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特色出版與知識公共化:大學出版社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價值維度

2022-05-30 10:48:04歐陽敏吳永貴
出版廣角 2022年16期
關鍵詞:學術著作專著雙一流

歐陽敏?吳永貴

【摘要】文章運用比較制度分析法,對大學出版社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價值維度進行探討。研究發(fā)現(xiàn):特色教材和特色專著是大學出版社的合法性根基,大學出版社應立足于學校特色學科,出版特色教材和特色專著,在某些方面拿到“單項冠軍”,形成特色品牌;知識的公共化是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得以成立的前提,大學出版社應利用好國家級項目的資助,積極探索學術著作開放獲取的有效機制。研究結論為一流大學在理念方面具有相似性,即知識的公共化,以知識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大學出版社的重要價值在于通過開放獲取打破知識壁壘,在知識的公共化過程中提升大學和學科地位。

【關? 鍵? 詞】大學出版;開放獲取;“雙一流”;特色教材;特色學術著作;公共化

【作者單位】歐陽敏,武漢大學媒體發(fā)展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吳永貴,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6.007

一流的大學出版是培育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裝置,這一點是中外高等教育界和出版界有識之士的共識。美國的大學出版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已經(jīng)比較成熟,耶魯大學第9任校長阿瑟·哈特萊(Arthur Twining Hadley,1856—1930)在追憶自己的行政經(jīng)歷時說:“現(xiàn)在回憶起來,我認為最滿意的一件事便是本校出版事業(yè)之進步。它已獲得全世界人士的贊許?!盵1]中國的大學出版萌芽于晚清,到20世紀30年代初迎來了第一波發(fā)展高潮,契機就是由蔡元培所倡導的“國化教科書”運動,當時的知名學府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央大學、武漢大學等紛紛強化各自出版部的職能,并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合作,聯(lián)合推出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教材?!皣炭茣边\動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乃是使本國學術擺脫作為西方學術附庸的地位,實現(xiàn)學術獨立,進而建設本土學術話語體系。中國大學出版的第二波發(fā)展高潮是20世紀80年代,契機是改革開放。我國在教育部的主導下先后建立了80余家大學出版社,由于當時教材極度匱乏,這些出版社的主要任務是出版教材,出版學術專著只是次要任務[2]。第三波發(fā)展高潮的契機則是始自1999年的高校擴招,隨著大學生人數(shù)的激增,大學出版社的經(jīng)濟效益陡然攀升,大學出版社的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標志著“雙一流”建設項目正式啟動。此后又有一系列相關文件出臺,最新的文件是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筆者認為,從2015年8月至今,再到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將會是中國大學出版的第四波發(fā)展高潮。此一階段,大學出版的主要任務是促進“雙一流”建設。

回望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大學出版的主要任務是教材建設,這也是大學出版的初心。一流的本土化教材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前提條件,但只有一流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雙一流”的實現(xiàn)還需要學術專著、學術期刊、學術社團、學術評價機制等諸多系統(tǒng)性要素朝著“一流”方向齊頭并進。本文將從特色教材與特色學術著作、知識的公共化這兩個維度,探討大學出版在“雙一流”建設中具有的價值。

一、以打造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促進“雙一流”建設

1980年,全國當時只有“一家半”大學出版社,一家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半家”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它創(chuàng)建于1957年,1959年調(diào)整出版事業(yè)時被停辦了,人們就戲稱它是“半家”[2]。而當時全國共有1000余所高校,大約開設了3萬門課程,但只有16%的課程有教材,剩下80%多的課程只有油印教材或者手寫教材[3],教材的缺口極大。如果要補上缺口,光靠當時已有的專業(yè)出版社和科技出版社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興辦大學出版社以解決教材短缺問題,就成為當時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需求。

此外,興辦大學出版社還受到我國書院制度的影響。曾參與創(chuàng)建大學出版社的季嘯風(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回憶道:“歷史上的許多書院,既不是單純的教育部門,也不是單純的學術研究部門,往往集教學、學術研究、藏書、刻印于一體……我們就想試用書院制度的經(jīng)驗,在大學創(chuàng)建一些出版社,使它們不僅可以為教學提供教材,為科研陳列學術成果,而且成為學校為社會服務的一個窗口?!盵2]可見,出版教材和學術著作是我國大學出版領域的初始制度設計,也是大學出版社的合法性根基。而教材和學術著作的特色越鮮明,就越能促進學科地位的提升,大學出版社也就越能得到所在大學以及社會的認可,其合法性也就越強。

1.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是大學出版社的合法性根基

《意見》第10條指出:“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盵4]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其底色正是中國特色。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既需要學者立足于本國特有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土壤之中,研究本土學術問題(也可以借鑒西方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本土學術問題),又需要每一家大學出版社立足于本校的學科特色,精心進行選題策劃,出版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

在20世紀80年代興辦大學出版社的熱潮中,出版管理部門特別強調(diào)大學出版社要以“特色”立社,“出版社的專業(yè)分工就是學校的專業(yè)分工,出版社的特色和優(yōu)勢就是學校的特色和優(yōu)勢”[5]。筆者認為,這條準則過去適用,現(xiàn)在適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仍然適用。如果大學出版社不立足本校、不與本校特色學科形成良性互動、不出版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那么大學出版社就會遇到合法性危機,也就是人們會懷疑大學出版社還有無必要存在。

不僅我國的大學出版社強調(diào)將出版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作為合法性根基,國外的大學出版社同樣如此。2019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esses)理事會發(fā)布了“大學出版社的價值”宣言,分別從社會、學術和大學三個維度各列出10條價值項,總共形成30條價值項。學術維度的第10項規(guī)定,大學出版社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供其學習用的書籍、期刊論文和數(shù)字項目,上述資源的目錄將作為全面的教學大綱和閱讀清單的基本組成部分[6]。學術維度的第5項規(guī)定,大學出版社應該對學術新人著作的出版進行贊助,這些著作是他們獲得任職資格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必要條件[6]。由此可見,出版教材和學術著作也是美國大學出版社的核心業(yè)務。

由于上述規(guī)定是針對該協(xié)會下屬所有大學出版社而論的,因而并未強調(diào)“特色”,但各家出版社在制定各自的編輯計劃時,普遍會強調(diào)各自的特色。譬如,阿拉斯加大學出版社的編輯計劃就強調(diào)“所有投給本社的稿件原則上應與阿拉斯加地區(qū)或環(huán)北極地區(qū)有較強關聯(lián)性”[7];加勞德特大學出版社的編輯計劃強調(diào)選題應與聽力障礙相關[7];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作為美國老牌的大學出版社,聚焦于健康護理領域和公共衛(wèi)生領域[8];同樣老牌的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20年的員工人數(shù)為268人,年出書200多種,這個規(guī)模在美國大學出版領域算大型的,其聚焦于社會科學領域,代表性書籍如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等[7]。

此外,當今大學出版領域的巨頭劍橋大學出版社,早在20世紀4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它“以發(fā)行最良好的非小說類書籍聞名于世,但同時還出版最有價值的學校課本”[1]。所謂非小說類書籍,主要就是學術書籍,而學校課本自然就是教科書。時至今日,劍橋大學出版社的體量巨大,堪與大型商業(yè)出版社相比,但它仍然以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為合法性根基,而沒有走綜合型路子,其“對外英語教育”(ELT)系列教材也成了劍橋大學出版社獨具特色的系列品牌。

2.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與“雙一流”之間的因果機制

“中外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證明,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具有共同特征,更具有鮮明特色。”[9]如果將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設定為“因”(X),將“雙一流”設定為“果”(Y),那么從因到果就必然有一個因果機制,而非從原因直接飛躍到結果。在原因和結果之間,有多個部件,部件與部件之間呈現(xiàn)為鏈條式的關系,鏈條的運行過程就是因果機制。筆者認為,在上述X到Y之間,主要部件為:大學出版社所在大學的某些學科具有特色,大學出版社從制度層面為特色教材和特色專著的出版提供保障,大學出版社對特色成果進行推廣發(fā)行。

筆者曾經(jīng)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工作過兩年,這里就以該社為案例,剖析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與“雙一流”之間的因果機制。華中師范大學于2005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高校名單,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高校名單;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主要出版高校教材和學術著作。

首先,就華中師范大學的特色學科而言,作為教育部直屬的一所師范類院校,華中師范大學的整體實力在原211高校中居于中流,但某些學科如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和政治學卻在全國居于一流地位,是學校的特色和優(yōu)勢學科。特色學科本身帶有一定的“先驗論”,即在大學出版社出現(xiàn)之前,該大學已經(jīng)形成了某些具有特色的學科。但大學和學科存在于“大學場域”之中,一所所大學、一個個學科都是該場域中的“力量代理者”,彼此之間的力量是不斷變化的,此消則彼長;而大學出版社則是改變“大學場域”中力量對比格局的關鍵變量。因此,大學出版社在“雙一流”建設中是大有可為的。

其次,特色學科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大學出版社就是其中一個因素。華中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邢福義說,像華中師范大學這樣的學校,要想全部學科都成為一流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在某些學科領域有所突破,獲得“單項冠軍”,這是大有可為的。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前社長范軍對此深有感悟,他在擔任社長期間,每年從企業(yè)利潤里撥出一部分,專門用于補貼特色教材和特色專著的出版,對于一些社會效益特別顯著的選題,還積極申報湖北省出版基金項目和國家出版基金項目。這對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和教育學學科地位的提升和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還有劉守華教授領銜的民間文學專業(yè)、張三夕教授領銜的古典文獻學專業(yè)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民間文學教程》《中國古典文獻學》等特色教材為全國眾多高校采用,這兩個專業(yè)也成了華中師范大學的特色品牌。這一良好局面得以形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最后,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實質(zhì)上都是圍繞知識展開,一種知識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并將其用于指導實踐,那么這種知識就越“一流”,越具有客觀性。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只有賣出去了,并且賣得好,才能真正促進學科地位的提升。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對特色教材和特色專著的推廣發(fā)行,主要是靠線下發(fā)行渠道和館配。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文藝學、現(xiàn)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民間文學等學科的教材賣得較好,一方面是由于學科優(yōu)勢和學者的學術影響力賦予上述教材豐厚的象征資本,另一方面也與發(fā)行科工作人員的用心營銷有關系。

由此可見,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與“雙一流”之間的因果機制主要由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部件”組成。大學首先得有特色學科(這也是為什么只有部分研究型和教學研究型大學才有附屬出版社的主要原因),大學出版社再為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的出版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圍繞這些出版物展開精心營銷。

二、以推動知識的公共化促進“雙一流”建設

所謂知識公共化,指的是知識為更多的公眾所接觸和使用的一種趨勢。媒介是知識的載體,從媒介演化的長時段歷史來看,其所呈現(xiàn)的是知識傳播的公共化范圍不斷擴大、公共化程度不斷加深的過程。春秋以前的媒介主要為龜甲、縑帛、青銅器等,知識被官府所壟斷,也就是所謂的“學在官府”;春秋后期,孔子等人借由口頭傳播和將思想書于簡牘之上等方式,逐漸打破了知識由官方壟斷的局面,普通人也能接收之前由貴族所壟斷的大部分知識。而后,紙張及抄本、刻本、鉛印書、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絡等媒體大家族的諸多成員,以接力賽的方式將知識傳播的公共化范圍不斷擴大,公共化程度不斷加深。

及至當下,人們對知識公共化的訴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在學術出版領域主要體現(xiàn)為開放獲取運動方興未艾。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在知識領域,公共化就是時代精神的內(nèi)核。因此,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處于時代場域之中,必然要具備公共化精神(當然,涉及國家安全的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不能公共化)。筆者認為,大學出版社可以通過建構學術著作的開放獲取機制來促進知識的公共化傳播,進而促進“雙一流”建設。

1.他山之石:西方國家學術著作的開放獲?。∣pen Access)機制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文獻的偏好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前者顯然偏好期刊論文,而后者則明顯偏好學術專著。因此,在學術出版領域,學術專著的主體就是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專著。本文所論的學術專著,如不加特殊說明,指的就是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專著。一流的人文社會學科,往往靠大師和大作(即經(jīng)典學術著作)來體現(xiàn)。而這個“大”字,其由來既有官方認證,又有公眾口碑。

美國的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的“大學出版社的價值”宣言中,社會維度的第1項規(guī)定:大學出版社的價值在于使學者的研究成果為更廣泛的大眾所接觸和使用[6]。這一項規(guī)定不涉及意識形態(tài),筆者認為上述內(nèi)容同樣適用于中國的大學出版社。為了推動科研成果更廣泛地傳播,政府科研管理部門、基金會、學術出版機構、圖書館、大學和研究者等學術場中的諸多力量,當下正致力于建構合理有效的開放獲取機制。截至目前,開放獲取在學術期刊領域尤其是自然科學類期刊領域已經(jīng)運用得比較普遍,機制也比較成熟,但在人文社科類學術著作領域,開放獲取的進展則要緩慢得多。

大學出版社在學術著作開放獲取出版方面有著先天優(yōu)勢,理應有所作為。2017年,美國大學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研究圖書館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ties Presses)聯(lián)合發(fā)起了一個針對人文社科類學術著作開放獲取的試驗項目,項目名稱為“面向開放學術專著生態(tài)系統(tǒng)”(Toward an Open Monograph Ecosystem),該項目為期5年。該項目的開放獲取機制如下:其一,參與該項目的高校承諾為每部學術著作(9萬字左右)提供1.5萬美元資金支持,用于開放獲取;其二,參與該項目的大學出版社承諾為被項目收錄的開放獲取學術專著制作專門的數(shù)字版本,簽署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將這些開放獲取學術專著的數(shù)字版上傳到指定的開放獲取倉庫[10]。從上述機制中可知,高校和出版社是兩大行為主體,高校為該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大學出版社則為該項目提供技術支持。開放獲取的核心要義是,研究成果的開放獲取處理費由科研贊助機構或作者支付,出版商對成果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后,將其上傳到開放獲取平臺,社會公眾可以在平臺上免費瀏覽和下載上述研究成果。能否找到成功的運行機制,這是決定開放獲取成敗的關鍵所在。

倫敦大學高等研究院資深教授杰弗里·克羅斯克(Geofrey Crossick)認為英國的學術專著開放獲取出版主要有如下幾種運行機制:其一,科研項目補貼機制,即以科研基金補貼作者的開放獲取費用;其二,大學補貼機制,即大學對其職員的開放獲取著作或附屬出版社的開放獲取進行補貼;其三,理想主義機制或破壞性創(chuàng)新機制,即開放獲取出版商受理想主義或破壞性創(chuàng)新心理的驅(qū)使,而不計成本地出版開放獲取專著;其四,免費增值機制,即在明確告知公眾已有免費版本的前提下,出版實體本進行售賣以獲取收益;其五,作者自費機制[11]。在上述模式中,運用得最為廣泛的是科研項目補貼機制。

除了由大學、大學出版社、圖書館等非營利性機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開展學術著作開放獲取試驗,西方一些國家的政府機構譬如HEFCE(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近年來嘗試進行“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英國的卓越研究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簡稱REF),是英國政府評價高校研究質(zhì)量并依據(jù)結果進一步予以資助的一項行動計劃,每7年發(fā)布一次。在REF 2014(對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間的成果進行評價)評價體系中,規(guī)定凡是提交給REF學科評審組的學術論文,必須開放獲取,而對于學術專著,則不作強制要求,只是鼓勵。2016年,REF的主管機構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設想在2021年的評審中將學術專著也納入開放獲取評價體系。為此,該機構委托一批專家對人文社科類學術專著開放獲取出版的可行性進行論證。但REF 2021(對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間的成果進行評價)的評價體系仍然沿襲REF 2014,未將學術專著納入開放獲取評價體系[12]。下一次的評審即REF 2028,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極有可能會試驗性地將學術專著的開放獲取納入評價體系[13]。

可見,人文社科類學術專著由于其特殊性,其開放獲取出版實踐目前在英、美學術界整體上尚處于“自下而上”的狀態(tài),即由大學、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商、圖書館、基金會、研究者等自行組織,但其政府也在嘗試進行“自上而下”的統(tǒng)籌管理。

2.本土特色:國家級科研項目或能成為學術專著開放獲取的關鍵因素

結合上述的內(nèi)容,筆者認為,中國的大學出版社亦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開展學術專著開放獲取出版方面的試驗,嘗試建構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在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試驗后,政府部門可以嘗試將學術專著開放獲取出版納入全國性的學科評估體系中,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頂層制度。

歐美的學術著作開放獲取領域,比較成功的運營機制是科研項目資助機制和大學補貼機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或可成為我國學術著作開放獲取取得實質(zhì)進展的關鍵因素,大學出版社與該項目進行合作,是很有希望建立有效的科研項目資助機制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其一,該項目的主管部門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極具權威性,由該項目組牽頭開展學術專著開放獲取試驗,示范效應更顯著。其二,該項目專門資助人文社會科學領域?qū)W術專著的出版,尤其注重資助中青年學者,而中青年學者更容易接受學術出版新模式和新機制。其三,該項目對推薦的出版社嚴格把關,并進行動態(tài)調(diào)整,近幾年推薦的出版社數(shù)量在50家左右浮動,其中大學出版社占了近一半的比重,大學出版社的能動性空間很大。有學者對2004—2016年后期資助項目成果總被引次數(shù)超過20次的出版社的相關信息做過統(tǒng)計,結果顯示:從總被引次數(shù)看,北京大學出版社已出版成果以421次名列第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被引次數(shù)也都超過200次,分列第二、第三位;從平均被引次數(shù)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名列榜首,高達36次,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和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平均被引次數(shù)也都超過10次[14]。上述數(shù)據(jù)也可以從旁佐證大學出版社在該項目中是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筆者建議,國內(nèi)一流大學出版社如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可以與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開展合作,就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的開放獲取開展一些試驗性工作,探索學術專著開放獲取的有效機制。

學術著作開放獲取,首要的問題是“錢”的問題。我國的大學出版社已經(jīng)轉(zhuǎn)制為企業(yè),而企業(yè)是要盈利才能存續(xù)的,學術著作開放獲取的成本不可能完全由大學出版社來承擔。在資助出版方面,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一般項目經(jīng)費為20萬元,其中給資助出版余留了足夠的空間,這也為大學出版社開展學術著作開放實踐提供了資金上的保障。因此,就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而言,其成果開放獲取的資金支持是不成問題的。數(shù)字出版技術方面,當前中國出版業(yè)的數(shù)字化技術比較成熟,由大學出版社制作開放獲取數(shù)字版本,并將其上傳到特定平臺(譬如大學出版社自己的網(wǎng)站),供公眾免費瀏覽和下載,這些在技術上都不是問題。大學出版社開展學術著作開放獲取試驗,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大學出版人的疑慮心態(tài)、學者的疑慮心態(tài)、版權問題等。破壞既有格局,可能會帶來風險,也可能帶來機遇,這是對大學出版人心態(tài)的考驗,卓越的出版人理應具有冒險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者的疑慮心態(tài)則主要是擔心開放獲取的學術專著無法納入現(xiàn)有的學術評價機制,擔心開放獲取會放大專著的不足從而招致更多的批評,給自己的學術聲譽帶來負面影響,以及擔心可能會損失潛在的版稅收入(如果其著作有成為暢銷書的潛質(zhì))。相對而言,中青年學者對學術專著開放獲取的接受度會更高,而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主要資助對象正是中青年學者。至于版權問題,“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在學術出版開放獲取領域的應用已經(jīng)比較成熟,比如,英國大學出版社主要采用“署名—非商業(yè)性使用”(CC BY-NC)和“署名—非商業(yè)性使用—禁止演繹”(CC BY-NC-ND)這兩種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15]。中國的大學出版社在開展學術專著開放獲取試驗時,可以適當借鑒上述方式。

在大學出版社開展一系列學術專著開放獲取試驗之后,政府相關部門可適時進行頂層制度設計,譬如嘗試將學術專著開放獲取納入教育部的學科評估體系之中、為學術專著開放獲取制定相關的保障性制度等。

三、結語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國大地,深化內(nèi)涵發(fā)展,彰顯優(yōu)勢特色,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之路。瞄準世界一流,培養(yǎng)一流人才、產(chǎn)出一流成果,引導建設高校在不同領域和方向爭創(chuàng)一流,構建一流大學體系,為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堅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4]“雙一流”戰(zhàn)略是一項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大學出版社、圖書館、學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建設。本文主要分析大學出版社在“雙一流”建設中所應具有的兩個價值維度:一是以出版特色教材和特色學術著作促進“雙一流”建設;二是通過探索學術著作開放獲取的合理機制,使學術成果能夠為更多人所接觸和使用,以此促進“雙一流”建設。這是對《意見》中基本原則的呼應,“雙一流”既要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也要使學術知識惠及公眾,形成大氣象。

《意見》中指出“瞄準世界一流”,本文基于此采取比較制度分析的方法,對中、美、英等國的一流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出版制度進行比較,尋找可供參考的制度經(jīng)驗,并避開西方失敗的制度經(jīng)驗。一流大學的理念都是相似的,這種行為背后的理念或許可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校訓”來闡釋,其校訓是:知識屬于全世界[16]。這與我國學術界的一條共識“學術乃天下之公器”何其相似。西方的大學、大學出版社、圖書館等非營利性機構之所以提倡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的開放獲取,原因在于西方的學術商業(yè)出版制度近年來對知識的傳播形成了極大阻礙。因此,要想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前提是這些大學和學科所生產(chǎn)的知識要便于公眾接觸和獲取,從目前來看,開放獲取是一種較為有效的保障機制。中國的大學出版社理應在學術成果開放獲取中有更大的作為,尤其是在學術專著開放獲取方面。在促進“雙一流”建設方面,大學出版社任重而道遠,這需要大學出版人有敢為人先的冒險精神和大破大立的創(chuàng)新精神。

|參考文獻|

[1]NORMAN COUSINS. 美國之大學出版事業(yè)[J]. 天下事(上海),1940(8):28.

[2]季嘯風. 歷史的回顧[M]//中國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 中國大學出版社概覽(1955-1991).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

[3]袁亮. 辦好高校出版社需要明確的幾個問題[M]//中國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 中國大學出版社概覽(1955-1991).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

[4]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 (2022-01-26)[2022-08-16].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4/content_5673489. htm.

[5]劉杲. 在改革中開拓前進[M]//中國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 中國大學出版社概覽(1955-1991).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

[6]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esses. The Value of University Presses[EB/OL]. (2019-06-01)[2022-08-16]. https://aupresses.org/the-value-of-university-presses/.

[7]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esses. 2021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esses Director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21.

[8]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bout the Press[EB/OL]. (2022-03-20)[2022-08-16]. https://www.press.jhu.edu/about-press.

[9]范軍. “雙一流”建設更需要一流的大學出版[J]. 出版科學,2017(6):1+24.

[10]TOME. About TOME[EB/OL]. (2022-06-10)[2022-08-16]. https://www.openmonographs. org/about/.

[11]GEOFREY CROSSICK. Monographs an Open Acess[J]. Insights,2016(1):14-18.

[12]REF2021. Guidance on Submissions[R]. London:REF2021,2019.

[13]MICHAEL JUBB . Academic Books and their Futures:A Report to the AHRC and the British Library[R]. London:the 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2017.

[14]周粟. 國家社科資助類項目對于學術出版的影響研究:以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為例[J]. 編輯之友,2020(10):44-50.

[15]肖超. 英國大學出版社數(shù)字學術出版轉(zhuǎn)型探析[J]. 出版科學,2019(1):99-105.

[16]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Offcie of the Provost. What is Open Access[EB/OL]. (2018-07-01)[2022-08-16]. https://provost. jhu. edu/about/open-access/johns-hopkins-faculty-open-access-policy/what-is-open-access/.

猜你喜歡
學術著作專著雙一流
專著
江蘇教育(2020年57期)2020-11-03 06:35:46
學術著作及教材目錄
小知識·專著、編著、編書、教材的界定·編書
高?!半p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財經(jīng)(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雙一流”需 從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
學術著作及教材目錄
專著推介
《再生醫(yī)學- 轉(zhuǎn)化與應用》大型學術專著出版
學術著作及教材目錄
一、學術著作目錄
兴隆县| 通山县| 岳普湖县| 申扎县| 贡嘎县| 甘孜县| 闵行区| 闻喜县| 水富县| 呼和浩特市| 鄂尔多斯市| 宣恩县| 文化| 靖安县| 筠连县| 庆阳市| 开鲁县| 安福县| 安义县| 于都县| 五莲县| 曲松县| 松桃| 邯郸县| 哈密市| 清苑县| 古交市| 阿瓦提县| 贺州市| 浮山县| 白朗县| 寿宁县| 拉萨市| 绥棱县| 百色市| 洛川县| 文安县| 横峰县| 彭山县| 遂平县|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