斷頭取腦,并迅速在冰上剝離出雙側(cè)大腦半球海馬組織和鄰近顳葉皮層組織,置于-80℃超低溫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p>
1.2.3實時熒光定量PCR(qPCR)法檢測腦組織SPARCL1和Integrinβ1的mRNA表達水平:用TRIzol Reagent提取各組織樣本的總mRNA,用HiScript Ⅱ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gDNA wiper)將獲得的mRNA分別反轉(zhuǎn)錄獲得cDNA,用ChamQ SYBR qPCR Master Mix對獲得的cDNA進行qPCR實驗,以β-Actin作為內(nèi)參,分別檢測各組織樣本中SPARCL1 mRNA和Integrinβ1 mRNA表達水平。SPARCL1、Integrinβ1和β-Actin基因引物信息見表1。
表1 SPARCL1、Integrinβ1和β-Actin基因引物信息
1.2.4蛋白免疫印跡雜交(Western blot)法檢測SPARCL1和Integrinβ1蛋白表達水平:將凍于 -80℃冰箱的海馬組織和顳葉皮層組織取出充分研磨,加入2%(質(zhì)量濃度)SDS裂解液,混勻,室溫裂解10 min,13 000g常溫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即為蛋白裂解液);采用2,2-聯(lián)喹啉-4,4-二甲酸二鈉(BCA)法測定對應樣品蛋白濃度,配平濃度后,將蛋白煮沸變性、凝膠電泳、轉(zhuǎn)膜;5%(質(zhì)量濃度)脫脂牛奶室溫下封閉2 h,然后與SPARCL1一抗、Integrinβ1一抗及GAPDH一抗反應,4℃搖床過夜;二抗室溫孵育 90 min。每步驟間用TBST洗3次,每次10 min,ECL室溫顯色,凝膠成像儀曝光成像。采用Image J軟件分析各個條帶的灰度值,并以其與內(nèi)參GAPDH灰度值的比值表示該樣品目的蛋白的表達量,分別計算出各組SPARCL1和Integrin β1的表達量。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經(jīng)Shapiro-Wilk正態(tài)性檢驗,所有數(shù)據(jù)均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followed by Tukey HSD post hoc test),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ukey’s方法。SPARCL1和Integrinβ1的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的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大鼠行為學觀察致癇組大鼠予PILO腹腔注射5~15 min 后,大鼠初表現(xiàn)為立毛、流涎、顫抖和結(jié)膜充血等,同時或先后出現(xiàn)癇性發(fā)作,如凝視不動、咀嚼、濕狗樣震顫、頭頸上仰,后發(fā)展為面肌抽搐、點頭、反復雙側(cè)前肢陣攣、伴直立、跌倒或翻轉(zhuǎn)、肢體和尾部強直等癲癇狀態(tài)。以上狀態(tài)維持1 h,發(fā)作間期完全停止,可正?;顒印φ战M大鼠實驗期間均行為活動正常,均未有癲癇發(fā)作。
2.2 致癇組及對照組大鼠海馬組織和顳葉皮層中SPARCL1和Integrinβ1表達水平比較對照組7個亞組大鼠海馬組織和顳葉皮層中SPARCL1和Integrinβ1的mRNA及蛋白表達水平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后續(xù)實驗中均僅設1個對照組。
2.2.1兩組海馬組織SPARCL1 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比較:具體結(jié)果見表2、圖1。致癇組3 h組、6 h組、12 h組和1 d組海馬組織中SPARCL1 mRNA表達水平均較對照組下降(P<0.05),致癇組2 d組、3 d組、7 d組與對照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2 d組、3 d組和7 d組的SPARCL1 mRNA水平均高于3 h組、6 h組、12 h組和1 d組(P<0.05),致癇組3 h組、6 h組、12 h組和1 d組組間,以及致癇組2 d組、3 d組和7 d組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大鼠海馬組織中SPARCL1和Integrinβ1的mRNA和蛋白表達情況
注:3 h、6 h、12 h、1 d、2 d、3 d、7 d:分別為致癇組中相應時間亞組;SPARCL1:分泌型酸性富含半胱氨酸樣蛋白1型;Integrinβ1:整合素β1;GADPH:內(nèi)參 圖 1 兩組大鼠不同時間點海馬組織中SPARCL1蛋白和Integrinβ1蛋白表達情況(Western blot)
致癇組6 h組、12 h組、1 d組和2 d組海馬組織中SPARCL1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3 h組、3 d組、7 d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致癇組6 h組、12 h組、1 d組和2 d組低于致癇組3 h組(P<0.05);致癇組6 h組、12 h組、1 d組和2 d組間比較,3 d組和7 d組組間比較,分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致癇組3 d組和7 d組SPARCL1蛋白水平均低于3 h組。由上述結(jié)果推測,大鼠在癲癇發(fā)作后3 h至7 d內(nèi),大鼠海馬組織中的SPARCL1 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均呈現(xiàn)先下降再恢復的趨勢。其中,SPARCL1 mRNA表達從2 d開始恢復正常,SPARCL1蛋白表達水平從3 d開始恢復正常。
2.2.2兩組海馬組織Integrinβ1 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致癇組3 h組和6 h組海馬組織的Integrinβ1 mRNA表達水平明顯下降(P<0.01),致癇組1 d組和2 d組顯著增加(P<0.01),其他各時間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致癇組3 h組、6 h組比較,致癇組12 h組、1 d組、2 d組、3 d組、7 d組Integrinβ1 mRNA表達水平均升高(P<0.05)。與致癇組12 h組比較,致癇組1 d組、2 d組Integrinβ1 mRNA表達水平均升高(P<0.05),致癇3 d、7 d組Integrinβ1 mRNA表達水平均下降(P<0.05)。與致癇組1 d組、2 d組比較,致癇3 d、7 d組Integrinβ1 mRNA表達水平均下降(P<0.05)。
與對照組比較,致癇組6 h、12 h組海馬組織的Integrinβ1蛋白表達水平下降(P<0.05),致癇組3 d、7d組表達水平升高(P<0.05或P<0.01),致癇組3 h組、1 d組、2 d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致癇組3 h組比較,致癇2 d、3 d、7 d組Integrinβ1蛋白表達水平均升高(P<0.05);與致癇組6 h組比較,致癇組1 d、2 d、3 d、7 d組Integrinβ1蛋白表達水平均升高(P<0.05)。與致癇組12 h組、1 d組比較,致癇2 d、3 d、7 d組Integrinβ1蛋白表達水平均升高(P<0.05)。與致癇組2 d、3 d組比較,致癇7 d組Integrinβ1蛋白表達水平升高(P<0.05)。
由此可見,在癲癇發(fā)作后的大鼠海馬組織中的Integrinβ1 mRNA水平最初會出現(xiàn)下降,且在12 h后逐漸恢復甚至高于對照組。Integrinβ1蛋白水平在最初的12 h內(nèi)會逐漸降低,此后則逐漸恢復甚至高于正常對照組。具體結(jié)果見表2、圖1。
2.2.3兩組顳葉皮層組織SPARCL1 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致癇組3 h組、6 h組和7 d組大鼠顳葉皮層中SPARCL1 mRNA表達水平顯著升高(P<0.01),致癇組12 h組和1 d組則明顯下降(P<0.01),2 d組和3 d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致癇組3 h組比較,致癇組6 h組、7 d組大鼠顳葉皮層SPARCL1 mRNA表達水平均下降(P<0.05)。與致癇組3 h組、6h組比較,致癇組12 h組、1 d組、2 d組、3 d組SPARCL1 mRNA表達水平均下降(P<0.05)。與致癇組12 h組、1 d組比較,致癇組2 d組、7 d組SPARCL1 mRNA表達水平均下降(P<0.05)。與致癇組2 d組、3 d組比較,致癇7 d組SPARCL1 mRNA表達水平升高(P<0.05)。
致癇組12 h組、1 d組、2 d組、3 d組和7 d組SPARCL1蛋白表達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致癇組3 h組、6 h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致癇組3 h組、6 h組比較,致癇組12 h組、1 d組、3 d組、7 d組SPARCL1蛋白表達水平均下降(P<0.05);與致癇組12 h組、1 d組、2 d組比較,致癇3 d、7 d組SPARCL1蛋白表達水平均下降(P<0.05)。與致癇組3 d組比較,致癇7 d組SPARCL1蛋白表達水平下降(P<0.05)。
由上述結(jié)果可見,在癲癇發(fā)作后,大鼠顳葉皮層中SPARCL1蛋白的表達呈現(xiàn)下調(diào)趨勢,SPARCL1 mRNA的表達呈現(xiàn)前期上升后下調(diào)的波動趨勢。具體結(jié)果見表3、圖2。
表3 兩組顳葉皮層組織中SPARCL1和Integrinβ1的mRNA和蛋白表達情況
注:3 h、6 h、12 h、1 d、2 d、3 d、7 d:分別為致癇組中相應時間亞組;SPARCL1:分泌型酸性富含半胱氨酸樣蛋白1型;Integrinβ1:整合素β1;GADPH:內(nèi)參 圖 2 兩組大鼠不同時間點顳葉皮層組織中SPARCL1蛋白和Integrinβ1蛋白表達情況(Western blot)
2.2.4兩組顳葉皮層組織Integrinβ1 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致癇組3 h組、6 h組和7 d組大鼠顳葉皮層Integrinβ1 mRNA顯著增加(P<0.01),其他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致癇組3 h組比較,致癇組6 h組Integrinβ1 mRNA表達水平下降(P<0.05)。與致癇組3 h組、6 h組比較,致癇組12 h組、1 d組、2 d組、3 d組、7 d組Integrinβ1 mRNA表達水平均下降(P<0.05)。與致癇組12 h組、1 d組、3 d組比較,致癇7 d組Integrinβ1 mRNA表達水平均上升(P<0.05)。
與對照組比較,除致癇組3 h組外,致癇組6 h組、12 h組、1 d組、2 d組、3 d組、7 d組大鼠顳葉皮層Integrinβ1蛋白表達均下調(diào)(P<0.05或P<0.01)。與致癇組3 h組、6 h組、12 h組、1 d組、2 d組比較,致癇3 d、7 d組Integrinβ1蛋白表達水平均下降(P<0.05)。與致癇組3 d組比較,致癇7 d組Integrinβ1蛋白表達水平下降(P<0.05)。
由此可見,在癲癇發(fā)作后的大鼠海馬組織中的Integrinβ1 mRNA水平最初會升高,且在12 h后逐漸恢復甚至高于對照組;Integrinβ1蛋白水平呈現(xiàn)下降趨勢。具體結(jié)果見表3和圖2。
2.3SPARCL1和Integrinβ1的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的相關性分析致癇組大鼠海馬組織中SPARCL1 mRNA和Integrinβ1 mRNA兩者表達水平成正相關(r=0.684,P<0.01),SPARCL1和Integrinβ1蛋白表達水平亦成正相關(r=0.724,P<0.01);顳葉皮層組織中SPARCL1 mRNA和Integrinβ1 mRNA兩者表達水平成正相關(r=0.908,P<0.01),SPARCL1和Integrinβ1蛋白表達水平成正相關(r=0.852,P<0.01)。
癲癇是一種由于大腦神經(jīng)元異常放電引起的以重復的自發(fā)性發(fā)作為顯著特征的常見慢性腦病[1]。癲癇的發(fā)作能夠擴散到大腦皮層,導致神經(jīng)網(wǎng)絡過度興奮,與突觸激發(fā)和突觸抑制之間的不平衡密切相關[9]。
ECM是指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分子的集合,由兩蛋白多糖和纖維蛋白(如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纖連蛋白和層黏連蛋白)組成。ECM在組織形態(tài)發(fā)生、分化和體內(nèi)平衡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0]。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海馬中ECM分子如層黏連蛋白和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9等的變化而導致細胞外環(huán)境的黏附狀態(tài)改變是癲癇發(fā)作活動的重要變化[11-12],提示調(diào)節(jié)黏附的ECM分子可能在癲癇發(fā)作中參與突觸重塑的過程。
SPARCL1 是一種由星形膠質(zhì)細胞分泌的突觸蛋白,通過與突觸黏附蛋白相互作用來調(diào)節(jié)發(fā)育中大腦中谷氨酸能突觸的形成[5]。既往研究表明,LiCl-PILO誘導的癲癇大鼠SE后,SPARCL1參與癲癇發(fā)生的突觸修飾[13]??偠灾琒PARCL1在重建與發(fā)育生長相關的事件及LiCl-PILO誘導的SE后大腦突觸重塑中發(fā)揮作用。Lively等[14]研究顯示,SPARCL1在LiCl-PILO誘導的癲癇大鼠中的表達存在空間動態(tài)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SE后1天內(nèi)海馬SPARCL1蛋白表達水平均顯著下降,而之后逐漸升高,至第7天返回正常水平,提示SPARCL1蛋白可能參與癲癇的發(fā)生過程。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SPARCL1在海馬CA2區(qū)的錐體細胞中沒有變化,而在CA1和CA3區(qū)神經(jīng)元出現(xiàn)瞬時增強的SPARCL1信號,但錐體細胞中的表達降低[14]。這表明,觀察到的SPARCL1動態(tài)變化可能與DG區(qū)錐形細胞中SPARCL1的減少相關[15]。
整合素是α-β-異二聚體跨膜糖蛋白受體,整合素家族及其配體在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元連接的相關過程(包括神經(jīng)突生長、突觸的形成和維持以及突觸可塑性)的控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4]。Pinkstaff等[16]發(fā)現(xiàn)在幼稚大鼠中海馬神經(jīng)元和星形膠質(zhì)細胞Integrinβ1 mRNA表達水平很低,Robel等[17]研究表明整合素參與癲癇發(fā)作后的生理變化過程,尤其在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元環(huán)路興奮性和星型膠質(zhì)細胞功能中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一項哺乳動物研究顯示,在星形膠質(zhì)細胞中敲除Integrinβ1基因后能夠誘導自發(fā)性癲癇發(fā)作[7]。Pinkstaff等[1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LiCl-PILO建立的癲癇大鼠模型中,Integrinβ1在癲癇超急性期中先降低之后再升高。 此外,Gall等[18]和Venstrom等[19]認為,在癲癇發(fā)作期Integrinβ1蛋白表達增加,并且與神經(jīng)突向外生長過程有關。
目前常用LiCl-PILO建立癲癇動物模型以研究癲癇致病機制[1]。LiCl-PILO能夠誘導大鼠出現(xiàn)難治性內(nèi)側(cè)顳葉癲癇的急性期(1 d)、靜止期(1周)和SRS自發(fā)發(fā)作期(30 d后)。因此,能夠全面動態(tài)地觀察難治性內(nèi)側(cè)顳葉癲癇形成的全過程。難治性顳葉癲癇臨床發(fā)作復雜,治療效果差,通過深入研究,不斷了解顳葉癲癇發(fā)作的病理生理過程,選擇多靶點聯(lián)合藥物治療,減少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減輕患者痛苦。本研究通過應用該方法建立大鼠癲癇模型,分別在SE后的急性期和靜止期觀察致癇大鼠的海馬和皮層組織中SPARCL1和Integrinβ1的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結(jié)果顯示致癇大鼠急性期SPARCL1和Integrinβ1的mRNA和蛋白表達均升高,靜止期表達回落,且二者的表達水平存在正相關,提示SPARCL1和Integrinβ1二者很可能在癲癇發(fā)生早期具有重要作用,且二者在癲癇發(fā)作急性期和靜止期內(nèi)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然而二者在自發(fā)發(fā)作期的表達及其相互作用關系仍需進行后續(xù)研究。本研究表明二者在海馬和皮層隨著癲癇發(fā)生的時間變化出現(xiàn)表達差異,但其詳細作用機制及是否存在多種分子相互調(diào)節(jié),臨床檢測該指標能否早期識別癲癇發(fā)生過程,仍需要為進一步研究闡明。
綜上,本研究提示SPARCL1和Integrinβ1在癲癇大鼠海馬和鄰近顳葉皮層中存在癲癇發(fā)作后的動態(tài)表達變化,且二者的表達變化趨勢成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