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來是文人雅士聚集之處。在那里,文人雅士在著書立說的同時,也像普通市民一樣,流連于大大小小的餐館,留下了諸多關(guān)于美食的記載。炸醬面、燒鴨、東來順的羊肉、豆汁兒……我們一邊感受作家筆下老北京美食之妙,一邊感受這個城市的別樣風(fēng)情。
豆汁兒
豆汁兒是制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過去賣生豆汁兒的,用小車推一個有蓋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喚頭”(招來顧客的響器),也不吆喚。因為每天串到哪里,大都有準時候。到時候,就有女人提了一個什么容器出來買。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
賣熟豆汁兒的,在街邊支一個攤子。一口銅鍋,鍋里一鍋豆汁,用小火熬著。熬豆汁兒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兒一翻大泡,就“澥”了。豆汁兒攤上備有辣咸菜絲——水疙瘩切細絲澆辣椒油,燒餅、焦圈——類似油條,但做成圓圈,焦脆。賣力氣的,走到攤邊坐下,要幾套燒餅焦圈,來兩碗豆汁兒,就一點辣咸菜,就是一頓飯。
(選自汪曾祺《豆汁兒》)
品讀
制作豆汁兒用的是邊角料;賣豆汁兒的人街邊支攤,誰都可以買;搭配豆汁兒吃的是咸菜、燒餅、焦圈……豆汁兒平民化的形象盡顯。
炸醬面
老北京炸醬面和前面說的燴面、油潑面有所不同的是,無論油潑面還是河南燴面,端上來的都是一個碗,所有的配料都放進了面碗里了。老北京炸醬面端上的是一個盤子,盤子中間放著一碗從鍋里撈出的白面,盤子的四周卻是放著碼得齊整的小碟子,每個小碟里都放著一樣小菜,黃瓜絲、焯綠豆芽、焯韭菜、心里美蘿卜絲,芫荽、大蔥絲、青豆、生蒜瓣,更有一碗冒著熱氣,散發(fā)著濃郁香味的肉炸醬。第一次吃北京炸醬面的人,都會為這青黃藍紫紅綠的風(fēng)景一般的炸醬面盤,感到新奇和驚訝,不愧為京城的飯食,盤子里綠的綠,白的白,紅的紅,紫的紫,顏色交相輝映,精致且令人賞心悅目。
(節(jié)選自張栓固《北京美食散文系列·老北京炸醬面》)
品讀
選段中,對比手法的運用,既透過菜碼的種類繁多,形象地呈現(xiàn)出老北京炸醬面的與眾不同,也用交相輝映的顏色,勾起了人們的食欲。
燒 鴨
北平燒鴨,除了專門賣鴨的餐館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醬肘子鋪)發(fā)售的。在館子里亦可吃燒鴨,例如在福全館宴客,就可以叫右邊鄰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過來。自從宣外的老便宜坊關(guān)張以后,要以東城的金魚胡同口的寶華春為后起之秀,樓下門市,樓上小樓一角最是吃燒鴨的好地方。在家里打一個電話,寶華春就會派一個小利巴(酒樓的小工),用保溫的鉛鐵桶送來一只才出爐的燒鴨,油淋淋的,燙手熱的。附帶著他還管代蒸荷葉餅蔥醬之類。他在席旁小桌上當(dāng)眾片鴨,手藝不錯,講究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隨后一盤瘦肉,最后是鴨頭鴨尖,大功告成。
(選自梁實秋《燒鴨》)
品讀
片段重點寫了燒鴨的亮相:整體印象是“油淋淋的,燙手熱的”,從“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的細節(jié),點出了片鴨的講究;“肥瘦兼具——一盤瘦肉——鴨頭鴨尖”,寫出了片鴨的先后順序。整個過程給讀者的感覺——講究。
東來順羊肉
“涮肉何處嫩?要數(shù)東來順?!边@里的羊肉之所以別處無法比擬,自有其獨到之處:一律選用內(nèi)蒙古西烏珠穆旗的閹割綿羊,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精心圈養(yǎng),再行宰殺,只取“磨襠兒”“上腦兒”“黃瓜條兒”和大小“三岔兒”,一只四五十斤重的羊,可供選用的肉只有十三斤;冰凍后,以極精的刀工,切成勻薄如紙的肉片,放在盤中,盤上的花紋透過肉片清晰可見。東來順的一斤羊肉要切八十片以上;提味的佐料又極講究,有芝麻醬、紹興黃酒、醬豆腐、腌韭菜花、辣椒油、蝦油、蔥花兒、香菜末兒以及東來順特制的“鋪淋醬油”,鍋底湯中加以海米、口蘑……這涮肉就具有清、香、鮮、美的獨特魅力,入口令人陶醉。
(節(jié)選自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品讀
東來順羊肉真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精”:精選品種,精挑部位,極精刀工來切,搭配的佐料極講究,因此口感自然是“清、香、鮮、美”,令人陶醉。
冰 碗
據(jù)說會賢堂左近有十畝荷塘,遍種河鮮菱藕,塘水來源跟北府(北平人管醇親王府叫北府,也就是光緒、宣統(tǒng)的出生地)同一總源,都是京西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泉水,引渠注入,因此所產(chǎn)河鮮,細瀲透明,酥脆香甜;比起杭州西湖的蓮藕,尤有過之。特別是鮮蓮子顆顆粒壯衣薄,別有清香。此外河塘還產(chǎn)雞頭米(又名茨實米,南方入藥用),普通雞頭,都是等老了才采來挑擔(dān)子下街吆喝著賣,賣不完往藥鋪一送,頂多采點二蒼子(不老不嫩者叫二蒼子),應(yīng)付應(yīng)付老主顧。剛剛壯粒的雞頭,極嫩的煮出來呈淺黃顏色,不但不出分量,藥鋪也不收,所以誰也舍不得采,可是會賢堂因為是供應(yīng)做河鮮冰碗用的,越嫩越好,也就不惜工本了。
碗里除了鮮蓮、鮮藕、鮮菱角、鮮雞頭米之外,還得配上鮮核桃仁、鮮杏仁、鮮榛子,最后配上幾粒蜜餞溫補,底下用嫩荷葉一托,紅是紅,白是白,綠是綠。炎炎夏日,有這么一份冰碗來卻暑消酒,的確令人心暢神怡。
(節(jié)選自唐魯孫《吃在北平》)
品讀
選段沒有從正面寫冰碗,而是從側(cè)面介紹食材的來源格外講究,這一冰碗的味道如何,自然不言而喻。
老豆腐
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fā)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地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濕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
(節(jié)選自老舍《駱駝祥子》)
品讀
一個“燙”字,自然地引出“頂香美的味兒”;“捧”“看”“哆嗦”“吃”“加”的動作,“半閉著眼”的神態(tài),把祥子吃老豆腐的過程描繪得精彩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