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要】化學課堂教學中不可避免出現(xiàn)預設之外的情況,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思考和探索,發(fā)揮教育機智,將“生成”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觸發(fā)新的探究活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化學思維,提升化學學科素養(yǎng)。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正確看待課堂中預設之外的生成性教學資源,不斷積累、反思和學習,提高學科專業(yè)水平和課堂駕馭能力,積極、機智地處理各種生成性問題,成就充滿生命力的課堂。
【關鍵詞】教學機智;預設之外;課堂生成;化學實驗
教學機智,在《教育大辭典》中是這樣闡述的:“教育者在面臨復雜的教學情境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具體來說是在處理事前難以預料必須特殊對待的問題時,或者對待學生處于片刻激情狀態(tài)時,教師所體現(xiàn)出來的獨有能力[1]?!毕旅婢蛠矸窒硪幌鹿P者在《溶解現(xiàn)象復習課》中遇見的“美麗圖景”以及當時的一些做法。
教學片段:《溶解現(xiàn)象復習課》
[導入]今天老師在整理實驗室時,發(fā)現(xiàn)了四瓶丟失標簽的溶液,分別是蔗糖溶液、氯化鈉溶液、稀鹽酸和硫酸銅溶液,你能根據(jù)溶液的有關知識區(qū)分出它們嗎?
[學生甲]藍色溶液為硫酸銅溶液。
[教師]這位同學依據(jù)溶液的顏色進行了初步區(qū)分。
[教師]另外三種無色溶液如何辨別呢?請每一小組的同學根據(jù)提供的儀器藥品來設計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給四瓶溶液分別貼上標簽。
[分組實驗]提供的儀器和藥品:酒精燈、玻璃棒、燒杯、小燈泡(包含導線、電源、碳棒等)、標簽。
[交流討論]學生乙:分別取樣,測導電性,小燈泡發(fā)亮的是氯化鈉溶液或稀鹽酸,燈泡不亮的是蔗糖溶液。能導電的兩種溶液再取樣加熱,無明顯現(xiàn)象的是稀鹽酸,有白色固體析出的是氯化鈉溶液。
[老師]其他小組和他們的實驗現(xiàn)象結論一樣嗎?
多數(shù)同學都點頭附和,表示沒有異議。于是筆者總結:同學們學以致用,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了實際問題—通過觀察與實驗區(qū)分出了溶液;同時也復習鞏固了這一章溶液的相關知識—溶液顏色、導電性、溶質的判斷等等。就在以為一切都按照預定設計順利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時,一位同學高高舉起了手:“老師,我們小組用一種方法就將它們區(qū)分出來了?!彼又f,“我們取樣后,直接加熱,發(fā)現(xiàn)無明顯現(xiàn)象的是稀鹽酸,有白色固體析出的是氯化鈉溶液,而生成黑色物質,伴有香味的是蔗糖溶液?!边@時候,馬上有同學興奮地表示“我們也是這樣的?!边€有的學生說:“還以為做錯了,都沒敢吱聲”。很快學生乙提出質疑:“蔗糖是白色固體,加熱蔗糖溶液,應該也出現(xiàn)白色固體啊”。
其實,最初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時,筆者也曾想當然地認為加熱蔗糖溶液和氯化鈉溶液的現(xiàn)象是一樣的,都會析出白色固體。但是自己去做實驗時,才發(fā)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與想象是有出入的。因為有充分的準備,所以課堂上再次遇到這種“意外”時,就能從容地面對,于是作了這樣的處理:“請同學們用玻璃棒蘸取蔗糖溶液,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現(xiàn)象?!彪S著實驗的進行,很多同學自己回想起來,早在學習第一章內容時就做過灼燒蔗糖固體的實驗,當時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就是生成黑色固體。進而,學生自己做出解釋:用玻璃棒蘸取蔗糖溶液在酒精燈上加熱時,不僅會有水分的蒸發(fā),還會伴隨化學反應—蔗糖灼燒,生成黑色物質。至此,這個“意外”水落石出。
經過這一出,同學們的思維仿佛一下被激活了,不再小心謹慎,又有同學提出了新的想法:“稀鹽酸和氯化鈉溶液能不能分別用小燒杯盛適量在酒精燈上加熱,產生氣泡的是稀鹽酸,無明顯現(xiàn)象的是氯化鈉溶液?!彼a充道:“因為氣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加熱時,稀鹽酸中的氯化氫氣體會逸出?!蓖瑢W們聽完表示很贊同,于是筆者順水推舟,鼓勵學生代表上講臺來通過實驗驗證大家的猜想。但實驗過程中,觀察到兩份溶液中都有氣泡冒出。跟猜想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經過同學們組內激烈的討論,很快有同學提出了想法:可能氯化鈉溶液里也溶解了空氣中的氧氣等氣體,加熱后,氣體溶解度減小,從水中逸出。
這兩個小實驗,都不是筆者原先備課時預設好的實驗,而是因為學生的頭腦風暴,自然而然生成的驗證性的探究實驗。通過簡單的小實驗,同學們不僅能更直觀感受到化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還能體驗到化學實驗的魅力,更能深刻認識科學的嚴謹性,它不是“想”出來的,是切切實實“做”出來的。也希望同學們明白碰到“意料之外”的現(xiàn)象,萬萬不可妄自菲薄,不可置之不理,而是要有“追根問底”的精神。
同樣在這一節(jié)復習課中,探討“如何讓飽和石灰水變得更?。俊边@一問題時,有的同學提出采取加熱溶液的方法,依據(jù)是溶質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加熱時,氫氧化鈣固體會析出,同時溶液變得渾濁??墒菍嶒灲Y果又出乎意料了,沒有一個小組同學看到明顯的溶液變渾濁的現(xiàn)象。隨即,同學們對這個“意外”展開了討論,有的同學猜測氫氧化鈣屬于微溶物質,在當時溫度下,溶解度非常小,即使溫度升高,溶解度減小,析出的氫氧化鈣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很難看出現(xiàn)象。原因到底是什么,因為課堂時間有限,這個“意外”就留給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或者再進行實驗探究了。并不是所有的“意料之外”一定要在課堂之內解決,有時候也要讓學生感到“意猶未盡”,要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
新課程理念下,在課堂中如何不拘泥于預先設定的教學思路,因勢利導,機智的處理好預設外的生成性問題,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兼顧學生學科思維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重視課堂生成并不意味著排斥預設,如果課堂沒有預設,將會猶如一盤散沙,沒有脈絡,不成體系。課堂教學也不可能全部預設,需要動態(tài)生成。某種意義上,預設是為了更好的生成[2]。同時,教師應正確理性的看待課堂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有的教師只專注于既定教學計劃的完成,消極忽略動態(tài)的生成性問題,或是刻意引導學生按照預設回答問題,看似達成了教學目標,實則不利于教學本身,也限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第二,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實驗的機會,鼓勵學生實事求是的交流反饋。初中化學課堂中超出預設的“意外”有很多,比如;鹽酸溶液與大理石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試液變紅,但是加熱變紅的試液時,沒有變回紫色;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時居然看到有氣泡產生;鋁片與稀硫酸反應時,一開始居然看不到氣泡……這些“意外”都可以生成為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學資源,進而觸發(fā)更深層次的探究活動。但是需要教師訓練學生通過自主實驗和觀察,敏銳的捕捉到意外現(xiàn)象并大膽的提出疑問。學生生成后,教師則應及時抓住契機,調整、優(yōu)化教學方案,更好的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
第三,教師要不斷積累、反思和學習,提高學科專業(yè)水平和課堂駕馭能力。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只有具備扎實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和強大的課堂駕馭能力,才能在遇到預設之外的情況時,發(fā)揮教學機智,游刃有余地處理各種動態(tài)生成的信息。就以化學實驗為例來說,影響因素很多,所以充滿著變數(shù)。試劑的用量和濃度,試劑的滴加順序,外界的溫度等不同,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實驗現(xiàn)象,導致課堂“意外”的出現(xiàn)。比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先變渾濁,一段時間之后居然又變澄清了;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酚酞試液變成紅色后很快又褪色了;將稀鹽酸逐滴加入到碳酸鈉溶液中時,一開始沒有氣泡產生,但將碳酸鈉溶液逐滴加入到稀鹽酸中時,卻立刻產生了氣泡……為了能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問題,成就精彩的生成性教學活動,就需要教師課前認真研究實驗、鉆研教材。并且堅持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訓練提升各種教育教學技能,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的處理預設之外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3]。
預設之外的“生成”讓化學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傳達了化學學科的基本觀念。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之后剩下的東西?!笔裁词菍W生經過化學學習后不會忘記的呢[4]?是遇到問題的質疑和思考能力,是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是不斷求知和探索的生活態(tài)度,更是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1]方敏.基于初中課堂化學實驗的教學機智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8.
[2]鐘啟泉.課堂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81.
[3]李曉明.預設生成 預約精彩—化學實驗中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2).
[4]朱靈運.深化化學基本觀念的學科整合教學[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