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
摘 要:滕州山頭村M2雖已被破壞,但出土的石槨四面畫像石很是精美,其畫像采用極具象又極抽象的方式刻畫,圖像的排列與配置都有規(guī)律可循,按照宇宙空間結構構建,這既反映了漢代石槨墓的象征意義和民間信仰,也是人們對死后世界、生命的延續(xù)和升仙的向往。
關鍵詞:漢畫像;石槨墓;圖像;象征模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02
1 出土情況
滕州山頭村位于山東省滕州市濱湖鎮(zhèn)東北,古時曾是郁郎侯國、湖陵侯國和休侯國的封地。從地圖上看,山頭村位于滕州市的西北,海拔高度為135米,東南距離大塢鎮(zhèn)約17千米,西南距離濱湖鎮(zhèn)約15千米,地處泰沂山脈,有古龍泉經(jīng)界河鎮(zhèn)流入微山湖(圖1)。①據(jù)考古勘探資料顯示,這一區(qū)域是比較集中的大型漢代墓葬群。
滕州市春藤食品廠在整理建設用地時發(fā)現(xiàn)了這兩座漢代石槨墓(編號為M1、M2),兩座墓均為單室石槨墓。M1為土坑單室石槨墓,隨葬品較少,墓室結構簡單,石質粗糙,出土遺物有陶罐、石蟬、8塊漢畫像石,畫像內(nèi)容為陰線刻的幾何紋和直線紋。M2發(fā)現(xiàn)時就已被破壞,沒有出土遺物,墓的具體形制已不清晰,僅存石槨四面畫像石。
2 圖像釋讀
“一粒粟中藏世界”。人與天同構,天地是世間最大的物,人的頭部呈圓形像天,人的足部呈方形像地。人死后被裝入石槨之內(nèi),而棺槨內(nèi)的圖像就是按照宇宙中心模式來設計的,山頭村漢代畫像石墓(M2)也是如此。下面將對M2中頭部擋板、足部擋板和兩側板的畫像分別論述。
2.1 頭部擋板
M2頭部擋板運用線刻的雕刻技法,縱84厘米,橫90厘米,厚17厘米。畫像分為三層:上層為豎線紋;中層左右各刻有穿璧圖案;下層為豎線紋(圖2)。
璧是禮天的禮器,是天圓的象征。從圖像中可以看出,璧放置在方形框內(nèi),可以看作是天圓地方的象征,連接圓與方處可以看作是四方位,即東、南、西、北,這也是原始文化符號研究中的符號表現(xiàn)。②魯?shù)婪颉ぐ⒍骱D氛J為人應遵循簡化原則,將復雜的實物簡單化,將“格式塔”簡單化③,此穿璧紋就可以看作是最為簡易的宇宙的“格式塔”。在石槨的頭部擋板上刻畫此穿璧紋,象征著人死后是去到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是一個完型的宇宙時空。④畫像中兩穿璧紋呈左右對稱排列,中間有空格隔開,姜生教授認為“漢畫像中任何邊飾都不是任意所為,都蘊含著特定的功能,承載著人們突破死亡的制約、走向終極自由的夢想。其主要功能是‘送死,是在漢代濃郁的神仙信仰驅動下為死者施用、旨在超越死亡的文明手段。”⑤M2頭部的畫像借圓璧來象征天,讓靈魂穿璧從而升入仙界。
2.2 足部擋板
M2足部擋板運用線刻的雕刻技法,縱84厘米,橫90厘米,厚17厘米。畫像分為三層:上層為豎線紋;中層左為三棵常青樹,右為兩棵常青樹;下層為豎線紋(圖3)。
常青樹又稱為“柏樹”“社樹”“靈木”。李石在《續(xù)博物志》中記載:“由是墓皆植柏?!雹抟簿褪钦f,凡墓地皆要種植柏樹。在原始文化中,柏樹是死亡的象征,具有永生的含義。凡祭祀必植樹?!稘h書·郊祀志》記載:“及高祖禱風枌榆社?!睅煿旁唬骸耙源藰錇樯缟?,因立名也?!雹哂纱丝梢钥闯?,柏樹在漢初時被稱為“社神”,是生命之樹。劉向的《列仙傳》中說“赤松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⑧。《穆天子傳》中也記錄了“甲申天子北升于大北之隥,而降休于兩柏之下”⑨。漢斯·比得曼在《世界文化象征辭典》中寫道:“在現(xiàn)代,這種樹總是和死亡及埋葬有關。不過許多暗示說明甚至在希臘文明之前,柏樹就已經(jīng)成為一種宗教象征,隨后又成為冥府儀式的一部分,所以人們在墓旁種植柏樹。出現(xiàn)在對天堂的描繪中,它被栽在基督徒墓畔或刻在精美石棺上,以代表對永生的渴望?!雹獍貥涫桥c天界相關聯(lián)的,靈魂通過柏樹可以升仙。M2中刻畫柏樹,說明墓主人將柏樹視為死后靈魂的居所,希望生命由此可以綿延,子孫興旺發(fā)達。
2.3 左、右側板
M2左側板運用弧面減地淺浮雕和線刻兩種雕刻技法,縱84厘米,橫272厘米,厚18厘米。畫像分三層(圖4)。
畫像上層為雙龍,右下角有雙魚?!墩f文解字》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k《易經(jīng)》中也記載“云從龍”和“飛龍在天”,這說明龍是在天上遨游的,神人是駕龍而升仙的。關于“二龍”,《國語·鄭語》說:“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為二龍,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兩君也?!眑其中的“二龍”就是褒人的祖先神。中國古代注重天人感應思想,天被稱為是有生命意義的天,而“二龍”也是有雌有雄,雌性是大地的象征,雄性是天的象征,這便成為中國古代基本的宇宙模式,同時也是陰陽和諧、人神溝通、祖先崇拜的文化原型。在石槨上層刻畫雙龍,其寓意是借助雙龍幫助墓主人升天,讓其靈魂進入天國。畫像右下角有雙魚,一大一小,姜生教授的《漢帝國的遺產(chǎn):漢鬼考》中說:“以魚形圖案為邊飾,以直觀而明確地界定圖像所在的空間乃為地下冥府—水的世界?!眒畫像中有龍有魚,有天上神仙世界,也有水中冥界。
畫像中層分為三格:左格有一馬,馬前、后各一人物,前一人似雙手捧盾,后一人似驅馬,下部有對尾雙魚,圖像極簡。魯?shù)婪颉ぐ⒍骱D吩凇端囆g與視知覺》中說道:“當某件藝術品被譽為具有簡化性時,人們總是指這件作品把豐富的意義和多元化的形式組織在一個統(tǒng)一的結構中,這個結構中,所有細節(jié)不僅各得其所,而且各有分工?!眓有人有馬,這一簡單的組合將一路引領墓主人得道升仙。中格有兩鳳鳥銜星。鳳鳥也叫“雀”,“雀”又通“爵”,象征著墓主人在死后也可以官運亨通。鳳鳥也有代表美好與吉祥之意?!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曰:“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眔《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曰:“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庸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p鳳鳥的出現(xiàn)預示著天下太平、國家興盛。“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吳已矣夫?!眖兩鳳鳥的形象不僅表示陰陽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M2中有鳳鳥,可以為死者引魂升仙、辨別四方。右格為蹶張、神人操蛇。漢代是一個尚武的時代,整個社會尚武,以強悍矯健為榮,在棺槨中刻畫蹶張和操蛇的神人,都是身強力壯、威風凜凜。二人亦神、亦人、亦獸、亦鬼,面部猙獰且身配武器,他們是辟邪鎮(zhèn)墓、驅逐鬼怪的力量化身,可以保護墓主人在升仙道路上一路平安。
左、右側板下層都是直線紋。漢畫像中的所有圖案都不是隨意刻畫、恣意妄為的,都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特定的功能。在石板的下層刻鑿直線紋,或許可以認為是工匠為了圖像對稱而省工,也可以認為直線紋表達的是地下世界或九泉冥界。r
M2右側板運用弧面減地淺浮雕和線刻兩種雕刻技法,縱84厘米,橫272厘米,厚18厘米。畫面分三層。石殘(圖5)。
上層有一龍,和左側板不同之處是此側板中僅有一條龍,雙龍有陰陽和合之意,那么以奇數(shù)出現(xiàn)的龍又代表著什么呢?《易·系辭》中解釋說:“數(shù)者五行,佐天地神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s奇為天之數(shù),一條龍在畫像上層,同樣是天的象征。
中層分為三格:左格為泗水撈鼎。秦王正中端坐,右有二舞蹈之人,左三右二共五人奮力拉繩撈鼎,鼎中有龍正要飛出,鼎下有一龍,龍下左右各一魚。目前可以考證的泗水撈鼎圖像有30余幅。鼎是祭器,也是權力的象征。歷史故事中秦始皇泗水撈鼎而不得,但其升仙思想?yún)s深入人心,使世人紛紛效仿,將泗水撈鼎的故事刻畫在棺槨上,從而達到墓主人升仙不死的理想,即從一則歷史故事變相轉為一個具有升仙寓意的祈愿圖。中格為樓閣人物。樓閣兩層,二層主人憑幾而坐,一層三人登梯,一人跪迎二抬物賓客,左側有二門吏,右側有一馬栓于柱旁,四周有祥禽瑞獸環(huán)繞。右格為宴飲圖。主人憑幾正中端坐,右有二仆人立于主人旁,下有家禽數(shù)只鳳鳥一只,兩側有二人立。中格和右格都是描繪人間世界,漢代人相信人死后是有靈魂存在的,希望靈魂可以享受奢侈生活,且“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3 象征意義
漢代流行“天人合一”“人同天地”的思想。董仲舒認為人與天在數(shù)值和形象上是對應一致的,《春秋繁露》中有詳細的記載:“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于身。身猶天也,數(shù)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皆當同而副天,一也。”t《呂氏春秋·有始》:“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u《淮南子·本經(jīng)訓》:“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nèi),一人之制也。”v因此,人必須順應天,要法天則地,遵循天地之道。
漢代人的生死觀與宇宙觀在M2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漢代人對生與死的認知在石槨上都有所表述,在什么方位、什么位置配置什么畫像都有規(guī)律可循。人死后,裝進棺槨,棺槨內(nèi)部的畫像是按照宇宙中心來設計的,棺蓋或側壁上層是天的象征;頭部擋板通常是通往天界的通道,或刻畫可以與天溝通的工具;足部擋板通常是邁入仙界引魂升天的向導;左右壁或有人間生活,或有仙禽異獸。從中可以看出,山頭村M2出土的畫像石既反映了漢代石槨墓普遍的象征模式和民間信仰,也反映了死者希望生命的延續(xù)和對升仙的向往,對死后理想世界的想象和憧憬。
總之,M2中的四塊畫像石用生動細膩的表現(xiàn)手法將墓主人追求的生命不朽、福佑子孫的思想與“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緊密相關?!疤烊撕弦弧钡乃枷肱c漢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存”的喪葬觀念,反映了漢人對生的重視和對現(xiàn)實世界的效仿再現(xiàn)。這種追求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和諧統(tǒng)一思想,實際上是古代人營構建筑的一種自覺意識和一種理想境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反映了漢代人的進取精神,希望人生能夠永恒和延續(xù)。w為死者開辟了一條通往仙界的神奇世界,步入“天人合一”、羽化升仙的安樂生活之中。讓其跨越生死,將生前的生活與死后的世界融為一體,傳統(tǒng)的生死觀“所強調的不是死而是生;不是死亡與虛無的恒長固定,而是生命在嬗變流轉中的長存永續(xù)”x。在這種宇宙觀念的影響下,其陰陽流變,生命生生不息,成為人們對世界的普遍認識。
注釋
①燕燕燕,狄小卜,陳慶峰.山東滕州市山頭村漢代畫像石墓[J].考古,2012(4):92-96.
②朱存明.漢代墓室畫像的象征主義研究[J].民族藝術,2003(1):45-55.
③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73.
④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228.
⑤姜生.漢帝國的遺產(chǎn):漢鬼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77.
⑥李石.續(xù)博物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5:80.
⑦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1007-1008.
⑧董治安.兩漢全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5177.
⑨上海古籍出版社.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8.
⑩漢斯·比得曼.世界文化象征辭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240.
k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87.
l左丘明.國語:鄭語[M].韋昭,注.胡文波,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98.
m姜生.漢帝國的遺產(chǎn):漢鬼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05.
n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67.
o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334.
p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14-15.
q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132.
r姜生.漢帝國的遺產(chǎn):漢鬼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91.
s王弼.周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242.
t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2012:477.
u陸玖.呂氏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2011:374.
v陳廣忠.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2:384.
w黃續(xù).仿生與“永生”:漢畫像石墓的營建與裝飾宗旨[J].藝術百家,2015,31(S2):103-106.
x郭于華.死的困擾與生的執(zhí)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