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結(jié)伴暢游廬山,山上的一家電影院,晚上放映《廬山戀》,場內(nèi)觀眾爆滿,氣氛熱烈?!稄]山戀》是80年代初期我在鄉(xiāng)村露天電影場上看過的,留下的印象特別深。時過境遷,顯得親切萬分,仿佛又回到了那個令人難忘的年代。
二十世紀80年代,我居住在杭錦旗一個叫山炭溝的村莊里。那個時候,農(nóng)民生活清苦枯燥,日子就像冬日的小河,干涸凝固,疲軟而沒有生氣。鄉(xiāng)村的夜晚更是單調(diào)乏味,冬天,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烤火取暖,吃豆子、嗑瓜子、講故事。炎夏,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在院中納涼閑聊,孩子們則在銀色的月光里打紙蓋,踩高蹺,追逐玩耍。
鄉(xiāng)下人的文化生活更是瘠薄稀缺,這個時候,生產(chǎn)隊里經(jīng)常組織村民排練二人臺、樣板戲,但最渴望的是公社到各村巡回放映的露天電影,它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村里的大人小孩,像一朵奔騰的浪花,激蕩在時間的長河里,溫暖著人們貧瘠的生活。放電影是公社派專人負責的,用毛驢車拉著柴油發(fā)電機、放映機,通常是下午來到村子里,這時,整個村子都變得異常熱鬧起來了。孩子們爭搶著給放映員放毛驢,隊里派專人在村子的空地上挖兩個深坑,栽兩根粗壯的柳樹棒,橫著再綁一根細的。掛一塊鑲著黑邊的白色幕布,幕布四角有小孔,用細繩拉緊固定在中間,擺一臺放映機,一切因陋就簡。
村里要放電影,這消息不脛而走,一傳十,十傳百,有的人家派小孩去外村邀請親戚朋友。最高興的數(shù)小孩子了,像過節(jié)一樣搬出家里的長凳短椅,早早放到銀幕前,搶占最好的觀看位置。
夏夜月朗星稀,村子四周蟲鳴蛙叫。大人們也從家中拿來了各式各樣的椅子,熱情地寒暄著。從外村來的,不可能帶著凳子,有的揀幾塊磚頭權(quán)當板凳,有的干脆席地而坐。當放映員將柴油發(fā)電機啟動時,接好的電燈同時也亮了起來,小村頓時變成了另一個明亮的世界。放映員打開鏡頭的光柱時,銀幕上人頭人影晃來晃去。放映機有條不紊地轉(zhuǎn)動起來,一道耀眼的亮光閃過,人們的目光聚集到銀幕上,激動的人群頓時靜如止水,大人小孩都沉浸在其中??吹脮r間久了也不覺得累,站起來伸伸腰就行,有時候尿急了,跑到銀幕的后面空地上撒一泡,忽然發(fā)現(xiàn)從背面也可以看電影,只是畫面是反的,圖像稍微模糊一點。
那時放電影,先放一部短片子,中央電影制片廠錄制的新聞紀錄片,周總理會見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金日成等場景,當年觀看毛主席、周總理追悼會的新聞紀錄片,看到片尾,兩位偉人活靈活現(xiàn)地在各地參觀考察,緬懷偉人的豐功偉績。
記憶中大片有《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渡江偵察記》《南征北戰(zhàn)》等經(jīng)典影片,每一部影片都牢牢地烙在了記憶的深處。村子里的大人小孩對電影的盼望就像渴盼一場酣暢淋漓的春雨,一年中不管天氣變化,只要放電影,干了一天重活的大人們,再苦再累,也領(lǐng)著孩子涌向人山人海的電影場。有一年的暑假時期,一天,聽說離我們村十幾里的袁家圪塄晚上放映《英雄兒女》,我們幾個小伙伴相約去看。在黑燈瞎火的晚上,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崎嶇不平的土路上。路過一片沙蒿林,沒有手電筒,偶爾聽到有什么響動,汗毛倒豎,好在有一幫伙伴同行,大聲說話,相互壯膽,急急地往回趕。
小孩有模仿的天性,平日里,看了電影后,也拿著自制的槍學打仗,打仗的時候分成好壞兩派。好的學董存瑞高喊,“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學王成的高喊:“向我開炮,向我開炮!”壞的學《閃閃的紅星》中的胡漢三,裝出一副鬼鬼祟祟的樣子:“我胡漢三又殺回來了?!?/p>
鄉(xiāng)村電影給予我們的那份情感永不磨滅,點點滴滴仍然記憶猶新,給了我們心靈莫大的慰藉,原來生活是五彩斑斕的,世界是很大的。更讓我們接受了正面思想教育,懂得了人間的真善美。
我在杭錦旗第四中學讀書時,學校坐落在偏僻的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塔拉溝小鎮(zhèn)上,全鎮(zhèn)僅靠夜晚的柴油發(fā)電機按時發(fā)電照明。那個年代,電視機在國內(nèi)剛剛興起。電視機作為家庭里最值錢的“電子產(chǎn)品”,是每家每戶都非常羨慕的存在,如果誰家有一臺電視機,那絕對是“富豪”級別的象征。當時,學校里有了一臺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這成了全體師生的一大“寶貝”,由專人管理,每天定時定點為大家播放電視。每天放學后,在學校的禮堂里,電視上播放“排球女將”。禮堂里沒有專用坐椅,每到晚飯后,住校生們爭先恐后地拿上凳子搶占座位,來得晚了要站著看,直到禮堂的玻璃窗戶上都爬滿了人。外面的人只能看見圖像,聽不到聲音。夏天,室內(nèi)密不透風,悶熱難耐。冬天,室內(nèi)只生一個火爐子,凍得兩腳發(fā)麻也要堅持看完節(jié)目。
那年我考上了學,進了城,走進了電影院,學校組織包場看電影的情景至今鐫刻在腦海中。當影院開演的鈴聲響起,場內(nèi)燈光熄滅,熒幕上八一電影制片廠“八一”紅五星伴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光芒四射時,激動的熱流頓時暖遍全身。
參加工作后,黑白電視機被淘汰,彩色電視機開始普及,進入了千家萬戶。單位里購買了21英寸的大彩電,還有DVD、音響等設(shè)備,閑暇時間,職工的業(yè)余生活開始豐富多彩。
真正迎來喜人變化的是我結(jié)婚的時候,父母省吃儉用為我購置了一臺21寸的長虹彩色電視機。再也不用到單位或鄰居家看電視了,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其樂融融,這是最難忘的記憶。
進入21世紀,我們的家庭生活水平相對富足,家中的CRT電視退出了歷史舞臺,平板電視粉墨登場。2005年春節(jié),在節(jié)日氣氛中,我家從東勝華研家電城購買了康佳32寸平板電視,這又為節(jié)日增添了濃濃的色彩。隨后的幾年,家中先后換了50寸長虹等離子電視,55寸TCL液晶電視。2013年后,家中通了百兆寬帶,智能電視成了家中墻面上的裝飾,實現(xiàn)了雙向人機交互功能,集影音、娛樂、數(shù)據(jù)等多功能于一體,給家中帶來了更多的便捷。但是,電視機屏幕越來越大了,屏幕的利用率越來越小,大多時間都在看智能手機、平板的小屏幕了。
我們這一代人,經(jīng)歷了從鄉(xiāng)村露天電影到城里的電影院、電視機、家庭影院,電視機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shù)字、智能,從2D到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機更新?lián)Q代的過程,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人民生活步步高的全過程。從熒屏的窗口,我們感悟到了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國家社會進步了,經(jīng)濟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翻番了。熒屏的變遷,不僅是電視機的變遷,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的縮影。電視機的熒屏就像一個窗口,放映出國家很多很多的變化。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成果更加顯現(xiàn),更加激發(fā)著每個中國人向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