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進入六年級,語文學習有點兒不輕松。六年級語文教材篇幅越來越長,文章的意蘊也越來越深奧,處處透露著人生的智慧。即便是課本中兩篇簡短的文言文《學弈》和《兩小兒辯日》,也透露著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與啟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前的六年級學生,思想在一點點成熟,正在脫去稚嫩的外衣,努力收獲思想的富足。本文分析這兩篇簡短的文言文,感受古代文化的智慧,感悟超越時代的哲理。
一、《學弈》帶來的人生思考
(一)《學弈》的故事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等。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稱“亞圣”。他非常善于使用舉例子來達到教育和施行仁政的目的。那么《學弈》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短文談及的弈秋應該是史上第一個有名字記載的從事圍棋教育的高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代的人,或者可能稍早一些,總之他的名氣很大,連儒家學派的人對他都甚為敬佩。在現(xiàn)代,如果某棋手被稱為“當代弈秋”,即意味著其棋藝非常高超。在當時,圍棋是一種高尚的腦力運動,很多貴族子弟、王公大臣和將領都喜歡下棋,所以圍棋作為一門技藝深受很多人的喜愛。有的人以此交朋友、有的人以此求官位、有的人以此當娛樂、有的人以此比智力……
圍棋是當時人人傾慕的一種運動。由于弈秋的技藝精湛,當時有很多年輕人想拜他為師。弈秋當時收下了兩個學生,其中一個誠心學棋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另一個大概只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并不認真下功夫。當弈秋講述棋道的時候,他心不在焉,總是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什么時候才能飛來。還用手比畫著想用弓箭將它射下來。兩個學生同拜一個人為師,同時學習教師教的理論和本領,但后者的棋藝明顯不如前者高,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嗎?孟子說:“不是這樣的?!蹦敲?,造成這樣的結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二)《學弈》的哲理思考
哲理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專注,這樣才能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弈秋的兩個學生,之所以一個棋藝高超,一個棋藝低下,其實是兩者的學習態(tài)度使然。那個專心致志聽弈秋教誨的學生憑著他對學習的認真、對老師的尊重、對圍棋的聚精會神和一心一意的態(tài)度,使其不管在學習上、在生活中、在事業(yè)上都能獲得巨大的成就,相信也會成為一名絕頂?shù)膰甯呤?。這就像我們平時上課一樣,比如一個班級里有40人,老師在同一節(jié)課時間內向40位同學傳授知識,時間和方法都一樣。同時,同學們自身條件也是一樣:兩只眼睛、兩只耳朵、一個嘴巴。但是每個人汲取知識的水平卻有天壤之別,就是因為有的人專心聽講,面對老師的提問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有的人昏昏欲睡;有的開小差,左看右看,甚至在課桌里“翻江倒海”,這樣的行為其實在開始上課的時候就偏離了前進的方向。正如法國偉大的文學家盧梭所說:“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做事情的時候,他最終是必然會成功的。”《學弈》這一課告訴我們,學習成功不在于頭腦有多聰明,而在于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態(tài)度是成功的源泉,沒有良好的態(tài)度,就難以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三國時候的諸葛亮談到“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要求我們凡事都要抱著專心致志的態(tài)度。
哲理二:人應該積極向自己所期待的目標進發(fā),不要盲目跟從。故事當中的后者,只喜歡射箭而不喜歡下棋,射箭才是他想要學的東西,他可能是被迫學下棋,所以他的興趣不在下棋這里。俗話說,人各有志,做什么事情是不可勉強的,人應盡其才,物應盡其用。如果讓這位同學去學射箭,有可能實現(xiàn)“百步穿楊”的目標,這就是韓愈提及的“術業(yè)有專攻”的原因。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蔽覀円獙W習的東西感興趣,才能讓目標實現(xiàn)得更好一點。就像我們有的同學選擇第二課堂課程,有的人隨波逐流,明明自己更喜歡畫畫而不善于打籃球,卻跟著好友去打籃球,這樣,籃球打不好,畫畫也耽擱了,不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嗎?所以,學習應該朝著我們期待的目標進發(fā),才能達成目標。但是,有的同學可能會誤解,我不喜歡學習,所以,我可以不聽教師講課,只能去打籃球。這是不行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先學好我們的基礎知識。正如第一個學生,因為他基礎知識好,才能聽懂弈秋的講解。所以我們追求的是在有限的時間里面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這樣才能實現(xiàn)自我的全面發(fā)展。
二、《兩小兒辯日》帶來的人生啟迪
(一)《兩小兒辯日》的故事
《兩小兒辯日》是《列子·湯問》中的一篇短文,列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莊子一樣,很喜歡舉例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所述說的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對后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兩小兒辯日》的故事按照文本理解起來比《學弈》更為通俗易懂,但背后的故事意蘊仿佛稍微深一層。故事是按照問答來貫穿全文,兩個小孩圍繞太陽究竟是早晨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這個問題來開展論辯。按照古人的生活常識,第一個小孩認為“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意思是說太陽剛剛升起時顯得大,所以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變小”,所以離人就遠一些;但另一個小兒認為“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因為早上的時候感覺冷一點所以遠,中午熱一點所以近。按照常理來講,似乎兩者的觀點都有道理,誰對誰錯呢?其實都不對,要解決這個問題相當復雜,涉及天文、光學、熱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遠非我們這個階段的自然科學知識所能解釋,更不用說2000多年前的孔子了,所以“孔子不能決也”。筆者并非想探討天文、地理、物理的知識,而是分析其中帶來的哲理思考。
(二)《兩小兒辯日》的哲理思考
哲理一:時刻保持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的學習態(tài)度。作為2000年前科技尚且不發(fā)達的年代,兩個小兒居然有這樣的科學思考,是難能可貴的。兩個人對太陽什么時候更近的講法也頗有自己的見解,第一個小孩用外觀大小相比,帶有直觀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個小孩比較了人對太陽在不同時間冷和熱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梢?,他們獨立思考、勤于思考,兩人的答案都善于從生活的現(xiàn)象和原理出發(fā),富有想象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迷信權威。其實,根據(jù)太陽的大小或氣溫的冷熱來判斷日地距離遠近,是不科學的。但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思考角度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答案,這就告誡我們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都是正確的。
哲理二:時刻保持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求學精神??鬃釉?jīng)有一句話對我們來講非常適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句話的意思是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一種智慧。同學們,當今社會知識如此發(fā)達,但是即使如此,知識還是無止境的,所以學習亦無止境。即使是孔子這樣的圣人也并非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面對小兒的提問和嘲笑,孔子都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這難道不是一種智慧的表現(xiàn)嗎?我們要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求學精神,才能讓我們在將來的學習上更上一層樓。
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過去了2000多年,那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這兩則文言文寓言故事帶給我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學弈》教會我們專心致志,有的放矢;《兩小兒辯日》教會我們多動腦筋,獨立思考。在我們當今的這個社會,這種學習態(tài)度、思考方式更能讓我們在將來的競爭中占有優(yōu)勢,我們才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在這個社會立足,發(fā)展自己,成為夜空中最閃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