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艷
【文本解讀】
《離騷(節(jié)選)》中,詩人自敘其身世、遭遇,表達了對高潔人格的堅守和對高遠理想的追求,并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溫習(xí)《屈原列傳》,回顧屈原的政治生涯,理解司馬遷心中屈原的高貴形象;品讀《離騷》,把握詩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義,體味詩人的情志。誦讀時,要注意詩中繁復(fù)的意象、回旋復(fù)沓的表達、獨特的節(jié)奏韻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蕩的情感。
【素養(yǎng)目標】
1.掌握有關(guān)屈原和楚辭的文學(xué)常識;
2.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人格節(jié)操和時間生命意識;
3.理解比喻、象征等表現(xiàn)手法以及與作者理想、人格的關(guān)系。
【教學(xué)重難點】
1.疏通文意并熟記詩中常用的文言詞語;
2.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人格節(jié)操;
3.重點鑒賞比興、比喻、象征等表現(xiàn)手法;
4.難點是理解屈原的時間生命意識和《離騷》中的浪漫主義風(fēng)格。
【教學(xué)方法】
誦讀法、媒體展示、合作探究法。
【教學(xué)過程】
情境導(dǎo)入:現(xiàn)在人們在談?wù)摴糯娙藭r,大凡都從李白、杜甫談起,而屈原基本上被人遺忘了,但在百姓生活歷史上,留下更高地位的恰恰是屈原,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過端陽,吃粽子,劃龍舟,但很少有老百姓在這天想到屈原。
屈原離我們太遙遠了!這個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詩人在現(xiàn)在這個前“元宇宙”時代,其人其詩似乎真的成了無意義的古董,這是真的么?
學(xué)生活動一:溫習(xí)《屈原列傳》,回顧屈原生平事跡
1.學(xué)生介紹屈原(制作PPT)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戰(zhàn)國末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蘭的天文學(xué)家哥白尼,法國的文學(xué)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運動領(lǐng)袖何塞·馬蒂)之一,是我國有記載的第一位文人詩人,第一位知識分子,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詩學(xué)傳統(tǒng)。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三閭大夫(戰(zhàn)國時楚國特設(shè)的官職,是主持宗廟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閑差事。屈原貶后任此職)。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有九年之久。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抑,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人們用吃粽子、賽龍舟的方式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他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包括兩個內(nèi)涵——圣君賢相的政治和以民為本的思想。他的代表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
【教師強調(diào)關(guān)于“姓氏”的文化常識】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qū)別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統(tǒng),起源于母系社會,稱為族姓,是為了區(qū)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而發(fā)明的相應(yīng)識別標志?!笆稀笔枪糯F族標志與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從夏朝中期開始“氏”成為“姓”的支系,表示功勛和地位。屈原,是“羋”姓,“屈”氏;楚懷王熊槐,羋姓,熊氏,名槐:所以《屈原列傳》中說“屈平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學(xué)生介紹“楚辭”和《楚辭》(制作PPT)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痹趹?zhàn)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xiàn)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成為一代文學(xué)樣式。把《詩經(jīng)》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楚辭體”或“騷體”),標志著我國文學(xué)史上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文學(xué)總集,西漢劉向輯,收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xiàn),打破了自《詩經(jīng)》以后詩壇兩三個世紀的沉寂。
3.學(xué)生介紹《離騷》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我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離”,通“罹”,遭遇;“騷”,憂愁。“離騷”,即“遭遇憂愁”的意思?!峨x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2490字,是屈原的思想結(jié)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
【教師補充關(guān)于浪漫主義和“風(fēng)騷”的文學(xué)常識】《楚辭》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xué)源頭,《詩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源頭。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chuàng)作方法之一,與現(xiàn)實主義同為文學(xué)藝術(shù)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chuàng)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xiàn)實上側(cè)重從主觀內(nèi)心世界出發(fā),抒發(fā)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对娊?jīng)》中的《國風(fēng)》與《楚辭》中的《離騷》并稱為“風(fēng)騷”,對后世詩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4.學(xué)生齊背《屈原列傳》中關(guān)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緣由,教師解說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jù)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fā)憤以抒情”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
學(xué)生活動二:誦讀詩歌
1.讀準字音
陬(zōu) 庚寅(gēng yín) 揆(kuí)
肇(zhào) 錫(cì) 扈(hù) 紉(rèn)
搴(qiān) 鞿(jī) 誶(suì)
纕(xiāng) 忳(tún) 侘傺(chà chì)
溘(kè) 攘詬(rǎng gòu) 芰(jì)
2.把握節(jié)奏
《楚辭》以六、七言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語“兮”字。誦讀時要有節(jié)奏,一般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讀時語音延長,不僅可以強化抒情、詠嘆色彩,而且能夠充分體現(xiàn)楚辭體情感濃郁的特點。
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 朝誶/而/夕替
學(xué)生活動三:鑒賞第一節(jié)
1.解釋詞語,概括段意
帝高陽之苗裔(后代)兮,朕(我)皇考(對亡父的尊稱)曰伯庸。攝提貞(正,當(dāng))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降生)?;视[(觀察)揆(思量)余初度(初生的時節(jié))兮,肇(始)錫(同“賜”,賜給)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概括段意:敘述家世出身,生辰名字
2.【合作探究一】開篇詩人為什么要表白自己身份高貴?為什么要寫自己降生的不平凡?為什么要詳寫名字的由來以及名字的寓意?這樣自敘身世有什么作用?
詩人強調(diào)自己身份高貴,與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zé)任,同時也為他至死不能離開楚國埋下伏筆。而降生時的不平凡仿佛是上蒼賦予他的不平凡的使命,是楚祖先賦予自己的神圣使命,所以屈原自然而然地把楚國的國運當(dāng)作是自己的命運,與國同命,任石自沉?!罢齽t”,公正而有法則;“靈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這里指稟賦良善,公平均一。這是親人對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條??傊@起始的一段,為詩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愛和憂國、憂民、憂人生定下了感情基調(diào)。
學(xué)生活動四:鑒賞第二節(jié)
1.解釋詞語,概括段意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再,加上)之以修(美好的)能(才能)。扈(披,楚地方言)江離與辟(同“僻”,幽僻)芷兮,紉(聯(lián)綴)秋蘭以為佩(佩戴在身上的飾物)。汩(水流迅疾的樣子,這里形容時光流逝得快)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待)。朝搴(拔取,楚地方言)阰(大山,楚地方言)之木蘭兮,夕攬(采)洲(水中陸地)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久留)兮,春與秋其代序(遞相更替)。惟(思)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指年老)。不撫(循,握持)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法度)?乘騏驥(駿馬,比喻賢智之臣)以馳騁兮,來吾道(同“導(dǎo)”,引導(dǎo))夫先路!
概括段意:詩人積極自修、鍛煉品質(zhì)、培養(yǎng)才能以及他憂國憂民的思想。
2.【合作探究二】
第一、二節(jié)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
塑造了一位出身高貴、品行高潔、才華出眾、抱負遠大、敢為天下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詩人首先交代了自己高貴的出身、吉祥的誕辰和美好的名字等上天與先人賜予的“內(nèi)美”,進而描述了自己“扈江離與辟芷”“紉秋蘭”“搴木蘭”“攬宿莽”等對“外美”的修飾,寫出自己的品格修養(yǎng)和才能的卓爾不群。而“恐年歲之不吾與”“恐美人之遲暮”“來吾道夫先路”等抒情性詩句則表明了詩人迫不及待的報國之心與敢為天下先的情懷。
3.【重點掌握】比喻、象征手法
(1)《離騷》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系統(tǒng)
《離騷》中常用“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shù)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可抒難抒之情。比如“顛狂柳絮隨風(fēng)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痛苦和愁悶。
在《離騷》中這樣的移情于物,這樣的比喻,比比皆是。比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這種香草,取其芬芳;“辟芷”,幽僻處的香草,取其淡泊;“秋蘭”,秋天盛開的蘭花,取其高潔;還有“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木蘭”,香樹,去皮而不死,取其頑強;“宿莽”,經(jīng)冬不凋的草,取其堅守。詩人借這些植物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懷。
(2)學(xué)生試著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①“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用香草比喻內(nèi)在的美好品德。②“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③“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④“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用騏驥馳騁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勇做革新強國的先驅(qū)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
(3)這些香草美人的句子對塑造詩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遠的意境。屈原對香草的喜愛,其實就是表明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詩人佩帶它們,象征他的品德高尚。這對塑造詩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王逸《離騷經(jīng)序》指出: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fēng)云霓,以為小人。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也表明“其質(zhì)潔,故其稱物芳”。
【難點探討】用比興手法傳達時間生命意識
(1)試說說第二節(jié)詩的比興手法的運用,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品德。
“惟草木之零落兮”,先言草木零落,來感慨“美人遲暮”,是起興?!翱置廊酥t暮”,這里美人可以說是自己,屈原以草木零落起興,比喻美人遲暮。感嘆歲月無情,來日無多,希望能把握住短暫的人生,做一番事業(yè)。
這里美人也可以說是指代楚王,這里直接說的是擔(dān)心楚王衰老不堪大任;其實更想指出擔(dān)憂的是楚王不思變革,不圖進取,茍且偷安,昏聵誤國。這反映了屈原面對楚王昏庸、國家頹勢而自己卻不能及時地有所作為而焦慮不已的心情,體現(xiàn)了屈原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說說詩人“恐”的內(nèi)容是什么,這種“恐”反映了屈原怎樣的心理。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擔(dān)心光陰似水,時不我待,不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不能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獻給國家,以完成振興楚國的大任。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這些詩句都表達了時間的永恒流逝,而個體生命極其短暫,那如何從二者強烈的對比中尋求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呢?怎樣讓有限的生命留存在永恒的時間長河中呢?翻開中國文學(xué)史,時間生命意識可以說是文學(xué)中綿延不絕、最富魅力的主題之一。屈原在《離騷》中把自己的理想與生命情感傾注在時間中,時間的恒久無限與人類生命的短暫易逝構(gòu)成強烈的對比,感傷、畏懼的情感打動了其后無數(shù)文人的心。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屈原他一方面擔(dān)心自己個體的生命價值不能實現(xiàn),另一方面“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因為被懷王疏遠,遭到放逐,于是他更擔(dān)心無法完成強楚的使命,所以面對楚都城的陷落,他失去了個體生存的終極意義。無論是時間還是生命在楚都城陷落的那一刻都已經(jīng)變得虛無。見棄被疏,去國懷鄉(xiāng);歲月流逝,恐名不立;與國同命,自沉汨羅。說他是愚忠也無妨,他忠的是自己堅定的信念和楚宗室;說他是殉國也無妨,因為楚國是他生命所有意義之所在;說他是殉道也無妨,他殉的是蘇世獨立、矢志不渝的精神。反正屈原是投江了,用死結(jié)束了他對時間的恐懼與感傷,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永遠鐫刻在了無限的歷史長河中。
學(xué)生活動五:鑒賞第三節(jié)
1.解釋詞語,概括段意
長太息(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愛慕、崇尚)修姱(修潔而美好)以鞿羈(喻指束縛、約束。鞿,馬韁繩;羈,馬籠頭)兮,謇(古楚語的句首語氣詞)朝誶(諫諍)而夕替(廢棄、貶斥)。既替(廢棄)余以蕙纕(蕙,香草名;纕,佩帶。比喻高尚的德行)兮,又申之以攬茝(攬,采集;茝,香草名。比喻高尚的德行)。亦余心之所善兮,雖(縱然、即使)九(多次)死其猶未悔。怨靈修(神仙,這里指懷王)之浩蕩(荒唐,沒有準則)兮,終不察夫(語氣詞,用于句中,起緩沖語氣的作用)民心(人心,這里指“我的用心”)。眾女(喻指許多小人)嫉余之蛾眉(喻指高尚德行)兮,謠諑(造謠、誹謗)謂余以善淫(淫蕩)。固(本來)時俗(世俗)之工巧(善于取巧)兮,偭(背向,引申為違背)規(guī)矩而改錯(通“措”,措施)。背繩墨(木匠畫直線用的工具,俗稱墨斗,比喻準繩、準則)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強調(diào)憂悶之深切。忳,憂悶;郁邑,通“郁悒”,憂愁苦悶)余侘傺(失意的樣子)兮,吾獨窮困[(路)阻塞不通,引申為走投無路的意思]乎此時也。寧溘死(突然死去。溘,突然、忽然)以流亡兮,余不忍為(做出)此態(tài)(指“眾女”的種種丑態(tài))也!鷙(兇猛的鳥,指鷹、雕等)鳥(指一般的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本來就這樣)。何方圜(通“圓”)之能周(合)兮?夫孰(何)異道(不同道)而相安(相處、相容)?屈(使……受委屈)心而抑(使……受壓抑)志(心意、志向)兮,忍尤(責(zé)罵)而攘(忍受)詬(侮辱)。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直(為正道而死)兮,固前圣之所厚。
概括段意:詩人追憶往昔,自述遭貶原因,表達正道直行的決心。
2.【合作探究三】
(1)說說詩人為什么“太息”“掩涕”?這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詩人是因為“哀民生之多艱”,即同情人民生活艱難。表達詩人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形象地概括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為下文定下抒情基調(diào)。
(2)概括說明屈原被貶謫的原因(在原文尋找相關(guān)詩句)
其一:“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直言進諫
其二:“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太注重修養(yǎng)品行
其三:“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懷王昏庸
其四:“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小人嫉妒
其五:“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時俗諂媚
(3)因為“惠纕”“攬茝”遭嫉、被貶,反映出怎樣的現(xiàn)實?
詩人追求美德,潔身自好卻遭嫉、被貶,反映出屈原與周圍群小之間的尖銳沖突和君主清濁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表現(xiàn)出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痛苦和愁悶。
(4)對于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對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詩人是否一味哀怨?(在原文尋找相關(guān)詩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真理,獻身祖國
寧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為此態(tài)也——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教師小結(jié):這就是屈原,一棵天地間浩然長存的橘!“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學(xué)生活動六:鑒賞第四節(jié)
1.解釋詞語,概括段意
悔相道(觀察、選擇道路)之不察兮,延(久久)佇(久立)乎吾將反(返回)?;兀ㄊ埂剞D(zhuǎn))朕[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車以復(fù)路(回原路)兮,及(趁著)行迷(走迷了路)之未遠。步(緩行)余馬(我的馬車)于蘭皋(長著蘭草的水邊高地)兮,馳(快跑)椒丘(長著椒樹的山岡)且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來休息)。進(到朝廷做官,出仕)不入(不為君王所用)以離(通“罹”,遭受)尤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指未出仕前的服飾,比喻原先的志向)。制芰荷(荷葉)以為(把……當(dāng)作)衣兮,集芙蓉(荷花)以為裳。不吾知(即“不知吾”)其亦已兮(也就算了?。?,茍(只要)余情其信(確實)芳(美好)。高(加高)余冠之岌岌(高聳的樣子)兮,長(加長)余佩之陸離(修長的樣子)。芳(芳香)與澤(光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光明純潔的本質(zhì))其猶未虧。忽反顧(回頭看)以游目(放眼觀看)兮,將往觀乎四荒(遼闊大地)。佩繽紛(繁多)其繁飾(眾多裝飾品)兮,芳菲菲(服飾品之芳香濃烈)其彌章(更加明顯?!罢隆蓖ā罢谩保?。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愛美,比喻修身養(yǎng)性)以為常(常規(guī))。雖體解(被肢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受創(chuàng)而改變)?
概括段意:表現(xiàn)了詩人高潔自守、獨立不遷的性格特征和追求“美政”、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
2.【合作探究四】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中的“悔”字怎樣理解更貼切?它與“雖九死其猶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為什么?
第三節(jié)寫的是詩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誣陷,君王是非不分,疏遠了他。雖遭受多方的沉重打擊,但他心志彌堅,毫不退縮。這一節(jié)里寫詩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潔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動中積極進取,謀求變革。遠離政壇,并不意味著放棄操守,因而并不矛盾。并且第四節(jié)同樣表達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決心,即“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眮肀磉_作者的潔身自好。“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來表達作者的忠貞不渝。
(2)【重點掌握】比喻、象征手法第三、四節(jié)中的“香草美人”象征比喻系統(tǒng)。
①詩中描寫花草的詩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些詩句交代了詩人自己被疏遠廢棄的原因以及被廢棄后的行為。顯然,詩人用愛好芬芳的香蕙、白芷來比喻自己德行的崇高美好;在被廢棄后的惡劣處境中,詩人仍讓自己的馬緩行在長著蘭草的水邊高地,疾馳到長著椒樹的山岡,依舊以荷花、荷葉為衣,表現(xiàn)了詩人無論“進”“退”,清白的操守和報國的理想始終不變,九死未悔。
②在描述群邪蔽賢、自己壯志難酬時,以古來鷹隼和凡鳥不能合群來比喻自己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決心。
③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用“蕙”“茝”“鷙鳥”“蘭”“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華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為一種深遠的意境所吸引,這些生長在水國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們的心引到奇麗的幻想世界中。詩人用它們來象征自己高潔的品德,這就寫出了詩人高大、芳潔的動人形象。正如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對屈原作出了最為經(jīng)典的評價:“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庇终f屈原的精神“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3)第三、四節(jié)塑造了一位什么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
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潔身自好、正道直行、獻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潔身自好,正道直行?!案哂喙谥пз?,長余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政治思想。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規(guī)矩”“繩墨”),主張舉賢任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反對統(tǒng)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忠貞不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學(xué)生活動七:拓展與寫作
1.學(xué)生概括主旨
敘述詩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顧自己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謠、中傷,處于被君主疏遠的困厄處境。詩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決絕態(tài)度,另一方面設(shè)想自己退隱后將更加努力地培養(yǎng)自己的美好德行。
2.明確創(chuàng)作手法
《離騷》是一首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杰作。這一點在詩中是怎樣體現(xiàn)的?
詩作既植根于現(xiàn)實,又富有幻想色彩。詩人對自己身世、誕辰、名字的交代反映了歷史事實,而他立志改變楚國法度,將自己出眾的才華貢獻給楚國的思想情感也是深深地植根于現(xiàn)實的。但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卻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詩人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將“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美人”等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與詩中的現(xiàn)實因素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并以縱橫恣肆的浪漫主義語言表達強烈而激蕩的情感,從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
3.學(xué)生拓展閱讀
“獨立不遷”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兩方面:一是對養(yǎng)育了自己的故鄉(xiāng)的熱愛與依戀;二是在政治斗爭中堅持原則,決不隨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獨立不遷”的最好詮釋。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屢遭打擊,毫不動搖,正如他在《離騷》中所說的:“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他也曾打算像戰(zhàn)國時代一般士大夫那樣周游列國,去尋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對于自小生于斯、長于斯的鄉(xiāng)土的深摯感情,使屈原不能他遷?;爻炔豢赡?,遠游又不成,最后,在無可奈何之際,只好投身汨羅,以死來殉自己的祖國和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
與“獨立不遷”相聯(lián)系,屈原在詩歌《橘頌》中還提出兩條為人的準則:無求與蘇世?!堕夙灐分姓f:“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一個人胸懷坦蕩,不圖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頂天立地,保持獨立的人格。《橘頌》又說:“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北仨氼^腦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而不至于隨波逐流。無求與蘇世浸透在屈原“獨立不遷”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堅實、更完美的境地。
《漁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獨立不遷”。不過這首詩人們多以為偽作。王逸既說是“屈原之所作”,又說是楚人追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本來就自相矛盾。但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已采用它的內(nèi)容作為事實來敘述,因此可以設(shè)想,這篇作品的文字雖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漁父與屈原的問答卻實有其事。屈原的答話可以作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資料。漁父問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又問他:“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漁父和屈原的對話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漁父大概是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隱者,他不滿意社會的黑暗,但他的態(tài)度是與世推移,隨波逐流。屈原則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這當(dāng)然會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決不會投合世俗而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正如他所說的“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獨立不遷”的人格還表現(xiàn)為對正直的追求與維護。屈原批評那種“背繩墨以追曲”的行為,發(fā)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卻被天帝處死的鯀一直是個反面人物,那么鯀到底犯了什么天條會被天帝處死呢?《山海經(jīng)》說: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原來,鯀的罪行是私自竊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類。這樣說來,他簡直就是一個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對這樣一個英雄深表同情和贊賞,從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結(jié)果會和鯀一樣悲慘,但是他決不屈己從俗,而始終保持著“獨立不遷”的人格,這需要何等的勇氣?。?/p>
(選自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有刪改)
4.教師結(jié)束語
年輕時,我最喜歡的詩人是屈原。那時,中國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熱血沸騰的我喜歡屈原的高潔、正直、憂憤;現(xiàn)在,走過一段歲月,經(jīng)歷了一些事之后,我還是喜歡屈原,大約這種喜歡是對青春的懷念吧。“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蘭花清幽、高潔,堪為君子,屈大夫正是一個如蘭花一樣的君子,這名聲遠遠蓋過了他詩人的名聲。滾滾紅塵,物欲橫流,人生多艱,道阻且長,常常讀讀他的詩吧,他的孤絕之詩足以抵擋時代的任何濁流!
5.學(xué)生習(xí)作
①寫一篇關(guān)于“時間與生命”的文章;②談?wù)勄竦默F(xiàn)實意義;③《離騷》給我的啟示。三選一,自擬標題,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