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漢沛郡所轄侯國地理探賾

2022-05-14 02:18廉超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2期

廉超

《漢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漢志》)載:沛郡“戶四十萬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萬四百八十。縣三十七”[1]。沛郡人口、縣數(shù)眾多,為西漢一大郡。然《漢志》所記37縣是西漢末年的情況,西漢一代,沛郡轄域則隨著其境內侯國興廢而不斷變化??疾炫婵ぴO置時間,《漢志》云:“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盵1]《水經(jīng)·睢水注》云:“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泗水郡,漢高帝四年,改曰沛郡?!盵2]570高帝四年(前203年),楚漢形勢未定,沛郡尚為項羽所據(jù),此說恐不確。周振鶴認為,吳楚之亂平定以后,景帝乘機收奪各王國支郡,并借機遷徙諸侯,在復置王國的時候,分置新郡歸屬漢廷,沛郡即其首例[3]28-29。按此,沛郡是景帝三年(前154年)復置楚國同時分彭城郡西部地而置。

本文試以景帝三年(前154年)沛郡始設到平帝元始五年(5年)沛郡轄域內的侯國置廢為切入點,復原整個沛郡境內侯國的分封與變遷過程,探討西漢時期侯國分封制度和地域觀念發(fā)展變革的歷程,以及中央與地方關系和對地方行政制度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

一、沛郡侯國考

沛郡侯國眾多,分封時間從高帝到平帝,世有興廢。侯國分封的文獻記載主要集中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漢書·王子侯表》《漢書·外戚侯表》等表文(1)《史記》《漢書》諸表,正文中直接引用,簡稱為《史表》《漢表》,但《史記》《漢書》記載有歧異時,則稱全稱。當中。此外,本紀、列傳中亦有侯國興廢的相關信息。依據(jù)《史表》《漢表》的相關記載,現(xiàn)將沛郡相關侯國,按時間順序逐一加以考述(2)各侯國地望,如無特殊說明,均采用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的定點。參見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一)高帝、高后(前沛郡時期)所封侯國

以漢末沛郡轄域范圍來看,高帝、高后時期(沛郡正式設置之前的前沛郡時期)所封侯國,有不少也在沛郡轄域內。高帝分封功臣侯國6個,分別屬于建成侯呂釋之、芒侯耏跖、祁谷侯繒賀、城父侯尹恢、建平侯周昌和沛侯劉濞(3)建成侯、沛侯《史記》均作功臣侯,《漢書》則分別列入外戚侯和王子侯,可見兩漢時人觀念的變遷。今從《史記》,列為功臣侯。;高后分封外戚侯國2個,分別屬于郊侯呂產(chǎn)和沛侯呂種。

建成侯國,高帝六年(前201年)封。據(jù)《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建成侯國封于正月丙戌;《漢書·外戚恩澤侯表》則記載封于四月丙戌,二者有異。查戰(zhàn)國秦漢歷譜[4],正月有丙戌日,四月無,應以《史表》為準。呂釋之死于惠帝二年(前193年),孝惠七年(前188年)其子呂則有罪,侯國被廢除。高后元年(前187年)又封呂則之弟呂祿為胡陵侯,延續(xù)康侯侯國。胡陵,《漢表》寫作漢陽,乃誤寫?!稘h志》記載,犍為郡有漢陽縣,漢中郡有漢陽鄉(xiāng),但位置偏遠,呂后不大可能將其子弟封在如此偏遠之地,況且,邊境之地不置侯國。因此,當以《史表》的記載為準。胡陵,《漢志》隸屬于山陽郡,緊鄰沛郡,改封于此亦符合常理。胡陵侯國廢于高后七年(前181年)。建成侯國地望在今河南永城縣東南,胡陵侯國地望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南胡陵城。

芒侯國,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妒酚洝じ咦婀Τ己钫吣瓯怼酚涀鳌懊⒑钫选?,“六年侯昭元年,九年,侯昭有罪,國除”[5]914。按《史表》記載,耏昭是高帝六年(前201年)得封,高帝九年(前198年)獲罪國除,孝景三年(前154年)復侯。而《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記載卻為耏跖,“六年封,三年(芒侯三年)薨,亡后”[6]562,其下“張侯”條又云:“九年,侯昭嗣,四年,有罪免,孝景三年,詔以故列侯將兵擊吳楚,復封?!盵6]562史、漢二表的記載頗多齟齬,其中完全相同者:一是封侯原因,文辭一字不差;二是初封時間,皆為高帝六年(前201年);三是后人復封張侯時間,皆為孝景三年(前154年)。矛盾的地方有三點:一是初封侯者不同,《史表》作“耏昭”,《漢表》作“耏跖”。二是第一代芒侯除國時間不同?!妒繁怼吩啤?高帝)九年,侯昭有罪,國除”;《漢表》則為“六年封,三年薨,亡后”,其下“張侯”條又有“九年,侯昭嗣,四年,有罪免”。按此,當是高帝九年(前198年)昭嗣封,四年后,即惠帝元年(前194年),有罪除國。三是改封“張侯”條,《史表》云孝景三年(前154年),“昭以故芒侯將兵從太尉亞夫擊吳楚”;《漢表》則云孝景三年(前154年),“詔以故列侯將兵擊吳楚”。比對可知,班昭作《漢表》時參考了《史記》,記載更完整,并將《史記》中的“昭”改為“詔”,史、漢二書的歧異概源于此。王先謙則以為《史表》脫漏耏跖一代[7]694?!妒酚洝贰稘h書》二書記載歧異較多,難以詳知具體情況。今暫從《漢表》所記,芒侯國除國年份在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司馬貞《史記索隱》(以下簡稱《索隱》)以為芒是縣名,屬沛郡,即《漢志》沛郡諸縣中的芒縣,地望在今河南永城縣東北三里甫城鄉(xiāng)。

祁侯國,高帝六年(前201年)六月丁亥封,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因罪被廢除。《索隱》將縣名歸屬于太原之祁。梁玉繩認為:“沛有祁鄉(xiāng)縣,《曹相國世家》所謂取碭、狐父、祁善置也?!盵8]541此說可從?!逗鬂h書·郡國志》記載,梁國下轄的谷熟縣有祁亭地名?!稘h志》記載,沛郡轄有祁鄉(xiāng)侯國,即此祁侯國,地望在今河南虞城縣谷熟鎮(zhèn)。

城父侯國,高帝六年(前201年)封。高后三年(前185年),城父侯“有罪,奪爵為關內侯”,侯國被廢除。《漢志》記載,沛郡有城父縣,《史表》寫作“故城侯”。肩水金關漢簡載有“淮陽郡城父”,知其初屬淮陽郡,更屬沛郡時間當在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復置淮陽國之時。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中亦記載有城父地名,當為潁川郡之“父城”。先秦及漢初有兩個城父:一屬《漢志》沛郡,寫作“城父”;一屬《漢志》潁川郡,寫作“父城”。今本“父城”乃后人誤抄,楊守敬有詳考[9]?!妒酚洝贰肮食恰敝腹食歉缚h之意,故城父乃沛郡城父,潁川父城為新城父[10]。沛郡城父的地望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城父鎮(zhèn)。

建平侯國,故汾陰侯周昌更封。高帝六年(前201年),周昌被封為汾陰侯?!妒繁怼吩凇胺陉幒睢睏l的“哀侯”一欄又書寫為“建平”?!?惠帝四年)哀侯開方元年。(文帝)前五年,侯意元年,有罪,絕?!盵5]896《漢書·敘傳》稱周昌為建平侯,“建平質直,犯上干色”。顏師古注云:“周昌先封建成侯,蓋謂此也。平字當為成,傳寫誤耳?!盵11]但此時有高帝所封的建成侯為呂釋之,此說不確。《史記·呂太后本紀》載:惠帝元年(前194年),“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12]397。據(jù)此,周昌更封必在惠帝元年(前194年)之前,馬孟龍以為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13]463。周昌更封建平侯或與遷趙相之事有關。高帝九年(前198年),劉邦封愛子如意為趙王。因為擔心趙王被呂后陷害,劉邦選用剛直護主的周昌為趙相國。按此,改封時間或早在高帝九年(前198年)。建平侯國傳三代,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因罪被廢除?!稘h志》記載:沛郡有建平侯國。西漢初年建平侯國即此侯國。地望在今河南夏邑縣西南馬頭寺。

沛侯國,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十二月癸巳封。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劉濞被冊封為吳王,侯國被廢除。地望在今江蘇沛縣。值得注意的是,從時間上看,此年高帝破英布后,路過豐沛老家,作著名的《大風歌》,“游子悲故鄉(xiāng)”,改沛為皇帝的湯沐地,沛侯劉濞則升封為吳王,或與此有關。

高后時期,封有外戚侯國2個,分別是郊侯國和沛侯國。

郊侯國,高后元年(前187年)封,廢除于高后六年(前182年)七月壬辰,《呂太后本紀》記作“十月”,《史記會注考證》則稱“在十月丙辰”?!端麟[》云“郊”一作“洨”,縣名屬沛郡?!妒酚洝h興以來諸侯王表》寫作“故洨侯產(chǎn)”?!稘h書·外戚恩澤侯表》寫作“汶侯產(chǎn)”,當有訛誤。今存世的漢代封泥中有“郊侯邑丞”,《漢志》沛郡記載有洨侯國。按“洨”與“郊”同,屬沛郡,地望在今安徽固鎮(zhèn)縣東濠城。

沛侯國,高后元年(前187年)封。呂種乃高后兄建成康侯呂釋之少子,高后七年(前181年)更封為不其侯。不其侯國廢除于高后八年(前180年)?!端麟[》將縣名歸屬于沛郡,地望在今江蘇沛縣。

(二)景帝所封侯國

景帝朝封侯國4個,分別是紅侯國、棘樂侯國、建平侯國、鄲侯國。其中,王子侯國2個,功臣侯國2個。

紅侯國,乃休侯劉富更封的侯國。景帝元年(前156年)初封休,景帝三年(前154年)更封紅。元朔五年(前124年),因無后,侯國被廢除?!妒繁怼分行荨⒏欢顕⒘?,《索隱》以為有誤?!妒酚洉⒖甲C》云:“表例,凡更封者,即附書初封之下,劉富先封休侯,更封紅侯,自當連書之,蓋后人妄析之。”[14]此說可從。《索隱》認為“紅”“休”蓋為兩個鄉(xiāng)名,王莽封劉歆為紅休侯。一云“紅”即虹縣也。按此,“紅”“休”應為兩個不同的地方。梁玉繩《史記志疑》有詳考,“休”即“孟子去齊居休之地”[8]636。休城遺址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大塢鎮(zhèn)休城村,漢初在楚國薛郡境內?!稘h志》所載的沛郡虹縣,當即紅侯國所在?!吨袊鴼v史地圖集》定漢代虹縣地望在今安徽五河縣西。馬孟龍引《水經(jīng)·獲水注》“獲水又東歷洪溝東注,……《春秋·昭公八年》,秋,搜于紅。杜預曰:沛國蕭縣西有紅亭,即《地理志》之虹縣也。景帝三年,封楚元王子富為侯國,王莽之所謂貢矣”[13]265,明確提到蕭縣西之紅亭才是漢代虹縣所在,也是劉富的封國。酈道元稱蕭縣紅亭為漢代虹縣,對淮水的虹城不置一詞,應當另有依據(jù)。故漢代虹縣應定位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劉富分封時地處楚國境內。今蕭縣西部有洪河,即《水經(jīng)·獲水注》之“洪溝”,虹縣約在今蕭縣張莊寨附近[13]265。

棘樂侯國,景帝三年(前154年)封。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因供獻祭祀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而被免去侯國。《漢志》無此地名,《漢表》未注何地,地望不詳。《左傳·昭公四年》載:“吳伐楚,入棘櫟、麻”,出現(xiàn)“棘櫟”地名。馬孟龍據(jù)此認為其與劉調的侯國有關,楚靈王時代的吳楚戰(zhàn)事,多在淮北一帶,棘樂侯國與紅侯國同處沛郡的可能性較大[13]270。

建平侯國,景帝六年(前151年)封。“以將軍擊吳、楚功,用江都相,侯戶三千一百五十?!盵5]1014武帝元光四年(前131年),因無后侯國被廢除?!稘h志》沛郡有建平侯國,為昭帝元鳳元年(前80年)杜延年所封之國,二侯國與漢初周昌更封之建平侯國為同一地。地望在今河南夏邑縣西南馬頭寺。

鄲侯國,故蒯成侯周緤后人所復封。孝景中元年(前149年),“康侯應以昌弟紹封”;元鼎三年(前114年),鄲侯國因罪被廢除。顏師古以為:“鄲,沛之縣也,音多?!盵6]575《漢志》記載,沛郡有鄲縣,應即鄲侯國所在,地望在今安徽渦陽縣北丹城集。

(三)武帝所封侯國

武帝朝分封侯國11個,分別是睢陵侯國、浮丘侯國、杏山侯國、廣戚侯國、盱臺侯國、淮陵侯國、公丘侯國、夏丘侯國、栗侯國、洨侯國和富民侯國。其中,功臣侯國1個,王子侯國9個,恩澤侯國1個。

睢陵侯國,元光三年(前132年)封?!稘h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宣平侯張敖”條下分有“睢陵侯”:“侯廣國以王弟紹封,十八年薨。元鼎二年,侯昌嗣,十二年,太初二年,坐為太常乏祠,免。元始二年,侯慶忌以敖玄孫紹封,千戶?!盵6]596-597《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宣平侯”條則作“睢陽”,廢侯時間在太初三年(前102年),與《漢表》有異?!稘h書·百官公卿表》云:“睢陵侯張廣國為太常?!盵15]779《漢書·張耳陳余列傳》亦云:“復封故魯王偃為南宮侯。薨,子生嗣。武帝時,生有罪免,國除。元光中,復封偃孫廣國為睢陵侯?!盵16]1843可知乃《史表》誤作“睢陽”。《漢志》記載,臨淮郡有睢陵。但是,元光三年(前132年)臨淮郡尚未設置,其轄域當屬沛郡,故睢陵侯國初封時屬沛郡,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時才改屬臨淮郡。睢陵地望,《中國歷史地圖集》定于泗洪縣南洪澤湖中,馬孟龍以為有誤,認為當與睢水有關,在臨淮郡境內之睢水北岸,約在今江蘇睢寧縣城區(qū)附近[13]604-605。

浮丘、杏山二侯國,封于元光六年(前129年),元鼎五年(前112年)因供獻祭祀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而免國,均為楚王子的封國。浮丘,《漢表》注沛,漢初有浮丘伯,精于治《詩》,楚元王劉交為其弟子?!端?jīng)·淮水注》“又東過鐘離縣北”條注云“淮水又東經(jīng)浮山”[2]710-712。按徐州出土的土山封泥中發(fā)見有“浮丘鄉(xiāng)印”的記載,或即此浮丘,但具體地望無考。侯國分封后,從楚國析出,別屬沛郡。杏山,表、志缺載屬何地,或同浮丘侯,封后一同歸屬沛郡。

廣戚、公丘二侯國,分別封于元朔元年(前128年)和元朔三年(前126年),均為魯王子的封國。廣戚侯國,元鼎五年(前112年)因供獻祭祀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而免國,漢成帝時又分封楚王子劉勛。周振鶴認為“廣戚”當為“戚”,衍一“廣”字,屬東??3]30。鄭威則以為廣戚先封魯王子,已別屬沛郡,后又以沛郡地封楚王子[17]。此說可從?!稘h志》記載,沛郡有廣戚,其地望在今山東微山縣夏鎮(zhèn)。公丘侯國,王莽時絕?!稘h志》記載,沛郡有公丘侯國,其地望在今山東滕州市姜屯鎮(zhèn)莊里西村。馬孟龍以為元朔三年(前126)所封魯王子侯國皆別屬山陽郡,此侯國初屬山陽,后轉屬沛郡[13]525。但是,公丘鄰近山陽、沛郡,是否存在兩次行政改屬,尚難確定。

盱臺、淮陵二侯國,均為江都易王子的封國,分別封于元朔元年(前128年)的十二月和正月,元鼎五年(前112年)因供獻祭祀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而免國。《漢志》記載,臨淮郡有盱臺、淮陵。與睢陵侯國類似,此二侯國初封時尚屬沛郡,后轉屬臨淮。盱臺地望在今江蘇盱眙縣官灘鎮(zhèn)甘泉村西麓,淮陵在今安徽明光市潘村鎮(zhèn)南。

夏丘、栗、洨三侯國,為遷徙更封侯國。

夏丘侯國,代王子劉遇的封國,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封千章,后更封夏丘,元鼎五年(前112年)因供獻祭祀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而免國。元鼎三年(前114年),代王徙封清河,其改封夏丘的時間或即此年。千章,或作“干章”,馬孟龍據(jù)內蒙古曾出土刻有“干章”的西漢銅漏壺,改作“干章”[13]316?!稘h表》注平原,有誤。千章屬《漢志》西河郡,地望無考?!稘h志》所載沛郡夏丘縣,即此侯國,地望在今安徽泗縣泗城鎮(zhèn)。

栗、洨二侯國,趙王子的封國,遠離本王國,其侯國封號與初封時不同。趙王子侯國的遷徙,亦與“郡國更置”有關。初封時由趙國歸屬鄰近的廣平郡。征和二年(前92年),廣平郡更置為平干國,因王國不能轄有侯國,于是被朝廷更封到其他漢郡之中,侯國封號也發(fā)生了變化。肩水金關漢簡載有“淮陽郡栗侯國”,則元康三年(前63年)以前栗侯國應屬淮陽郡。此后栗侯國再次改屬沛郡,又與元康三年(前63年)復置淮陽國有關(4)關于西漢朝的王子侯國分封制度,景帝中元六年(前151年)有“王國境內不置侯國”,武帝頒行推恩令后,又確定了“分裂王國土地封置王子侯國,別屬漢郡”的制度。參見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266頁。。這說明栗侯國有過兩次遷徙?!稘h志》記載,沛郡有栗侯國。由此可見,侯國一直延續(xù)到西漢末年,很可能到王莽時才廢絕。地望在今河南夏邑縣?!稘h志》記載,沛郡亦有洨侯國,即此侯國,地望與高后時期所封郊侯國同。

富民侯國,征和四年(前89年)封。丞相車千秋被封富民侯,“以丞相侯,八百戶,以遺詔益封。凡千六百戶”[15]690,開啟了丞相封侯并設置于沛郡的先例。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下一代富民侯車順因謊報擊殺匈奴俘虜?shù)娜藬?shù)而獲罪自盡,侯國遂被廢除?!稘h表》注蘄,蓋蘄縣曾經(jīng)析置部分土地而劃為富民侯國。蘄縣屬沛郡,是郡都尉治所,地望在今安徽宿州市埇橋區(qū)蘄縣鎮(zhèn)蘄縣集村。

(四)昭帝所封侯國

昭帝朝分封1個功臣侯國,即建平侯國。

建平侯國,元鳳元年(前80年)封。建平敬侯杜延年,“以諫大夫告左將軍等反侯,二千戶,以太仆與大將軍先定策,益封,二千三百六十戶……建武中以先降梁王,薨,不得代”[15]666。《漢表》注濟陽,乃是前一格“秺侯”下注錯格。《漢表》作“七月封”,然據(jù)《昭帝紀》,當為“十月封”,表誤[13]560。地望與前建平侯國相同。

(五)宣帝所封侯國

宣帝朝分封侯國2個,均為恩澤侯國,分別是扶陽侯國、建成侯國。

扶陽侯國封于本始三年(前71年)。扶陽節(jié)侯韋賢“以丞相侯,七百一十一戶……神爵元年,共侯玄成嗣”[15]696,甘露元年(前53年)因有罪削爵位關內侯,侯國被廢除?!稘h表》注蕭,《漢志》記載:沛郡有扶陽侯國,蓋由蕭縣分置扶陽侯國,其戶數(shù)只有“七百一十一戶”(褚少孫補《史表》記千八百戶),應是分蕭縣一二鄉(xiāng)之地析置。地望在今安徽蕭縣西南50里。

建成侯國,封于五鳳三年(前55年)。建成定侯黃霸,“以丞相侯,六百戶”[15]701,王莽時敗絕?!稘h表》注沛,《漢志》所載沛郡建成侯國,即此。其戶數(shù)只有“六百戶”,當非一縣之地,褚少孫補《史表》云“千八百戶”,亦不是很多?!稘h表》載黃霸之子黃賞“以定陶太后不宜立號,益封二千二百戶”[15]701。按《漢表》,關于建成侯國的記載,問題頗多。黃賞于甘露三年(前51年)嗣侯,薨于漢成帝陽朔四年(前21年),然此時距哀帝即位(綏和二年,前7年)尚有十數(shù)年,黃賞不可能參與此事,此處應為其子黃輔,然表下又載黃輔之子亦為輔,應有錯簡或訛誤。高帝時封呂釋之為建成侯,到宣帝時,經(jīng)過100多年的發(fā)展,人口戶數(shù)定有不小增長?!稘h志》記載,沛郡有409079戶,37個縣,平均每縣戶數(shù)約為11056。故黃霸初封之建成侯國,恐僅得食一二鄉(xiāng)之地,然仍以縣為號,或是宣帝時侯國政策有所調整,列侯雖不得食整縣,卻可以授予縣之名號,虛封而已。

(六)元帝所封侯國

元帝朝分封侯國8個,分別是扶陽侯國、東鄉(xiāng)侯國、陵鄉(xiāng)侯國、溧陽侯國、釐鄉(xiāng)侯國、高柴侯國、臨都侯國、高侯國。其中,恩澤侯國1個,王子侯國7個。

扶陽侯國,封于永光二年(前42年)。前丞相韋賢之子韋玄成復封,“永光二年二月丁酉,復以丞相侯”[15]696,乃復封的丞相恩澤侯。侯國地望不變。

元帝所封的7個王子侯國,均是梁敬王子所封,建昭元年(前38年)正月一同分封,除國年代不一:陵鄉(xiāng)侯國除國于建始二年(前31年),釐鄉(xiāng)侯國除國于鴻嘉四年(前17年),其他5個侯國到王莽時才廢絕。東鄉(xiāng)、陵鄉(xiāng)、溧陽、釐鄉(xiāng)、高柴,《漢表》注屬沛。《漢志》有漂陽、東鄉(xiāng)、臨都三縣,高、高柴二侯國。東鄉(xiāng)、溧陽、臨都三侯國,為《漢志》失注侯國[18]137。具體來看:

陵鄉(xiāng)、釐鄉(xiāng)、臨都三侯國地望皆無考。

溧陽侯國,馬孟龍指出,“今本《漢志》沛郡寫作‘漂陽’,宋慶元本《志》作‘溧陽’,知今本《志》誤,溧陽侯國地望約在今栗縣附近”[12]587。高柴侯國,《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谷孰縣有高辛故城,或即此地,地望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qū)高辛鎮(zhèn)。臨都侯國,傳世有漢印“臨都鄉(xiāng)”,或為鄉(xiāng)聚之地。高侯國,應即《水經(jīng)·睢水注》之高鄉(xiāng)亭,在漢代睢陽縣西南,地望定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qū)郭村鎮(zhèn)。

(七)成帝所封侯國

成帝朝分封侯國5個,分別是義成侯國、平阿侯國、廣戚侯國、祁鄉(xiāng)侯國、殷紹嘉侯國。其中,功臣侯國1個,外戚侯國1個,王子侯國2個,恩澤侯國1個。

義成侯國,竟寧元年(前33年)封?!耙允刮饔蝌T都尉討郅支單于,斬王以下千五百級,侯,四百戶,孫遷益封,凡二千戶?!盵15]673居攝二年(7年),義成侯國更名為誅郅支侯國,此為表彰其赫赫戰(zhàn)功而改的美稱,封地不變。誅郅支侯國傳國至東漢建武四年(28年),因兵亂而國絕?!稘h志》所載沛郡義成縣,即此侯國,《漢志》未注明侯國。地望在今安徽懷遠縣東北10余里。

平阿侯國,皇太后之弟王譚的封國,河平二年(前27年)封,建武二年(26年)廢絕。《漢表》注屬沛郡,《漢志》沛郡轄有平阿侯國,即此。地望在今安徽懷遠縣耿集鄉(xiāng)魏家洼村。

廣戚侯國,楚孝王子、孺子嬰祖父劉勛的封國,河平三年(前26年)封,王莽時廢絕。與前文武帝時魯共王子國為同一地,魯共王子國元鼎五年(前112年)廢除后歸屬漢郡,說明該侯國乃是裂漢地而封,非推恩侯國。地望與武帝時期的廣戚侯國相同。

祁鄉(xiāng)侯國,梁夷王子劉賢的封國,永始二年(前15年)封,侯國傳一代,廢除時間未載,當為王莽時廢絕。《漢志》所載沛郡祁鄉(xiāng)侯國,即此。地望與高帝時期所封祁侯國相同。

殷紹嘉侯國,綏和元年(前8年)封??缀锡R,“以殷后孔子世吉嫡子侯,千六百七十戶,后六月進爵為公,地方百里,建平二年益戶九百三十二”[15]709,元始二年(2年)更為宋公?!稘h書·成帝紀》載:封孔吉為殷紹嘉侯,三月進爵為公,并非孔何齊;《漢書·平帝紀》載:平帝元始四年(4年)春正月,改殷紹嘉公為宋公。這兩處記載皆與《漢表》不同。綜合上述記載來看,應是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封孔吉,三月進爵為公,而后其子孔何齊以嫡子嗣侯,具體時間不詳,當在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之前。至平帝元始四年(4年),才改稱宋公?!逗鬂h書·光武帝紀》載建武五年(29年)二月壬申“封殷后孔安為殷紹嘉公”[19]??梢妰蓾h交替之際,殷紹嘉侯國受到?jīng)_擊,侯國有中斷,光武帝時期又重新分封。《漢表》注沛郡,《漢志》無載,地望無考。

(八)哀帝所封侯國

哀帝朝分封侯國3個,分別是孔鄉(xiāng)侯國、方陽侯國和陵鄉(xiāng)侯國。其中,外戚侯國、恩澤侯國、王子侯國各1個。

孔鄉(xiāng)侯國,綏和二年(前7年)封。哀帝即位后封皇后之父傅晏為孔鄉(xiāng)侯。傅晏,“以皇后父侯,三千戶,又益二千戶”[15]711。元壽二年(前1年),因傅晏“作亂妻妾位”,侯國被廢。孔鄉(xiāng)侯國,《漢表》注屬夏丘,夏丘在《漢志》中屬于沛郡。因此,孔鄉(xiāng)侯國是由夏丘縣析置部分地域而設立的侯國,具體地望無考,從戶數(shù)來看,已足半縣之地,當不止一個鄉(xiāng)。

方陽侯國,建平四年(前3年)封。方陽侯孫寵,“以騎都尉與息夫躬告東平王謀反侯,千戶”,元壽二年(前1年)“坐前為奸讒免”[15]713,方陽侯國即被廢除。方陽侯國,《漢表》注隸屬于龍亢縣,龍亢在《漢志》中屬于沛郡。因此,方陽侯國是由龍亢縣析置部分地域而設置的侯國。方陽侯國具體地望無考,暫取龍亢定點,約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北。

陵鄉(xiāng)侯國,楚思王子劉曾的封國,建平四年(前3年)封,“王莽六年,舉兵欲誅莽,死”[6]519,死后侯國即被廢除。陵鄉(xiāng)侯國在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曾先封于梁敬王子劉;建始二年(前31年)侯國被廢除后歸屬沛郡,哀帝此時又分封楚思王子。陵鄉(xiāng)侯國當與廣戚侯國類似,乃裂漢地而封。

(九)平帝所封侯國

平帝朝分封王子侯國2個,分別是:釐鄉(xiāng)侯國,元始元年(1年)封東平王子劉裦時所置;杏山侯國,元始五年(5年)封楚思王子劉遵時所置。兩侯國均到王莽時才廢絕。

這兩個地區(qū)曾封給其他王子為侯國,除國后當收歸漢郡,此時又重新分封為王子侯國,很可能也是裂漢地而封的侯國。漢成帝時,曾為楚孝王子劉勛首開裂漢地封侯之例,“廣戚縣戶四千三百封其子勛為廣戚侯”[20]。平帝朝的楚思王,王子眾多(《王子侯表》載有18子),然楚國轄域業(yè)已極小,各王子侯國即使多是以鄉(xiāng)分封,仍不足以推恩子孫。可見,到西漢末年,隨著劉氏子孫的日益增多,原王國裂地封侯的政策已難以為繼,只能從周邊郡縣裂漢地分封。

二、沛郡侯國特征分析

以上通過對《史表》《漢表》中相關侯國信息的整理,大致理清了沛郡侯國分封的情況??傮w來看,《史記》《漢書》二書的記載基本一致。班昭撰寫《漢表》時參考了《史表》,但也有差異,尤其是關于受封月份或日期的記載?!稘h表》有些地方訂正了《史表》的錯誤,如關于芒侯的記載;又如有些侯國信息并不可靠,甚至有誤,如宣帝時的建成侯、殷紹嘉侯,人物信息顛倒,存在較明顯的訛誤。根據(jù)上節(jié)侯國概況的考述,按照侯國的不同屬性或類型,可進行簡單歸納。為方便觀察,整理成《沛郡侯國統(tǒng)計表》(見表1)。

表1 沛郡侯國統(tǒng)計表

據(jù)表1統(tǒng)計,包括前沛郡時期在內,沛郡轄域內先后分封侯國44個;以景帝三年(前154年)沛郡設置始,則有36個侯國。分封時間集中在高帝、武帝、元帝和成帝四朝。高帝分封了6個功臣侯國;武帝分封了11個侯國,數(shù)量最多;元帝分封了8個侯國;成帝分封了5個侯國。所封侯國類型多樣,功臣侯國、王子侯國、外戚侯國、恩澤侯國均有分布,但主要以王子侯國和功臣侯國為主,其中王子侯國21個,功臣侯國11個。功臣侯國多是漢初分封,武帝以后,王子侯國日益增多,幾乎占整個沛郡所封侯國數(shù)量的一半。王子侯國較多,與沛郡所處地理位置有關。沛郡毗鄰魯國、楚國、淮陽國等諸侯國,各諸侯王子裂地分封后,往往歸入漢郡,沛郡是主要的接收地。恩澤侯從武帝末年丞相車千秋封為富民侯始,“自是之后,丞相畢侯矣”[15]677。沛郡有丞相侯國富民、扶陽(兩次分封)、建成三地。武帝末年,政策轉向,丞相封侯之地,多在沛郡。

結合侯國的存廢時間和空間分布,沛郡侯國分封的特征,可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進行探討。

首先,從時間線索來看,雖然相繼有44個侯國封于沛郡,卻僅有少部分侯國能延續(xù)到西漢末年。侯國存廢時間,各不相同。據(jù)上節(jié)的考述,可將各侯國的興廢時間制成《沛郡侯國興廢(沿革)表》(見表2)。

表2 沛郡侯國興廢(沿革)表

這44個侯國,最早的封于高帝六年(前201年),最晚的封于平帝元始五年(5年)。其中多有同一地重復分封的侯國,如沛侯國(2次)、廣戚侯國(2次)、建平侯國(3次)、扶陽侯國(2次)、陵鄉(xiāng)侯國(2次)、釐鄉(xiāng)侯國(2次)、杏山侯國(2次)等。這些侯國幾經(jīng)置廢,或分封不同人(如建平侯國),或分封同一人的后代(如扶陽侯國),還有一些更封或遷徙(如紅侯國、栗侯國、洨侯國等)。同一地方重復分封的現(xiàn)象,西漢后期更加明顯,其原因應是隨著侯國數(shù)量的日益增加,可封之地日益減少,選取新地分封愈來愈困難。隨著劉氏宗親的繁衍,西漢末年王子侯國數(shù)量激增,而王國轄域縮小,出現(xiàn)了如廣戚、陵鄉(xiāng)、釐鄉(xiāng)、杏山侯國等裂漢地以分封王子侯國的新現(xiàn)象。西漢時期,尚未形成完善的縣侯、鄉(xiāng)侯、亭侯體系,后期雖多以鄉(xiāng)聚之地分封,許多王子侯國甚至直接以鄉(xiāng)命名,但地位仍與傳統(tǒng)侯國等同。

延續(xù)到王莽篡位時的侯國有:公丘、栗、洨、建平、建成、扶陽、東鄉(xiāng)、溧陽、高柴、臨都、高、義成、平阿、廣戚、祁鄉(xiāng)、殷紹嘉、陵鄉(xiāng)、釐鄉(xiāng)、杏山,共計19個侯國?!稘h志》記載,西漢末年沛郡共有12個侯國,分別是廣戚、公丘、敬丘、洨、建成、建平、栗、扶陽、高、高柴、平阿、祁鄉(xiāng)?!稘h表》中有而《漢志》未注明的侯國,根據(jù)表2的梳理,有溧陽、東鄉(xiāng)、臨都、義成4個侯國,封于《漢志》斷限年代的元延、綏和之際前(5)《漢志》時間斷限問題較為復雜。錢大昕以為在元延末年;周振鶴以為在元延、綏和之際,并無統(tǒng)一的斷代;王恢以為在綏和二年(前7年)三月;馬孟龍以為在元延三年(前10年)。今暫從周振鶴說。詳參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77—82頁。,到王莽時侯國被廢除。按此,在《漢志》記載中,沛郡還應有這4個侯國,即應有16個侯國。綏和元年(前8年)后,尚有殷紹嘉、孔鄉(xiāng)、方陽、陵鄉(xiāng)、釐鄉(xiāng)、杏山6個侯國,孔鄉(xiāng)當為夏丘縣析置,方陽為龍亢析置,但二侯國不久被廢除,重歸原縣;其余地望皆不可考。釐鄉(xiāng)、杏山二侯國封于平帝時,可見封侯之制從未間斷。

此外,尚有一敬丘侯國,《漢表》未記載,而《漢志》注為侯國。錢大昕懷疑是《王子侯表》魯共王子政所封的瑕丘侯[18]103;王先謙《漢書補注》以為“瑕丘侯國之‘瑕’蓋‘敬’之誤,道元所見《漢書》本是也”[7]587。周振鶴認為不當是侯國,乃后人傳抄誤注[3]57-58。廖伯源據(jù)尹灣漢墓簡牘“鹽官別治郁州丞沛郡敬丘淳于賞故侯門大夫以功遷”分析,認為“侯門大夫為侯國相屬吏,例由侯國相于本國人中辟置?!稘h志》所注不誤,乃《漢書》之《侯表》佚敬丘侯”[21]。馬孟龍認為,根據(jù)出土材料可證敬丘確為侯國,但并不代表《漢表》確有疏漏[13]93-94。簡牘材料有敬丘侯國,《漢表》未載,令人疑惑。若加上敬丘侯國,則沛郡先后有45個侯國。

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酎金案時,此年之前的所有侯國,因各種原因,幾乎全被廢除,整個沛郡境內只有一個公丘侯國,足見西漢侯國變遷的復雜性。根據(jù)侯國置廢年代,以元鼎五年(前112年)為轉折點,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高帝六年(前201年)到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高帝、高后、景帝三朝共分封侯國12個,以功臣侯為主,數(shù)量較多,但存續(xù)時間大多不長。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至元鼎三年(前114年),侯國數(shù)量開始減少,新增侯國6個,且到元鼎五年(前112年)酎金案時基本廢除。從元鼎五年(前112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一個公丘侯國(莽絕)。武帝大規(guī)模削減此地侯國,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與該地區(qū)屢次發(fā)生謀反叛亂有關?!胺蚯G楚剽輕,好作亂,乃自古記之矣?!盵16]2157漢初以來多次發(fā)生王國謀反之事,“吳楚之亂”更是影響深遠。叛亂平定之后,中央雖然收回不少漢郡,但王國勢力依然存在,并屢有不法之舉甚至謀反跡象。例如,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王劉建意欲謀反而被除國。二是沛郡屬于西漢王朝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也是賦稅重地。武帝朝前期積極進取,財政開銷極大。元鼎五年(前112年)發(fā)生的酎金案,從側面擴大了中央財賦的直接來源。三是該地區(qū)是朝廷面對王國勢力與南方東越的前沿陣地,地理位置重要。元狩年間,南越、東越先后反叛,元狩六年(前117年)即有平定越地的戰(zhàn)事。大規(guī)模地廢除該地區(qū)侯國,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前線的直接控制。武帝認為此地王國分裂勢力太過強大,侯國眾多,不便直接控制,因此,有意打擊該地區(qū)的侯國勢力。

第二階段,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至王莽篡位。先后有24個侯國分封,主要以王子侯國為主。元帝分封侯國8個,成帝分封侯國5個,沛郡又一次迎來了侯國分封的高峰。征和二年(前91年),遷兩個趙王子侯國于沛郡;征和四年(前89年)封富民侯車千秋,重新開始封侯。武帝前期所力主的省并侯國政策并未長久推行,應是武帝對侯國地域分布格局調整的反映,或與武帝統(tǒng)治政策向內轉向有關。武帝后期,逐漸改變四出征伐的國策。征和四年(前89年)下輪臺詔,是武帝政策轉向的轉折點,此年在沛郡分封的富民侯即是這一政策轉變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西漢末年,大約從成帝時期開始,由于各諸侯國轄域日益縮減,而諸王室子孫的繁衍有增無減,裂漢地分封王子侯國的新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沛郡境內的廣戚、陵鄉(xiāng)、釐鄉(xiāng)、杏山等侯國即是明例。這說明武帝實行推恩令后“分裂王國土地封置王子侯國,別屬漢郡”的制度已難以施行,亦可見推恩令下對各諸侯王國轄域的限制已臻于極致。

綜合來看,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前,沛郡共有20個侯國分封,中間經(jīng)歷了長達21年的單一侯國期后,又有24個侯國分封。昭宣時期,未出現(xiàn)大規(guī)模分封,或仍受到武帝政策的影響,有意控制侯國數(shù)量。到元帝和成帝兩朝,侯國數(shù)量大增。元帝分封8個侯國,主要是王子侯國。成帝分封5個侯國,哀帝分封3個侯國,各類型均有,侯國分封逐漸穩(wěn)定。平帝時還有2個王子侯國分封,可見《漢表》的時間下限可到元始五年(5年),比《漢志》晚很多。

其次,從侯國分布的空間范圍上看,沛郡侯國的分布亦有一定的特征可尋。沛郡是漢高祖劉邦故里,地理位置重要,周邊諸侯國眾多。從地理區(qū)位看,沛郡東接楚國,西鄰淮陽國、陳留郡、汝南郡,北與魯國、梁國、山陽郡接壤,南與九江、臨淮二郡接壤。沛郡地形北部狹長,南部寬廣,侯國分布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侯國主要分布于沛郡東北、西北及東南方向,主要是沛郡與周圍王國毗鄰區(qū)域。東北地區(qū)靠近魯國、楚國,西北地區(qū)則靠近梁國,故所封多為王子侯國。這與沛郡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王子侯國多為推恩裂封諸侯王國之地而轉屬漢郡,沛郡成為接納周邊諸侯王子侯國的重要地區(qū)。其他如外戚、恩澤、功臣侯國則多分布于沛郡南部地區(qū),似乎被有意安排在沛郡南部,以與王子侯國隔離開來。而沛郡的中心地區(qū),從首府相縣至都尉治所蘄縣一帶,則無任何侯國分封,這里是沛郡郡政府管轄的核心區(qū),侯國勢力不得輕易染指。

沛郡有不少王子侯國地望無考。如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一次分封7個梁王子侯國,地望多不可考。譚其驤曾推論梁王子所封7個侯國應當處于睢陽、栗之間,從侯國的名稱來看,多帶有“鄉(xiāng)”字,一次從梁國分封7個王子侯,當為較小的鄉(xiāng)聚之地[22]。其他如棘樂、浮丘、杏山等楚王子的侯國,亦不可考,估計亦在與楚國領近之蕭縣一帶。

《漢志》沛郡所轄37縣,其中25縣一直處于侯國、漢縣的反復轉換之中,占所有屬縣的三分之二。僅12縣始終是漢縣,分別是相、龍亢、竹、蕭、向、铚、下蔡、豐、譙、蘄、輒與、山桑,不足總縣數(shù)的三分之一。其中,龍亢縣曾析置過方陽侯國;蘄縣曾析置富民侯國,但不久侯國被廢除,當重歸原縣;蕭縣析置的扶陽侯國,一直存在。這些漢縣除豐縣靠北,蕭縣靠近楚國外,其他各縣則基本位于中部地帶。豐縣是劉邦生長的地方,雍齒曾據(jù)城反叛而遭劉邦痛恨,或許因其為劉邦故鄉(xiāng),或許對據(jù)城反叛之事仍有所忌憚,故未嘗分封。

三、結語

綜上來看,漢初劉邦所確立的郡國并行制度或者說封侯制度是貫徹始終的,對地方行政制度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從沛郡侯國的變遷來看,作為帝鄉(xiāng)的沛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并沒有因是帝鄉(xiāng)而有所優(yōu)待,仍然接納了大量的侯國,足見漢室對功臣、宗室的封賞著實優(yōu)厚。雖然侯國因諸種原因多被罷免,能夠始終如一者甚少,但漢高祖確立的與功臣“共天下”[23]的誓言通過侯國制度基本得以貫徹,裂地封侯成為權力身份的象征,是影響后世政治發(fā)展的重要制度之一。

馬孟龍總結西漢侯國封置政策,認為侯國地域分布存在一個從“穩(wěn)定”到“變動”再到“穩(wěn)定”的過程,地域格局則存在高帝和武帝兩套體系[13]224。以沛郡來看,基本符合這一論斷。漢武帝在一定時期內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甚至一度將沛郡侯國基本廢除。以元鼎五年(前112年)為轉折點,武帝利用酎金案對侯國地域分布格局進行了調整:征和二年(前91年)重新分封,采取新的分封政策,侯國規(guī)模大大縮小,多為鄉(xiāng)聚之地;同時,開啟了丞相封侯,多置于沛郡的先例。隨著推恩令下諸侯王國轄域的縮減,以及宗室子孫的繁衍,王子侯國已無法裂王國地分封。因此,哀帝、平帝時期,尚有王子侯國的分封,并出現(xiàn)了裂漢地分封的新情況。一方面,這說明漢初所確立的分封制度,尤其是王子侯國,即使王莽當政亦嚴格遵奉;另一方面,也說明武帝所確立的推恩分封政策已發(fā)展到極致,若西漢王朝一直存在,亦將面臨新問題。

沛郡境內所轄侯國的空間分布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主要分布在沛郡邊緣地區(qū),王子侯國集中在與諸侯國鄰近之東北、西北,外戚、恩澤、功臣侯國等多在沛郡東南,有意加以隔離。首府相縣至都尉所在蘄縣的中部核心區(qū),甚少侯國分封。沛郡轄縣雖多,但三分之二的縣一直處于侯國、漢縣的反復變動之中,無疑會對沛郡地方行政產(chǎn)生較大影響,干擾地方行政的正常運轉。從這一角度看,侯國分封制度下,作為地方行政單位的沛郡,一方面,不斷接納周邊王子侯國以屬漢郡;另一方面,則隨時準備將有需要的縣轉變?yōu)楹顕?。因此,為了確??ふ姓恼_\行,首府、都尉府的所在地域,成為沛郡行政的核心區(qū)。此種境遇,沛郡恐非個例,其他侯國眾多的漢郡,當亦存在類似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