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華
摘? ? 要:“課程化”教研促進教研組將教研活動變成研修活動,助力教師專業(yè)成長,促成教師情感、認知與行為的全面參與,使每個人都樂于承擔教研責任并從中得到全面成長?;凇罢n程化”思路的教研組深度教研具有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設計教研活動和轉化研究成果為課程內容的特點,其從“目標制訂—內容設計—教研形式選擇—教研實施—教研評價”五個方面展開,為教師提高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能力和開展自主深度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有助于提高教研活動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教研活動;課程化;深度教研
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直接參與者與實施者,教師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實踐者,而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我們探索教學改革、提升教育質量的前提。教研組承擔教師業(yè)務指導與培訓、教學研究與協(xié)同工作,是新課程改革的前沿陣地。針對傳統(tǒng)教研活動缺乏系統(tǒng)性、精準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現(xiàn)狀,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英語教研組本著全員、全面、校本、實踐性的原則,立足教師發(fā)展需求開展了“課程化”深度教研。
一、“課程化”深度教研的內涵
“課程化”教研涉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和課程評價等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教研組必須明確“課程化”教研的課程目標,即全員參與研發(fā)并實踐教學研究活動,精準設計和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其次,教研組根據(jù)每學期省市教研活動主題、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動和教研組或個人的研究成果確定課程內容。再次,教研組通過專題講座、課堂教學研討、課題引領、學術成果分享、青年教師讀書會等方式進行“課程化”教研,并借助自創(chuàng)的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積累豐富的教研資源。最后,教研組根據(jù)教師理論學習、實踐探索、課程參與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給予評價。“課程化”教研促進教研組將教研活動變成研修活動,助力教師專業(yè)成長,促成教師情感、認知與行為的全面參與[1],使每個人都樂于承擔教研責任并從中得到全面成長。
深度教研是指“在教研主題引導下,展開系列化、深層次、進階性的持續(xù)研討,進而卓有成效地解決有關教學問題的實踐研究”,“旨在提升教研品質及實效”[2]。無論是“問題解決”取向,還是“遞進發(fā)展”取向,“課程化”思路無疑是促進深度教研落地的有效策略。
二、“課程化”深度教研的特點
課程改革的深化以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為教研組開展特色教研活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英語教研組基于省市教研活動主題開展“課程化”教研,其主題有寫作素養(yǎng)探究、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英語學習活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學生活動、基于課程標準的考試命題技巧研究等。高一備課組結合新課改的大背景,關注教師與新教材共同成長,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與聽說教學研究;高二備課組開展培養(yǎng)自主閱讀能力與探究語篇主題意義的研究;高三備課組開展學術專題講座。各備課組將教研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課程來設計和實施,促進教師合作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升教研品質。
(一)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設計教研活動
首先,英語教研組發(fā)現(xiàn)教學實踐的共性問題,協(xié)同教師確定教研主題。在這一過程中,英語教研組圍繞主題,進行相關理論學習。青年教師定期在圖書館舉辦讀書會,在微信打卡小程序上記錄所學主要內容,并于教研日分享。然后,英語教研組秉持所學理論,開設不同課型的研討課,如授課前的集體磨課、授課后的集體評課等。授課教師根據(jù)反饋信息和開課體會,結合理論學習撰寫教學反思。英語教研組通過專家教師的理論指導、骨干教師的策略指導和青年教師的基本功演練,豐富教研形式,深化教研內容。
同時,英語教研組也根據(jù)教師個人研究方向開設教研分享活動,如語料庫輔助英語教學的意義、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基于思維品質的高中英語閱讀理解命題初探等,助力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二)轉化研究成果為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除了省市教研活動外,還有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校本教研活動。例如,英語教研組采用課例研究法進行教學研究,以多輪課例為基本研究和行動思路,進行同課異構,改進教學環(huán)節(jié),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課程內容。由英語教研組自主研發(fā)的課程內容還包括教研組、備課組或個人撰寫的論文。
在課程內容研發(fā)過程中,英語教研組不僅借助自創(chuàng)的公眾號“蘭里ABC”,真實、翔實地記錄主題教研活動的過程、公開課開設的始末和教師的課題研究,而且通過微信打卡小程序記錄青年教師理論學習的片段,還借助云盤和浙江省教育廳的“教育廣場”儲存并共享教師的教研成果。利用上述信息技術來記錄教研組、備課組或個人的教學研究過程,即是教研組自主研發(fā)的最有價值的課程內容。
三、“課程化”深度教研的運作模式
近年來,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包括新疆部、國際部)采用“課程化”思路開展教學研究,并與兄弟學校進行分享。具體運作模式如下:
【目標制訂】圍繞省市教研活動主題,結合本校的教學實際,英語教研組根據(jù)教研活動的基本路徑“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教學實際問題中提煉研究方向,確定本學年或本學期的教研目標。
【內容設計】寫作素養(yǎng)探究、新教材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高中英語聽說教學研究、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學生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英語學習活動、基于課程標準的考試命題技巧研究等。
【教研形式選擇】①學習:定期學習理論,借助網絡精選學習課程,分享外出學習所得,學習組內教師的研究成果,專家、名師、骨干教師開設講座;②實踐:以“磨課—授課—評課—改進教學實踐—撰寫心得”的形式開設各類公開課,開展青年教師的基本功演練;③研究:個人或小組開展教學研究、申請課題、撰寫論文,并與組內教師分享研究所得等。
【教研實施】實施流程如下: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收集相關文獻—制訂具體的研究計劃并設立子課題—繼續(xù)收集與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并進行學習、交流與撰寫心得—圍繞研究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研討與課例展示—骨干教師帶領全組成員研討、評判課例的成功與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骨干教師或名師開設專題講座或分享經驗—成員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或學術論文—分享科研成果。
【教研評價】以學期為時間單位統(tǒng)計教師在理論學習、實踐探索、課程參與、教科研收獲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形成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激勵機制;整理教研活動并在公眾號“蘭里ABC”發(fā)布;將與課例相關的所有資料匯編成文字稿或視頻集,存于云盤或上傳至浙江省教育廳的“教育廣場”。
四、“課程化”深度教研的成效
“課程化”深度教研立足系統(tǒng)化的規(guī)劃和組織,能夠打破以往碎片化、表面化和標簽化的教研模式,有利于教師構建新的知識和進行深度思維,獲得教學能力和學術能力的提升,成為“兼具批判性和反思性能力的教師”[3]。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英語教研組的“課程化”深度教研,具有系統(tǒng)性、針對性的特點。英語教研組先依托省市教研活動,結合教研需求制訂課程目標,再圍繞單元整體、主題意義等課程內容全員協(xié)同參與設計教學活動,進而根據(jù)個人或團隊研究主題實施課程,最后基于教師參與教研的次數(shù)、活動時長、參與內容等考核評價教研成績,并與教師校外培訓相結合,建立教師個人成長檔案。英語教研組基于“課程化”思路,使教師在“微主題、微團隊、微策略、微行動”的帶領下,朝著“站起來能講、靜下來能思、坐下來能寫”[4]的目標邁進。
經過幾年的實踐,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英語教研組教研成果豐碩。英語教研組教師連續(xù)多年斬獲杭州市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和多項杭州市青年教師基本技能競賽獎,多位教師榮獲“杭州市教壇新秀”“杭州市系統(tǒng)級教壇新秀”等稱號,每年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論文發(fā)表或獲獎。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英語教研組編寫的單元備課詳案,錄制的單元授課視頻,形成的主題本位單元設計、素養(yǎng)本位深度學習單元備課理念等,在省級教研活動中展示并初步推獲得廣。
五、結語
通過“課程化”深度教研的系列活動,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英語教研組積累了以系列化、資源化和信息化為特點的教研資源,為教師提高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能力和開展自主深度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有助于提高教研活動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課程化”深度教研充分展示了教師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提升的過程。它依托教材和網絡,有助于克服教研活動碎片化、零散性、不均衡、欠公平等傳統(tǒng)弊端,平衡“先理論后數(shù)據(jù)(theory then data)”與“先數(shù)據(jù)后理論(data then theory)”[5]研發(fā)“課程”,深入推進教研活動課程化和資源建設系統(tǒng)化,并通過實際課堂和學術論文反映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汶.追求深度教研的系列教研活動設計探索[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1(7/8):142-148.
[2]陸伯鴻.深度教研:系統(tǒng)設計與實踐推進[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2(3):3-11.
[3] RICHARDS J C, 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5.
[4]孫洲云,楊宇稀.基于課程化理念的“四維二環(huán)”校本教師培訓體系建構[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22(3):15-19.
[5]NUNAN D.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