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志 龍愉良 周達新 葛均波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是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之一[1-2]。如果不進行干預,中重度MR會導致心功能不全、心房顫動、肺動脈高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并增加住院率和死亡率[3]。然而,由于手術高風險或漏診,只有15%的中重度MR患者接受手術[4]。經導管治療MR具有創(chuàng)傷小、可重復進行等優(yōu)勢,近年來各種基于外科二尖瓣修復術式的微創(chuàng)治療被應用于臨床,如經導管緣對緣修復(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TEER)技術[5-6]、經導管二尖瓣瓣環(huán)成形術[7-8]、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9]等,其中TEER是目前應用最廣泛、證據最多的MR介入治療技術[10]。為了詳細介紹TEER技術的新進展,本文將從TEER的定義、分類以及技術更新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2020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 C C/A H A)的瓣膜病管理指南[11]將經導管緣對緣修復技術單獨命名為t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簡稱T E E R,以區(qū)別于其他的經導管二尖瓣修復(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air,TMVR)技術以及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 t,TM V R),體現(xiàn)出最新版瓣膜病指南對TEER技術的強調和肯定。但2020年ACC/AHA的瓣膜病管理指南并未對TEER進行定義。 筆者目前將TEER定義為一項基于外科二尖瓣緣對緣修復術的經導管介入技術[12],其采用二尖瓣夾合裝置,經股靜脈或心尖路徑置入,在超聲及X線引導下夾住MR區(qū)的前、后瓣葉并使之接合,使心臟收縮期時瓣葉之間間歇減少或消失,而舒張期時瓣口變成雙孔或多孔,從而達到減少或消除MR的效果。雖然目前也有采用非夾合裝置如使用介入下縫合瓣葉的技術(如MitraStitch),但因為完成病例少,技術尚未成熟,故本定義(本文)中尚未將之列入。
鎖定裝置是二尖瓣夾子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在捕獲夾合二尖瓣葉后防止夾子打開。由于人體心臟一天跳動十萬次,而鎖定裝置稍有失效即可引起夾子微張開,繼而影響效果甚至引起夾子脫落,因此,鎖定裝置是二尖瓣夾子研發(fā)難點。目前,國際上主要有兩種TEER器械,而國內目前有近十種TEER器械在研發(fā)中。筆者梳理目前所有TEER器械,總體上將目前TEER器械(二尖瓣夾子)根據鎖定方式分為三類。
2.1.1 機械鎖定夾子 該類器械以 MitraClip(雅培公司)為代表。其采用機械傳動控制夾子的關閉,當夾子捕獲瓣膜后關閉夾子,之后啟用機械鎖定裝置,使得夾子無法再被打開[13]。當然,該機械鎖定裝置也是可逆的,通過采用線控方式拉動拉線可以打開鎖定裝置,使得夾子能夠再次被機械傳動而開合[14]。由于鎖定裝置非常細小,受到應力是被杠桿式的放大數倍,所以此類器械最大研發(fā)難點是鎖定裝置的穩(wěn)定性。
2.1.2 自鎖定夾子 該類器械以 PASCAL(愛德華生命科技公司)為代表,同樣采用器械的傳動控制夾子的關閉,但夾子是記憶金屬制成,自然狀態(tài)下夾子是關閉的,當夾子捕獲瓣膜后,夾子由于自身形態(tài)記憶彈性實現(xiàn)自我關閉。由于其自我關閉過程中夾子關閉得越緊,夾合力越小,所以需要在中心區(qū)加上隔離球增加對瓣葉夾合力[15]。該類器械研發(fā)難點是如何保證記憶形態(tài)的穩(wěn)定性及夾合力度。
2.1.3 閉合環(huán)鎖定夾子 該類器械以 ValveClamp(捍宇醫(yī)療科技公司)為代表,采用閉合環(huán)鎖定裝置[16]。在夾臂機械工作原理上,MitraClip和PASCAL實際上是依據平行四邊形幾何變形原理,與雨傘的使用類似,在輸送狀態(tài)如同關閉的雨傘,在打開狀態(tài)如同打開的雨傘。ValveClamp夾臂的機械工作原理和兩者不一樣,為套筒原理,利用套筒將兩組Y型的夾子收進套筒里而實現(xiàn)夾子的閉合及鎖定(圖1)[16-17]。
圖1 ValveClamp 瓣膜夾合裝置向中央聚攏示意
目前,根據不同手術路徑的需求,TEER的輸送系統(tǒng)已經衍生出了兩種類型,分別為經股靜脈-房間隔路徑的雙層可調彎系統(tǒng)和經心尖路徑的剛性輸送系統(tǒng)。其中前者經股靜脈路徑是當下主流TEER器械MitraClip和PASCAL采用的手術路徑,所以被廣泛應用,其中MitraClip的輸送系統(tǒng)已經歷經數次迭代。后者經心尖路徑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TEER器械ValveClamp獨創(chuàng)的輸送系統(tǒng)[18],其具有鮮明特點,下面分別進行闡述。
2.2.1 雙層可調彎系統(tǒng) 該系統(tǒng)主體由兩個可調彎的鞘管彼此套疊而成,兩個可調彎鞘管的控制系統(tǒng)彼此獨立,術者通過協(xié)調控制兩個可調彎鞘管的前、后平移,順、逆時針旋轉,以及可調彎區(qū)域的角度調整,從而實現(xiàn)輸送系統(tǒng)遠端靈活定位的效果。但由于經股靜脈路徑運輸距離較長,輸送鞘管不可避免需要較長尺寸,加上兩個調彎鞘管套疊導致彼此相對運動存在相互干擾,故輸送系統(tǒng)存在一定的控制延遲性和方向偏轉誤差。
2.2.2 剛性輸送系統(tǒng) 該系統(tǒng)往往筆直且短,用于經心尖路徑的器械,可以實現(xiàn)操控端和器械遠端1∶1的運動,避免傳統(tǒng)輸送系統(tǒng)的運動延遲以及偏轉誤差,術中往往在較短時間內即可掌握操作要領。
2018年美國經導管心血管介入治療大會(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TCT)上公布的COAPT研究[19]結果證實TEER技術可改善功能性MR患者的預后,該研究也引領TEER技術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TEER技術目前已成為心臟介入領域熱門的技術之一,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TEER已被2020年ACC/AHA的瓣膜 指南及2021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瓣膜指南列為外科手術高危的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MR患者的適應證(推薦等級Ⅱ,證據級別A)[11,20]。TEER技術正在快速發(fā)展及推廣中,雖然國內目前已有數款夾子正在臨床試驗中[17],但完成數量均較少,故本文僅對國際上TEER技術的新進展進行介紹。
Mi traClip G4系統(tǒng)由雅培公司在2019年推出。相對之前幾代產品,主要做了以下幾點更新:(1)增加了寬夾子型號。既往第一、二代MitraClip只有一種型號,寬4 mm、長17 mm[21]。第三代夾子增加了一種寬4 mm、長22 mm的夾子。而第四代夾子(G4系統(tǒng)),增加了寬6 mm、長17 mm和寬6 mm、長22 mm的夾子[22]。寬夾子的使用,能應付更寬MR的解剖,以期待降低MR的復發(fā)率及術中兩枚及以上夾子的使用率[23]。(2)增加了夾子左右夾臂分別捕獲瓣葉的功能(圖2)[23]。第三代及之前的MitraClip夾合器,左右夾臂只能同時進行夾合運動,G4系統(tǒng)則可以實現(xiàn)左右夾臂分別進行操控。對于MR寬度大,瓣葉相距遠的病例,瓣葉的分別捕獲可降低手術的難度[22]。(3)器械準備的簡化。既往夾子的器械準備、測試及解離步驟非常繁瑣,G4簡化了40%的步驟[24]。解離步驟已經向一鍵解離靠近。(4)心房測壓。輸送系統(tǒng)中細小的腔隙可以供術中動態(tài)監(jiān)測心房壓力[25]。
圖2 MitraClip G4 系統(tǒng)獨立夾合控制裝置(A)及夾合器(B)以及獨立夾合演示(C)
TCT2021年公布了G4最新的研究EXP AND G4的結果[25]。這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單臂注冊研究。共入選了529例患者,平均年齡77歲,原發(fā)性MR占36.7%,器械的置入率為97.2%,急性的手術成功率為97.4%,器械中位置入時間為34 min(定義為放置好輸送大鞘管到撤出輸送系統(tǒng),不包括房間隔穿刺及放置大鞘管的時間;G3研究為46 min)。平均每例患者置入1.46枚夾子。30 d隨訪時,95.9%患者MR≤2+,90.2%患者MR≤1+,平均壓差4.4 mmHg(1 mmHg=0.133 kPa),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30 d全因死亡率為1.5%,0.8%的患者因并發(fā)癥轉外科手術,1.1%的患者出現(xiàn)單邊脫落。該研究顯示,新一代的MitraClip提供更多的夾子選擇,手術時間更短,手術成功率較以往提高,其效果已經接近外科手術效果。
PASCAL在2年前也推出其第二個系統(tǒng)PAS CAL Ace。該系統(tǒng)的基本形態(tài)及工作原理同PASCAL,然而夾臂更窄、中央的隔離球更?。▓D3)[26]。由于PASCAL系統(tǒng)較寬,對瓣口面積影響相對較大,在既往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置入PASCAL系統(tǒng)后壓差較大而放棄手術,特別是需要置入第二個夾子的時候,這個問題尤為突出,因此需要一個小型號的夾子,PASCAL Ace應運而生。
圖3 PA SCAL(A)及PASCAL Ace(B)夾合器
關于PASCAL目前報道最大樣本的研究為德國注冊研究Ger man CLASP研究[27-28],為前瞻性多中心上市后觀察研究。共入選德國10家成熟瓣膜中心309例患者,平均年齡76.9歲,原發(fā)性MR占32.7%。73.5%的患者置入1枚夾子。手術操作時間(96±47)min,急性手術成功率為96.4%,與EXPAND G4接近[27]。這些成功置入器械患者,30 d隨訪時,器械成功率(定義為無死亡或卒中,平均梯度≤5 mmHg,無外科手術或再介入,無器械失效,MR≤2+)為81.9%,臨床成功率(定義為無死亡或卒中,無外科手術或再介入,無器械失效,MR≤2+)為86.9%。該研究顯示,PASCAL系統(tǒng)臨床效果滿意,單夾子使用比例較MitraClip更高,有利于手術簡化,但高跨瓣壓差比例略高可能是需要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在使用雙夾子時[29]。在PASCAL長期耐久性方面,CLASP研究[30]顯示了其優(yōu)異結果,2年超聲心動圖隨訪,78%的患者(84%的功能性MR,71%的退行性MR)MR≤1+,97%的患者(95%的功能性MR,100%的退行性MR)MR≤2+。
近年來TEER技術相關的臨床研究得到了廣泛關注,TEER已成為繼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之后最具影響力的介入治療新技術。并且,TEER技術的發(fā)展遠沒有到平臺期,仍有明顯局限性有待進一步探究解決。筆者嘗試將目前TEER的局限性和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總結和展望。
(1)引起瓣口狹窄:可見于置入多枚夾子或使用夾合壁較寬的夾子,如PASCAL系統(tǒng)[27-30]。(2)與外科手術相比適應證局限:比如患者合并多瓣膜病變,存在瓣膜狹窄、瓣葉嚴重鈣化等不利因素時,會顯著增加TEER難度,并降低其手術成功率[11,20]。同時,目前的TEER器械對患者二尖瓣的解剖有一定要求:對于瓣葉長度受限,交界區(qū)MR等治療存 在較大難度[11,20]。(3)TEER術后復發(fā),再次進行TEER干預存在困難,可能引起進一步狹窄。(4)大規(guī)模應用時間較短,遠期效果缺乏足夠證據[5,10]。(5)效果較外科修復手術局限:目前已有的TEER器械,僅能進行緣對緣修復,相比外科手術可同期進行瓣環(huán)成形,腱索修復,TEER器械存在局限性。
(1)向非A2P2(二尖瓣葉中央區(qū)位置)復雜病變推廣[31]:無論是EX PA ND研究[32]還是EXPA ND G4研究,均有納入非A2P2病變的復雜解剖患者,亞組分析顯示,其效果與經典的A2P2病變患者差別不大[33-34]。(2)向中低危人群擴展:隨著器械改進和技術成功率的不斷提高[6],TEER會由高危人群逐漸向低危人群拓展。與外科手術隨機對照的REPAIR MR研究正在對此進行探討。(3)應用于三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療:目前已有許多中心將TEER技術應用到三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療,并取得初步滿意的治療效果[35-36]。特別是PASCAL系統(tǒng),在三尖瓣反流研究中報道較多[15,37-40],且效果可能較其他夾子顯著。(4)研究TEER失效后的介入治療策略:例如經導管電切中間結合橋再行TMVR,TEER失敗后再TEER等[41]。(5)現(xiàn)有器械進一步迭代升級,全新器械的設計研發(fā):目前經股器械操作仍較復雜,經常需要置入多枚夾合裝置,增加操作步驟,延長手術時間,這些方面存在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