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鬧鬧
何為“閱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初中生而言,看書、讀文章即為“閱讀”。初中階段,學生的閱讀應帶有一定的目的性,閱讀不能僅停留在讀與看的階段,還要多思多想多理解,要嘗試著去感知文字中所傳遞的情感與真諦。而只有真正通過閱讀獲得了認知與情感的共鳴,才能更進一步地理解文字所傳達的寓意,當學生有了理解的經(jīng)驗,便會由內(nèi)而外對閱讀產(chǎn)生一種喜悅之情。所以“閱讀”與“理解”相輔相成,真正的閱讀需要有效的理解,也需與“悅”相隨。
一、目的性閱讀,提升理解性
現(xiàn)階段的中學生,對于當紅“網(wǎng)文”的閱讀積極性很高,但是這樣的閱讀,又有什么益處呢?也有部分學生,看似閱讀量很大,必讀書目以及古今名著均有涉及,但是所表現(xiàn)出來的技能卻毫無增益。 所以閱讀不是簡單地看到什么就讀什么,閱讀的側重點不在于字、句,而在于意。尤其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閱讀不僅是為了獲得情感體驗,還在于獲得知識與技能。中學生的閱讀要做的不僅是輸入,還要輸出,不能只求快感而不求理解,要在閱讀之后進行一番咀嚼消化、歸納整理,把別人的東西內(nèi)化為自己的精神食糧。所以,中學生的閱讀要帶有目的性。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的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閱讀,還要根據(jù)文意進行理解: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是怎么引入這個概念的?研究這個概念有什么意義呢?為什么要采用《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學生帶著目的進行閱讀,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以及說明文的特點,便能在輸入閱讀內(nèi)容之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嘗試進行輸出:《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對象是“物候”和“物候?qū)W”。整篇文章先描寫一年四季的大自然的變化,從而由淺至深地揭示了“物候”的概念,對“物候”以及“物候?qū)W”做出了科學的解釋:物候就是指草木枯榮、候鳥來去等自然現(xiàn)象,而利用物候來研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科學就叫“物候?qū)W”;然后表明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是維度、經(jīng)度、高下以及古今的差異;最后通過闡述研究“物候”可以播報農(nóng)時,安排播種日期等作用揭示了研究“物候”的意義。而《大自然的語言》這個題目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大自然的現(xiàn)象說得生動有趣,更有利于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這種帶著目的性的閱讀,可以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掌握文章所要傳達的信息,這是一種經(jīng)驗的積累。
二、理解文中意,激發(fā)閱讀力
所謂閱讀力,就是對所讀圖書以及文章的理解、運用,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閱讀素養(yǎng),而這種素養(yǎng)最基礎的就是理解能力。作為一名中學生,學生要具有“把一本書讀薄”與“把一本書讀厚的”能力,既要抽絲剝繭抓住所讀文字要表達的意義,又要有自己的理解,使其充滿自己的思考。
首先,中學生的閱讀理解需要以“我”為中心,從深入理解文中意開始。 在九年級上冊的《故鄉(xiāng)》一文中,魯迅先生借著文中的“我”與閏土的對話,將封建思想可笑的一面刻畫得真實傳神,不露痕跡地突出了當時社會的思想之陳腐。而這種文字背后所傳達出來的苦痛,是需要學生通過理解得來的。
從文章的字里行間能看到少年時的閏土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時的閏土見人怕羞,只是不怕“我”;而中年時的閏土身材胖了一倍,小時候紫色的圓臉變作了有很深皺紋的灰黃,頭上頂著一頂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粗笨的像松樹皮的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這時的閏土對我態(tài)度恭敬,“我”成了他口中的“老爺”。文中的閏土形象學生通過再造想象即可看到,但是“我”心中的悲涼只有學生代入角色,以“我”為中心才能真正理解。
其次,閱讀力的高階是“說、評、寫”,中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輸出方式。在《故鄉(xiāng)》中,魯迅先生這樣刻畫楊二嫂的形象:“一個人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然而圓規(guī)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這樣的語言雖然夸張卻也不失真實,既詼諧幽默,諷刺意味也辛辣有力。所以,文章入木三分的刻畫人物的方法,學生需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運用。
最后,閱讀力的養(yǎng)成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打開方式。 閱讀的每一種文體都有正確的打開方式。中學生的閱讀體裁多種多樣,詩歌、散文、小說、人物傳記、寓言故事……每一種體裁都有其獨有的閱讀方法,這種方法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加以運用。
三、體驗“悅”之感,轉(zhuǎn)變閱讀觀
“閱”與“悅”雖僅有一字之差,但是蘊含的道理卻千差萬別?!皭偂庇行老?、喜歡之意,與閱讀相結合,即希望學生在閱讀中收獲理解文字時傳達出的快樂體驗,也希望學生在獲得成功體驗時收獲的這份欣喜之感可以促使學生愛上閱讀。
例如,學生在閱讀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時,文末有一句話“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學生在閱讀到這句話時,即便對這篇文章不了解,但也有了一種收獲,這種收獲可以激勵著學生去探究這篇文章的寓意。中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迅速發(fā)展,思維的獨立性與批判性得到不斷發(fā)展,其對于文章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教師就是引導學生尋求其閱讀的興趣點與探知點,然后由此導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范圍更廣的閱讀。例如,學生在閱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后,仿佛親身經(jīng)歷了文中“我”的心理歷程,從而促使學生深刻地體驗到文中“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其蘊含的是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中發(fā)出的訊息:救民族,救人民,就如同地上的路,需要眾人一起站起來走出去,才能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而正因為文中所傳達的這種情感感染著學生,從而促使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強的探知欲望,而這種希望又進一步激勵學生去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在學生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之后,有了更多的收獲,也加深了學生對魯迅先生以及魯迅先生作品的了解,這種了解又反過來使學生對《故鄉(xiāng)》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
所以,在中學生的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收獲感,引導學生帶著目的進行閱讀,尋找正確的閱讀切入方式,以“我”為中心,將自己融入文章之中,深入理解文中所表達的內(nèi)涵思想,從而在閱讀中有所收獲,從實際運用中提升學生的閱讀力,讓學生因理解收獲而欣喜,因這種欣喜而主動積極地進行閱讀,真正實現(xiàn)以“悅”促“閱”,以“閱”助“悅”。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省“十四五”規(guī)劃教育科學一般課題“農(nóng)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與高階思維培養(yǎng)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1286)。
作者單位:甘肅省秦安縣古城農(nóng)業(y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