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陶 雷
有效預習要求學生具有強烈的預習意識、良好的預習方法,具有能夠認真閱讀教材并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前預習任務的習慣。為了提高有效預習下的課堂教學效率,筆者通過課堂實踐和研究文獻總結出了在有效預習下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的“五動一評”模塊化教學模式,即“新知導入——問題驅動、預習匯報——展示活動、知識建構——探究活動、能力養(yǎng)成——交流互動、素養(yǎng)生成——實踐活動、效果評價——活動評價”。其中,筆者在文中闡述的各環(huán)節(jié)可結合導學案參考案例進行理解。
所謂“問題驅動”,就是圍繞學習目標選擇并設計開放性、挑戰(zhàn)性、探索性的“核心問題”,以高階認知學習任務驅動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課堂學習的走向和思維活動的深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組織探究活動的前提,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和動力。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講究“妙”,新知導入的關鍵在于“巧”,因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還是妙,問題情境的設置都要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醫(yī)療保健、環(huán)境保護、經濟生活等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中挖掘素材??梢越柚滩闹械摹皢栴}探討”“本節(jié)聚焦”等內容進行導入。常用方法包括:(1)故事導入;(2)新聞事件導入;(3)問題導入;(4)案例導入等。無論何種導入方式,都要能夠在緊密關聯學習內容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說明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最終將產出什么樣的學習成果(見參考案例中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部分)。
例如,進行“生態(tài)系統的能量流動”一節(jié)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探討”進行驅動——假如你像小說中的魯濱遜那樣,流落在一個荒島上,那里除了有能飲用的水以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你隨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雞和15千克玉米。討論:你認為以下哪種生存策略能讓你維持更長的時間以等待救援?(1)先吃雞,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喂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后吃雞。
“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聚焦核心問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是問題驅動理論指導下深度學習的核心。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被極大地激發(fā)出來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進入探究的情境當中。發(fā)現核心問題僅僅是教學的開端,在學生濃厚的興趣驅動下,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問題的本質,建構新的知識網絡。
通過問題驅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新知,這時就進入課堂教學的第二環(huán)節(jié):預習匯報——展示活動。
“展示活動”是有效預習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學生合作學習交流成果的一種重要手段。縱觀當下課堂,課堂展示已成為新課堂教學模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成為教師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也是當代課堂中,學生的一種重要的知識獲取方式。課堂展示是學生知識建構的重要途徑,課堂展示使學習方式發(fā)生變革,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成長的舞臺。教師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必須將課堂展示的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從而實現課堂的高效率。組織好課堂展示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只要教師相信學生,同時遵循教學原則和規(guī)律引導學生,教學效益就一定會不斷提高。
預習展示部分的內容是導學案中“預習完成”的內容(見參考案例中的“預習完成”部分)。通過預習展示,有助于學生對一些簡單知識進行記憶和理解,但對于一些需要深層次理解的知識點,就需要通過沉浸式的探究活動才能很好的突破。待展示完成之后就可以進入第三環(huán)節(jié):知識建構——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是指在學習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時,通過引入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和原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在學習探究過程中學會認真觀察、積極思考、進行實驗、討論交流等,最后能夠發(fā)現新事物規(guī)律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及課型靈活實施探究式教學,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問題、認知新事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出事物發(fā)展的起因和內在聯系,從而找到規(guī)律,最后建構認知模型和知識結構。蘇格拉底曾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發(fā)現、新創(chuàng)造皆來源于“問題的發(fā)現”。問題是學生探究活動的“起點”,同樣,問題也是連接學生開展探究性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紐帶”與“橋梁”。引導學生從低階目標向高階目標主動探究,需要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時,滿足以下幾個特點:(1)協作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通過小組成員間的討論來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2)體驗性,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性,既注重結果性知識,也注重問題解決中的過程性知識;(3)情境性,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學習,可以體驗真實的生活,獲得社會性成長。
學生探究活動的內容主要是導學案中“思考與交流”的內容(見參考案例中的“思考與交流”部分),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與組內成員共同尋找并整合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接著就需要把對知識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展示出來,這樣就進入了課堂的第四環(huán)節(jié):能力養(yǎng)成——交流互動。
教學論曾指出,課堂教學過程是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協作發(fā)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師生間的交流和學生間的交流。就課堂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不僅僅是一種課堂教學活動的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思想碰撞。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彰顯、創(chuàng)造性的奔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教師對知識的分享,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促進者。
交流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次用自己的言語表述出:(1)知識是什么,包括其概念和涵義;(2)盡可能多地列舉并展示解決問題的計劃,包括思路、方法與步驟。在教學安排上,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Think-Pair-Share(思考—結對—分享)”的方式,或采用小組成員間的輪流闡述等方式。
學生交流互動部分的內容主要是導學案中“思考與交流”中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方案(見參考案例“思考與交流”部分),教師在交流互動之后要對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檢驗,進而實現知識的再次內化,深化學生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而后進入到課堂的第五環(huán)節(jié):素養(yǎng)生成——實踐活動。
教師在本環(huán)節(jié)應指導學生向高階學習挑戰(zhàn),做到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情境發(fā)生變化后的實際問題,實現知識的再次內化,再次深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用討論、辯論等課堂活動或布置課后作業(yè)等形式來實現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實踐活動主要在課堂過程中進行,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室外實踐活動。實踐活動進行的內容主要是導學案中的“練習鞏固”內容(見參考案例中的“練習鞏固”部分)。通過實踐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位學生的表現情況教師都要給予適時準確的評價,所以“活動評價”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給予學生平等參與活動的機會,這樣既能夠保持課堂的生動性,又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因此,評價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可以從學生的參與、交流、思維等方面入手。綜上所述的展示活動、探究活動、交流互動、實踐活動等學生活動均要進行活動評價。教師可以利用評價量表引導小組成員進行互評,也可以組織小組之間進行互評,不同的活動可以利用不同的評價量表進行評價,下面筆者將提供兩個評價量表樣例,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設計合理、適用的評價量表。
表1 小組成員互評表
表2 小組匯報量化評分表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倡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氛圍,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教師為主導,寓教于樂;學生為主體,寓學于樂,使得學生可以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理解與掌握必備知識、形成關鍵能力、生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傳統講授式教學相比,“五動一評”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學習氛圍更濃,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高。教師可以根據學科特點進行模塊化(以知識點為模塊)的教學,每個模塊使用“五動一評”教學模式,每堂課可以進行1~2個模塊內容的教學。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使用該模式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控制好每個環(huán)節(jié)所用的時間、展示匯報的同學或小組的數量,不然會嚴重影響教學的進度。
綜上,此類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對任課教師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知識基礎都有較高的要求,對授課教師的應變能力和把控現場教學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各方面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啟發(fā)學生,成為學生的“解惑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