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烏丙安在《中國民俗學》一書中認為:民俗是人類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歲時節(jié)慶、文化娛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民俗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已成為常態(tài),關于民俗文化的教材教法、德育美育、校本研發(fā)等研究也異彩紛呈。本研究在此背景下致力于探討學校民俗文化教育發(fā)展狀況,并提出建議。
一、研究過程與方法
本研究隨機選取昆明市主城六區(qū)10所小學進行民俗文化教育情況調查,并對學校進行S1—S10編碼(見學校調查統計表),內容涉及學校引入民俗文化資源及課程情況、學校民俗文化教育的內容及呈現形式、學校教授民俗文化課的人員構成、學校民俗文化教育面向的對象、學校進行民俗文化教育的制度或措施等方面,并隨機抽取各個學校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了解教師對學校所在地民俗文化資源的認識發(fā)掘使用情況。
學校調查統計表
二、學校民俗文化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調查中發(fā)現:學校引入的民俗課程涉及手工、表演、繪制、體驗、活動等多種類型,異彩紛呈。但學校民俗文化的教育實踐還存在諸多問題。民俗文化資源的實踐存在碎片化、形式化、外在化的問題。“很多學校試圖通過民俗文化要素體現學校特色,但更多局限于形式或活動的豐富?!眱H限于熱鬧的外在形式。
1.學校民俗文化教育教師多為本校教師,專業(yè)性不強。
“民俗教育中‘實際擁有和使用的知識’多是教師個人的實踐知識,它是基于教師的個人角色、個體經驗和個性特征而積累起來的。”在調查中發(fā)現,只有S5、S7、S10三所學校有專門的民俗文化課程教師,但是教授的課程并不多,其余7所學校,基本都是由校內的音體美、班主任等科任教師兼任民俗文化課。在訪談中發(fā)現除個別教師會一些民俗技藝外,大部分都只是了解一點兒皮毛?!澳壳暗拿袼捉處煻酁椤媛殹巧?,但無論兼職還是專職,都應具備民俗教師的相關專業(yè)素質,如此方能勝任民俗教師角色?!苯處煘橥瓿蓪W校任務也只是帶著學生仿照圖片或視頻簡單制作一些小東西,根本談不上專業(yè)化與體系化。
2.學校民俗教育對象及范圍窄化。
現行學校民俗教育存在于多數人之外,部分課程的開設成為個人的學藝場,不涉及學生全體且結果多以表演形式呈現,更像民俗展演的才藝秀和舞臺劇。S1、S2學校對于滇劇、舞龍舞獅、花燈、滇派風箏等要求較高的由非遺老師挑選專門學生來收費教學,時間靈活但次數不多。除了被挑選學習的少部分同學,其他同學對這類引入的民俗并不了解;其次,學校民俗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不是師生全體,只有S1學校有針對教師的葫蘆絲課程。非民俗教育教師排除在民俗教育之外,使得民俗教育只是民俗教育者的事,范圍窄化,責任淡化,沒有形成共同民俗文化認同感。
3.本地豐富民俗文化資源與學校民俗教育的融合度不高,沒有形成體系。
“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僅僅是國家層面的文化元素,還包括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痹L談時發(fā)現大部分教師認為本地民俗文化教育資源豐富,但部分學校引入的民俗文化照搬其他省市或地區(qū)的經驗,僅僅把“吹拉彈唱”等置入即可。S5學校老師表示:所在社區(qū)位于老昆明市中心,老昆明文化相對豐富,狀元樓祈福,真慶觀,尚義花街這些民俗文化并沒有很好融入學校校本課程或校園文化里。S6學校老師說:就算是云南的民俗文化,實際上也沒有全部容納在課程里,而且不成系統,沒有固定的教材。許多學校的剪紙藝術,沒有把云南特有的剪紙文化融入進去。舞龍舞獅只是隨大流,使得學生所了解的民俗只存在于課程或教學之中,在生活中從未見過或聽過,與現實相距甚遠,極少起到潤化作用。
4.學校民俗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萌芽,但囿于校園,傳播范圍狹窄。
在調查中發(fā)現學校民俗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呈現萌芽趨勢,S1、S2、S4、S9學校利用扎染制作舞臺演出服、班服、圍巾、包等。S5學校利用昆明老童謠創(chuàng)作課間操。S6學校把民俗文化融入校服設計。S7學校把身著民族服的卡通娃娃印在襯衣、背包、水杯、書簽、筆記本上,作為文創(chuàng)產品進行義賣。S8學校通過對民族紋樣及服裝上的裝飾布局的了解,購買并進行自己服裝紋樣的設計,利用收集到的紋樣在團扇、折扇、紙傘上繪制紋樣,形成創(chuàng)意作品,結合紋樣并利用現代審美為生活小物增光添彩等。可見在民俗文化傳播過程中,學生已不再滿足于課堂講授和模仿操作,也不滿足于遠離自己生活的民俗文化傳承方式,而更愿意積極探索和開發(fā)生活化、個性化的民俗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但是民俗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只囿于校園,許多優(yōu)秀的創(chuàng)意沒有走出校園,在更為廣闊的社區(qū)傳播。
5.民俗文化以講授+制作的體驗性教學為主,民俗文化教育處于淺層傳遞水平。
“當下,學校民俗教育的內容、形式及現狀也凸顯出一些不足,表現為抽象的思想理論教育、簡單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和平庸的說教訓導教育等,使得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主導型過強、注重書本與說教,教育活動學生實際參與度不高,主體體驗性較差等。”許多有關民俗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流于書面,教師講授后帶領學生簡單模仿制作,作品精細度不足,以體驗性為主,學生在離開課堂后迅速遺忘。在調查中發(fā)現,S1、S2、S4、S9、S10學校都是以課程講授民俗文化知識為主,并在課堂上動手制作一些東西。其他學校涉及一些活動內容,但也僅限于熱鬧的外在形式。
6.學校民俗文化教育缺乏相關制度規(guī)范,處于松散狀態(tài)。
制度是文化傳承的重要保障。在調查中發(fā)現,只有S8學校每月檢查班級民俗特色文化建設,并將此作為加分考核項;其他學校都沒有相關的制度或措施,只是作為興趣班開設,由校內外老師安排,在節(jié)日或學期末有成品展示的反饋。S3學校都是音體美老師給孩子進行展示教學,沒有課程規(guī)范性的東西;S6學校由各校區(qū)的科學老師自行設計和開展,也沒有太多的監(jiān)督。由此可見,學校民俗文化教育處于松散狀態(tài),缺乏制度規(guī)范和監(jiān)督指導。
三、對學校民俗文化教育的幾點建議
1.培養(yǎng)與選拔專業(yè)的民俗教師隊伍,進行全體性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文化要傳承發(fā)展,既要延承民俗文化的‘文脈’,也要關注作為民俗文化載體的‘人脈’?!苯處熅哂袑I(yè)性,民俗文化教師也應具有專業(yè)性,這就要求民俗教師個體實現專業(yè)化,“民俗教師個體專業(yè)化是民俗教師職業(yè)專業(yè)化的基礎和源泉,是民俗教師專業(yè)化的根本方面”。它的指向是專家型民俗教師和教育家型民俗教師,而非“業(yè)余”民俗教師?!懊袼捉逃侨珕T參與真正‘普及’意義上的全民教育,民俗教育追求的是民眾全面發(fā)展的圖景,而非個體全面發(fā)展的特性?!泵袼孜幕皇怯蓚€體形成的,民俗文化來源于大眾,這就要求民俗教育要面向大眾?!懊恳粋€有志于為民族的未來貢獻心智和汗水的中國人,都應該努力熟悉傳統,分析傳統,變革傳統,而學習研究中國文化,正是培育這種理性態(tài)度和務實精神的最好課堂?!币虼?,每一個人,都應成為民俗文化的傳承者。
2.整理區(qū)域內特色民俗文化,致力于系統開發(fā)并開設專門課程進行專題式介紹。
云南地處西南,擁有25個少數民族,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各民族文化交融,精彩紛呈,別具特色。民族文字、曲藝、節(jié)日、飲食、服飾、風情名城古鎮(zhèn)等民俗文化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巧妙挖掘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找準民俗文化與教學內容的對接點和共振點,結合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整合民俗文化,這是民俗文化融入日常教學的關鍵?!睂W?,F有的葫蘆絲、扎染、滇派風箏制作、花燈、民族歌舞、手工制作民族建筑、民族樂器、民族小裝飾品、民族團結、瓦貓設計、民族紋樣等這些課程充分體現著本土特色,特別有代表性,但大部分民俗課程形式泛化,這就需要地方組建專門人才帶頭篩選本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資源,并進行引入校園的可行性分析,以系統、邏輯的方式進行民俗文化教育。
3.積極開發(fā)學校民俗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學校民俗文化知識的傳授有利于我們了解民俗文化的過去和現在,而民俗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開發(fā)則以過去和現在為土壤,以不斷涌現的思維活力為養(yǎng)料,指向未來,開辟出新的“文化空間”?!霸诿袼孜幕瘋鞒兄?,不僅需要培養(yǎng)直接的技藝傳承者和間接的文化參與者,也需要拓展新的‘文化空間’來實踐民俗文化?!眴渭兊闹R傳授給人以疲憊感,民俗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動手操作大大調動了創(chuàng)造者的積極性,人們更樂意了解、研究、尋找、融合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學校應抓住契機,積極鼓勵師生參與開發(fā)學校民俗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4.制定相關制度,使民俗文化教育規(guī)范化。
制度是民俗文化教育發(fā)展的有力保障,學校應積極探討,建立和完善民俗文化教育相關課程建設、學科開發(fā)、活動方案、班級文化、獎勵評價等方面的制度,并進行嚴格的監(jiān)督與指導,規(guī)范并踩實學校民俗文化教育的現實成果。
教育具有傳遞文化的功能,學校民俗文化教育是實現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其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完成民俗文化與學校教育的嫁接并不是目的,如何打破民俗文化淺層傳遞,實現其在教育中的深層發(fā)展也值得思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