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銘鈞
一次游戲結(jié)束后的分享時間,玩“剪影戲館”的幼兒提出了自己遇到的問題。
當當:“我們玩剪影戲館的時候總是要把大幕布搬到活動室的最后面,很麻煩,而且幕布太大了,搬起來不方便。”說著,他和桐桐現(xiàn)場演示了一遍。
演示完后,桐桐接著說:“我的道具少,幕布太大了,用不著?!?/p>
小種拿著自己放剪影戲道具的文件袋補充道:“我們的剪影戲道具都放在文件袋里,文件袋很軟,道具容易壞。”
其他幼兒回想著自己玩“剪影戲館”的經(jīng)過,紛紛點頭贊同,這些問題大家都遇到過,的確存在。
在區(qū)域游戲結(jié)束后,有需要的幼兒會上臺對自己游戲中的亮點、問題進行分享,由其他幼兒集思廣益,共同解決。
共性的問題不可忽視,大家采用兩兩一組的方式和周圍的小伙伴討論起來:
政軒:“我們可以做一個小幕布,這樣拿起來就方便了?!?/p>
明燁:“我們把自己的剪影戲道具放在盒子里,就不容易壞了。”教師則進一步引導:“我們要做一個小幕布,還要做一個盒子,比較麻煩,有沒有什么辦法更簡便呢?”
新的問題引發(fā)新的討論,討論結(jié)束后,幼兒分享自己小組的方法,其他幼兒則對提出的方法進行提問、審議,看看有沒有實行的可能,最后,他們討論出了兩種具備較高可行性的方案:
方案1:可以把幕布做成盒子的蓋子,表演的時候把蓋子豎起來,道具就放在后面表演。
方案2:把盒子的底掏空,把幕布裝在上面,表演的時候把盒子豎起來,加上燈光,就能表演了。
幼兒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在“大幕布”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制作了“剪影故事盒”。“剪影故事盒”使用鞋盒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作為制作舞臺的材料,大大簡化了原本制作大幕布的工序和時間。盒子底部采用鏤空框架,通過幕布進行安裝固定,可快速搭建出表演剪影戲所需的舞臺,方便攜帶,不用將表演剪影戲需要的“幕布”“舞臺”“道具”等分開,而是將多種功能重新進行整合、集成,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整體——即“剪影故事盒”。
根據(jù)尋找到的“皮影戲盒子”的有關(guān)資料,幼兒通過分析、討論,將相關(guān)經(jīng)驗進行遷移、轉(zhuǎn)化,把整體性的東西拆分,化整為零,對每一個組成盒子的小部分進行重新認識、理解和操作。
“我們需要找盒子和半透明的幕布,盒子不能太大,太大的話拿起來不方便,也不能太小,太小的話道具裝不下,而且表演起來幕布會不夠?!?/p>
“我們需要先割開盒子,然后裁剪幕布、固定幕布,最后裝飾盒子。”
……
在制訂計劃時,幼兒以“剪影戲盒子”的實物圖片為基礎,以示意圖的方式制定可視化計劃,將需要制作的地方、需要使用的材料等標注在示意圖上,并用箭頭和數(shù)字將整個制作過程的先后順序排列出來。
根據(jù)幼兒制定的計劃,教師通過APP、QQ群等多媒體平臺,邀請家長們也參與到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材料,并將“剪影故事盒”制作融入到了區(qū)域游戲中。
恬恬在前兩天小朋友們討論“剪影故事盒”的時候就對此很感興趣,于是,“剪影故事盒”制作區(qū)剛剛開放,她就毫不猶豫地投入了進去。
她首先挑選了一個中等大小的鞋盒,先在鞋盒反面畫了一個長方形,然后找教師幫忙用美工刀把整個長方形切割下來。
在切割的過程中,教師問:“為什么選了這個盒子?”恬恬歪著腦袋,眨巴著大眼睛,用“理所當然”的語氣道:“盒子太大的話不好拿,太小的話道具裝不下,表演起來幕布也會不夠,這個盒子正好?!?/p>
……
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幼兒不會死板地按照規(guī)定計劃一板一眼地執(zhí)行,而是會根據(jù)自己實際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適時適當?shù)刈孕姓{(diào)整前期的計劃。其中,幼兒會不自覺地運用到諸如數(shù)學、科學、語言、社會、藝術(shù)等不同領(lǐng)域維度的知識。
幼兒充分利用起了區(qū)域之間充當隔斷的屏風,以“問題對對碰”的形式,將自己在游戲中面臨的問題放在屏風上,其他幼兒自由觀看,并在問題下方將自己探索出來的解決方法附上,以“問題——討論——實施——反思——再提問”的方式循環(huán)往復,從而獲得螺旋式的經(jīng)驗提升。
面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的種種嘗試,教師沒有把幼兒游戲中的不足和遇到的問題看成是缺點,而是通過“問題對對碰”的自由論壇的方式,發(fā)揮幼兒同伴間的平行影響作用,引導幼兒將同伴的成功經(jīng)驗進行遷移,并通過交流分享時幼兒自主提問等方法,讓同伴與教師共同討論解決,以多維度的方式給予幼兒動手操作及多次嘗試的權(quán)利,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倡導的教師力爭成為幼兒探索活動的觀察者、合作者、支持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定位。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能不會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師的支撐、前期幼兒經(jīng)驗積累形成的“康莊大道”前行,也許會按照自己的興趣向未知的領(lǐng)域探尋,也許會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來尋找到達目標的“捷徑”,甚至自己開辟出一條嶄新的途徑……在這種種自主探索、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幼兒可能不會一帆風順,可能會遇到挫折,也可能找到的并不是代代改良的“最優(yōu)解”,但即使是崎嶇坎坷的小路,只要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也會領(lǐng)略到不一樣的風景,更會承載不一樣的收獲。曲徑通幽,山重水復,終會柳暗花明,雁過留聲,課程的生發(fā)過程如此,幼兒的探索過程如此,生命的成長過程也是如此。
(責任編輯:張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