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
福建省立醫(yī)院,福建福州 350001
腦卒中的癥狀較為嚴重,對人體健康具有嚴重威脅。患者發(fā)病后,其表現為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性壞死情況,以腦梗死較為常見,患者的發(fā)病率與病死率都較高。患者發(fā)病后,病情發(fā)展迅速,很容易出現后遺癥,包括失語癥和偏癱等,部分患者難以正常生活,各項生活能力喪失,對患者的精神刺激較大。在近些年發(fā)展中,腦卒中患者的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并且逐漸向年輕化發(fā)展,中年腦卒中患者的發(fā)病率逐漸增多。據相關研究數據結果顯示,中年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其中有40%~70%的患者會在發(fā)病后半年到兩年內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為卒中后抑郁,對患者的恢復造成了不良影響。在此基礎上,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并對患者疏導不良情緒,引導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可促進患者恢復[1-5]?;诖?,該研究隨機選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該院收治的100例中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實施綜合心理護理方法對患者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100例中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該次研究患者進行隨機分組,觀察組50例、對照組50例。其中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33~54歲,平均(43.45±5.40)歲。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33~54歲,平均(43.51±5.8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在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納入標準:患者均與1995年的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所指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相符合[6-7];在給予患者CT檢查或MRI檢查后,患者確診為腦梗死且患者發(fā)病到就診時間控制在48 h以內;患者對該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參與相關研究。
排除標準:患者配合依從性較差者;合并癡呆和意識障礙等癥狀者;合并其他重大疾病。
1.2.1 對照組 開展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患者與家屬的入院指導,腦卒中與抑郁相關健康知識的宣教,老年患者的基本情緒安撫,綜合營養(yǎng)與飲食指導。同時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病情監(jiān)測,在發(fā)現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時,給予及時治療和處理,促進患者恢復。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開展綜合護理干預。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促進患者微循環(huán)的改善,指導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身體鍛煉。
①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護理人員需要以患者為中心,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在言語上,采用和藹親切的語氣進行交流,并為患者介紹醫(yī)院環(huán)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懼感。此外,部分患者會表現出思維遲鈍、語言遲緩等情況,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具有足夠的耐心,能夠對患者進行積極鼓勵,引導患者抒發(fā)自己的感受,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并對患者存在的疑問進行回答,提高對患者主訴的重視程度。
②漸進式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支持和鼓勵,在展開心理護理干預時,需要對患者進行鼓勵,掌握其不良情緒的原因并給予針對性疏導。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陪伴和支持,提高患者治療自信心。并展開健康教育,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綜合患者生活背景、學歷等情況,采用合適的方式對患者講解腦卒中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并能夠明確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共情,需要將心理學知識進行運用,給予患者共情方式,與患者展開積極的溝通交流,保證患者敞開心扉,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和主動性。
③鼓勵式心理護理:就腦卒中患者來說,在發(fā)病后,通常伴隨肢體殘障等情況,難以自理日常生活,活動受到限制,導致患者很容易出現抑郁心理問題,需要護理人員充分理解患者,并對患者進行鼓勵,促進患者適應生活的變化,進行角色轉化,接受照護,以便于更好、更快地返回社會生活。在展開護理工作的過程中,可以以病會友,邀請已經痊愈出院的患者返回醫(yī)院,與正在住院的患者分享痊愈經驗,從而為患者建立治療自信心,促進患者恢復。
④音樂和閱讀療法: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患者的實際興趣愛好,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音樂進行播放,舒緩患者的心理情緒,營造良好氛圍,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釋放患者的內心壓抑情況。此外,還需要對患者進行積極鼓勵,建設其閱讀勵志書籍,以便于患者更好地適應當下生活,增強自信心,分散注意力,改善不良情緒。
①抑郁評分: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患者的抑郁情緒進行評價,其中,分數<7分為正常,分數在7~17分為輕度抑郁,分數在18~24分則為中度抑郁,分數>24分時為重度抑郁,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嚴重。
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中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表(CNS)評分,評價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其中分數>15分為輕度缺損,分數在16~30分為中度缺損,分數在31~45分則為重度缺損,分值越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8-9]。
③NIHSS神經系統功能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對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進行評價,評分與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呈正相關[10-11]。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抑郁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抑郁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1 兩組患者抑郁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CN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CN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NS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N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CNS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N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
護理前,兩組NIH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3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
腦卒中后抑郁是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患者發(fā)病后,其表現為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性壞死情況,以腦梗死較為常見,患者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導致患者發(fā)病的原因與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關,主要包括環(huán)境、心理、生理和社會因素等。在近些年發(fā)展中,腦卒中患者的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并逐漸向年輕化發(fā)展,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對患者進行治療,可將患者不良癥狀進行改善,促進患者恢復。從目前國內臨床情況來看,因受地理環(huán)境與醫(yī)療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從患者的發(fā)病時間來看,急性發(fā)病期、病情恢復期、后遺癥持續(xù)期間患者的發(fā)病率均存在顯著差異。據相關研究顯示,50%的患者會在發(fā)病后1個月內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而腦卒中后的3~6個月中,患者的抑郁發(fā)病率高達30%左右,一年發(fā)病率為20%,5年后的發(fā)病率為50%。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干預,可幫助提高患者的治療自信心,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據相關研究數據結果顯示,將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對患者干預后,可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緒,降低患者的負性情緒。同時,在患者恢復過程中,如果患者能夠感受到家屬的陪伴與呵護,可提高治療自信心,改善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其心理彈性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促進患者的恢復,臨床應用意義顯著[12-20]。
有學者表示,在中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展開治療和護理干預時,其臨床研究雖然在神經生物學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導致臨床醫(yī)學界中還存在一定爭議,缺乏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確切診療理論依據。導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出現不良心理問題的因素較多,是在綜合因素影響下產生的,社會心理因素逐漸受到重視,與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相符合。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不良情緒的疏導與心理干預,引導患者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可促進患者恢復。因此,加強對腦卒中抑郁患者抑郁早期的心理護理干預尤為重要,其已經在臨床醫(yī)學界得到了共識[21-28]。該次研究在開展過程中,主要將該院接收的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患者不同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后的抑郁評分(9.02±1.92)分、CNS評分(7.98±2.04)分、NIHSS評分(8.87±1.72)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應用綜合心理護理方法,對患者恢復意義顯著。此結果與丁蓉等[29]研究成果相一致。其研究結果中顯示觀察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后其CNS評分(7.98±2.07)分、NIHSS評分(8.7±1.7)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后的效果更顯著。
該次研究實施的綜合心理護理,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以患者為護理中心,給予患者充分尊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并展開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腦卒中疾病的認識,明確積極配合治療的必要性,以提高患者的配合依從性。在此基礎上,以病會友,促進痊愈出院的患者與住院患者進行溝通,分享治療經驗,以提高患者的治療自信心。此外,將音樂療法和閱讀療法等進行應用,通過轉移注意力法和舒緩心理療法等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豐富患者的住院生活,保證患者盡快適應新生活和新角色,減少焦慮情緒,從而促進患者恢復。因此,綜合心理護理方對改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不良情緒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綜合心理護理方法應用在中年腦卒中后出現抑郁問題的患者中時,其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況和神經功能損傷問題,對患者恢復具有積極意義,價值顯著,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