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龍雨 王卓 王徽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 安徽合肥 230011
Bennett 骨折多因第一掌骨基底部受沿拇指長軸方向的外力沖擊所致的骨折,合并第一腕掌關節(jié)脫位或半脫位,是臨床常見的掌骨骨折類型之一,若不予以及時有效的干預,容易對患者的拇指和手部功能產生嚴重影響,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治療Bennett 骨折的方法較多,主要還是遵循解剖復位和術后功能鍛煉的原則[3],其中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固定、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這兩種手術方法是臨床治療Bennett 骨折的常用治療方法[4,5],但哪種術式的治療效果更好,國內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主要探討并比較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與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固定在治療Bennett 骨折病例中的效果,具體結果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Bennett 骨折82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將研究對象分為微型鋼板組(n=45)和經皮克氏針組(n=37)。微型鋼板組中男29 例,女16 例;年齡29~57 歲,平均(34.58±2.33)歲;骨折部位:左側28 例,右側17例;受傷至手術時間平均(52.15±5.18)h;骨折原因:重物砸傷22 例,交通事故15 例,摔傷4 例,其他4 例。經皮克氏針組中男24 例,女13 例;年齡26~55 歲,平均(34.92±2.25)歲;骨折部位:左側26 例,右側11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平均(52.58±5.04)h;骨折原因:重物砸傷20 例,交通事故9 例,摔傷5 例,其他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別(P>0.05)。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Bennett 骨折[6],行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或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固定術且順利完成者;②單側、新鮮骨折者;③接受隨訪,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陳舊性骨折者;②合并重度骨質疏松、血管神經損傷者;③臨床、隨訪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完善術前常規(guī)檢查與其他基礎疾病治療措施。微型鋼板組:患者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滿意后,患肢上止血帶?;颊呷⊙雠P位,在其第一掌骨背側行一長約2.5~4.0cm 的弧形切口,沿著切口分離皮膚和皮下組織,牽拉開掌骨表面肌腱,充分暴露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斷端,使用生理鹽水對關節(jié)囊及骨折斷端進行沖洗,清理斷端間血凝塊后對骨折端進行解剖復位,位置滿意后使用大小型號合適的T 型或L型微型鋼板進行內固定,并使用4~0 肌腱線修復腕掌關節(jié)囊及周圍韌帶,術后進行常規(guī)功能鍛煉。預計半年~1 年取出鋼板。經皮克氏針組:患者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成功后,首先在C 臂機透視下對骨折進行手法復位,確認骨折塊位置滿意后;取2 枚直徑1.5mm 的克氏針,將第一枚克氏針于第一掌骨基底部橈側進針,平行于拇指腕掌關節(jié),固定于第2 掌骨。再將第二枚克氏針從第1 掌骨基底部橈側跨過骨折線穿入大多角骨內,保證1 枚克氏針能夠固定骨折塊,以增強內固定作用,被動活動拇指,檢查骨折處是否固定牢固,確定不會移位后,于皮外剪斷克氏針,并將克氏針尾部折彎。術后石膏固定4~6 周,拆除石膏后常規(guī)功能鍛煉指導,預計1~2 個月拔除克氏針。兩組患者術后分別于1、3、6 個月復查常規(guī)X 線片及手指功能隨訪。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開始功能鍛煉時間;②短期預后:兩組患者末次隨訪時,運用手指總活動度(TAM)系統(tǒng)評價短期預后效果,優(yōu):患者隨訪時患側TAM 與健側手指相同;良:患側TAM 大于健側手指的75%;中:患側手指TAM 達到健側手指的50%~75%;差:患側TAM 小于健側手指的50%。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③并發(fā)癥: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5.0 分析處理研究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兩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 兩組短期預后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短期預后比較(n/%)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Bennett 骨折是拇指基部常見的骨折,通常是由部分屈曲掌骨上的軸向負荷引起,而骨折塊的移位可能與其他腕骨骨折或韌帶損傷有關。較大的骨折塊即第一掌骨干由于拇長展肌腱和拇內收肌的牽拉,移位較大。較小的掌側骨折碎片與掌側斜韌帶固定,位置相對固定[7]。由于這些骨折被認為是不穩(wěn)定的,關節(jié)復位、關節(jié)穩(wěn)定性和骨折塊解剖復位是治療關節(jié)內骨折的基石,以盡量減少創(chuàng)傷后關節(jié)炎的進展、改善術后患肢功能[8,9]。若治療效果不佳,容易引發(fā)關節(jié)僵硬、疼痛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肢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增加家庭醫(yī)療負擔[10]。目前治療方式尚未有統(tǒng)一標準,其中保守治療因石膏固定壓迫皮膚容易發(fā)生壓瘡,且復位效果較差,術后骨折塊固定不牢靠等因素在臨床推廣應用中受到一定限制[11]。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固定,雖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且因克氏針尾部保留于皮外,拔出克氏針方便,可避免患者遭受二次取內固定手術的創(chuàng)傷,具有減輕患者痛苦的優(yōu)勢。但克氏針外露易引起松動,加上克氏針留于體內時間較長,會增加術后針道感染的發(fā)生概率;并且復位時容易出現(xiàn)第一掌骨旋轉情況,出現(xiàn)術后拇指背伸受限,不利于術后恢復,增加患者的痛苦及治療費用[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微型鋼板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開始功能鍛煉時間明顯短于經皮克氏針組;微型鋼板組患者手術優(yōu)良率為91.11%,明顯高于經皮克氏針組的72.97%,進一步證實了相較于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固定方法,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方法更有利于Bennett 骨折患者術后手部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后期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微型鋼板組術中通過直視復位恢復了關節(jié)面的一致性,同時通過修補縫合關節(jié)囊及斷裂的韌帶增強了關節(jié)穩(wěn)定性;且術后患肢不需石膏固定,對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具有良好效果[14]。因此對于移位的拇指掌骨近端關節(jié)內骨折,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結果良好。據其他相關報道,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的方式可在直視下進行切開復位,有助于骨折達到解剖復位,具有固定牢固、復位準確、早期功能鍛煉等優(yōu)勢[15]。既往研究指出將微型鋼板內固定應用于Bennett 骨折治療中,能夠清晰暴露掌側骨折塊,直視下整復關節(jié)面達到解剖復位;同時對于缺損的、短縮的骨折,能夠保證關節(jié)面平整,恢復骨質長度,有助于促進術后骨折愈合。微型鋼板組術后并發(fā)癥少可能與微型鋼板組中所用的內固定材料多屬于鈦合金有關,它具有生物耐性好、強度高等優(yōu)點,發(fā)生異物排斥反應較小,術后感染概率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