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生命旅程的艱難回望

2022-05-06 23:24肖元愷
書城 2022年5期
關鍵詞:爾雅阿巴斯安娜

肖元愷

二○二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打破了評論與創(chuàng)作難以兼得的區(qū)隔,不但使兩者并行不悖,而且相得益彰。作為奈保爾的研究專家,古爾納無疑從這種研究中汲取了獨到的文學養(yǎng)分,轉(zhuǎn)而豐富了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從而取長補短。作為英國移民文學四杰之一,古爾納截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以現(xiàn)實主義的筆法,開掘非洲移民的橫斷面。他的貢獻不止于描述移民表面的苦難經(jīng)歷,而且由此進一步深入人性的幽微之處,探觸到普世價值的核心所在。

古爾納的長篇小說《最后的禮物》(The Last Gift)頗具有代表性,通過揭秘的形式,對移民的離散心境進行皈依式的探尋,有隱喻和象征的意義?!蹲詈蟮亩Y物》是他比較晚近的作品,二○一一年出版,當時他六十三歲。在此之前,他已有《分離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朝覲之旅》(Pilgrims Way)、《多蒂》(Dottie)、《令人羨慕的寧靜》(Admiring Silence)、《海邊》(By the Sea)、《拋棄》(Desertion)和《天堂》(Paradise)等作品面世。本文聚焦《最后的禮物》,作為尋找解析古爾納文學密碼的一個直擊視點。

《最后的禮物》這篇小說共分五章,長短不一,卻被綿密地編織為一張社會的大網(wǎng),以家族史為經(jīng),家庭和個人為緯。第一章的標題是“一天”,在全書中卻篇幅最長。繼之分別為“遷移”“飛行”“返回”和“儀式”,各章有各章的內(nèi)涵,卻緊密相連。

小說以倒敘追憶的方式,展示了一個英國黑人移民家庭的家族史。這是一個四口之家,父親阿巴斯,母親瑪爾雅姆,大女兒安娜和小兒子扎馬爾。整個故事從阿巴斯下班的路上開始,年逾半百的阿巴斯在街頭發(fā)病摔倒,被送醫(yī)急診,一直沒再能徹底康復,直至最終病逝。這樣一種開場方式首先刺激了讀者的感官,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力,一開始就把小說推向了一個戲劇高潮。這是古爾納抓住人心的筆力,也是一個普通外來移民家庭的真實寫照,整個故事情節(jié)由此而推演展開。也正是在這個醫(yī)治療養(yǎng)階段,一向沉默寡言的阿巴斯斷斷續(xù)續(xù)地回顧了自己的生命,到最后才分別向妻子和孩子袒露心跡。

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

正如老話所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這個四口之家也不例外。父親阿巴斯原來是個逃婚者和犯了重婚罪的人,遺棄了前妻莎莉法和未出生的孩子。對現(xiàn)在的家人來說,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秘密。當年草率成婚的阿巴斯,懷疑莎莉法肚中的孩子非己所出,自己成了拉郎配的冤大頭。他疑心是姐姐芳茲雅吃了莎莉法家人的賄賂,從中做局讓自己娶了未婚已孕的莎莉法。由于阿巴斯家境貧寒,一無所有,而莎莉法來自商人家庭,生活富庶,這種社會不平等使阿巴斯低人一等。阿巴斯的父親奧瑟曼是一個非常吝嗇的人,認為子女除了干活,不應該有任何其他需求。對于這樣一種生理意義上的存在,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可想而知。其實阿巴斯在非洲部落的家族,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后來,阿巴斯多次想過,自己如果沒有流浪到歐洲,肯定會重蹈乃父的覆轍。離家出走時的阿巴斯已經(jīng)成人,對自己的家庭已有很深的記憶,有在長兄卡斯姆抗爭下得到的問學快樂,但更多的是生存的艱辛。

成婚后的阿巴斯看到村民對自己譏笑的表情,怕由此一生遭到嘲弄,遂逃亡出來,做了商船上的伙計,浪跡天涯,去了很多地方。在一個海港受到一位男子帕斯卡爾的幫助,到其家就餐時與帕斯卡爾的美麗妹妹科萊拉相識。兩人有過一段曖昧的情感,卻中途夭折。要說阿巴斯走南闖北,很是見過一些世面,但他一直都在負重而行,像是背負著逃婚的原罪,對朦朧中的疑懼不能自已,這使他跛行于世,自卑、自愧、自怨、自艾。不僅對社會如此,對家人也是如此,所以在生活中選擇三緘其口。

母親瑪爾雅姆也是個苦出身,原來是一個棄嬰,襁褓時在一家醫(yī)院的門口被發(fā)現(xiàn),生身父母下落不明。其間被輾轉(zhuǎn)收養(yǎng)在多個家庭,飽受虐待,直到遇見養(yǎng)父維賈伊和養(yǎng)母弗洛茲,才算終于獲得了一點兒有人性的待遇。但由于養(yǎng)父外甥迪尼什的到來,私下不斷加重對瑪爾雅姆的欺負,甚至圖謀不軌,致使瑪爾雅姆也像阿巴斯一樣逃了出來。

無論是阿巴斯還是瑪爾雅姆,都從不過生日,他們的出身背景對子女來說是個謎。這給子女帶來極大的困惑,盡管他們并沒有表述出來,卻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如同一團陰影籠罩。

父母晚年的倒述,給子女帶來巨大的震撼。先前他們已然感受到家境的氣氛有些不正常,父母似乎對他們隱瞞著什么,以致他們對父母的成長歷程一概不知,都想離開這個畸形家庭過獨立的生活。姐弟倆對父親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怨恨,這不僅僅是代溝的問題,更有著深層次的矛盾,涉及移民身份的認同和種族血統(tǒng)的蹈襲。尤其是在安娜的眼里,父親簡直是個吝嗇鬼,無論是在物質(zhì)上還是在感情上,都讓子女很沒面子。

這里的阿巴斯、瑪爾雅姆與安娜、扎馬爾的關系,除了父母與子女關系之外,在古爾納的筆下還有著種族、教義的歷史現(xiàn)實因素。在對待父母上,尤其是對待父親上,安娜和扎馬爾有共同語言,但姐弟之間也有明顯的差異,反映出他們自身的不同認識與追求。這里有安娜的女性敏感,也有扎馬爾相對寬容的生活態(tài)度。

不甘沉淪的瑪爾雅姆理想是當一名專業(yè)護理人員,這個并不算很高的職務可望而不可即,她只能在一家醫(yī)院從事清潔等雜務。即便這一份活計,由于要照顧臥床不起的丈夫阿巴斯,也只能辭掉。好在這一對苦命鴛鴦還是相濡以沫,盡管彼此之間有著許多隱瞞,到晚年卻還能互相諒宥,扶持前行。尤其是作為母親的瑪爾雅姆,用自己的種種努力維系著這個家庭。最后她選擇了一家服務難民的慈善機構(gòu),在里面當義工,還在這家機構(gòu)組織的義演中擔當角色,得到來自子女和友人們的贊許。

安娜和扎馬爾這一對兒女也有自己的曲折和挫頓。安娜心強氣盛,與家里矛盾最大,尤其看不起父親,認為心性內(nèi)向的父親過于萎縮,導致全家的社會地位低下。父親給她起的名字是“Hanna”,發(fā)音應該是“哈娜”。她很不喜歡這個名字,認為太土了,里面帶有種族和宗教異端的偏見。而父親阿巴斯確實把自己家鄉(xiāng)約定俗成的東西帶到了歐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一所小學任教的安娜,與現(xiàn)任男友尼克在倫敦同居。結(jié)果尼克不但自戀,大男子主義,還與另一個女人茱莉亞搞外遇,假開學術會議之名,行私通之實。再加上安娜與尼克的父母家人不睦,日常接觸中橫生枝節(jié),最后走向分手。這里也有種族的沖突,尼克及其家人都看不起安娜,當然不是表面的歧視,而是通過微妙的細節(jié),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對安娜父親及其社會背景的輕蔑。這使安娜覺得很受侮辱,在家庭聚會中如坐針氈。當安娜向尼克訴苦時,尼克反而譏諷安娜小心眼,無端猜度,對他的家人不敬。

弟弟扎馬爾,性格上與父親非常相似,在家里往往也是沉默寡言,時時處于某種冥想的狀態(tài),待人接物也頗為內(nèi)向。這種性情上的傳襲,有時會讓母親有些擔憂。在情感關系上,父子關系要比父女關系親近一些,扎馬爾會默默地守候在病父的床邊,輕撫著父親的手。這時的父親雖然已經(jīng)沒有知覺不能言語,扎馬爾還是輕言細語地與父親對話,甚至幻覺父親有了曇花乍現(xiàn)的細微表情,興奮地向母親描述。這些細節(jié)的刻畫豐富了這個移民家庭的關系,在冰冷的大環(huán)境中帶來些許溫情的傳遞。

當時作為大學四年級的學生,扎馬爾的命運似乎要比掙扎在社會低層的父母好一些,前景閃爍著進入主流社會的一線曙光,但這種光芒若即若離。夾在其間的扎馬爾其實面對更加復雜的境遇,既不能完全切斷與父輩的血肉聯(lián)系,生活、習性、皮膚等都時時提醒自己的身份所在;同時又有更為豐富的生命感召,擁抱新的追求。有時心猿意馬,有時又要顧左右而言他,不得不導致雙重性格。這是新一代移民的定位及生存糾結(jié)。

涉世不深仍然懵懂的扎馬爾,與同是學生身份的女友勒娜租房子同居。從某種意義上說,扎馬爾填補了勒娜的感情空檔期,因為勒娜與前男友羅尼耶發(fā)生齟齬而分手,再加上她弟弟馬爾考患精神障礙有自殺傾向,種種不幸驅(qū)使勒娜主動向扎馬爾示好。扎馬爾及時填補了勒娜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需要,成了另一種犧牲品。就這段經(jīng)歷而言,從扎馬爾身上不難看出乃父阿巴斯的影子,兩代人之間的交遞影響在頑強地進行,這種歷史慣力是巨大的,不容低估的,反映出了移民家庭的立體橫切面。

小說的最后,母親瑪爾雅姆帶著一對子女,重返逃離之地,與養(yǎng)父母再次相聚。這時已經(jīng)七十多歲的養(yǎng)父維賈伊已經(jīng)病入膏肓,動彈不得,只能聽不能說了。養(yǎng)母弗洛茲披露,經(jīng)警方和多方機構(gòu)調(diào)查,瑪爾雅姆的生母可能是一位波蘭裔未婚年輕女子,猶太人,生父是二戰(zhàn)大兵,皮膚淺黑。這就是調(diào)查的全部結(jié)果了?,敔栄拍犯`喜于自己有波蘭血統(tǒng),而子女提醒母親,另一半是黑人?,敔栄拍穮s堅持認為生父是“淺黑”,可能是印度裔,對非洲的排斥與成見由此可見一斑,令人唏噓。而阿巴斯的宗教背景,也給家庭生活蒙上一層伊斯蘭底色,盡管他本人并沒有特意為之,在這里卻埋下了與猶太教糾葛的伏筆。

行至終篇,隨著回放類似遺言的父親錄音,女兒安娜對亡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冰釋前嫌。這種“和解”或許就是古爾納所謂的“最后的禮物”,這不僅僅是親情上的和解,也象征著某種社會關系與族裔關系的和解,盡管古爾納的小說沒有學理性的直言,而是通過情節(jié)的推進形象地表達出來。

雖然安娜和扎馬爾對父輩有了同情、諒解,但這并不是一個悲劇的結(jié)束,而只是揭開了冰山一角,回溯與反思使人生的歷程更加悲壯。

《最后的禮物》不但是了解和認識古爾納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窗口,同時也是切入和把握移民文學和世界文學的一條路徑。如何反映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等所說的文明的沖突,是移民文學的一個重大主題,西方在后殖民時代在亞非國家與地區(qū)的歷史遺產(chǎn),在相當程度上也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一種原罪,這成為古爾納通過作品予以檢視的一個側(cè)面,突出映現(xiàn)在《最后的禮物》中的性格沖突之中。

古爾納的小說屬于戰(zhàn)后英國移民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相對于主流文學而言,移民文學處在邊緣狀態(tài),但古爾納的可貴之處是并沒有因為邊緣而偏廢,其批判精神貫穿主流意識,給其創(chuàng)作帶來極大張力,開創(chuàng)了后殖民文學的新面貌。

在古爾納的文學書寫中,當然繞不過去歷史因素。同樣是向后看,同樣是繚繞于非洲故土,但與美國作家哈利(Alex Haley)的《根》(Roots)等不同,古爾納的小說把身份認同和種族沖突提升到普世價值的層面。

在古爾納筆下,小說人物在異國他鄉(xiāng)呈現(xiàn)一種無根的狀態(tài),在浮游中為生存尋找平衡。古爾納既是英文作家,又是少數(shù)族裔移民,雙重身份使他在爭取獲得英國主流社會認同上,要克服許多本土作家所沒有的困難。這些困難包括古爾納作為非洲移民的融入難度,以及移民題材作品的被邊緣化。為此,如何使移民作品與喬叟以來的英國文學傳統(tǒng)相銜接,而不是相捍格,同時又保留非洲的文化傳承,古爾納做出了努力。古納爾的成就表明地域文化沒有高下,只是呈現(xiàn)的面貌不同。

作為非洲第一代移民,古爾納直接體驗到殖民主義的影響,對難民的處境感同身受。這里不妨再瀏覽一下古爾納其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夠從多角度看到他的作品并未停留在表面的情緒發(fā)泄,而是不斷開掘深度的思考,這是他的創(chuàng)作得以升華的關鍵,從而有了人類關懷的終極意義。這在《天堂》中得到較為充分的展示,通過主人公一生的經(jīng)歷,再現(xiàn)了東非在殖民主義控制下的歷史進程,以非洲中心為基點書寫非洲歷史,這種歷史自覺為此部作品帶來極大聲譽,增加了古爾納的創(chuàng)作分量。

民生層面的跨文化關系在《令人羨慕的寧靜》中更多地表現(xiàn)出來。在這部作品里古爾納塑造了以白人女子為妻的非洲大學生形象:一方面回歸卻不見容于故土,故鄉(xiāng)變得生疏;另一方面在歐洲居住地被視為外來者、二等公民,任其努力融入?yún)s終有隔閡,成為中懸其間上下失據(jù)的夾心人。至于《海邊》里置身倫敦的難民,則公然受到來自歐洲的強烈抵觸,從心靈到身體都被深刻烙印上“他者”符號,像霍桑的《紅字》中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一樣,成為被羞辱與被損害的對象。不清楚這些刻畫里面到底有多少古爾納自況的成分,但可以肯定地說有相當?shù)牡湫托?。這里也不局限于非洲人,可以概括到所有流動的移民,文化與文明就在這種流動狀態(tài)中碎片化,這也是全球化與地域化的交錯凝結(ji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為一種常態(tài),這也使古爾納的個體描寫成為集體寫照。

鴻篇巨制《拋棄》展示的是百年歷史長卷,是古爾納最成熟的作品。從十九世紀末歐洲學者抵達非洲,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非洲青年到歐洲問學,百年輪回依然沒有擺脫種族與文化隔膜的怪圈,時空的轉(zhuǎn)換帶來更多檢討的空間。

值得提及的是,研究之余在英國寫作的古爾納,所有長篇小說都在寫移民,不是已經(jīng)移民,就是在移民的路上。說流動也好,說流散也罷,是一種漂移和飄零的生命動態(tài)。晚近的移民已然漸少被動成分,有時是自覺的擇抉,中心與邊緣的顛覆性界限變得模糊,相對來講減少了批判和檢視的道德力量。另外,完整的本土故事在古爾納那里是缺席的,這應該是他的自覺取向。我個人認為,這是古爾納文學的一點缺憾和局限。也許這種專注的做法有助于把一種書寫發(fā)揮到極致,但也難免有題材過于重疊之虞。這種顧慮或有些杞人憂天了。

古爾納被稱為“比較特別的講故事的小說家”,設想如果他的作品局限在其出生地桑給巴爾,可能寫得也很生動,但缺少社會現(xiàn)實意義的話,那就會與經(jīng)典有距離。古爾納的啟示還在于,他的獲獎進一步證實,移民文學大有可為。僅在英國,除了古爾納之外,奈保爾、拉什迪和石黑一雄都先后摘冠。當然并非以諾獎為成敗準繩,但至少從這個角度看,移民文學已經(jīng)是世界文壇一支生力軍,已經(jīng)形成系統(tǒng)的建樹。同時說明族裔與文化的沖突非但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障礙,而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之一,帶來巨大的靈感和火花,甚至成為一種創(chuàng)作優(yōu)勢,關鍵在于如何駕馭與運作,要有宏大與細微相結(jié)合的視角。

古爾納小說《最后的禮物》,宋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2年即將出版

猜你喜歡
爾雅阿巴斯安娜
安娜作品
今天
永遠的毛豆
21世紀以來《爾雅》研究綜述
How to Use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f Ethnic Group Students
與圓有關的中考壓軸題
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直接投資的貿(mào)易效應研究
丁子峻溫文俊士爾雅男神
好班差班
愛上埃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