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軼潭
內容摘要:作為語文教學中四大體裁之一的戲劇,是一種將文學、美術、舞蹈、音樂等藝術元素有機組合而成的較為復雜的文學樣式,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本文嘗試通過調研分析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中戲劇教學的現狀,結合具體案例探討在中職學校開展戲劇教學的新路徑。
關鍵詞:中職學校 戲劇教學現狀 改進策略
戲劇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由多門類藝術構成的藝術樣式,其豐富的思想價值、深厚的文化蘊涵、生動的戲劇情節(jié)、尖銳的矛盾沖突、鮮明的藝術形象、獨特的戲劇人物語言及多種舞臺藝術語言都給觀眾以最美的視聽享受。中職學校語文課程中的戲劇學習,在學生的文字及語言的構建運用,審美及文化的培養(yǎng)和傳承,思維及邏輯的創(chuàng)新與提升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及影響。當前中職學校語文課程中的戲劇教學普遍存在著學生文學素養(yǎng)不高、教師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戲劇教學與小說等其他教學相比,既無規(guī)律可循,也沒有成套的已成熟的教學體系,鑒于此,為了更深入地分析中職戲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作為一名一線教學者,筆者制作了學生版及教師版兩份調查問卷對區(qū)內四所較大規(guī)模的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及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學生版問卷針對180余位中職學生對戲劇學習的興趣動機、課堂學習態(tài)度、知識遷移和學習困惑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教師版問卷對四所學校的20余名不同年齡段的中職語文任課教師在戲劇教學的備課、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學習活動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調查,并進行了隨機的個別訪談。
通過對上述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數據分析,歸納整理,筆者將中職語文課程中戲劇教學的現狀總結如下。
一.中職學生戲劇學習的現狀
盡管調查問卷并不全面,但依舊從側面反映出中職學校語文課程中戲劇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在問卷調查中,可以發(fā)現中職學生對于戲劇學習的興趣一般,在“中職語文課上你最喜歡哪一種文體的課文”這一問題84.3%的學生選擇了小說,只有6%的學生選擇了戲劇。而在“你知道的戲劇作品及其作者”這一問題,只有24.9%的學生給出了正確答案,“戲劇與小說的區(qū)別”這一題更是全軍覆沒。少部分學生雖對戲劇感興趣,但更多的是把戲劇當作小說看,對戲劇中的情節(jié)、人物較為關注,一旦了解情節(jié)之后,“欣賞"也便跟著結束了,不會進一步去品味戲劇語言,更不會去思考語言對于戲劇的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該學段的學生正處叛逆心理高度發(fā)展的青春期,他們對娛樂性較強的文本圖片及視頻有著濃厚的興趣,卻由于在文學知識、生活經驗等方面的欠缺很難對戲劇產生共鳴,對于學生而言,何為戲劇更是一個尚未思考過的問題,對于戲劇所涉獵的相關知識的記憶也以機械記憶為主,多為死記硬背,導致的結果就是記憶速度快,遺忘速度也快。戲劇在各類型考試中偏低的分值比例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對于戲劇教學的漠視態(tài)度。
二.教師戲劇教學的現狀
戲劇,作為和詩歌、散文、小說相并列的四大文學體裁之一,其占比在中職語文的教學中卻是微乎其微,戲劇教學在中職學校長期處于邊緣化的地位。梳理在上海中職校使用較廣泛的倪文錦主編、高教版的最新教材可知,《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三單元收錄有《雷雨(節(jié)選)》、《竇娥冤(節(jié)選)》、元雜劇的文學常識、主題為課堂劇表演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語文(職業(yè)模塊)》第五單元收錄有《牡丹亭(節(jié)選)》。結合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學體制的特殊性,即職二學年的第二學期多數學生將離開學校前往企業(yè)或工廠開展所在專業(yè)的跟崗實踐活動,不再對其進行文化課教學。這三篇以節(jié)選方式編入教材的戲劇文學作品和一篇戲劇知識短文及一節(ji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整個中職學段語文戲劇教學的全部內容。較為單薄的內容,較短的教學時間使得中職語文教師對戲劇教學的興趣普遍不高,教師版的調查及訪談顯示,63%的教師用于戲劇教學的備課時間少于五小時,僅15%教師的備課時間超過九小時,56%的教師按照教學配套參考書來解讀文本,22%的教師參照網絡相關資源,教師們普遍缺乏對戲劇文本較為深入的體會、解讀、評價。該學段部分語文教師對學情沒有充分了解,設定了過于低端的戲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也缺乏依據。在教學環(huán)節(jié),部分教師依舊沿襲著機械刻板的較為陳舊的戲劇教學模式,千篇一律地按作者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戲劇內容、作者思想情感的順序進行戲劇教學,低效又偏向教師為主的填鴨滿堂灌式的戲劇教學方式顯然與中職學段的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相沖突,無法激發(fā)其對戲劇學習的興趣,加之,部分學生受厭學逆反情緒的干擾,且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其在課堂上存在隨意搶話或插話繼而干擾正常的課堂秩序的行為,教師為了強調和維持課堂秩序,調動學生分散的注意力而浪費部分教學時間和精力,影響戲劇教學的進度和教學效果。較為單一的戲劇教學手段表象的背后映射出的是中職學校部分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欠缺及對中職語文課程中戲劇教學研究最前沿的動態(tài)、理論及新型教學方法的理解與把握的缺失。
根據上述中職語文課程中戲劇的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此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并從其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出發(fā),本文試圖探尋改進中職戲劇教學的策略,使得中職學段的戲劇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三.戲劇教學的改進策略
(1)注重課程標準,深研戲劇文本
1.依托標準,科學構建戲劇知識體系
2020年2月發(fā)布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發(fā)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4個方面?!雹僖虼耍新氄Z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最新標準,構建相應的與之匹配的戲劇知識體系,這樣方能在戲劇學習中更好掌握戲劇學習的重點。
戲劇知識體系涵蓋了戲劇概念、分類、元素、基礎、手段、性質、三要素及戲劇文化維度等知識,如戲劇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戲劇所蘊含的古典傳統(tǒng)文化、現代革命文化等。中職學生存在語文學習課時短,且基礎薄弱的特殊學情,教師應該根據此學段的實際學情進行課時的安排并挑選適合該學段閱讀的戲劇文本來幫助其構建相應的戲劇知識體系,為學生提高劇本研讀能力提供有力支點,拉近與戲劇的距離,幫助學生把握戲劇文體特質,使其能根據不同時代及國家的戲劇種類及戲劇篇目進行恰當的戲劇知識的選擇。如教學《竇娥冤》時,巨大的時代鴻溝背景下,對于中職學段的學生來說巨量又晦澀難懂的文本語言,容易使得本就基礎較差的學生產生畏懼心理,教師應在課前可把“元雜劇”“關漢卿”“元朝的民族分化與種族歧視政策”的相關涵義介紹給學生,建立起較為夯實的鑒賞戲劇的“知識地基”,使學生在上課時做到心中有數,方能更好地了解藝術體制復雜的元雜劇,把握問題特質,消解陌生感,深度全面地鑒賞該戲劇。
2.開拓思路,多維解讀戲劇文本內容
戲劇是立體空間的藝術,其文本所顯示的戲劇空間不能像舞臺表演中的戲劇空間可由觀眾直接看見,僅依靠學生空洞的想象在頭腦中搭建的戲劇空間是短暫易逝去的,只有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厘清復雜的戲劇人物關系、梳理紛繁的戲劇情節(jié)、體會多樣的戲劇人物語言及其行為變化、理解矛盾沖突產生的原因,才能在此基礎上通過繪制戲劇場面情境圖及思維導圖將文本中的戲劇空間具象直觀化,學生在梳理戲劇文本繪制情境圖及思維導圖的過程中獲得構建個性化戲劇空間的獨特體驗,提升了對大容量的語言信息的整合能力及思維的邏輯性。
如《雷雨》中周樸園與魯大海沖突對峙的戲劇場面,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戲劇文本語言繪制出場面情境圖,通過梳理文本可知周樸園在語言及行為上是該場次眾多人物中最為強勢的一方,而繪制戲劇場面情境圖后學生發(fā)現在以周家書房、餐廳、窗子、門作為四條邊而構成的較壓抑的長方形封閉的戲劇空間內,周樸園在此戲劇空間的方位上也處于最中間的核心位置(周萍、周沖、魯侍萍三人靠窗,周家眾仆人靠門),給人帶來了極大的壓迫感。而本次沖突的另一方魯大海卻不畏懼這種巨大的壓力,勇敢地站在了周樸園旁邊,這反映了作為工人代表的他在其認知里,他作為工人活動的發(fā)起者應該與資本家周樸園應該平等對話,替工人發(fā)聲。深度研讀文本后并親手繪制戲劇場面情境圖的過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劇中人物形象,加深理解與分析能力。
戲劇中人物的心理有著內隱的特征,為了使其外顯可視化,研讀戲劇文本時可借助簡單的思維導圖梳理人物心理變化發(fā)展脈絡。如《雷雨》中周樸園認出魯侍萍之后的心理變化在進行梳理后可視圖化為:詫異→疑慮→慌張 →驚懼,這一思維導圖使周樸園內隱的心理變得更為外化而直觀。
(2)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提升課堂效率
中職的戲劇課堂需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與戲劇交流對話,鼓勵其在誦讀、表演、觀看、討論中獲得審美體驗,培養(yǎng)其邏輯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1.誦讀與聆聽,感知戲劇語言魅力
誦讀是感受戲劇語言魅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其作為一種簡潔高效的戲劇表演形式,在戲劇教學課堂上運用,能豐富學生情感體驗,使之感受戲劇的審美張力。如《雷雨》一課,可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誦讀周樸園和魯侍萍在相認前后的對話。教師在學生誦讀時需提醒學生應代入角色,感情飽滿充沛,并輔之與人物形象貼切的表情動作、語調音量等,如周樸園的臺詞中的六個“哦”字,應用不同的語調誦讀演繹,加之慌張,痛苦的面部神情與姿勢動作,無論是作為扮演者還是聆聽觀看者的學生都在不知不覺中將身心深度沉浸及參與到這個戲劇情境中,對周樸園自私又冷酷的性格有了直觀感受與審美體驗。
《牡丹亭》作為古典戲曲的優(yōu)秀代表作,其曲詞富有詩意,單純的誦讀并不能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效果,教師可在安靜平和的氣氛中,引導學生聆聽昆曲名家對于本劇目的經典演唱,在大師們細膩的唱腔中感受少女杜麗娘如春天里嫩柳般飄蕩不定的細膩情思。
2.觀看及討論,提升思辨表達能力
學生版調查問卷顯示,67%的學生提議將“影音資源欣賞”運用到戲劇教學中,戲劇作為立體的表演藝術,若只閱讀戲劇中的文本信息,學生所獲得的有關戲劇的審美體驗感將是有限的,教師應篩選與教學相關的戲劇影音資源,將集視覺美與聽覺美于一體的戲劇影音資源融入教學并運用到中職語文課程中的戲劇課堂上,這符合該學段學生存在注意力較難集中卻又在認知上存在追求好奇的特點,如帶領學生觀看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視頻,其中表演者們的服裝、妝發(fā)、唱腔都能傳遞出中國古典戲曲悠久的歷史感和獨特的文化感。影音資源的情境再現功能便于教師提升學生興趣,而引導學生在觀看相關影音資源后進行討論與表達,有助于增強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如在觀看較為經典的濮存昕版《雷雨》中周樸園和魯侍萍三十年后重逢的影視片段后,舉行有關周樸園人物形象的辯論會,將班級學生分為兩組,A組學生觀點是:周樸園對于魯侍萍的懷念與懺悔是真心的。B組學生觀點是: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與懺悔是虛情假意。兩組學生在觀看影音資源以及查閱分析多方資料后從多角度進行辨析與討論,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變通性、邏輯性得到了鍛煉,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連貫性得到了提高。
(3)延伸課外學習,增強文學素養(yǎng)
1.拓展閱讀,豐富戲劇審美體驗
課本中節(jié)選劇本對于原著本身而言僅僅是管中窺豹,只有對原著進行整體閱讀感知,方能對節(jié)選文本前后的情節(jié)內容準確把握,做到辨識全貌。如,《雷雨》節(jié)選在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的時候側面提及了三十年前在新年將至的雪夜周家趕走魯侍萍和襁褓中孩子的情節(jié),閱讀原著梳理魯侍萍與魯貴生活時所遭遇的種種艱辛困苦,引發(fā)學生對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層思考,在三十年后依舊保留夏天關窗以及收藏舊襯衫的深情表象背后,其是否真的對魯侍萍的悲慘命運有所愧疚,學生在閱讀思考中理解周樸園這一人物性格的復雜性。
同時由于倪文錦版教材所節(jié)選戲劇種類相對偏少,但不同國家不同時代,都有許多經典優(yōu)秀的戲劇作品,對這些作品拓展研讀可以使學生對不同時空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下的戲劇流派的風格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tài),提高學生戲劇知識的運用與遷移能力。
2.改編創(chuàng)作,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目前,中職學生在戲劇學習方面存在知識儲備不足,學習能動性較差的現象,在課內戲劇教學的基礎上,教師應按照“難易有度,循序漸進”地原則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戲劇學習,這是提升中職學段學生的文學與綜合素養(yǎng)的路徑之一,可以讓該學段的學生先從簡單的戲劇文本的讀后感入手,可嘗試從多個角度切入來表達對所讀戲劇文本的獨到感受和理解,在此基礎上,繼而鼓勵學生親自動筆進行戲劇文本改編和獨立創(chuàng)作,提高其語言表達及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改編或創(chuàng)作戲劇文本,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戲劇相關知識,強調小說與戲劇所存在的文體差異,引導其在創(chuàng)作中遵循戲劇文體的特質,即在緊湊的時間與集中的空間里,圍繞某一中心,以矛盾沖突推動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以旁白、對話、內心獨白等展開人物形象塑造等。學生改編或創(chuàng)作后,教師可組織作品的展示及研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戲劇的興趣。
3.組織演出,挖掘中職專業(yè)特色
按照教育部對中等職業(yè)學校“雙師型”教師的最新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在關注自己文化課教授的同時,也應對自己所在中職校的專業(yè)課內容了解和熟悉,這樣才能挖掘本校的專業(yè)特色,在教學中設計出與本校專業(yè)緊密結合的兼有較濃厚中職專業(yè)特色的文化課程。如,在戲劇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專業(yè)學習中發(fā)生的有意義的事件作為戲劇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并在課后組織戲劇表演,要充分挖掘中職學校的專業(yè)特色對學生進行分工,可以讓導游專業(yè)學生改編戲劇腳本,空乘或舞蹈專業(yè)學生承擔角色扮演任務,服裝設計專業(yè)學生對表演者進行舞臺造型設計,車輛維修專業(yè)學生負責道具制作工作,動漫游戲設計專業(yè)學生制作戲劇演出海報,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對戲劇表演進行拍攝剪輯,烹飪專業(yè)學生從事后勤保障等,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通過戲劇表演聚集到一起,在組織排練環(huán)節(jié)的討論和溝通使其敢于闡述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鍛煉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戲劇演出的不同崗位,依據不同的專業(yè)特點展示了各自獨特的專業(yè)技能。
參考文獻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教育黨建與人才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