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策劃與美術工作部)
清人葉昌熾《語石》認為:“今人見題名,或稱之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題名也。即桂林諸山,詩、賦、贊、頌姑無論,唐宋《平蠻》諸碑、韓云卿《舜廟碑》,非巍然巨制乎?……晉、豫、齊、魯間佛經、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蓋摩崖,猶‘碑’也,為通稱,為虛位,亦為刻石之綱,其文字則條目也?!?/p>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中國金石學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謂之碣,天然者謂之摩崖。”字因石傳,巖因人勝。摩崖為文人墨客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文字是媒介,書寫即傳播。柳宗元的“欸乃一聲山水綠”,讓湖光山色熠熠生輝。碑石崖壁之上,元結、懷素、柳宗元、周敦頤、黃庭堅、米芾、楊萬里、何紹基、吳大澂等歷史名人的頌文、詩刻、銘記、題名,篆、隸、楷、行、草諸體兼?zhèn)?,點畫猶然,可親可感。
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畫文字、記錄事件。這是一種源起于遠古的時代的記錄方式,盛行于北朝,直至隋唐及宋元之后綿綿不斷,因刻于自然巖石之上,體量變化很大,小有蠅頭小楷,大有一個字十幾米的作品(如圖1 所示)。
圖1 摩崖石刻因寄身于山崖,會出現和山崖體量相當的超大體量作品,視覺效果極為震撼
不僅如此,摩崖石刻為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文字表達,涉及內容范圍非常廣泛,人文歷史,醫(yī)藥以及水利建設等都有所篆刻,作為歷史的見證文案,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而這許多石刻為文人名士所題,書法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這些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石刻,可以直接反映當時作者的心態(tài)、思想和追求,能讓觀者直接與古人對話;最后這些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氣勢恢宏,為自然景觀增加了畫龍點睛的人文色彩。如著名的“月巖”:舊稱“穿巖”,后別稱“太極巖”。和永州眾多其他的“巖”不同,月巖不只是一處溶洞,而且是一個巨大的天坑。它的奇特之處在于,除了天坑的上下落差之外,兩端山腹間又有東西貫通的巖洞,由此形成了“一巖三洞”的奇觀。觀者步步挪移,觀察的位置緩緩變化,巖洞就會漸漸呈現上弦月與下弦月的月相變化,恰似“太極生兩儀”。曾有書堂建在巖內,石壁環(huán)之,今已不存。月巖今存摩崖63 通。王陽明曾有《太極巖二首》,而王陽明的弟子更有不少來往于濂溪故里,瞻拜賦詩,成為月巖摩崖石刻中最活躍的群體。
但是,由于多年以來人類的活動范圍變更,導致如今若要完全感受到這一藝術珍品的魅力最好到當地實地參觀,具有很強的地域局限性;同時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和現代社會的信息爆炸影響,人們對于這種特殊的書法形式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作為展覽體系的博物館,有責任引導更多的人發(fā)現和摩崖石刻之美,這對于延續(xù)歷史文脈、弘揚民族文化和提升名族自信有重要的意義。
永州地區(qū)位于瀟湘二水交匯處,是荊楚至嶺南的水運要沖和湘桂文化走廊的重要節(jié)點,自古文風鼎盛,遷客騷人,往來者眾,元結、懷素、柳宗元、周敦頤、何紹基等文學藝術大家都曾生活于茲。境內山崖林立,多奇巖白石,宜于鐫刻,是國內少有的摩崖石刻集中之地。先賢們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唱和詩文、交流心靈,并為后世文人所追慕和效仿。經過唐代創(chuàng)始、宋代流衍、明代追摹和清代考據的千年積累,形成了歷代詩文同處一崖的獨特文化現象,呈現著清晰的階段性和連續(xù)性,動人心弦,蔚為大觀。本次展覽力圖通過崖石刻所承載的堅貞不朽的文化張力,生動展示永州摩崖石刻珍貴的文化藝術價值,真實呈現歷代仁人志士對于國家振興、社會穩(wěn)定和文化興盛的精神追求,深刻表達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于國家富強、社會繁榮昌盛的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
永州摩崖石刻現階段發(fā)展也存在一些實際的問題:由于地域性,人們對此的了解和認識遠遠低于其他書法形式;為便于展示,摩崖石刻的展出多以拓片的形式出現,但脫離了自然的環(huán)境,觀者難以體會到摩崖石刻的全貌,僅僅在書法層面欣賞,失去了摩崖石刻最大的魅力所在。
解決這些問題,十分必要回到摩崖石刻本身,從自然之中找到摩崖石刻本身的書法之美和人文之美,倡導古人“天人合一”的審美標準,這正是是“摩崖上的中興頌”展覽的設計目的。
如何在博物館展廳這種室內環(huán)境中闡述自然和人文的統一,是“摩崖上的中興頌”展覽的重點和難點。本次展覽,從永州300 多件作品中精挑出了60 余件具有深刻歷史內涵和極高書法造詣的代表性珍品,由此,“摩崖上的中興頌”展覽確定了“走進摩崖”的展陳主題。
在“走進摩崖”的主題下,為引導觀眾一步步了解摩崖石刻,展覽的區(qū)域劃分采用由知識背景到文物欣賞的順序。首先介紹摩崖石刻的基本背景和知識,第一部分“民安國定,摩崖頌中興”:陳設最重要、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作品,給觀眾以足夠的震撼力;第二部分為“地緣人彰,山水綠瀟湘”:以名士和歷史故事為主,凸顯藝術的高度和文字背后文人的情懷。這兩部分,一部分為大,重于氣勢和歷史;一部分為小,重文人雅趣,滿足了觀眾即想體會書法之美,又可了解古人情趣的需求,有層次有節(jié)奏地將摩崖石刻的表現方式展現在觀者面前。
體量巨大、融于自然是摩崖石刻的突出特點,馮云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蹦ρ率套罡腥酥幵谟谂c自然環(huán)境的相互成就,它們或者賦予自然以意趣,或者氣勢恢宏,給自然以人文的內涵。
我們在進行實地考察后,得出以下結論:摩崖石刻之所以體現出恢宏的氣勢在于它在自然環(huán)境中多結合于大體量的山體結構,這種大體量的山體結合書法的力度,才成就了摩崖的“力量”;其二是“仰視”: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中,人的比例是渺小的,很多石刻的高度、大小在環(huán)境的影響和古人的審美下,偏高偏大很多,這就造成了“仰視”的特殊視角,而“仰視”這一行為,很容易讓人們感受到崇敬的心理。
因此在展廳的空間構成上,作為本次展覽的主設計師,我拋棄了常見的“片狀”展墻布局,改成在空間上最強“體量感”的立方體為基礎的空間形式,并給立方體不同于周圍原建墻面的顏色,突出“體量感”,以最簡單最容易使人產生體塊感的“立方體”為原型。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作品的要求,對立方體進行一定角度的旋轉和切割,形成不規(guī)則的“負空間”,增加展線的同時以便于有效布置展品并控制空間節(jié)奏變化形成類似于山間曲折蜿蜒的空間形式。(如圖2 所示)
同時,對局部展墻或者重點展示區(qū)域進行拓展深化設計:參考巖石的空間組成規(guī)律,借助現代設計手法在室內模擬山體體量關系形成類似自然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種自然“山間”的空間體驗。山體的形成類似巖石的形體組織關系,在空間體驗上我也進行了一些嘗試:使用一些超高超大的比例尺寸并且個別尺度上進行了放大,區(qū)別于室內空間常見的人體實用尺度,因為這種讓人不適應的尺度關系也是自然間真正人和自然的關系。
為進一步加強這一感受,在空間部分墻面增加了大面積的噴繪,噴繪的內容除了摩崖石刻的照片,我們還特意選擇了永州自然風光的圖片。結合“走進”的主題,這次的噴繪將重點放在了尺度感的還原上,盡量1:1 在展廳還原自然的山石、植物,力求空間和平面結合給觀眾更貼近真實自然的空間體驗。
摩崖石刻在巖石上呈不規(guī)則的“面”狀排布,而不是常見的為了觀賞方便的“線”形展示,這也是摩崖石刻的一大特色。為了讓觀眾能體會到這一有趣的現象,增加他們對展覽的興趣,我們按照現實的一個巖壁構圖“復刻”了一個“巖壁”,為了觀眾更好的觀看所有作品,將高處的作品更換成了字體較大的作品,適合觀看的高度,選用了字體較小的作品。最高處且不能舒適觀看的區(qū)域,用噴繪和投影進行補充,不僅能完成構圖,多媒體的加入也能展示更多的摩崖石刻作品,增加展覽的趣味性。(如圖3 所示。)
在個別不適合觀展的角度,設計山石、植物的圖形,呼應空間,烘托作品環(huán)境。
燈光上展廳第一部分作品都為此次展覽的重點作品,因此采用3500k 偏暖的燈光,更利于觀眾沉下心觀賞作品;第二部分空間更為多變、活潑,采用4000k 的燈光,這種色溫的燈光更接近于自然光的顏色,增強展廳自然感。
同時,在展廳播放在永州山區(qū)里錄制的鳥叫聲音,多維度的增加展覽所引導的環(huán)境沉浸特點。
石刻是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先民使用石質材料,運用雕刻技法,創(chuàng)造出實在體積的作品,形成石刻文字與石雕作品兩大門類。本處石刻主要指的石刻文字。
摩崖石刻不僅僅是書寫的藝術,也是拓、刻的藝術,尤其是走進博物館的作品,不僅僅有文人的情懷、涵養(yǎng),更有石匠們的心血和拓印人員的努力,拓印也是摩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一般認為剪割整紙碑拓并編輯成書冊始于唐代。重要拓片常會制作相應的剪裱本,裝幀形式包括方冊,線裝等多種冊頁體式,其視覺效果相當于各式剪裱書籍。剪裱本既是摩崖石刻、碑帖拓片保存與傳播的主要形式,又對同期及后世墨跡上石刊刻工作有一定的影響。通過現場的體驗,我們發(fā)現一張完美的拓片的取得是很難的,其中包含了很多技術和心血,整個過程也具有獨特的魅力。一張拓片的取得包含以下幾步:
1.清理:清理石刻,把白芨水均勻刷在表面。
2.上紙:把宣紙用棕刷掃上去,排出空氣。
3.上墨:待宣紙干到六成以上時,上墨拓印。
4.揭拓:待墨跡變干、宣紙全部變白時,揭下拓片。
如何通過展陳的手法讓觀眾在觀展的較短時間內,體會到這一看不見的環(huán)節(jié)的魅力?我們進行了精心的策劃,我們放棄了現在展廳常見的多媒體的環(huán)節(jié),直接采用了現場體驗的形式,簡單、直接、身體力行的卻能讓觀眾印象深刻。在拓印的過程中體會書法的韻味和力量。為了彌補人流大的時互動環(huán)節(jié)觀眾參與有限的問題,我們與展方及永州相關單位聯系,拍攝了拓印專家進行拓片制作的整個過程的短片,并對刻、拓工具進行了一個整體的展示。這樣即使在人流多的時候,體驗不上的觀眾也能通過短片和工具體會到拓印的魅力。
摩崖石刻的靈魂是文人,無論是它的內容還是書寫,要全面的體會的摩崖石刻的魅力就需要了解文人們的追求和精神世界。我們在展廳穿插了很多摩崖石刻后的小故事。
林語堂先生說:“美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勞碌者,中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悠閑者?!遍e,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浪漫傳統,也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文人講究“孤云深遠”“適趣閑文”,因此在展廳的平面、裝飾圖案設計上,我們借鑒了國畫的文字布局構圖,力求在觀眾觀看時能體會到文人的雅趣和追求,提高了展覽的豐富度和觀賞性。
國家領導人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蹦ρ率淌莻鞒兄腥A文明的載體,書法藝術中的瑰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于它的記憶越來越模糊。對于一般觀眾來說,很多人覺得摩崖石刻接觸機會太少,難于理解、形式過于單一、無法體會其中的魅力,對于博物館人來說它展示形式過于單一,不似其他精美靚麗的器物具有吸引力,因此發(fā)揮展陳的設計優(yōu)勢讓展品活起來顯得更為重要。
本次展覽開展以來,已有眾多觀眾、學校、百余名學者參觀,收到了廣泛的認可。
本次展覽展陳的意義:從策展出發(fā)進行的展陳設計。形式設計師在展覽初期就介入展覽,與內容設計人員密切協作,才能對展覽的作品、結構有更深的認識和挖掘,同時對展綱如何更好地得到視覺化呈現提出意見,在此基礎上做到有的放矢的設計。
深度挖掘展品的魅力。設計師應在對展覽全面了解的情況下,對于展品有一定的感悟,綜合運用空間、平面、光、多媒體、互動設計等多種手段讓觀眾沉浸式地體會到作品的魅力所在。
對于臨展項目,多運用“低技術——高藝術”的手法和設計,不片面追求高科技展示形式,有效控制造價的同時,反而能獲得四兩撥千斤的展示效果。同時直接的接觸互動也能給現代觀眾留下更為直觀、有力、印象深刻的體驗。
重視燈光的設計。燈光是展廳最后的“化妝師”,燈光的設計因從展品、空間整體節(jié)奏出發(fā)做出整體的規(guī)劃,而不僅僅是照亮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