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坤
江南水鄉(xiāng)宜興古稱“陽羨”,7000多年的制陶史孕育了燦爛的陶瓷文化,也讓這里成為了許多文人雅士的歸隱之地,寄情于山水之間,徜徉于尋常巷陌,讓人分外地留戀,也難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幾次登臨宜興之后留下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而今天,紫砂藝術的方興未艾讓更多的人把目光聚焦于此,盡管紫砂藝術的歷史只有幾百年,放在陶瓷史的長河之中比較的短暫,但是卻一直葆有旺盛的生命力,經(jīng)過紫砂藝人世世代代的不懈傳承,形成了非常豐富的造型藝術和完善的工藝體系,讓我們廣大的茶友能夠選擇到“世間茶具稱為首”的佳品雅器,同時也在把玩和欣賞紫砂器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到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價值。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書卷提梁壺》以古時候的竹簡為元素,以學子在上京趕考手提考籃為造型設計,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文化內(nèi)涵蘊藏其中,激勵著學子們勤學奮進,濃縮著作者的美好祝福,同時再加上提梁的設計和彩繪的裝飾,使其更加的具有人文韻味和書卷氣息。此壺壺身方正剛硬,面塊鑲接而成,棱角收攏,線條流暢,壺嘴雖然是方器設計,但是婉約雋永,出水爽利,壺肩部和頸部的結(jié)合過渡自然,壺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上面的橋型壺鈕成寶塔一般,蘊含步步高升的美好祝福,提梁設計從竹籃的形態(tài)演繹而來,抽角的設計和壺身一脈相承,同時又營造出非常廣闊的空間結(jié)構(gòu),觀之令人印象深刻,仿佛籃子中間盛滿了學習用的筆墨紙硯等等工具。在壺身的面塊上面,彩繪裝飾青綠山水畫卷,布局合理,疏密相間,山石聳立、流水潺潺,近處的桃紅柳綠和遠處的山嵐起伏遙相呼應,中間的人物設計遺世而獨立,縹緲仙逸,能夠很好地陶冶我們的情操。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書卷提梁壺》,作者巧妙地把我們古代學子的寒窗苦讀和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人文畫卷融合在一起,利用了提梁的設計展示出紫砂造型藝術的精妙絕倫,同時也給這件作品注入了與眾不同的人文氣質(zhì)和文化內(nèi)涵,讓我們能夠從中更多地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讀書不僅僅是一種提高自己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審美的手段,更是一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基本的渠道。從古代的學子到現(xiàn)代的學生,經(jīng)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才能夠考入自己所希望的學校,從而更好地學習專業(yè)知識,以便于能夠在入仕或者工作之中得心應手,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這樣的一種題材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之中都有著記載,但是通過紫砂藝術來展示出來,則需要做很多的抽象創(chuàng)意和文化表達,竹簡的形態(tài)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在造紙術還沒有發(fā)明之前,我們的文字記載都是通過竹簡來實現(xiàn)的,以至于有著“罄竹難書”的成語,而且用紫砂來呈現(xiàn)竹簡的形態(tài),也是非常具有創(chuàng)意的,在實際的操作之中也比較容易實現(xiàn)。這件紫砂藝術作品《書卷提梁壺》正是把我們對于讀書的重要性和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融合展示出來,一方面從文化的角度闡釋紫砂藝術的豐富內(nèi)涵,另一方面從技藝的層面展示出宜興紫砂藝人在紫砂傳承和創(chuàng)新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這樣的藝術作品定然能夠成為我們茶座之上不可或缺的靚麗風景線,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結(jié)語:宜興紫砂藝術發(fā)展到今天的規(guī)模,讓我們不得不驚嘆于紫砂匠人們的堅守和茶文化的飛速發(fā)展,正是抓住了良好的機遇,紫砂從一件件簡單的實用器,逐漸融合文化的價值,從而得到了質(zhì)的飛越,成為了我們廣大壺友非常向往的珍品雅器,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在品壺玩壺的過程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