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鵬,李莉明,朱麗娜,高劍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52;*通信作者 高劍波 cjr.gaojianbo@vip.163.com
男,68歲,主訴:右前上臂疼痛麻木發(fā)現腫物2個月余。體格檢查:右上肢活動輕微受限,右上臂近肩關節(jié)處見約4 cm×3 cm×2 cm腫塊,無壓痛、叩擊痛。實驗室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數字X線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檢查提示右上臂內側軟組織增厚(圖1A)。CT檢查提示右側肱骨上段前方肱二頭肌處梭形 占位性病變(圖1B、C)。MRI檢查提示右側上臂中上段軟組織占位,考慮腫瘤性病變合并出血(圖1D~G)。行右上臂占位切除術,術中見灰白、灰紅色囊實性病變組織,質軟,大小約8 cm×3 cm×3 cm,囊壁厚約0.3~0.5 cm,囊內含大量灰紅色凝血樣物。病理診斷(圖1H):血管內乳頭狀內皮細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IPEH)。
IPEH由血管內皮細胞因血栓重組增殖所致,伴有繼發(fā)性血栓形成和纖維蛋白沉積,是一種內皮細胞的良性增生[1-2]。IPEH發(fā)病部位廣泛,多見于頭頸部或四肢的皮膚及皮下組織,臨床癥狀與發(fā)病部位有關,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病理學檢查是診斷IPEH的“金標準”,病理鏡下可見單層內皮細胞增生形成多發(fā)乳頭狀突起突入血管腔內,形成不規(guī)則相互吻合溝通的裂隙狀血管腔。
IPEH相關報道少見,其在CT上密度多樣,MRI檢查見T1WI呈低至等信號,T2WI呈等至高信號[3-4],在反映病灶組織學成分方面,MRI較CT有優(yōu)勢[5]。本例CT表現為邊界不清的梭形稍低密度腫塊,未見脂肪和鈣化成分,MRI T1WI呈混雜稍低信號,周圍見環(huán)形高信號,可能是由于病灶周圍區(qū)域所含內皮細胞成分、增生血管較多所致,影像考慮為出血,在與軟組織腫瘤的鑒別診斷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參考意義,T2WI信號混雜,其原因為IPEH內膠原纖維較多,血管腔內常有凝血素物,病變內常見殘留機化的血栓。本例增強掃描病灶內部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并見斑片狀低密度,考慮為機化的血栓組織,病灶邊緣明顯強化,可能是由于IPEH周圍含鐵血黃素沉積形成纖維性假包膜所致,右側肱動脈受壓移位但并無異常,提示病變可能來源于靜脈系統。
IPEH需與結節(jié)性筋膜炎、血管瘤、纖維瘤等富于膠原成分的軟組織腫瘤相鑒別。①結節(jié)性筋膜炎:多位于上肢的表淺部位,可侵及皮下及肌肉,T1WI呈等或稍高信號,T2WI呈高信號,增強掃描呈環(huán)形不均勻強化;②血管瘤:多發(fā)生于青年人,CT表現為混雜密度,T1WI為形態(tài)不規(guī)則、信號比肌肉略高的腫塊,T2WI呈高信號;③纖維瘤:多發(fā)生于老年女性肩胛下區(qū),CT表現為邊界清楚的腫塊,可見條狀脂肪密度,MRI上信號與骨骼肌相似,內混有脂肪樣高信號,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