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文
“赤子”指嬰兒,其中“赤”的意義,清代以前,沒有其他的解釋?!稌た嫡a》:“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笨追f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薄稘h書·賈誼傳》:“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鳖亷煿抛ⅲ骸俺嘧樱云湫律?,未有眉發(fā),其色赤?!薄顿Y治通鑒·漢紀六》:“故自為赤子。”胡三省注:“嬰兒體色赤,故曰赤子。”清駱如龍《幼科推拿秘書》卷一《賦歌論訣秘旨》:“小兒初生,五官宜赤。耳目口鼻天庭,五官也。初生氣血滿足,其色純赤,故曰赤子?!边@是最有影響的傳統(tǒng)觀點,要想提出新的見解,必須有鐵證證明此說為誤。
清代以來,人們對“赤子”的得名之由有不同看法。清杭世駿《訂訛類編》卷一《義訛》“赤子”條:“古字尺、赤通用,故尺牘亦謂之赤牘?!段墨I通考》云:‘深赤者,十寸之赤也。成人曰丈夫,六尺之軀、七尺之軀、三尺之童、五尺之童,皆以尺數(shù)論長短,故《曲禮》曰:問天子之年,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謂赤子以初生色赤者,非也。或云:古者二歲半為一尺,十五歲為六尺。愚按:二歲半為一尺之說,于《孟子》‘赤子匍匐入井句,其義尤通,否則,初生色赤及僅盈尺小兒安能匍匐乎?至于文王十尺、湯九尺及晏子長不滿六尺、今子長八尺等,則又不可拘此說耳?!?/p>
古書中確有“尺、赤”異文的例子,不過數(shù)量有限。杭氏據(jù)古人以身材長度指稱人的年齡來證明“謂赤子以初生色赤者,非也”根據(jù)不足,因為它并沒有證明古人不能用別的方式來指人的年齡,事實上古人還用“黃發(fā)、髦、耋、黃耇、凍梨、黃口”等顏色詞或帶有顏色詞的詞語給不同年齡段的人命名。杭氏由古人以身材長度指稱人的年齡來證明“赤子”的“赤”假借為“尺”,推理上有問題。杭氏知道,他所舉《孟子·滕文公上》“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的例子,按照古訓(xùn)“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去理解“赤子”的得名,也可以講通。所以他只好說,按“二歲半為一尺之說”來理解,“其義尤通”,加了一個“尤”字,預(yù)留退路了。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將“赤子”古訓(xùn)的理解說成“初生色赤”,多加了一個“初”字,不完全符合孔穎達、顏師古、胡三省等人的原意,由此推論“初生色赤”之子不能“匍匐”,就不免落空;至于連他自己理解的“僅盈尺小兒”也來證明“安能匍匐”,這等于捎帶批評了自己的理解,陷入矛盾之中。杭氏最后所說“至于文王十尺”云云,跟證明“赤子”的“赤”同“尺”沒有多大關(guān)系。
戰(zhàn)國至新莽時期,一尺相當于今23.1厘米,今出生時正常男嬰身高一般是45.2—52.8厘米,11個月是67.5—83.6厘米,戰(zhàn)國時期嬰兒身長可能稍微短一點,但不會短到哪里去。如果“赤子”有“一尺之子”的含義,那么得名太夸張了,當時即使是初生的、最短身長的嬰兒也應(yīng)近乎二尺。所謂“古者二歲半為一尺,十五歲為六尺”只是一種推測性說法,見于明陸深《春風堂隨筆》:“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古以二歲半為一尺,言五尺,是十二歲以上,十五歲則稱六尺。若晏嬰身不滿三尺,是以律起尺矣。周尺準今八寸,二尺四五寸豈成形體?當是極言其短耳。曹交九尺四寸以長,準今七尺五寸馀?!薄墩撜Z·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编嵭ⅲ骸傲咧?,年十五已下?!毙蠒m疏:“鄭玄注此云:‘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言‘已下者,正謂十四已下亦可寄托,非謂六尺可通十四已下。鄭知六尺年十五者,以《周禮·鄉(xiāng)大夫職》云:‘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以其國中七尺為二十,對六十,野云六尺對六十五,晚校五年,明知六尺與七尺早校五年,故以六尺為十五也?!薄墩撜Z》“可以托六尺之孤”是一種文學(xué)語言的表達,不是一種事實陳述,所以俞樾《湖樓筆談》說:“六尺以極小言,百里以極大言。不極小,不足見托孤之難;不極大,不足見寄命之難?!焙笕艘蛞浴傲摺敝赋赡昴凶拥纳砀摺L评钌礁Α断碌讷I所知》詩之一:“虛教六尺受辛苦,枉把一身憂是非?!焙际莉E采陸深之說,據(jù)“十五歲為六尺”推算,“二歲半為一尺”,這種算法沒有道理,忽視了嬰兒出娘胎時的長度,孩子長到二歲半,身高不可能是一尺。據(jù)此釋“赤子”為“尺子”,解釋力不強。日本丹波康賴于永觀二年(相當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醫(yī)心方》卷二五《小兒方例第一》引《產(chǎn)經(jīng)》(已佚,當成書于東晉至隋朝期間):“凡兒生當長一尺六寸,重十七斤?!彼^一尺六寸,跟將“赤子”理解為“一尺之子”不合,《產(chǎn)經(jīng)》的說法是對的。按東晉至南朝一尺相當于今24.5厘米換算,1.6尺長度當為39.2厘米;按北朝到隋朝一尺相當于29.6厘米換算,1.6尺當為47.36厘米。《產(chǎn)經(jīng)》應(yīng)是北朝作品,南朝39.2厘米不符合初生嬰兒的一般長度,《產(chǎn)經(jīng)》不是用南朝的尺寸,而是按北朝的尺寸來描述嬰兒長度的。據(jù)此可知杭說不能成立,“赤子”的“赤”不能取“尺寸”的“尺”,應(yīng)取“赤色”之義,傳統(tǒng)將“赤子”的含義理解為“赤色之子”,這種理解無誤,無法推翻。
后來劉盼遂有《赤子解》一文,他的觀點跟杭世駿一致,但論證不完全相同。他說:“赤子者,長一尺之子也,猶之丈夫為長一丈之夫矣。赤與尺為同音假借字,而古者尤貫借身體以為度數(shù)之準。故度數(shù)之字,率取近人身而得義?!迸e了一些根據(jù)“近人身而得義”的例子,論證的缺陷跟杭世駿一樣,都是簡單枚舉推理,不能證明“度數(shù)之字,率取近人身而得義”;如果采取“赤子”為“赤色之子”而得名,那么“赤子”就跟度數(shù)無關(guān),他沒有涉及將“赤”理解為“赤色”的對錯問題。因此,他的說法無法駁倒成說。
據(jù)說,剛出生的嬰兒,皮膚對外界不適應(yīng),皮膚上毛細血管豐富,外界刺激豐富的毛細血管擴張,引起皮膚泛紅。嬰兒的皮膚角質(zhì)層很薄,在生活環(huán)境氣溫較高或大哭大鬧情緒波動時,都會導(dǎo)致皮膚漲紅。嬰兒一般皮膚通紅的狀況會持續(xù)1—2個月,以后會逐漸變白,皮膚層增厚,皺紋減少,形成白里透紅的肌膚。古人早已認識到嬰兒的膚色是紅色的。例如古人“赤子”的“赤”跟形容詞相對,不跟表示度量的詞相對。隋代祖君彥《為李密移郡縣檄》:“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邦則城郭空虛,千室則煙火斷絕?!笨锎?,安適的床?!段溺R秘府論》地卷《九意》:“時逢赤子,數(shù)值黃公?!背?,跟“黃”對。呂從慶《賊警》:“蒼翁災(zāi)海內(nèi),赤子哭途中?!贝颂帯俺唷备吧n”對。唐杜光庭《通玄贊八首》之六:“白元來降接,赤子常攜抱?!贝颂帯俺唷备鞍住睂?。宋代高斯得《次魏明已表弟韻送劉長翁赴福建倉》:“墨夫跼一跡,赤子懸萬目?!贝颂帯俺唷备澳睂Α9湃诉€有“紅顏”,指童顏,唐杜甫《玉臺觀》:“更肯紅顏生羽翼,便應(yīng)黃發(fā)老漁樵?!边@都說明古人本來將“赤子”的“赤”理解為“赤色”的“赤”。如果“赤子”的“赤”是“尺”字的假借字,“尺”是個常見的字詞,那么“尺子”的寫法應(yīng)該更常見才是,但古人沒有將“赤子”寫作“尺子”的。
古醫(yī)書中也將“赤子”跟“紅色”聯(lián)系起來,明代孫一奎《赤水元珠·還丹秘要論》:“夫還丹者,乃返本還元之道。人稟父精母血而生,初為赤子時,元精、元氣、元神,無不純?nèi)??!睆娬{(diào)嬰兒稟“母血”而生。清沈金鰲《幼科釋謎》卷一《初生諸病》:“嬰兒墮地,一聲啞啞。形體雖具,猶是血茄。”所謂“血茄”,是根據(jù)嬰兒膚色得出的結(jié)果。周士禰《嬰兒論·辨初生脈證并治第一》:“兒初生,肌膚至紅,啼聲吃吃,胸腹堅硬者,此為熱毒所致?!笔钦f,嬰兒初生,皮膚是紅色的,但“至紅”則是“熱毒所致”。夏鼎《幼科鐵鏡》卷二《辨胎熱》:“胎熱者,通面大紅。紅雖赤子本色,恐人不能辨。蓋本色紅而淡,淡而正。熱色深紅而燥,燥而色雜,如滿口熱氣莽莽,或舌腫而紅紫,口氣蒸手,或大便閉結(jié),小便短赤,目內(nèi)紅赤,此皆胎熱也?!彼f“紅”是“赤子本色”,甚是。
現(xiàn)代方言和其他民族語言中,不乏拿“紅色”給嬰兒命名的例子。例如漢語地方方言,據(jù)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二卷)2352頁,浙江金華巖下管剛出生的男孩叫“紅男”,2356頁,管剛出生的女孩叫“紅囡兒”;2353頁,福建廈門管剛出生的嬰兒叫“紅嬰”;2356頁,福建仙游管小孩子叫“紅囡丕”;2359頁,福建東山管初生的嬰兒叫“紅嬰仔”。盡管用詞跟古代不同,但是都將表紅顏色的詞素放在中心詞素之前構(gòu)詞,反映觀念的角度是一致的,現(xiàn)代漢語方言繼承了古代命名的理據(jù)。我國東南地區(qū)一些方言,并沒有使用“赤子”一詞,而是改換了新詞,但是仍保留古代認識事物的視角。
王力先生《中國文法學(xué)初探》提到“語像”的概念:“我們首先該注意中國語的‘語像(法文image verbale)的結(jié)構(gòu)與西洋語的‘語像的異同,而且我們該直溯到‘語像未成立時的精神行為的兩個步驟:(1)分析作用;
(2)綜合作用?!备鶕?jù)“語像”的概念,“赤子”跟“紅男、紅囡兒、紅嬰、紅囡丕、紅嬰仔”的語像結(jié)構(gòu)是一樣的。
有的外族語關(guān)于“嬰兒”的概念表達,也跟漢語有相同的語像結(jié)構(gòu)。例如中國臺灣高山族是黃色人種,據(jù)何汝芬、曾思奇、田中山、林登仙著《高山族語言簡志(阿眉斯語)》(民族出版社,1986,36頁),臺灣阿眉斯語管嬰兒叫“kah??a??j a wawa”,其中“kah??a??j”意義是“紅的”,為修飾語;“a”是結(jié)構(gòu)助詞,連接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修飾語在“a”之前;“wawa”有“嬰兒”義,為被修飾語。蘇瑞欣見告:日語中“嬰兒”一詞現(xiàn)在一般用“赤ん坊”[akannbou]、“赤子/赤児”[akago],昵稱為“赤ちゃん”[akachann],這里的漢字“赤”使用訓(xùn)讀音“あか”[aka],是紅色的統(tǒng)稱。日本小學(xué)館國語辭典編集部所發(fā)行的數(shù)字版《大辭泉》解釋說“《からだが赤みを帯びているところから》生まれて間もない子”,即(根據(jù)身體呈紅色)指出生不久的孩子。
既然將“赤子”的得名解釋為“一尺之子”不可能成立,而人們最早將它的含義理解為“赤色之子”具有大量材料可以支撐,這一理解完全可以成立,因此,說“赤子”的“赤”是“赤色”義,自當是確詁。
在訓(xùn)詁學(xué)理論中,我們強調(diào)要尊重古訓(xùn),同時又不能迷信古訓(xùn)。這是不矛盾的。在訓(xùn)詁實踐中,有不少人常常提出新說。這些新說,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有鐵證可以證明古訓(xùn)不能成立,新說有理,反復(fù)論證后可知,新說可以成為定論。這時候,我們就不能迷信古訓(xùn),毅然采用新說。第二,古訓(xùn)和新說似乎都可以成立。很多新說都是這樣的。其實應(yīng)該這樣來解釋:我們面對的古代文本,它的遣詞造句并不只有一種表達方式,而是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同我們修改作文,在古書的上下文中,用原來的那個詞、表達方式可以講通上下文,換一個詞、表達方式也能將上下文講通,有時候可能講得更好。這是人們在面對新說時常有的感覺,以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往往會迷失在不同的說法之中而不能自拔。盡管新說有理,但不一定是原作之意,我們理解古代作品,是要理解古人原意。這個時候,科學(xué)的做法是不能舍古訓(xùn)而取新說,還是要以古訓(xùn)來理解古書的上下文,以免理解古書意思走樣。第三,古訓(xùn)經(jīng)過反復(fù)驗證,是完全可信的,新說難以成立。這時候,我們更有理由采用古訓(xùn)?!俺嘧印敝妹?,清代以前一直理解為“赤色之子”,完全可信;清代以后,有人提出“一尺之子”的新說,經(jīng)過多方論證,可知新說不可能成立,必須采用古訓(xùn)方能講通它,因此自當采納“赤色之子”來理解“赤子”的得名之由。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