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嶺
健身氣功·八段錦第六式:兩手攀足固腎腰是由“起身→上舉→下按→反穿→摩運→攀足→起身→……”一連串動作組成,這對經絡、穴位有很好的疏通、濡養(yǎng)作用。
一、起身、上舉與督脈、任脈
人體有任、督二脈。任脈被稱為“陰脈之?!?,對全身陰經經脈氣血具有總攬作用。督脈被稱為“陽脈之?!?,統(tǒng)管一身陽氣。大幅度俯身、上舉動作,可以刺激背部正中的督脈、拉伸前腹正中線的任脈,調節(jié)氣血、溫腎助陽。
二、反穿與淵腋穴
雙手下按后,由小手指一側帶動,經腋下向后反插(見圖1),這樣就會刺激到足少陽膽經上的“淵腋穴”,淵腋穴在腋中線上,腋下3寸(圖2)。經常做反穿的動作,刺激淵腋穴可以緩解和防治胸滿、肋痛、手臂痹痛等癥狀,從而起到寬胸止痛、降逆、消腫的作用。
三、摩運與膀胱經
1.背部膀胱經
反穿后,雙手到達背部,由掌心沿著背部向下摩運(見圖3),是經過背部“膀胱經”(見圖4)。膀胱經是人體最長、穴位最多的一條經絡,共有67個穴位,起于眼部的睛明穴,中途經過頭部的玉枕穴、到后背的肺俞、心俞、肝俞、膏肓等穴,再到腿部的委中穴、承山穴,最后到小腳趾的至陰穴。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端貑枴氛f:“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意思是膀胱是貯藏人體水液的地方,通過氣化功能,把身體里沒用的水液,排出體外。人體有三大主要排毒通道:尿液、大便和汗液。膀胱經是掌握尿液和汗液這兩條通道的,如果膀胱經不通,就會形成目痛、頭痛、惡風怕冷、頸部不舒、腰背酸痛、下肢后側疼痛、小便不利、遺尿等狀況。膀胱與腎相表里,通過反復摩運膀胱經可以充盈經氣,也能達到“固腎腰”的作用。
2.環(huán)跳穴
雙手由背部向下摩運后,不要著急提前俯身。要注意上身先保持直立,當兩掌摩運到臀部的“環(huán)跳穴”后(見圖5),再向下俯身。
環(huán)跳穴是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環(huán)”為圓形、環(huán)曲;“跳”,跳躍;指屈膝跳躍時,足跟可觸及臀部的這個穴位,故名。環(huán)跳穴對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腰腿痛、髖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委中穴
兩掌從環(huán)跳穴繼續(xù)向下摩運,沿著大腿后側的膀胱經下行,這時會經過膝蓋后方、人體“八虛”之一的委中穴(見圖6)。
“八虛”是指人體容易受外邪侵擾的八大關節(jié)回彎處,即兩肘窩、兩腋窩、兩腹股溝和兩腘窩。兩腘窩,就是指膝蓋后方,委中穴恰在腘窩正中。五臟的邪氣很容易留存在這些地方,肝的邪氣藏在腋窩,心、肺之邪藏在肘窩,脾邪藏在腹股溝,腎邪藏在腘窩里。
中醫(yī)歌訣有云:腰背委中求?!饵S帝內經》記載:“病在腰者,取之腘”。不管是風寒、腰肌勞損、跌打損傷、扭傷引起的腰背疼都可以求助于委中穴。所以,向下摩運即是對委中穴有刺激作用。
4.承山穴
接下來,繼續(xù)摩運至小腿肚下方正中的承山穴(見圖7)。當足跟上提時,小腿后面的肌肉突起,在這塊肌肉的下方,你會摸到一個尖角凹陷,下面便是承山穴。如果平時總是感覺身體沉重,沒精神又愛犯困,輕輕一按承山穴,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那是因為體內有濕氣了。經常按摩承山穴,可以祛濕排毒。
四、攀足與足部穴位
雙手從小腿承山穴下來之后,到達腳腕處,再沿著足外側的申脈穴、金門穴、京骨穴、束骨穴一直摩運到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見圖8)結束。從動作規(guī)格來講,雙手到達小腳趾外側后,直接旋腕扶于腳面即可,指尖朝前,而不需要雙手到達腳的正前方再拉回來蓋住腳面。
古人做八段錦時應該是赤腳的,會把腳外側膀胱經的穴位都摩運到,我們平時在家的時候也可以赤腳練習,更能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
人體的手指末端、腳趾末端匯集著眾多的“井穴”。井穴是人體經氣所出的部位,又是十二正經分別交匯之處。如:大腳趾的井穴“大敦穴”“隱白穴”分別通肝脾兩經,二腳趾的井穴“歷兌穴”通胃經,第四趾井穴“足竅陰”通膽經,小腳趾“至陰穴”通膀胱經。所以,平時我們可以多做按摩腳趾和拉腳趾的動作,以促進五臟六腑氣血流通。
五、起身與命門穴
中醫(yī)理論認為,“腰為腎之府”。當我們俯身摩運到腳部,這時腰部的重要穴位命門穴(腰部正中,肚臍正后方)是放松打開的狀態(tài),腰部呈彎弓狀(圖9)。而當我們起身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塌腰,然后翹臀,最后再引腰、起身,此時命門是關閉的,即腰部呈反背弓(圖10)。命門,是人體元氣之根本,生命之門戶,我們在做兩手攀足固腎腰這個動作時,身體的一俯一仰,命門的一開一合,就可以“滋腎陰、補腎陽、固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