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濱
位于北冰洋的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一大島嶼,坐擁世界第二大冰蓋,儲存了全球30%的淡水,超過80%的土地都在冰層之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冰雪世界。
島上的土地以永久性凍土層為主,多生長苔蘚植物,只在有限的無冰地區(qū),能夠存活一些矮小的樺樹、柳樹,但無法耕種。當?shù)匾蚣~特人則只能以捕獵為生,把海豹作為主要食物。毫不夸張地說,格陵蘭島是地球上人類最難生存的地方之一。
但有趣的是,格陵蘭島在丹麥語中被稱為的“Gr?nland”,意思為“綠色土地”。明明是一片茫茫雪原,為何被稱為“綠色土地”?我?guī)е闷?,欣然踏上了這塊神秘、美麗的“極北之地”。
因?qū)Ρ煅┑氐沫h(huán)境情有獨鐘,所以格陵蘭的冰川、冰山、冰峽灣等自然景觀,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去欣賞一番。格陵蘭島無法直飛到達,只能在丹麥或者冰島轉(zhuǎn)機,我便選擇在冰島乘坐格陵蘭航空前往島上。
提到峽灣之鄉(xiāng),多數(shù)人會想到北歐的挪威,其實,更北的格陵蘭,也是一個峽灣之島。它的海岸線十分曲折,環(huán)島沿岸分布著40多個峽灣,其中不乏各種“世界之最”。
關于格陵蘭島名字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約982年,北歐人埃里克和他的伙伴從冰島出發(fā),
向西北航行尋找新大陸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這座大島。經(jīng)過兩個夏季的考察,他們在該島西南沿海地段找到了幾處可以抵御北極寒風侵襲的平坦之地。短暫的夏季中,這里還能長出青嫩的植被。于是,埃里克將這片長滿綠色植被的沿海地段命名為“格陵蘭”,意為“綠色的土地”。
格陵蘭島位于地球極北之地,是名副其實的冰雪王國?!扒Ю锉?,萬里雪飄”用來形容她再合適不過。千姿百態(tài)的冰山與冰川是格陵蘭島的奇景——這里冰層平均厚度為2300米,僅次于南極洲。
因?qū)Ρ煅┑氐沫h(huán)境情有獨鐘,所以格陵蘭的冰川、冰山、冰峽灣等自然景觀,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去欣賞一番。格陵蘭島無法直飛到達,只能在丹麥或者冰島轉(zhuǎn)機,我便選擇在冰島乘坐格陵蘭航空前往島上。
我們首先到達格陵蘭島西岸中部的伊盧利薩特,這里是島上面積最大的人類定居地之一,有約4000多人口。稍作休整之后,我們便乘船出海,游船從伊盧利薩特港口駛出,岸上兩邊矗立著五顏六色的房屋,仿佛是童話里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住處。格陵蘭島太需要這樣的鮮艷色彩了,否則,這里到處一片雪白,實在有些單調(diào)。
游船出港不久,峽灣上漂浮的冰山、冰塊仿佛天降神兵,忽然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四周除了海,就是冰,小的冰塊,大的冰山,依次從眼前掠過??蓜e小看它們,泰坦尼克號正是撞上了從格陵蘭漂移南下的冰山,才不幸沉船。我們的游船必須小心行駛,才能躲避這些大小不一的冰塊。一路來到冰峽灣深處,船長關掉船馬達,海鳥扇動翅膀的聲音、冰裂時細微的“咔嚓”聲,都使周圍更加靜謐。巨大的冰山,在陽光下粼光閃閃,高峻冷艷。我們的游船隨浮冰晃動,仿佛也變成了一小塊孤零零的冰,漂泊在海面上。冰與海,一個孤傲清凈,一個深邃安寧,在光影下變幻出不同形態(tài),有震撼人心的美麗。
稍作休整后,我們向西航行,經(jīng)過狹窄的佛恩峽灣,這里有雄偉的玄武巖山脈和2000多米深的花崗巖懸崖。緊接著,繼續(xù)向北穿越羅德峽灣,與從冰山上崩離、滑入海中的冰塊“擦肩”而過,船只靠近冰山時,我們甚至能聽見它正咯吱破裂的聲音。傍晚時分,終于抵達黑爾峽灣,這里是麝牛、雪兔、松雞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也是絕佳的徒步觀光地,因此,我們決定在這里停留一天。
翌日,晨光熹微時,我們便啟程徒步,6~7個小時候后才登上山脊。站在山頂上,將墨藍色、曠遠的海洋與橘紅色、直峭的崖壁收入眼底,當下,天地如此闊達,又如此平靜,足以撫慰心中所有浮躁不安。除徒步外,人們還可以選擇在海岸邊上散步或坐在船上觀景。入夜,船長也會在海灘上準備篝火活動和燒烤等候大家參與。
偶爾,我回想起在格陵蘭島旅行的時日,這些宏偉、壯美的冰山、冰川,讓我記憶深刻,是格陵蘭島給我留下的最美好的回憶。
盡管因紐特人已漸漸適應了現(xiàn)代社會,但深入接觸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生活中,依舊保留著很多古老的傳統(tǒng),性格里的善良淳樸也未曾改變。漫長寒冷的冬季里,沒有公路、鐵路的格陵蘭島上,狗拉雪橇,依舊是因紐特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格陵蘭島居民有5萬人左右,是世界上除了南極洲以外人口密度最小的地方。因此,我們在島上的大多時間,都徜徉于渺無人煙的冰川、大海之中。旅途中唯一的人文景點,就是位于斯科斯比灣的因紐特人小鎮(zhèn)——伊圖夸特米特鎮(zhèn)。
伊圖夸特米特鎮(zhèn),是格陵蘭島東海岸最北部的定居點。由于格陵蘭島多以凍土層為主,這里無法進行耕種,小鎮(zhèn)里的居民主要通過狩獵海豹、獨角鯨、麝牛和北極熊來維持生活。
雖然生活在北極圈內(nèi),但是因紐特人的模樣更像亞洲人,他們擁有黑色的頭發(fā),深棕色的眼睛,體形矮胖,面孔寬闊。因紐特人十分適應極地生活,通常居住在“冰屋”中——他們在冰山合適的部位鑿出類似于中國北方窯洞的屋子,用大塊的冰砌成半圓型,房子還設有“冰窗”與“擋雪墻”,十分漂亮。雖然冰屋里面較之室外還算溫暖,但依舊寒冷無比。
因紐特人之所以可以長年住在冰屋里,首先是因為他們主要以海豹等高蛋白的獵物為食,這些動物的血肉,為他們提供了極高的熱量以抵御嚴寒。其次,則拜他們特制的衣服——“阿奴拉古”所賜,這是一種由鹿皮等動物皮毛制作的冬衣,制作方法極為獨特,因紐特婦女將馴鹿皮一遍一遍地咀嚼,嚼得越好保暖效果越佳,她們把這一過程叫作“鞍化”。接著,將咀嚼過的麋鹿皮曬干?;?,再進行縫制,如此制作出的“阿奴拉古”,風吹不透,雨打不濕,穿著它在零下幾十度的冰天雪地里睡覺也安然無恙。
今天在格陵蘭島,想要看見最原生態(tài)的因紐特人生活,幾乎不可能了。在丹麥政府的幫助下,因紐特人從原始社會飛躍進入了現(xiàn)代社會。比如在伊圖夸特米特鎮(zhèn),丹麥政府投資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使他們告別了用海豹或鯨魚油點燈取暖的生活。因紐特人也早已搬出了冰屋,住進了五顏六色的小木屋。木屋中,現(xiàn)代化的電器應有盡有。伊圖夸特米特鎮(zhèn)則已經(jīng)成為格陵蘭島著名的旅游景點,一排排編了號的小木屋。其中有游客中心、旅店、郵局、超市、學校等等,還有一座博物館用圖文向游客講述著因紐特人的歷史。大街上也有不少摩托車、小汽車等現(xiàn)代交通工具。
雖然因紐特人已漸漸適應了現(xiàn)代社會,但通過深入接觸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生活中,依舊保持著很多古老的傳統(tǒng),性格里的善良淳樸也未曾改變。漫長寒冷的冬季里,沒有公路、鐵路的格陵蘭島上,狗拉雪橇,依舊是因紐特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茫茫夜空中,我看見了各種各樣的極光,它們時而像五顏六色的蝴蝶翩翩起舞;時而像孔雀開屏一般展示著羽翼;時而如成群動物受到驚嚇而狂奔;時而如滾滾紅潮激蕩翻涌。
來到格陵蘭島旅游,北極光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景色。
格陵蘭島地處北極圈內(nèi),一年之中,連續(xù)6個月是極晝,另外6個月則是極夜。在北半球,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北歐五國,都可以看到北極光。不過,想要看見北極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要盡量往北走外,還要遠離城市的光污染。
追逐極光的旅途中,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我們正悠閑地在酒店吃著晚餐,忽然聽見有人驚呼“:北極光!”所有人都飛跑回到房間,拿上三角架和相機,跑到酒店外,架好相機,對準夜空,然而,這時極光消失了……
極光就是這么任性,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于是乎,我們打算守候在此,等著極光出現(xiàn)。零下20度的環(huán)境里,我們一等就是一個半小時,從九點等到十點半,極光卻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同行的伙伴都因受不了寒冷回房休息去了,但我始終堅信這個晚上,極光一定會再次出現(xiàn)。于是,我一直在酒店大廳等候,每隔15分鐘就出去看一眼,直到12點半,依然沒有任何跡象。大廳里,兩位當?shù)厝苏貌秃染?,問我是不是在等極光,表情和語氣都透露出他們對極光的滿不在意。他們用蹩腳的英文問我是從哪里來的??次宜坪鹾芷v,便勸我回房間休息,我婉拒了他們的好意,依然對極光的出現(xiàn)充滿著希望。凌晨1點15分,我下定決心最后去外面看一次,若還沒出現(xiàn),我就回房間休息。就在這時,地平線上變幻出綺麗陸離的光彩,并向天幕深處延伸……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等來了北極光!
彼時,星光閃爍,一輪明月高掛,沉沉夜色籠罩下的格陵蘭成為晶瑩剔透的銀色世界。茫茫夜空中,我看見了各種各樣的極光,它們時而像五顏六色的蝴蝶翩翩起舞;時而像孔雀開屏一般展示著羽翼;時而如成群動物受到驚嚇而狂奔;時而如滾滾紅潮激蕩翻涌。有的極光細如游絲,輕盈素淡;有的狀如彩帶,仿佛在舞蹈者手中上下飄飛。眩目的極光令我心醉神馳,深深感覺到,只有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美,才能如此美麗動人、觸人心弦,是人工造景所不能比擬的。
這次旅行,在我捕捉到極光的“倩影”后畫上了句號。時隔許久,當我再次回憶起這趟格陵蘭島中北部的心靈之旅,依舊對那里的景色、人文無比向往。
(編輯 陳致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