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言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村上春樹和父親到海邊扔一只貓,他們在把貓放在海灘后,說了句“再見”,便回家了。雖然貓“怪可憐的”,但也沒有辦法,在那個戰(zhàn)爭傷痕還未消失的年代,遺棄一只貓是很正常的。
看完全書,“棄”字在我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那個年代是否就是由大大小小的“棄”組成,一切以“棄”拉開序幕呢?
“棄貓”真正“棄”的是什么?真正“棄”的實際上是父親、是被拋棄到戰(zhàn)場上的青年,甚至是村上本人?!盁o論多么不愿意面對冷峻的現(xiàn)實,殘酷的真相總會像貓一樣找到回家的路?!?/p>
“棄”的是被家庭拋棄的父親。
村上父親幼年時,曾被家里送到奈良的某座寺廟當小和尚。那段經(jīng)歷在父親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傷疤。童年,是人生中最天真無邪的時光,也是最需要親情和愛的時光,在那個年代,村上父親卻因為家庭的貧困被父母送走,得不到作為孩子本該得到的關懷,甚至見不到父母的面。被家里至親拋棄是什么感覺,我不知道,但肯定無依無靠,仿佛一腳踏空,迷茫且無助。
——我慶幸自己生活在當下,平安快樂。
“棄”的是被遺棄在戰(zhàn)場上的日本青年。
村上父親,在二十歲時被送到中國大陸戰(zhàn)場,他所在的部隊處刑過被俘虜?shù)闹袊勘?,那件事在他的靈魂中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在之后余生,村上父親每天早上在佛龕前誦讀佛經(jīng)來懺悔——為了死在戰(zhàn)場上的友軍,和當時敵對的中國人。
但現(xiàn)在的日本政府卻在否認南京大屠殺。正如村上春樹說:“也有人堅持號稱壓根不存在屠殺,不過是在編故事?!?/p>
“自己撿回一條命,伙伴卻在戰(zhàn)場上丟掉了性命,明明不想斬斷人的脖子,卻必須親眼看著,甚至親手去做?!边@不僅是村上父親的內(nèi)心煎熬,更是很多與他類似的日本士兵的內(nèi)心煎熬,他們的所作所為一輩子折磨著他們。但是他們當初為之效力的政府,卻抹去了這個滔天罪行,拋棄了他們,也拋棄了那些死在戰(zhàn)場上的伙伴。
被心靈譴責,又被國家拋棄,是何等痛苦。一個國家,拋棄了歷史,拋棄了人民,篡改了教科書,連承認罪行的勇氣也沒有。痛苦的是像村上父親那樣的人,這樣子的政府是不負責任的。
——我慶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
“棄”的是懷著對父親的“芥蒂”從而與世界有隔閡的村上春樹。
對于父親曾經(jīng)是“侵華日軍”,村上春樹有過傷心和沮喪,害怕他參與過南京大屠殺。想去查明真相,卻害怕知道真相,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而他的父親也不愿多說,父子產(chǎn)生了隔閡。
父親對村上春樹期望很高,卻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村上春樹成長中沉重的負擔。村上春樹沒有朝父親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比起解決老師布置的難題,他更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2歲那年,父子二人近乎決裂,有二十多年沒有見面。
——我慶幸和父母之間沒有隔閡,無話不談,和樂融融。
那么,憂傷又無奈的故事講完了嗎?真的只有“棄”嗎?不是這樣的。
那只被拋棄在海邊的貓,卻先村上和父親一步到達了家里,豎起尾巴親切地迎接他們。那一刻,他們都無言以對,村上父親先是驚訝,后是嘆服,仿佛松了一口氣,于是家里就繼續(xù)把這只貓養(yǎng)了下去。真好啊,生活有“不棄”!
那只被拋棄在海邊的貓,卻先村上和父親一步到達了家里,是為“不棄”。
童年的父親最終回到原生家庭,是為“不棄”。
村上最終與父親和世界和解,是為“不棄”。
無法被忘記和遺棄的抗戰(zhàn)歷史,是為“不棄”。
“即便再怎么感到不快,再想轉過身去,也應該將其作為自身的一部分繼承下來。如果不這樣做,那么歷史這個東西的意義又在哪里呢?”這是村上的不棄。
而我們中國要直視過去,不讓歷史重演,是為“不棄”。
不棄歷史,才可以“以史明鑒”,抗戰(zhàn)的歷史,是不能被忘記和遺棄的,唯有牢記過去的血與淚,才能砥礪前行,要想不被欺凌,唯有發(fā)奮圖強。
近年,阿富汗局勢突變,英國士兵的一段采訪內(nèi)容傳出——有母親將嬰孩拋過鐵絲網(wǎng),希望對面的英國士兵能帶孩子離開喀布爾。作為母親,肯定舍不得和孩子分開,更不愿冒險把孩子托付給陌生人帶離這個國家,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們對國家、對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已經(jīng)絕望。這份絕望,也是舊社會中國人民的絕望,對血流成河、餓殍遍野的絕望。如今,中國的經(jīng)濟、科技迅速發(fā)展,已經(jīng)富強、發(fā)達,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祖祖輩輩,為了不讓悲劇重演,都鉚足了勁兒,擼起袖子加油干。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過去如此,現(xiàn)在亦是如此。作為少年,我們當自強,當立志,當無所畏懼?!吧倌陱姡瑒t國強!”面對困難挫折,我們應當不輕言放棄,勇于挑戰(zhàn),勇于突破。
努力吧,少年!
(本文曾獲“品味書香? ?誦讀經(jīng)典”讀書征文活動杭州西湖區(qū)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