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云
(蕪湖市鳩江區(qū)新世紀學校 安徽蕪湖 241000)
作為中國古代最為基本的書面用語,文言文凝練著華夏文明之歷史。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明確提出小學生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的學習是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為許多中小學生理解并熱愛祖國文化奠定扎實的根基。但文言文艱澀難懂,詞語用法和意思靈活多變,加之時代的變遷、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等原因,導致文言文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有必要探尋更為有效的方式方法,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成效。筆者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以“五個一點”教學方法為抓手,探索如何解決小學文言文的教學上的難點,讓學生更有興趣地參與文言文的學習。
2017年9月份起,部編版教材成為中小學階段統(tǒng)一使用的語文教材,人教版教材中約40%的課文被更換,文言文占比大幅度提高成為新教材的一大特點。在人教版教材中,小學生首次學習文言文是在五年級下學期,小學階段共編排4篇文言文。部編版教材里,學生與文言文的第一次“會面”則在三年級,整個小學期間文言文學習篇數(shù)提升至14篇,增幅高達250%;在初中階段共計安排124篇古詩文,在課文中占比約為52%。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創(chuàng)下了白話文運動發(fā)起一百多年來的新高,吸引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大幅增加中小學文言文篇數(shù),原因有三: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沖擊著學生的思想,大量的快餐式、紙片化閱讀漸漸代替了傳統(tǒng)的文學經典閱讀,學生缺少文化積淀,文學素養(yǎng)日趨下滑。而文言文的誦讀地位能讓學生浮躁的心沉靜下來,潛移默化中滋養(yǎng)了學生的文學氣質,扎實了學生的語文功底,讓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潤澤著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自信的來源。而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外國文化所吸引,“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洋節(jié)”充斥著社會。了解國外文化本沒有錯,但當對外來文化的關注和模仿超過一定限度,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則會被忽視。因此,有必要更早地從教育階段入手,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傳承中華數(shù)千年文化之精華。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各種社會矛盾給當下的社會思潮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社會風氣大行其道。文言文中凝聚著數(shù)千年來華夏民族的人文底蘊,學習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能抵御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此次入選的古文,有的吟詠美景,有的抒發(fā)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論述哲理,無一不表達了文人墨客對真善美的向往,使人在吟哦誦讀中受到無形的感化與陶冶。
因時代變遷,古代人與現(xiàn)代人在文學表達上有著諸多不同,體現(xiàn)在字音、釋義、措辭、表達手法和意境的營造等各方面,這使得文言文的學習較為困難,教師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也存在一定的障礙。
雖然小學階段語文書中收錄的文言文都是短小而富有趣味的篇章,且具有深入淺出的特點,但文言文用詞精練,有些字、詞含義與現(xiàn)代漢語用法有所差異。例如,在古文里,“走”字通常解釋為“跑”;“禽”有“鳥獸的總稱”“鳥類的總稱”和“通‘擒’”的意思;“之”字更是詞義多變。同時,有些字因字義不同,在句子中讀音也不同,有些讀音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由于小學生知識儲備較少、能力水平較弱,面對凝練、含蓄的古文表述,他們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如果教師的講課速度過快或方法單一,就會進一步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弱化學習效果。
與現(xiàn)代文相比,文言文在遣詞造句上十分精練,讀起來較為拗口,容易出現(xiàn)不正確的語氣、斷句和節(jié)奏等,增加教學上的困難。如《伯牙鼓琴》中的“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很多學生在誦讀時會出現(xiàn)斷句問題,經過反復指導,仍有學生不能很好掌握,大大增加了背誦的難度,同時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古文的信心。背誦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難處所在。小學生雖然具有較強的記憶能力,但由于對文言文中字、詞意思的理解不透不準,從讀到背誦,通常耗時較長且易忘,效率有待提升。
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除了理解字詞及誦讀文本,還需要領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內涵及意境,這是文言文教學的精髓所在。但是,小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往往僅限于字、詞理解及文本誦讀,普遍難以上升到對意境的領會。如在學習《楊氏之子》時,學生就很難體會楊氏子的回答因何而“妙”。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學生年紀較小、知識基礎不夠深厚,理解能力相對薄弱;二是文本中的情節(jié)距離現(xiàn)代生活很遠,隨著思想文化的變遷,很難讓學生產生共情;三是在對學習效果進行檢測時,教師通??疾槲难晕闹凶衷~解釋和文本默寫,對文字背后的意境和思想理解要求較少,對古文意境方面的重視不足。
那么,針對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如何實現(xiàn)質量和效率上的提升呢?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刪繁就簡,確定一個目標,萬事掛懷則往往事倍功半。要在實現(xiàn)“一課一得”上下功夫,圍繞主要目標進行教學,在一個長期的過程中積淀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的古詩文教學提出了核心目標,小學低段(一、二年級)、小學中段(三、四年級)和小學高段(五、六年級)分別對應于“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和“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進行核心教學目標的設定時,要緊密結合不同學段的課標要求。
如三年級《守株待兔》第一課時設定的核心目標是: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讀好“因釋其耒而守株”,能借助注釋,結合插圖展開想象,疏通文意。六年級《伯牙鼓琴》第二課時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讀出韻味和感情,體會建立在共同愛好、相互了解基礎上的深厚友誼并背誦課文。圍繞核心目標開展課堂教學,讓教學更有針對性,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相較于現(xiàn)代文,文言文語義晦澀,學生往往不愿意主動學習,這個時候要依靠教師的力量,引導學生提升興趣。國內曾有教育者提出“泡菜水的理論”,即泡菜水的滋味決定了它所浸泡的泡菜味道。換而言之,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習氛圍。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努力調整文言文學習氛圍,讓學生滿懷興趣地感受傳統(tǒng)文學的豐富多彩,思考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領會中華文化的深厚廣博。
如教學《楊氏之子》時,改變以往的問好方式,行古人抱拳鞠躬之禮,讓學生產生新鮮感。導入課題時,出示幾組餐館招牌,如“高氏牛肉湯”“萬氏煨湯館”,讓學生猜猜是誰家開的。接著請學生自我介紹:“張氏之女”“王氏之子”……在這片濃濃的古典氛圍中,學生興趣滿滿,教學也水到渠成。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總結方法,如“張氏注釋法”“王氏字典法”“周氏朗讀法”等,使學生體驗學習古文的樂趣。另外,教師在鼓勵學生時,可用“此兒(女)甚聰惠”“爾等甚聰惠”“為師甚欣慰”“孺子可教也”等文言語句,使學生沉浸其中,不知不覺中受到古典文化的陶冶。又如在學習《守株待兔》中“兔走觸株”一詞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演兔子撞到樹樁來理解“走”在文言文中解釋為“跑”。有聲有色的表演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讓文言文的學習充滿歡樂,教學時的難點便迎刃而解。
“自古漢詩皆吟誦?!焙芏嘟逃龑W家都十分推崇在古詩文教學中以吟誦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初讀,掌握字音、理順語句;通過精讀,循序漸進、明白內涵;通過誦讀,熟練掌握、升華延伸。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把握四點:音、斷、意、情,即誦讀時要飽滿清晰、適時停頓、讀出意思、讀出情感。
小學生普遍難以掌握文言文的語音、斷句、節(jié)奏、情感等。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鋪設好誦讀臺階,引導其循序漸進地向上攀登。首先,準確掌握每個字的讀音;其次,語氣和語調不能一平到底,要有一定的節(jié)奏;最后,要讀出文本意境和感情。教師要對學生誦讀文言文時的停頓和語氣等要領進行指導,必要時可通過一遍遍領讀進行示范。比如,對于《楊氏之子》中的“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保處熅蛻戎笇W生分好停頓:“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倍筮M行誦讀,意在掌握字詞讀音和斷句節(jié)奏。接著,理解“未聞”和“應聲”的含義,通過示范讀、表演讀等形式,體會楊氏子的反應敏捷和語氣委婉有禮貌。聲情并茂、余韻悠長的誦讀不僅能幫助學生讀好課文,更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朗讀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設定的教學目標,不能無意義地為了朗讀而朗讀。文言文的誦讀也是一樣,其目的可以是讀通語句,可以是理解含義,可以是拓展延伸……當學生基本理解課文所述的內容后,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多吟誦幾遍,直至文章脫口而出。在誦讀時,也可以引導學生融入感情,拉長語調,抑揚頓挫,做到“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動于心”,實現(xiàn)“誦讀—品味—內化”的目的。
文言文用語凝練,省略較多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對文字背后的意象進行解讀,依據文字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行補白,提升學生對文意的理解程度,切不可一味地簡單解釋句子的意思。
如教學《伯牙鼓弦》,從兩個重疊詞“巍巍”“湯湯”意象拓展開來,適時播放《高山流水》的樂曲,師生一起想象畫面,入情入境,從而在感受伯牙高超的彈奏技藝的同時,體會到他博大的胸懷和屹立于天地間的情操。通過表演伯牙破琴絕弦,以及此時伯牙的內心獨白,理解“無足”的深刻含義,從而感受在知音逝去后,伯牙內心的深切哀痛和從此不愿彈琴的堅決態(tài)度。通過想象,讓凝練簡要的古文描述鮮活起來。教學《楊氏之子》“為設果,果有楊梅”這句時,可以借助插圖啟發(fā)同學們的想象:誰為誰設果?準備了哪些果子?果子是如何端給孔君平的?楊氏子說了些什么?通過這種想象補白的學習方法感受楊氏子的有禮貌、懂禮節(jié),體會古文短小精悍的語言特點。
當然,對文言文語言和意境的揣摩還有另一種方式——“動作”。如同古文所述,“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并不是要求在讀書時手舞足蹈,而是說當你完全融入語境時,你會不由自主地跟隨文章的情感起伏時而緊蹙眉頭,時而微微一笑,時而頷首點頭,這都是讀者自然的情感流露。
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在于豐富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充實他們的文學積累。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在于長期的內化,不能只依靠教材中為數(shù)不多的古文篇章。教師要在緊密結合課程的基礎上,向學生推薦其他有關聯(lián)的簡單易懂、具有一定故事性的文言文,從而引導學生拓展延伸、博采眾長。
如《囊螢夜讀》這個故事寓意著不管外在條件多么艱苦,都要勤于學習,這樣以后一定能夠有所收獲。根據文章主題思想,教學時可以推薦《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關于認真學習的耳熟能詳?shù)墓盼男」适拢粚Α稐钍现印愤M行教學時,可以推薦同樣出自《世說新語》的《徐孺子賞月》和《謝道韞詠雪》的故事,從而讓學生對《世說新語》產生興趣,進而自發(fā)地開展閱讀學習。無論是基于主題思想的拓展,還是基于作家或背景的延伸,其目的都是立足于課內,成長于課外,鞏固課內知識,拓寬學生的學習范疇,培養(yǎng)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上的主動性,進一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文言文教學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之乎者也”的迷霧,學生不解其意,教師盲目難教。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在實踐中得到磨煉,提高確定核心目標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撥開重重迷霧,讓“之乎者也”傳遞出知識的芬芳,讓學生沉浸其中,最終收獲實實在在的文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