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佳
扎美戈寺地處云南省寧蒗縣永寧鄉(xiāng)皮匠村西北古爾山腳下,原名“土登德吉林”,簡稱扎美貢巴,與美麗的瀘沽湖相距約10余公里。該寺有一個扎倉、九個康村。扎倉設拉摖、翁則、格古、遷追、遷追貢巴、第巴等職,九個康村分別為納哈康村、阿塔康村、長蘇康村、哎才康村、加??荡濉⑨霞{康村、辦收康村、哎貢康村、甲布康村。教區(qū)輻射兩省七縣,涉及摩梭人、普米、藏、納西、漢等12個民族,是滇、川、藏三?。▍^(qū))摩梭人和普米族聚居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從歷史上看,早在宋末元初,藏傳佛教薩迦派和噶舉派就先后傳入永寧,對生活在這里的各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據說摩梭人最初信奉達巴教,這是驅鬼除邪、祭祀祈福的本土原始宗教。但永寧毗鄰藏區(qū),藏傳佛教的傳入使摩梭人的信仰形成了佛教與原始宗教長期共存的現象。扎美戈寺強巴殿里至今供奉著的格姆女神,就是摩梭人原始信仰的一種遺蹤。當然,在歷史的長河中,藏傳佛教更為嚴密的教義和更完整的宗教儀軌,完全契合了永寧地區(qū)人們的宗教信仰和精神需求,扎美寺建造歷史的興衰就反映了摩梭人、普米族對藏傳佛教矢志不渝的尊崇與篤信。
扎美戈寺始建于何朝何代說法并不一致,一般認為是由明代西藏噶瑪巴活佛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初建。傳說白教祖師噶瑪巴巡視西康,途經永寧,得知寺院所在地即摩梭語稱為“扎美戈”的音譯,恰巧是藏語“無敵”之意,便決定在此建寺。云南考古研究所在《寧蒗扎美戈寺強巴殿壁畫、原狀彩畫科技保護修復工程》一文中認為,扎美戈寺“正殿建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南、北偏殿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曾因火災被毀。明、清兩代在原址重建”。另外,《木里藏傳佛教》記載“扎美戈寺始建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原系噶舉派寺院”。《云南名勝古跡辭典》中也認為“永寧扎美戈喇嘛寺,始建于元代”。這些文獻支撐了扎美戈寺始建于元代的觀點。如此看來,該寺迄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
扎美戈寺最初屬噶舉派寺院,后改宗格魯派,歸屬于黃教寺院。關于該宗與佛寺擴建之事,一般認為是順治八年(1652 年),在木里第一代黃教大喇嘛降央桑布前往永寧時將扎美戈寺改宗為格魯派。而《寧蒗彝族自治縣志》則指出:“康熙十七年(1679 年),木里第二代大喇嘛桑登絨布(1656~1679 年)前往永寧,對永寧第十二任土知府阿庭錕(見附錄一)施以文武教化,使之也皈依黃教佛門?!辈ⅰ霸谟缹幫了景⑼ュK和木里大喇嘛桑登絨布的共同供施下,扎美戈寺才做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工程,建成正殿、偏殿、禪房等建筑,占地面積約 100 余畝?!辈贿^,《扎美戈寺簡介》認為,扎美戈寺的大規(guī)模擴建是在清雍正年間,“寺院全盛時期占地400余畝,由山門、正殿、護法殿、強巴殿、大白傘佛母殿、活佛拉章組成,四周僧舍環(huán)繞,形成一座大型藏式建筑群?!弊钆d盛時,這里駐有摩梭、普米族僧侶達700余人,人氣豐足,景象壯觀。但是,這樣一座宏偉的佛寺卻在歷史進程中遭受到天災人禍的損毀,尤其是在“十年動亂”期間,整個寺廟遭到毀滅性破壞,僅留存下了北偏殿——強巴殿(圖1)。
圖1:扎美戈寺強巴殿正立面(筆者攝)
強巴殿建于清康熙年間,建筑為土木結構。其樣式與麗江古城附近接受納西人改良的喇嘛廟不同,更近似于康區(qū)典型的藏傳佛教佛殿。建筑通高14米,面闊五間,15.6米,進深三間,13.7米,重檐歇山頂,正前面用吊腳樓形式出檐,共有36根柱子。殿內除保存有佛像、菩薩像等多尊泥塑雕像外,一至三樓均有精美的重彩壁畫,總面積達328平方米。另外,建筑整體梁架遍施彩畫,繪制精美,彩畫面積達180平方米;三樓有八大菩薩像(泥塑)和天棚四幅壇城畫,室內有一尊高十米的彌勒佛坐像。整體建筑宏偉,雕梁畫棟,四壁彩繪,十分壯麗。
不過,強巴殿作為“文革”后唯一保存下來的佛殿,并未得到很好的保護,曾被寺院、醫(yī)院作為宿舍長期使用,人為的煙塵使壁畫污染嚴重,許多畫面被塵埃和污漬覆蓋。由于疏于日常維護,也無科學有效的維修計劃,加之宗教活動頻繁,致使壁畫表面漫漶不清。有的壁畫局部還出現變形、斷裂與裂縫。特別是2012年6月24日的地震,使壁畫受損異常嚴重,殿外墻上布滿了裂痕,不少畫面嚴重脫落。據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報告說,大殿“屋頂局部塌陷,漏雨、墻體開裂……壁畫層起翹、空鼓嚴重,再加之風化雨淋,色彩變質明顯,整個畫面表面沉積嚴重?!庇绕涫嵌堑谋诋?,“畫面脫落嚴重,斑痕、膨脹病變隨處可見,風化現象十分嚴重”??梢哉f,如果不是地震帶來的損害使其需進行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工作,壁畫的修復還不會急于展開。
2012年,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編制上報了《永寧扎美戈喇嘛寺強巴殿壁畫彩畫搶救性修復工程勘察報告及修復方案》,并于2014年2月承擔了對壁畫的搶救性保護修復。他們首先從壁畫墻體、支撐層進行加固,然后采取空鼓灌漿、裂隙修補進行壁面的強化,再采用包覆清洗法進行機械清洗和化學清洗,然后又用硅酸酯加固劑予以加固,并采用富含純硅烷的有機硅封護劑封護。在完成以上工作后,最后對裂隙及脫落部分進行修復。其工程歷經十個月,于2014年12月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該修復工作嚴格遵循了文物保護中的“原狀保護”原則,整個壁畫只做了降色處理而未做新的補繪,故有“修舊如舊”的效果。在較好保護壁畫原貌的前提下,不僅有效控制和延緩了壁畫的損壞現象,也延伸了壁畫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梢哉f,筆者對壁畫的考察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壁畫修復后的清晰圖像為本文的分析和解讀提供了直接而可信的素材。
扎美戈寺雖然是云南西北面的一座藏傳佛教大寺,但文獻記載較少,尤其是對壁畫的記述幾乎為空白。這一方面是由于寧蒗地區(qū)遠離藏傳佛教中心地,各種記載難以涉及;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傾心于對遺跡較多且歷史更為悠久的衛(wèi)藏和康巴地區(qū)的名寺、大寺的壁畫研究,而疏于對扎美戈寺強巴殿壁畫的關注。
強巴殿由灰色瓦頂與夯土抹白石灰的院墻圍合,院門屋頂呈漢地建筑樣式,似小型灰瓦翹脊歇山頂。對開門扉以及門梁、門框上裝飾有吉祥圖案,色彩多用藍、紅、綠三色繪制,整個院門具有藏漢結合的特點。
推開院門,強巴殿矗立于眼前,大殿坐東朝西,入口設有進深較小的前廳或過廳,墻面上共繪有五鋪重彩壁畫,面積約 35 平方米。正廳大門南北兩側外墻上繪有四大天王,這是藏傳佛殿入口處最常見的布局。東墻北側為持劍的南方增長天王、持樂器的東方持國天王;南側為持塔的西方廣目天王、持傘的北方多聞天王。造像皆呈漢藏結合樣貌,造型為武士打扮,著華麗盔甲,身體壯碩,憨態(tài)可掬,嗔怒而不令人生畏 (圖2)。
圖2:廣目天王(局部),強巴殿過廳東墻北側 (筆者攝)
過廳東墻北側即持國天王的右側繪有由吉祥結(盤長)、妙蓮(蓮花)、寶傘、寶瓶、右旋海螺、金輪(法輪)、經幢(寶幢、勝利幢)、金魚所組成的“八吉祥徽案”(又稱藏八仙、藏八寶)(圖3)。西墻內壁繪有曼荼羅圖,其左右繪有黃財神、財流天母、黑財神、摩利支天。
圖3:八吉祥徽案,強巴殿過廳東墻北側(筆者攝)
強巴殿一層殿內正中央塑有一尊10.2米的強巴佛(彌勒)像,頭飾五佛冠,手持傳法印,為典型的藏式泥塑風格。東、南、西、北墻面上皆布滿壁畫,內容為“長壽三尊”的白度母、尊勝佛母、無量壽佛。畫面從墻裙繪制頂棚腳線,高約2.3米,長40余米,呈橫向展開,面積共約95平方米。
白度母位于整個北墻和西墻北側,共有360尊(圖4)。其中北墻中央的一尊主像尺幅較大,描繪精致細膩。其造像為一面二臂,面目端莊慈和,溫靜微笑,法相寂靜;頭戴花蔓冠,烏發(fā)挽髻,雙耳墜環(huán),上身袒露,膚色潔白,頸掛珠寶瓔珞,斜披珞腋,身著麗質天衣,玲瓏剔透(圖5);右手膝前手掌向外結施愿印以示救助,左手當胸以三寶印撫烏巴拉花,左手拇指與無名指牽住白蓮花枝對著心間,雙足金剛跏趺坐安住于蓮花月輪上。這尊白度母相好圓滿,優(yōu)美婀娜,高雅神圣,仿佛如墀尊公主或文成公主所化。在主像的四周皆為她的化身,尺幅較小,從上到下列為六排,橫向展開,呈現千佛齊聚之壯觀場面,以示天地四方無處不在。
圖4:白度母360尊,一樓北墻至西墻 (筆者攝)
圖5:白度母(主尊),一樓北墻中央 (筆者攝)
尊勝佛母位于整面南墻和西墻南側,與對面北墻的白度母在布局上相對稱。中央一尊主像尺幅較大(圖6),四周皆為她的化身,尺寸較小,共有360尊。其形象三面八臂,面上各具三眼,面容兼具寂靜、愉悅與兇忿相;身如秋月,皎白無瑕,貌如妙齡少女。右第一手持四色羯磨杵(十字金剛)于胸前;二手托蓮座,上為阿彌陀佛;三手持箭,四手施愿印置右腿前;左第一手忿怒拳印持絹索,二手上揚作施無畏印,三手執(zhí)弓,四手定印托甘露寶瓶。配著花蔓、天衣、寶冠、瓔珞等莊嚴飾物,安坐于蓮花月輪上。
圖6:尊勝佛母,一樓南墻至西墻(筆者攝)
無量壽佛(長壽佛)為菩薩裝束,畫面除了布滿整個東墻,還延伸至北墻和南墻東側,共計360尊。東墻中央的主像尺寸較大,施以重彩,頭戴天冠,發(fā)梳高髻,眉宇間有吉祥痣,耳戴大環(huán),頸掛項鏈,臂戴臂釧,上身袒露呈紅色,帔帛環(huán)繞,身佩瓔絡、項圈等莊嚴飾物;雙手施禪定印,即雙手上下疊放在屈盤的雙腿上,手中托一寶瓶,瓶口生有吉祥花朵;頭微低,表情靜雅肅穆、圣潔慈悲,體態(tài)似女性豐潤端莊,結跏跌坐于蓮座上。與白度母、尊勝佛母的360尊像都用重彩表現有所不同,無量壽佛只有中央主像為重彩繪制,四周尺寸較小的化身則都是在磚紅色墻地上用線條表現,呈現出紅底金線的畫面效果(圖7)。
圖7:無量壽佛,一樓東墻 (筆者攝)
二樓墻面繪有釋迦牟尼十五神變、宗喀巴說法、密宗三怙主等壁畫,面積共約 133 平方米。
北、東、南三面墻上各繪有三鋪《釋迦牟尼十五神變圖》(圖8),每鋪五幅,共15幅。幅與幅之間無框線分隔,而是每幅皆以主尊釋迦牟尼坐像(共15尊)為中心構圖形成獨立畫面,但畫面的左右或橫向可相互貫通。壁畫從墻裙繪制天棚腳線,高近三米,每幅寬兩米有余。
圖8:釋迦牟尼十五神變圖(之一),二樓東墻左起第一幅(筆者攝)
《釋迦牟尼十五神變圖》“是記述釋尊自臘月初一至十五每天應各國國王或大德人物之請與外道六師進行斗法的過程。此題材在明清時期流行,在藏區(qū)寺院的壁畫、唐卡中多有描繪。”在強巴殿的每一幅神變圖中,畫面皆為中心式構圖,釋尊位于中央,體量宏大,造型皆螺發(fā)高髻,低眉垂目,尖鼻,大耳,眉間白毫晶瑩如雪,肌膚細膩呈紫磨金色,身著紅色袈裟,有的右肩袒露,有的衣遮右肩,左手施禪定印或托缽盂,右手施觸地印,在頭光和背光的襯托下,結跏趺坐于雙獅捧抬的仰蓮座上。佛陀前設供臺或供桌,上面有吉祥物以及仙桃、銀錠、錢袋等貢品。釋尊周邊有上師、菩薩、度母、尊者、羅漢、護法;有脅侍菩薩、脅侍弟子、立僧、坐僧、行腳僧;有國王、禮佛者、供奉仙女、供養(yǎng)人等。其位置和形體尺寸依身份大小不同進行主次布局,大多以側身、半側身圍合拱衛(wèi)或簇擁著主尊,雙手合十或叩拜,表情恭敬,靜心聽法。在佛陀頭光后上方,有舉旌旗、華蓋、仙樹的侍從和吹拉彈唱的天女、伎樂;有騰云駕霧的各路仙人,以及將身體平展、一手前伸、一手后擺,猶如遨游于天際的“飛僧”,呈一片吉祥平和之象。在一些壁畫的最下方,畫有在釋尊神變面前呈驚奇之狀的外道六師,以及在金剛手菩薩和忿怒明王驅趕下狼狽逃竄的外道徒眾。
在西墻南側,繪有釋尊、保護神、護法神等形象。畫面采用佛教壁畫中常見的“三段式”構圖,佛陀及天庭在最上方,中間有“密宗三怙主”(也稱“三族姓尊”),下方有“馬頭觀音”及眾羅剎行刑的陰曹地府。
在藏傳佛教中,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與金剛手菩薩并稱為“三怙主”。怙主之意為保護神,是藏傳佛教中對保護神或護法神的一種稱謂,代表大悲、大智、大力。一般而言,觀音?,F兩種相狀,即寂靜像和忿怒像。本壁畫中的四臂觀音為寂靜像,一頭四臂,身色潔白如月,黑發(fā)結頂髻,頭戴花蔓寶冠,以阿彌陀佛為頂嚴;著大環(huán)耳飾、項飾、胸飾、手鐲、腳釧等珠寶八飾,面相豐滿,柳葉細眉微微彎曲,雙目微閉,自然下視,小口緊閉,表情呈慈悲像。主臂兩手于胸前結合掌印,捧摩尼寶珠;另外兩手其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拈八瓣白蓮花;觀音身著天衣,全身用花蔓裝飾,左肩穿戴有動物的皮毛(母鹿的皮毛),結跏趺坐于蓮花月輪上。其面貌寂靜含笑,仿佛以菩薩慧眼凝視眾生(圖9)。文殊菩薩化相眾多,有文靜慈祥化相,有忿怒兇暴化相,本尊為文靜慈祥化身中最為常見的黃文殊。其相狀為一面二臂黃色身,右手持智慧火焰劍,左邊蓮花上放置殊勝的般若經函,左手在胸前持花莖或雙手結說法印,雙足結跏趺坐于蓮花月輪之上,法相殊勝莊嚴。由于地震,文殊菩薩像只留下了左側身位部分。
圖9:四臂觀世音菩薩,二樓西墻東側 (筆者攝)
在四臂觀音、文殊菩薩下方為大勢至菩薩忿怒化現的金剛手菩薩,其一面二臂三目,右手高舉金剛杵,表示降伏一切妖魔鬼怪,左手于胸前結怒斥印,表示威懾一切毒龍、惡龍。其面如羅剎般猙獰恐怖,頭戴五骷髏冠,赤發(fā)怒沖,上身著藍錦衣,下穿虎皮裙,三目圓睜,身如烈火。其造像矮胖粗壯,腹大且下垂,右腿屈,左腿伸,威立于般若熾焰中的七彩蓮花月輪之上(圖10)。
圖10:金剛手菩薩,二樓西墻東側 (筆者攝)
在金剛手菩薩旁邊是六道中畜牲道的護法明王馬頭觀音 (也稱馬頭明王、馬頭金剛),頭戴五骷髏冠,頂有綠馬首,項掛五十人首發(fā),身披人皮、象皮,下著虎皮裙,以蛇飾、骨飾為莊嚴,雙目圓睜,怒發(fā)豎立,雙足右屈左伸,以弓馬步姿,腳踩男女二魔,以蓮花口輪為座,威立于大般若烈焰之中。在馬頭觀音右邊,一羅剎正在用天平稱量眾生,依據所作所為進行善惡德行的審判,其中有的被打入地府遭受酷刑懲罰。在其左邊,一羅剎正在將眾多犯戒者施以“下油鍋”的刑法。在油鍋后有一根通往天庭的桿子,地獄中的生靈一一向上攀爬。
藏傳佛教壁畫中除了表現各類佛、菩薩、羅漢、護法神等形象外,還繪制很多上師像,他們持有各類手印和持物,身著藏式袈裟,頭戴藏式僧帽,擁有藏式面孔。在西墻北側的壁面上繪有多尊上師像,中央主尊為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年),尺寸體量較大,頭戴具有格魯派特征的黃色尖頂帽,著僧服,右手結說法印并持一支蓮花,左手持經典,端坐于法座(圖11)。其周邊圍合著六尊尺寸較小的上師像,他們皆頭戴黃色尖頂帽,身披袈裟,結跏趺坐,右手施法印或拈蓮花,左手持佛經,神態(tài)莊重,均以四分之三側面坐姿,朝向中心主尊。在畫面的最下方,從右至左繪有多杰雄登、大威德怖畏金剛、財寶天王等護法神。
圖11:達賴七世格桑嘉措,二樓西墻西北側 (筆者攝)
主殿三樓平棋藻井由木板圍合,在南、北、西三面的板壁上,用重彩繪制了108尊尺寸、造型相同且排列有序的宗喀巴上師像。藏傳佛教認為,佛陀雖然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在佛教中具有最高的地位,但是人們沒有緣分見到佛,也不可能傾聽佛陀的傳法,而佛陀涅槃后,佛法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傳布下來,如果沒有上師,佛法無從流傳,故而上師是殊勝的。對于藏傳佛教信徒而言,上師即是佛。藏傳佛教中各教派都有上師法,且各有各的傳承。格魯派弟子在修上師法時供奉和觀想的即是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尊稱其為“第二佛陀”(圖 12)。
圖12: 宗喀巴像,三樓天花平棋藻井圍合木構板壁 (筆者攝)
強巴殿壁畫中的宗喀巴化現為年輕比丘相,頭戴黃色尖頂帽(又稱黃色桃形帽或通人冠),外罩袈裟,內穿交領僧衣,結跏跌坐,雙手當胸結說法印,手上各拈一根鄔波羅蓮花花莖,花莖沿手臂而上,花開齊于耳際,金色的蓮花盛開在左右肩頭。右肩花朵上供智慧劍,劍上裝飾有升騰的火焰,左肩花朵上供般若經。因藏傳佛教尊奉宗喀巴大師為文殊菩薩的化身,故與文殊菩薩造像一樣,經書與寶劍亦成為宗喀巴上師像身份的標志。該像是格魯派上師像和活佛的典型造像,形象逼真,面目親和,神態(tài)自如,展現出上師的宏大胸懷和深邃智慧。
在強巴殿的平棋藻井頂部中央位置,繪有四鋪壇城畫,分別為大威德金剛曼荼羅、密集金剛曼荼羅、文殊菩薩曼荼羅和無量壽佛曼荼羅。這是藏傳佛教寺院常畫的題材。通過繪制曼荼羅,以表現本尊的智慧和眷屬菩薩的道果功德,顯示了一種佛教的宇宙真理。
扎美戈寺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三次火災,而且多是因兵鏖而毀。故而關于扎美戈寺的壁畫繪制年代,大多數文獻中只是籠統(tǒng)地說是繪制于清代,并無細致明確的考據。相比之下,楊中林的研究較為明確,認為 “光緒六年(1880 年)前后,扎美戈寺在永寧阿氏土司家族、達坡總管家族以及當地僧俗群眾的積極支持下,由達坡大喇嘛主持重建而成,寺院建有包括正殿措欽大殿、偏殿強巴殿以及環(huán)繞周圍的眾多禪房等建筑,”并推論“重建后的扎美寺的壁畫繪置裝飾工作,則是由來自鄉(xiāng)城的藏人完成?!睆膹姲偷畋诋嫷男问斤L格看,其呈現出造像法度精嚴,線條工整流暢,色調活潑鮮亮,變化豐富的特點?!罢w上承繼自 19 世紀康區(qū)以普布澤仁為代表的勉薩畫派的畫風,并在此基礎上又保留有衛(wèi)藏勉唐畫派的一些特征?!?/p>
我們知道,藏傳佛教壁畫之所以能歷經千百年而傳承有序,是由于有一整套廣為傳布的《繪畫量度經》《造像量度經》《畫相》和《佛說造像量度經疏》(合稱為“三經一疏”)。這些量度經對佛教藝術意義重大,是造像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制。《佛像量度經序》中記:“從來修佛國者,六度為先,成佛因者,造像第一。昔如來往事,金相流輝,原有量度。……從頂至足,分寸節(jié)度,皆有法則,縱橫大小,毫厘不差?!辈⑶艺J為“量度不準之像,則正神不寓焉。”藏傳佛教壁畫畫工也認為,佛像造型必須嚴格按照比例繪制,否則不僅會失去美感,也是對佛的褻瀆與不敬。因而度量不僅是繪制佛像必須遵循的法則,也是審美的基本要求。由于有這樣不斷得以總結并完善的法則,使歷史上藏傳佛教造像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且通過大量優(yōu)秀壁畫和唐卡作品的傳續(xù),不斷地為后人提供繪制壁畫的譜系和范本。
扎美戈寺的壁畫造型圓潤、厚重,各種不同身份的形象都遵循著儀軌標準。據《造像量度經解》載:“佛、菩薩身高為十拃,羅漢、天王、佛母等像九拃,明王、金剛像八拃,吉祥王菩薩(護法神)為六拃?!狈鹜釉煜駱藴首罡撸?guī)定也最具體,其“即以自搩十搩,以自指百二十指之分也?!鼻疑硐癖壤叨葹椤皺M豎相稱”,并對諸如面部長度、嘴、鼻、雙目、耳、頭、肩臂、手、胸、腹、腿、腳等比例關系予以嚴格的細化規(guī)定。例如對“肉髻”的繪制就有“佛頭顛頂上有肉塊,高起如髻,形似積粟覆甌,高四指”的規(guī)定;對“面部五官”的繪制也有“上唇長二指,寬有其半矣。中顯頻婆形,邊角各一指??陂L度四指,賢者須要知。牙齒數四十,堅密白凈齊。下唇長六足,寬深亦如是。人中凹槽闊,三分指之一”的要求等。強巴殿《釋迦牟尼佛十五神變圖》中的15尊佛陀坐式造像,其比例、面部五官及四肢的描繪,皆呈現出《佛說造像度量經》中“如來身量,縱廣相稱,如尼拘落陀樹”“眉如初月芽”等原則。其形象為出家比丘像,身著袈裟,偏袒右肩,頂有肉髻,結跏趺坐。造像形態(tài)準確,概括凝練,具有人神交融的“福德之相貌”。“有神氣之力,以能引彼眾生之愛敬心”的寬厚仁慈、安詳文雅的可親之態(tài),具有一種能理解世間萬物的人性魅力(圖13)。
圖13:釋迦牟尼十五神變圖(局部) (筆者攝)
菩薩的果位僅次于佛陀,但“彼像造法,南面正坐,與佛像無異。”故“其制身縱廣,約等十搩(即十拃),每搩十二指,共為百二十指?!逼漕^部造型要求以十六歲左右男相為佳?!鞍l(fā)攢高八指,頂尖寶嚴二指,面形似鳥卵,具喜悅慈愛之容?!睆姲偷钪械奈氖馄兴_身上佩戴寶冠、耳環(huán)、項鏈、手鐲、臂鐲、足圈等飾物,各種珍寶莊嚴其身,面容睿智,像十六歲的孩童,雙足全跏趺坐于蓮花月輪上。其繪制皆以《繪畫量度經》為準則,與康區(qū)的文殊菩薩風格一致。
天母、佛母、度母因功德修行略次于佛、菩薩,故量度也略低一層面。其“縱廣相等各九搩,每搩十二指,合滿百有八指。”造型則以十六歲童女為模特,面部要求以卵形為準,眼睛長三指,寬半指,似“伏波羅華辨形”。頭發(fā)高六指,向后傾。在臂梢、脛梢、指尖、腰部均比男相略細,“成窈窕之相”。強巴殿一層的“長壽三尊”體現出了這種造像標準,如白度母呈女身,面似十六歲童女,俊秀圓滿,身材溜肩蜂腰,高乳豐臀,發(fā)束高髻,頭戴寶冠,耳飾大環(huán),慈眉善目,寧靜端莊。上身袒胸露腹,下身著長裙。其身軀呈S型,儀態(tài)萬方,在頭光與身光的襯托下,極富青春活力,表情欲言又止,含蓄內斂。尊勝佛母、無量壽佛(圖14)與白度母一樣,造型寫實,形態(tài)生動,線條精細,設色明麗,呈“堅實不傾”“精氣足”之態(tài),可謂胎藏界的標準像。
圖14:無量壽佛(主尊),一樓東墻中央 (筆者攝)
金剛、明王、護法神造像是藏密佛教壁畫中最生動的部分,其忿怒神態(tài)具有滅絕世間陰毒、護佑佛道之威懾力量。此類形象分為二種:一為忿明王;一為現惡相之護法神。其身量均“通作八搩度,豎橫平等九十六指也”。強巴殿壁畫中的金剛手、大威德怖畏金剛、財寶天王等護法神也完全是按照《造像量度經》來繪制的?!懊嫘文蟹脚畧A,三目大睜,紅且圓,顰蹙兩眉,頭發(fā)豎立,高一搩,上安頂嚴部主佛,高四指。發(fā)眉髭鬍皆赤黃色,熾然作火焰之狀。張口呲牙,而卷舌。五髑髏為冠,冠高六指,橫四指。瓔珞莊嚴天衣同菩薩像,而虎皮為裙,蛇為絡腋。背靠作烈火焰?!?/p>
金剛手的造像為一面三臂三目,身黑藍色,頭戴五股骷髏冠,發(fā)赤上揚,須眉如火,獠牙露齒卷舌,三紅目圓睜,十分怖畏;右手施期勉印,持金剛杵,左手忿怒拳印,持金剛鉤繩當胸,以骨飾與蛇飾為莊嚴,藍緞與虎皮為裙,雙足右屈左伸,威立在蓮花日輪座上,于般若烈焰中安住。身后是火焰背光,是典型的護法神造像,體現出藏密壁畫的量度儀軌和造型特質。
相比“如來滿月面,菩薩雞子面”“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以及上師、護法神等規(guī)定性強或程式化高的形象來說,居士、僧人、供養(yǎng)菩薩、供養(yǎng)人以及天女、伎樂、禮佛者的造型則相對自由。在二樓《釋迦牟尼佛傳法圖》中,羅漢、高僧、脅侍菩薩、脅侍弟子、立僧、坐僧、行腳僧、禮佛者、供養(yǎng)人、供奉仙女等,皆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形象,展現為活潑生動的樣態(tài)(圖15,圖16,圖17)。
圖15:菩薩、羅漢、國王、供養(yǎng)菩薩、禮佛者 (筆者攝)
圖16:羅漢(筆者攝)
圖17:持貢品者 (筆者攝)
同時,對大象、獅、鳥等動物和各種裝飾紋樣的表現也十分生動,這些形象不受一定規(guī)制的嚴格限定,能體現出畫師自由靈動的表現能力(圖18)。
圖18:獅子、孔雀 (筆者攝)
而對于外道六師的表現,強巴殿壁畫的造型多“膚色黝黑,濃眉深目,尖鼻猴腮,滿臉髯胡。上身赤裸,體格干癟,全身長滿濃密體毛”,完全是一副丑陋的樣子,反映了佛教鮮明的善惡觀和畫師的普遍意識。
在藏傳佛教壁畫的用色方面,由于神衹和人物的神性不同,也有對各神身體著色進行明確規(guī)定的儀軌。如“在佛類中,釋迦佛身色紅肉色,毗盧遮那身為純白色,阿閦佛身為暗青色,阿彌陀佛身為深紅色,寶生佛身為金色,不空佛身為深綠色;三十五佛中,身色每每不同。又如:文殊、彌勒、觀音、普賢、大勢至、虛空藏、地藏、除蓋障八大菩薩,其身色以次為杏黃、杏黃、白、紅、綠、藍、黃、白不同色。”強巴殿壁畫中的佛、菩薩、度母、金剛等用色也遵循著不同神祇和人物的基本要求。色彩的配置以紅、黃、藍三原色為主,并間配白、綠等色。尤其是藍色、紅色至今飽和度不減,成色艷麗,對比強烈,呈現出獨特的色彩風貌。在制作工藝方面,壁畫“墻體為藏式夯土墻,地仗層是用一種當地藏語叫‘莎更’的白色土拌以動物膠作成,較為堅固和平整”。所用顏料多為本地所產的礦物、植物顏料。如用朱砂配成紅色,用硫磺和砒霜配成黃色,用植物配成綠色和藍色,用一種叫做“嘎日”的白色礦物制成白色等,使得這些壁畫歷經百年其鮮艷程度不減。整體而言,該壁畫造型生動,線條精細,設色明麗,描繪精致細膩,體現出嫻熟高超的繪畫水平。
作為一棟建筑技藝獨特、壁畫繪制精致、梁柱構件精美且保存較為完好的建筑單體,強巴殿具有顯著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壁畫作為古人留存下來的一種圖像,其本身如同一出有情節(jié)、有動作、有表情的劇目,要理解和讀懂它,就必須弄明白其背后潛藏的腳本和臺詞,這無疑需要更加深入、細化的研究。1993年11月以該殿為中心,扎美戈寺被列為云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本來,寧蒗縣政府和扎美戈寺管理委員會準備繼續(xù)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2012年的地震讓強巴殿受損嚴重,申報計劃被擱淺。不過,強巴殿壁畫作為云南省為數不多、遺存中面積較大且保護較為完好的藏傳佛教寺院繪畫藝術,為研究古代摩梭人、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的藝術創(chuàng)造,及藏傳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歷史圖像和研究素材。
注釋:
① 見2017年扎美戈寺現場考察中的《扎美戈寺簡介》。
② 摩梭人是一個至今未經中央政府以公告的方式宣告民族族別身份的未識別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西北部,四川、云南交界處風光秀麗的麗江市瀘沽湖畔,人口約五萬,有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文字。
③ 亦稱“打巴教”,納西族信奉的原始宗教之一,東巴教的一個支派。因其巫師,納西語稱“達巴”(打巴),故名。主要流行于以今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為中心的東部納西族地區(qū)。念誦的經文全為口頭流傳,無文字經書。見《民族辭典》編輯委員會:《民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402頁。
④ “強巴”在藏語中是“彌勒”的意思,強巴佛即漢傳佛教的未來佛彌勒佛。
⑤ 摩梭人把瀘沽湖邊上海拔3770米的最高山峰稱為格姆山神,并將其看作是女性的化身,頂禮膜拜。王明生:《云南寺廟塔窟》,昆明: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第155頁。
⑥ 噶瑪巴活佛,藏傳佛教史上歷史最悠久、轉世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統(tǒng)。為噶瑪噶舉派的最高活佛,地位僅次于班禪、達賴。任繼愈:《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17頁。
⑦ 參見王明生:《云南寺廟塔窟》,昆明: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第154頁。
⑧ 云南考古:《寧蒗扎美戈寺強巴殿壁畫、原狀彩畫科技保護修復工程》,2014年,http://www.ynkgs.cn/
⑨ 轉引楊忠林:《麗江永寧扎美寺強巴殿壁畫藝術研究》,云南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21年,第19頁。
⑩ 同注⑨,第19頁。
? 永寧扎美戈寺在宗教方面作為木里黃教的屬寺,歸屬木里大寺管轄,而木里黃教又與衛(wèi)藏和康區(qū)聯(lián)系密切,這也就間接促成了永寧扎美戈寺與衛(wèi)藏和康區(qū)的聯(lián)系,從而融入進藏區(qū)的文化圈范圍。詳見注⑨,第6頁。
? 詳見注⑨,第20頁。
? 同注①。
? 同注①。
? 同注⑧。
? 同注⑧。
? 藏傳佛教大殿一般都設有前廳(或過廳),進深較大,空間也較寬闊,左右兩側或單側設有樓梯間,壁面多繪制四大天王、六道輪回圖、曼荼羅圖等壁畫。
? 同注⑨,第24頁。
? 又稱財源母,其形象為一頭二臂,右手置膝上,左手平端寶瓶,結跏趺坐于蓮臺上。任繼愈:《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42頁。
? 摩利支天:又稱摩利支菩薩,意譯“威光天女”。有大神通,擅隱身,能為人消除障難。任繼愈:《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25頁。
? 藏傳佛教中將長壽佛、白度母及尊勝佛母等三尊合稱為:“長壽三尊”,象征著福壽吉祥。任繼愈:《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6頁。
? 參見注⑨,第8頁。
? 無量壽佛是密教五佛中之西方尊,于胎藏界曰無量壽,于金剛界曰阿彌陀。該無量壽佛造像著菩薩裝,具文靜的女性特征。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第2177頁。
? 這里是把北、東、南每一面墻上的五幅《釋迦牟尼佛傳法圖》看作是一鋪,一共三鋪,共15幅。
? 同注⑨,第35頁。
? 同注⑨,第56頁。
? 格桑嘉措(1708~1757年),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領袖達賴七世。此主尊也被認為是宗咯巴像,旁邊圍合著八位弟子。見注⑨,第33頁。
? 同注⑨,第40頁。
? 王明生:《云南寺廟塔窟》,昆明: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第153頁。
? 同注⑨,第23頁。
? 同注⑨,第23頁。
? 《中華大藏經·續(xù)編》編委會:《中華大藏經·續(xù)編6》,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588頁。
? 同注?,第591頁。
? 楊輝麟:《西藏繪畫藝術》,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頁。
? 同注?,第595頁。
? 同注?,第595頁。
? 同注?,第597頁。
? 凡建秋: 《唐卡藝術解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58頁。
? 同注?,第591頁。
? 同注?,第607頁。
? 同注?,第607頁。
? 同注?,第611頁。
? 同注?,第612頁。
? 同注?,第612頁。
? 同注?,第613頁。
? 同注?,第593頁。
? 同注?,第594頁。
? 同注⑨,第55頁。
? 西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西藏寺院壁畫的制作步驟與方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0頁。
? 同注⑧。
[51]《受地震危害—云南永寧扎美寺亟待搶救和保護》,《中國民族報》,2012年07月17日11:38;又蕭霽虹、王碧陶:《云南永寧扎美寺地震遭重創(chuàng)—受損佛寺亟待搶救保護》,《中國民族報》,2012年07月18日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