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香,李娜,楊國棟,田云,蔣欣陶,崔連偉
(遼寧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遼寧沈陽 110161)
大蔥(Allium fistulosum L)為蔥屬植物(染色體數(shù)2n=2x=16),是重要的蔬菜作物[1]。大蔥新品種選育仍以常規(guī)育種為主,對于二年生的蔬菜作物大蔥而言,常規(guī)育種所花費的時間更長,要想獲得純合的自交系通常需要6~8年,甚至更長時間,費工費時。大蔥屬于常異花授粉植物,花由花梗、花被、子房、花柱、雄蕊、雌蕊組成,傘形花序藏于總苞。但不是所有時期的小孢子都能用于培養(yǎng),選擇適宜時期的花蕾是小孢子培養(yǎng)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單倍體育種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純合的自交系,提高選育效率,縮短育種年限。前人在番茄[2]、辣椒[3]、黃瓜[4]、西葫蘆[5]、大白菜[6]、青花菜[7]、蘿卜[8]、甘藍[9-10]等多種植物上的研究表明,利用單核靠邊期的小孢子較易誘導出胚狀體,且僅需通過花蕾的外部形態(tài)即可判斷出花粉的發(fā)育時期。劉寧等[11]和胡雪華[12]均開展了大蔥花粉母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觀察,但有關大蔥花蕾外部形態(tài)與小孢子發(fā)育時期中單核靠邊期的詳細研究較少。該研究對3個不同基因型大蔥品種花蕾各發(fā)育時期及其與花器官外部形態(tài)的相關性進行研究,旨在通過花器官的形態(tài)特征來確定小孢子發(fā)育時期,從而為進一步開展大蔥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提供理論參考。
1.1.1 試驗地概況。選擇在遼寧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所試驗基地溫室中進行試驗。
1.1.2 供試材料。3個不同基因型的大蔥材料,分別為喬香3號、遼蔥11號和Ln yc16。喬香3號為獨棵香蔥品種,株高90 cm,白長40 cm,葉片顏色深綠,抽薹開花晚;遼蔥11號為雜交種,株高115 cm,白長55 cm,葉片顏色為綠色,抽薹開花早;而Ln yc16為自交系材料,株高110 cm,白長50 cm,葉片顏色深綠,抽薹開花晚。2020年12月15日,將秋季露地收獲的種株栽于試驗地,正常田間管理至大蔥植株抽薹開花開始采樣。
1.2.1 花蕾的形態(tài)觀察與測量。大蔥現(xiàn)蕾后,在每天8:00—10:00采摘健壯植株上不同大小的花序放入自封袋內帶回實驗室。用游標卡尺測量花蕾的縱徑、橫徑,并記錄花蕾顏色。然后用鑷子剝去花被,取出花藥,測量花藥的縱徑和橫徑,并記錄花藥顏色。每一時期取花蕾3個,重復3次。
1.2.2 花藥的細胞學觀察。將各個材料的花蕾按不同大小分類后用卡諾氏固定液(無水乙醇∶冰醋酸=3 V∶1 V)于室溫下固定24 h后,取小花,在鹽酸∶乙醇=1 V∶1 V中,60℃恒溫下解離8~10 mi n,然后用超純水沖洗3~5遍,用鑷子和解剖針小心去除花梗、花被及子房等較大的組織殘渣,將花藥放在載玻片上,用改良石碳酸復紅染液方法染色,染色1~2 h后,蓋上載玻片在L EICA-DM4B顯微鏡40×10下觀察。
每份材料根據(jù)不同大小隨機取10個花蕾,3次重復,每個花蕾取1個花藥,通過視野中小孢子主要發(fā)育時期的細胞數(shù)與總細胞個數(shù)來確定小孢子所處的發(fā)育時期,并拍攝照片。
1.2.3 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S P SS 16.0軟件中D u n c a n方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對基因型不同的大蔥花蕾發(fā)育過程進行細胞學觀察(圖1)。大蔥花粉母細胞進入分裂之前,在花藥壓片中可見較多的分裂間期細胞(圖1-1),此時兩大核仁模糊可見,染色體散于核內,呈顆粒狀。
2.1.1 四分體時期。當大蔥花粉母細胞核內出現(xiàn)絲狀染色體時,即為減數(shù)分裂開始,分為2個時期。第1次減數(shù)分裂變化復雜,前期Ⅰ可清楚地看到細線期(圖1-2)、偶線期(圖1-3)、粗線期(圖1-4)、雙線期(圖1-5)和終變期(圖1-6),中期Ⅰ時核膜、核仁消失,染色體變得粗短,排列在赤道板上(圖1-7)。后期Ⅰ同源染色體分散開并逐漸向兩極移動(圖1-8,圖1-9和圖1-10),移向兩極時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直接從2n變?yōu)閚,n=8。末期Ⅰ核膜、核仁又重新出現(xiàn),形成2個新的核,2個子核之間出現(xiàn)了1個細胞板(圖1-11)。減數(shù)分裂Ⅰ期結束后直接進入第2次減數(shù)分裂前期Ⅱ,此時分隔壁形成,出現(xiàn)二分體時期(圖1-12),染色體相互盤繞于核內。中期Ⅱ2子核內的核膜、核仁消失,染色體變短,分別排列在各自赤道板上。后期Ⅱ2子核內的染色單體離開赤道板移向兩極。末期Ⅱ到達兩極后開始聚縮,形成4個子核(圖1-13、圖1-14和圖1-15),各子核之間被胼胝質壁分隔。
2.1.2 小孢子的形成。胼胝質不斷解體,四分孢子體逐漸彼此分開,小孢子被釋放出來,形成各自的細胞壁,小孢子處于單核早期時,內有較厚的細胞質和1個位于中央的細胞核(圖1-16、圖1-17)。此后,液泡逐漸形成,細胞核被擠壓靠近細胞壁,又稱為單核靠邊期。隨著花蕾中小孢子的發(fā)育,經過一次有絲分裂之后形成生殖核和營養(yǎng)核各1個。生殖核距離細胞壁近,營養(yǎng)核距離液泡近,此時為雙核期(圖1-18)。其體積不斷增大,形狀由球形發(fā)展為橄欖型,這時花粉粒膨大,花粉壁也開始增厚,萌發(fā)溝部分明顯向外凸出,逐漸成長為成熟的花粉粒(圖1-19、圖1-20)。
圖1 大蔥小孢子各發(fā)育階段的細胞學特征
從表1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發(fā)育時期,3份試驗材料的花蕾縱徑和花藥縱徑均差異顯著。遼蔥11號和Ln yc16的花藥橫徑差異較大,而喬香3號差異不明顯。隨著小孢子生長發(fā)育,花蕾橫徑和花蕾縱橫比也逐漸增大,花被長度變化幅度較大。
表1 不同大蔥材料小孢子各發(fā)育時期花器官的形態(tài)特征
從表2可以看出,小孢子處于單核靠邊期時花蕾的縱徑在4.700~6.133mm范圍內,花蕾橫徑在2.200~2.567mm,花蕾縱橫比在2.133~2.390,花藥縱徑在2.0~2.6 mm,花藥橫徑在0.767~0.867 mm,藥被比在0.507~0.517。在供試材料中,單核靠邊期時,不同基因型材料間的花蕾縱徑差異相對較大,而花蕾橫徑、花藥縱徑、花藥橫徑和花被長等形態(tài)特征的同一尺寸在不同試材中有交叉現(xiàn)象,而且分布在小孢子發(fā)育的不同時期,因此,這些性狀不能作為衡量小孢子單核靠邊期的標準。而花蕾縱橫比和藥被比的適宜大小不存在與其他發(fā)育時期尺寸相同的現(xiàn)象,它們更適宜作為不同材料取樣適期的通用尺寸,花蕾縱橫比在2.133~2.390,藥被比在0.507~0.517,此范圍可作為大蔥不同材料花蕾單核靠邊期的鑒定標準。
表2 不同大蔥材料小孢子單核靠邊期花器官的形態(tài)特征
供試材料的大蔥小孢子發(fā)育時期花器官的其他外部形態(tài)特征,不同基因型大蔥小孢子各發(fā)育時期花蕾的形態(tài)差異明顯,處于單核靠邊期時,其花蕾明顯變大,花藥被花被包裹,前者長度比后者長度的1/2還長一些,花被淺綠色,花藥黃綠色(表3)。
表3 大蔥小孢子不同發(fā)育時期花器官的其他外部形態(tài)特征
該文利用改良石碳酸復紅染液方法對不同時期的大蔥花蕾進行染色、壓片觀察,染色效果非常好,能清楚地觀察到染色體和細胞核的分布情況,成本低,操作簡單。在小孢子培養(yǎng)中,并不是任何時期的小孢子均可以培養(yǎng),十字花科中的多個作物已經找到小孢子培養(yǎng)的最佳時期,如羽衣甘藍[13]、芥藍[14]、白菜[15]、甜瓜[16]、紅菜薹[17]和小白菜[18]等作物,多以單核靠邊期至雙核初期時小孢子誘導胚狀體發(fā)生最佳,即花瓣與花藥比為0.50~0.60時小孢子出胚率最高。此時期小孢子容易誘導成胚。茄子花蕾處于單核中晚期,長度在10.0~11.1 mm時[19],小孢子培養(yǎng)效果最佳。
大蔥是傘形花序,上部花先開,中部次之,下部最晚,因此,在取花藥壓片時要注意花序中花蕾的部位和花蕾大小。研究發(fā)現(xiàn)1.5 mm以下的花蕾多以無分裂現(xiàn)象出現(xiàn);1.5~2.3 mm的花蕾,第1次減數(shù)分裂前期多;2.4~2.7 mm的花蕾,以第2次減數(shù)分裂前期多,出現(xiàn)明顯的二分體時期;2.7~4.6 mm之間的花蕾,不同時期分裂現(xiàn)象并存:其中,2.8~3.3 mm的花蕾時多為第2次減數(shù)分裂末期四分孢子體時期,3.4~4.6 mm,多為單核早期;4.700~6.133 mm時出現(xiàn)多為單核靠邊孢子體時期;6.467~6.867 mm為雙核期;藥被比在0.507~0.517時可取樣進行單倍體培養(yǎng)。不同類型材料花蕾大小會有些差異,在進行小孢子培養(yǎng)時,有必要了解供試材料花器官的適宜培養(yǎng)時期與外部形態(tài)的相關性,可綜合花蕾大小、花蕾縱橫比、藥被比和花藥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等因素來判斷其發(fā)育時期,無需鏡檢、省時省力。此外,還要考慮供試材料的基因型、培養(yǎng)基成分、小孢子濃度、熱激溫度和時間等因素,有利于提高小孢子培養(yǎng)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