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長寶/淮安
周末整理房間,忽然看到隱匿在書櫥角落里的算盤,心里掠過一絲驚喜,仿佛遇到了故友。于是,捧在手里細細端詳,雖然隔著一層透明防塵塑膜,卻依然能夠清晰看到閃著靈光的棗紅色珠子,輕輕一晃,算珠清脆的撞擊聲撥動記憶的心弦,一首時光之歌就此從遠方而來。
30多年前,我從學(xué)校畢業(yè)分配到財政局工作。上班第一天,辦公室楊股長送來一個算盤和一個筆記本給我,語重心長地說:“從事財政會計工作,入職第一件事就是要練好算盤,算好賬,發(fā)揚‘三鐵’(鐵賬本、鐵算盤、鐵規(guī)章)精神?!?/p>
在信息化技術(shù)日新月異的今天,算盤成了古董,珠算成為歷史,可在30多年前,算盤卻是居家必備的計算工具。
盡管已經(jīng)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但看一看古老的中國算盤,我們不能不欽佩祖先的智慧。算盤一般為木制,矩形木框內(nèi)排列一串串等數(shù)目的算珠,稱為“檔”,中有一道橫梁把算珠分隔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每算珠代表5,下半部每算珠代表1。每串珠從右至左代表了十進位的個、十、百、千、萬位數(shù)。加上一套手指撥珠規(guī)則的運算口訣,就可解決各種復(fù)雜運算,甚至可以開多次方。算盤運算時配有口訣“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俗稱“小九九”,便于記憶,運算簡便。
過去打一手好算盤是一些買賣人的立業(yè)之本、安身之基。聽老人講,解放前年輕人學(xué)做買賣,有兩個必要的條件:寫一手好的毛筆字,打一手好的算盤。打算盤入門不難,精通卻極不容易。同樣是打算盤,“行家一上手,就知有沒有”,高下之分,一目了然。上世紀70年代初,我上小學(xué)那會兒,珠算還是一門功課,學(xué)生人手一個,上下學(xué)都背著。我囫圇吞棗地學(xué)過一陣,“小九九”背得滾瓜爛熟,打起算盤卻笨手笨腳。如今,雖多年不用,卻一直還保留著一把算盤,只為了讓孩子增加點見識。
時光的歌聲戛然而止,我重新審視手里的算盤,那珠紅的算珠歷經(jīng)歲月的變遷、時代的更迭顯得如此厚重。算盤還是那個算盤,而算盤外面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覆上塑膜,將算盤再一次珍藏起來,它是我的珍寶,是我們祖國進步的時代印證,是我們歷史長河中的智慧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