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仲偉,程 飛,何 超,龔廣政,張 鎮(zhèn),沈金虎,楊六中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徐州市中醫(yī)院骨傷科,江蘇徐州221000)
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PHF)主要指包括外髁頸在內的大結節(jié)基底位置以上的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5%[1]。肩關節(jié)是人體最為靈活的一個關節(jié),在各種上肢功能活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肩關節(jié)的生理解剖結構較為特殊,對功能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在治療方案的選擇方面,需要同時兼顧肩關節(jié)活動度的康復及骨折的穩(wěn)定性,還要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PHF臨床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堅強的固定、生理解剖結構恢復正常、保護骨折斷端血運,并盡可能少地剝離軟組織,使患者在術后可以早期進行功能康復鍛煉[2],最大程度地恢復正常功能。目前臨床中針對Neer 3、4型PHF患者的治療尚未形成標準、統一的治療策略,在手術方式及內固定物的使用方面也存在部分爭議[3~5]。以往大多數臨床醫(yī)生采用鎖定鋼板進行內固定治療[6],隨著近年來對PHF術后內固定失敗的報道逐漸增多,以及肱骨近端三代交鎖髓內釘興起,交鎖髓內釘相對于鎖定鋼板治療PHF的優(yōu)勢逐漸突顯。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徐州市中醫(yī)院骨傷科在2018年2月—2020年5月采用交鎖髓內釘和鎖定鋼板治療的PHF患者,對此兩種術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1)符合肱骨近端Neer 3、4型骨折的診斷[7];(2)患肩部未發(fā)生神經損傷,軟組織條件良好,為新鮮骨折;(3)在同側上肢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隨訪時間不少于12個月。
排除標準:(1)身體狀況較差,合并較為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及不全者;(2)肱骨頭劈裂及病理性骨折;(3)入組研究前接受了相關保守治療者;(4)失訪者。
2018年2月—2020年5月共收治PHF患者83例,其中40例符合納入標準,依據術前醫(yī)患溝通結果將患者分為鋼板內固定及交鎖髓內釘內固定兩組。其中20例使用鋼板內固定者,20例使用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者。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見表1,兩組年齡、性別、骨折側別、損傷至手術時間及骨折分型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對研究內容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與比較
所有患者均常規(guī)進行相關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心電圖、心臟彩超等術前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并進行相關影像學檢查確認具體骨折移位情況?;颊呔捎萌椋∩碁┮挝?,患肩背部墊高約5 cm。
鋼板組:取傳統三角肌、胸大肌間隙入路,切口長約10~12 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逐層顯露骨折端,清除周圍積血及血腫。采用2號愛惜邦縫線縫合大小結節(jié)骨腱結合部,牽引縫線以便復位大、小結節(jié)骨折塊,克氏針橇撥肱骨頭等間接復位技術進行復位,復位滿意后,克氏針(2 mm)臨時固定;透視滿意后,取長度合適的肱骨近端內鎖定系統鋼板 (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ed system plate,PHILOS),將愛惜邦縫線穿過鋼板的縫線孔。再將鋼板放置大結節(jié)頂點下方約5~8 mm、結節(jié)間溝外側約3 mm處,依次螺釘固定,透視確認鎖釘及鋼板位置滿意。依據骨折類型一般要置入1~2枚肱骨距螺釘以支撐內側壁[8]。通過預留縫合線,將大、小結節(jié)加強固定在PHILOS鋼板上,縫線修復關節(jié)囊、肩袖,活動肩關節(jié)無功能障礙。
髓內釘組:取肩峰前外側長約3~5 cm縱切口,沿三角肌前中束之間進入。復位及臨時固定同鋼板組。透視復位滿意后,縱行劈開岡上肌腱肌結合部及關節(jié)囊,顯露肱骨頭,若進針點周圍粉碎,需使用愛惜邦縫線縫扎固定,恢復大體解剖結構。于肱二頭肌長頭腱后外、肱骨頭與結節(jié)間溝內側插入導針,透視確定進針點位于肱骨頭最高點,導針方向平行肱骨軸線。套筒保護下近端擴孔,置入交鎖髓內釘主釘,直視下使主釘位于軟骨下。在瞄準架輔助下近端置入3~4枚螺釘,盡可能置入1枚肱骨距螺釘以增強肱骨頭內側支撐。若大結節(jié)粉碎,需要置入1~3枚3.5 mm“釘中釘”增加穩(wěn)定性[9]。遠端置入2枚鎖定螺釘。透視確認鎖釘及髓內釘位置滿意??p線修復關節(jié)囊、肩袖,并經螺釘孔2號愛惜邦縫線加強大小結節(jié)固定,活動肩關節(jié)無功能障礙。
術前30 min及術后24 h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3 d行患肩X線片復查,確認固定及復位情況。同時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指導其進行早期康復鍛煉,如屈伸腕、肘關節(jié)及握拳等。術后3~7 d,待患者疼痛緩解后,指導其進行上肢功能康復鍛煉,如:患側上肢鐘擺樣運動。術后1~2周左右開始不同方向的對肩關節(jié)進行鍛煉。
記錄圍手術期資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中透視次數、術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情況和住院時間。采用開始主動活動時間、完全負重活動時間、肩關節(jié)前屈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關節(jié)Neer評分和美國肩肘外科醫(yī)生協會(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urgeons,ASES)評分評價臨床效果。行影像檢查,評估骨折復位質量,優(yōu)為解剖復位;良為骨折移位<3 mm,無成角或旋轉移位;差為骨折移位≤3 mm,伴成角或旋轉移位。根據復查結果評價骨折愈合時間。
應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資料呈正態(tài)分布時,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時間點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資料呈非正態(tài)分布時,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等級資料兩組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中均未發(fā)生重要血管、神經損傷等嚴重并發(fā)癥。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資料見表2,髓內釘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引流量均顯著優(yōu)于鋼板組(P<0.05);兩組間術中透視次數、切口愈合和平均住院時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圍手術期資料(±s)與比較
表2 兩組圍手術期資料(±s)與比較
指標P值手術時間(m i n)術中出血量(m l)切口長度(c m, x ˉ±s)術中透視次數(次, x ˉ±s)術后引流量 (m l, x ˉ±s)切口愈合(例,甲/乙/丙)住院時間(d)髓內釘組(n=2 0)1 0 5.2 5±1 3.5 2 1 8 4.5 0±2 9.8 2 3.8 5±0.8 1 9.5 0±2.3 1 1 2.9 5±4.9 6 1 9/1/0 8.6 0±2.0 6鋼板組(n=2 0)1 1 7.2 5±1 8.5 3 2 9 7.0 0±4 0.5 4 1 1.5 5±1.4 3 1 0.9 5±3.3 5 3 6.0 0±8.6 8 1 7/3/0 8.7 0±2.0 3 0.0 2 5<0.0 0 1<0.0 0 1 0.1 1 9<0.0 0 1 0.6 0 5 0.8 7 8
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8個月,平均(14.48±3.16)個月。兩組患者隨訪資料見表3。螺釘組主活動時間顯著早于鋼板組(P<0.05),但兩組恢復完全負重活動時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后3個月相比,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VAS評分顯著下降,肩前屈上舉ROM、Neer評分和ASES評分顯著增加(P<0.05)。相應時間點,兩組間VAS評分、ROM、Neer評分和ASES評分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隨訪結果(±s)與比較
表3 兩組患者隨訪結果(±s)與比較
指標P值髓內釘組(n=2 0)6.1 0±1.4 1 1 2.7 0±1.4 2鋼板組(n=2 0)7.8 5±1.3 9 1 3.4 5±1.5 0<0.0 0 1 0.1 1 3 0.2 8 4 0.1 8 8 2.8 0±0.7 0 0.8 0±0.7 0<0.0 0 1 3.0 5±0.7 6 1.1 0±0.7 2<0.0 0 1 0.3 9 1 0.2 4 2 1 3 4.5 0±1 0.5 0 1 7 6.5 0±3.6 6<0.0 0 1 1 3 1.2 5±1 3.0 7 1 7 5.0 0±4.2 9<0.0 0 1 0.5 8 8 0.7 9 1 7 3.3 5±4.7 5 8 5.5 5±3.6 2<0.0 0 1 7 2.6 5±3.2 0 8 5.2 5±3.4 8<0.0 0 1 0.7 5 0 0.4 1 5主動活動時間(d)完全負重活動(周)V A S評分(分)術后3個月末次隨訪P值肩前屈上舉R O M(°)術后3個月末次隨訪P值N e e r評分(分)術后3個月末次隨訪P值A S E S評分(分)術后3個月末次隨訪P值7 3.3 0±3.2 3 8 4.4 5±3.6 8<0.0 0 1 7 2.9 5±3.6 5 8 5.4 0±3.6 2<0.0 0 1
隨訪過程中,兩組患者均無再損傷,均無疼痛加劇和功能障礙加重,均無翻修手術。末次隨訪時,髓內釘組20例中,7例完全無痛,13例活動時輕度疼痛;9例患肩活動與健側完全對稱,11例患肩活動稍受限;17例恢復傷前運動和勞動能力,3例未恢復至傷運動和勞動能力水平。鋼板組20例中,4例完全無痛,16例活動時輕度疼痛;7例患肩活動與健側完全對稱,13例患肩活動稍受限;15例恢復傷前運動和勞動能力,5例未恢復至傷運動和勞動能力水平。
兩組患者影像評估資料見表4。術后3 d復查X線片顯示兩組骨折復位質量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髓內釘組影像骨折愈合時間早于鋼板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影像評估結果[例(%)]與比較
至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骨折均獲愈合,無延遲愈合、畸形愈合等并發(fā)癥,兩組內固定物均無松動、斷裂。兩組典型影像見圖1、2。
圖1 患者,男,68歲,摔傷致左肱骨近端4部骨折,行開放復位髓內釘內固定 1a:術前左肩正位X線片示左肱骨近端4部骨折 1b:術前CT三維重建清晰顯示骨折情況 1c,1d:術后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解剖復位,內固定物位置良好
圖2 患者,男,54歲,車禍致左肱骨近端4部骨折,行開放復位PHILOS鋼板內固定 2a:術前左肩正位X線片示左肱骨近端4部骨折 2b:術前CT三維重建清晰顯示骨折情況 2c,2d:術后正側位X線片示骨折解剖復位,內固定物位置良好
PHF臨床分型較為復雜,且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0],是創(chuàng)傷骨科中一直以來的一項治療難點及重點。PHF患者中,Neer 1、2型骨折較為常見,常保守治療即可取得較好預后[11]。而對Neer 3、4型骨折來說,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影響PHF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是疼痛,由此導致患者未能及時進行功能康復鍛煉,關節(jié)逐漸僵硬。因此,尋求一種創(chuàng)傷更小、固定可靠,且能讓患者在術后更早進行功能康復鍛煉的手術方式,對改善PHF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具有重要意義[12]。
近年來研究表明,交鎖髓內釘及PHILOS鋼板在空間鎖合理念的基礎上為PHF提供更好的把持力[13]。尤其是第三代肱骨近端交鎖髓內釘直釘設計,具有多個優(yōu)點:(1)肱骨頭最高點直行進釘,該部位骨質強度好,提高軟骨下骨的把持力,增加穩(wěn)固性;(2)此處正對肩袖的腱肌結合部,血運良好,操作過程中縱行劈開肩袖,減少肩袖損傷,利于肩袖修復[14];(3)肱骨距螺釘,重建肱骨近端內側柱,增加其穩(wěn)定性,避免術后內翻畸形;(4)“釘中釘”設計增加了肱骨頭內的螺釘數量,增強對骨折近端的把持力,提高其抗剪切力和軸向穩(wěn)定性[15];(5)交鎖髓內釘遠近端螺釘多角度設計,減少螺釘松動、退出,增加交鎖髓內釘的穩(wěn)定性[16]。
交鎖髓內釘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可更好地保護骨折局部血運[17]。交鎖髓內釘屬于中心固定,而PHILOS鋼板屬于偏心固定,二者在旋轉載荷及抵抗軸向方面完全不同[18],因此,分析二者的力學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指出,建立移位PHF模型,使用交鎖髓內釘及鎖定鋼板進行分別內固定,并實施生物力學試驗;結果提示,鋼板在對扭轉力進行抵抗時,有較高的概率會發(fā)生肱骨頭內螺釘穿出風險[19]。本研究的40例PHF患者,術后均未發(fā)生內固定松動、斷裂等情況,隨術后時間推移,兩組的VAS評分、肩前屈上舉ROM、Neer評分和ASES評分均顯著改善,但兩組術后3個月和末次隨訪時兩組間上述指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這兩種固定方面能夠有效的滿足PHF愈合所需要的力學環(huán)境[20]。
本研究結果提示,髓內釘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和術中出血量均顯著優(yōu)于鋼板組,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但髓內釘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術后16周髓內釘組愈合率100%,鋼板組愈合率85%。結果提示,使用髓內釘對PHF進行內固定,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且術后愈合時間整體較鋼板組短。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為:使用髓內釘內固定PHF,在手術過程中不需要進行大范圍剝離,因此使得出血量顯著降低[21~23]。同時交鎖髓內釘對骨折周圍軟組織的侵擾更小,保護內環(huán)境,從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促使骨折位置更快愈合[24,25]。
綜上所述,PHF(Neer 3、4型)患者使用PHILOS鋼板及交鎖髓內釘進行內固定均可獲得有效的治療,但使用交鎖髓內釘時術中手術時間更短、出血量更低、術后骨折愈合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