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英
課堂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學習小組進行?!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薄罢Z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討論是實踐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核心理念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新課程理念要求緊扣“教”和“學”,實現教師的“教”由“灌輸式教學為主”向“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接受式學習為主”向“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轉變,而要實現這兩個轉變,課堂討論無疑是一種較好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在此,筆者對初中語文課堂討論式教學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明確課堂討論的目標
討論式教學,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課堂大部分時間掌握在學生手中,因此,在討論開始之前,應當確立討論的目標,避免學生毫無目的的討論。例如,在學習《答謝中書書》這節(jié)課時,我在備課過程中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朗讀課文,深入閱讀課文,了解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為了讓學生真正的感受祖國大好山川的美好壯麗,我用幻燈片放映出諸如廬山、泰山、峨眉山等山川圖片,然后又用多媒體播放描寫美好山川的經典詩詞《望廬山瀑布》,將學生帶到一種歌頌祖國山川美景的詩意境界,并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和交流,并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先通讀一遍課文,標記出不認識的生字生詞,然后我給學生串講一遍課文,重點講解一些詞句,使學生能夠理解本文的基本含義,隨后帶領學生進入閱讀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即精讀重點部分。我安排小組討論對精讀部分劃分層次,然后對每一個層次進行閱讀理解,在閱讀理解中我會提示學生聯系日常生活體驗去展開想象,想象具體情境,投入感情的閱讀。之后我安排學生分組有感情的閱讀課文,并可以加上動作和手勢。本節(jié)我通過讓學生在小組中參與閱讀訓練交流,并引導學生進行有步驟的閱讀,教會了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在閱讀欣賞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精選課堂討論的內容
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討論式教學方式成功的一個關鍵是討論內容的選擇。(1)選擇有價值的重要議題。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導的:“我讀完這篇文章,覺得它與數學有一定的淵源。(當然,?我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些夸大)”(學生當時很奇怪的看著我)我沒有理會(這正是我所希望的),又接著說,“我發(fā)現文中有的細節(jié)刻畫與阿拉伯數字3和4有密切關系,不知道你們發(fā)現了沒有?”這時,學生自然的嘩啦嘩啦的討論開了,通過合作很快得出答案:“?三次寫流淚”、“四次寫背影”,這兩個問題涉及到作品主題的理解,又是教學中的重點,全篇的教學,就這樣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了。(2)選擇容易引發(fā)爭論的議題。如在柳宗元的游記《小石潭記》一文中,作者初到石潭的“心樂之”與后文中提到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是否矛盾?經過討論,學生明白了作者初見小石潭確實有中欣喜之情,但當看到眼前這凄涼的景物時,想到自己的政治遭遇,不禁引發(fā)一種悲涼凄楚的情感。
三、營造課堂討論的氛圍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成為課堂的主體,忽視了學生的參與與互動,一言堂式的教學使教學氛圍空洞乏味,無法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語文學習情況不甚理想。因此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引入討論式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學習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討論式教學《藤野先生》這節(jié)課時,我首先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有關魯迅生平介紹的紀錄片的片段,幫助學生了解魯迅所處的時代特點以及他日本留學的經歷,并讓學生聯系本節(jié)課的預習和同桌討論魯迅的生平和寫作的關系,并通過影像的方式生動呈現出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了解到了作者生平和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和同伴討論交流,促使學生更好的領悟和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也使課堂氛圍變得活躍、生動。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之后我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我又放映了一段有關“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歷史影像,并讓學生結合具體課本內容進行小組內討論,幫助學生感受時代背景,并逐步與作者的心境感受靠攏,更好的體味魯迅先生所處的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的國情國力,以及油然而生的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
四、引導課堂討論的過程
課堂討論的過程是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中之重,討論開始之后,教師應當在教室中輕輕來回走動,觀察學生的討論狀態(tài),準備隨時為學生提供引導。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愛抓住細節(jié)爭論不休,或是只談些現象,未看清本質,或者有時出現偏激情緒,甚至出現不恰當的言辭,就需要老師去正面引導。如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寫到長媽媽她懂得許多規(guī)矩,“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吃福橘”“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 ”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筆墨寫長媽媽懂得這么多的規(guī)矩呢?大部分小組回答都很正確,的確寫出了長媽媽的“封建迷信”思想,這時老師有必要補充:還有著跟千百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勞動者一樣的特點:麻木!教師可以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阿長,不僅守舊,也渴望追求美好的生活。
當然,一種教學方法并不是絕對的,討論式教學法有利有弊,這需要教師根據班級現狀選擇恰當的時間去使用。在使用討論式教學法之后,教師也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以完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