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傳播學視域下《中庸》譯介研究

2022-07-29 05:02:24耀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中庸譯本客體

李 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06)

《中庸》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位列四書之一。早期的《中庸》譯本以來華傳教士和漢學家為主,其英譯經(jīng)歷了從拉丁語到英語的轉譯過程。1667—1669年,意大利傳教士殷鐸澤翻譯了拉丁語版本的《中國政治道德學說》,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庸》譯本?!吨杏埂返挠⒆g最早始于漢學家著作中的引用和轉譯,最早見于《孔子的道德》一書,該書在評述孔子著作時翻譯了《中庸》,《中華帝國全志》也編譯了其中部分內(nèi)容[1]。最早的《中庸》英譯本包含于《四書》翻譯合集,1828 年,英國新教傳教士柯大衛(wèi)在馬六甲出版了《四書》的英譯本,《中庸》包含其中;與柯氏相類似,1861—1872 年間,英國漢學家、傳教士理雅各出版了五卷本的《中國經(jīng)典》,《中庸》收錄于第一卷。20世紀是《中庸》翻譯的“黃金年代”,譯本數(shù)量和質(zhì)量相比前代均有較大提升。例如辜鴻銘于1906年出版《中庸》的英譯本,這部完全由中國人完成的譯本在海內(nèi)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力。英國漢學家賴發(fā)洛與其助手于1927年合作出版了《中庸》的英譯本,語言簡單凝練,符合當時西方社會普通讀者的閱讀期待。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譯者還包括龐德、陳榮捷等人。21世紀的《中庸》英譯以美國為中心,譯本數(shù)量雖不如20世紀,但體現(xiàn)出多元化的翻譯與研究視角。

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中庸》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外推廣的重要窗口,如何精準有效地推動《中庸》的傳播與接受成為學界的關注點?!吨杏埂酚⒆g研究大體可分為譯者譯本研究、哲學研究、傳播研究及綜述研究四大類。譯者譯本研究占主體地位,學者多在一定的理論視角下通過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針對譯者、某一語言單位或語篇整體展開研究,理論視角包括生態(tài)翻譯學、描寫譯學、后殖民翻譯理論等??傮w而言,國內(nèi)《中庸》英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起步較晚,研究手段以對比研究為主,理論視角及研究方法有待豐富,定量研究較為缺乏[2],其中傳播研究仍待進一步深化拓展[3]?;诖?本文將借鑒部分傳播學經(jīng)典理論,以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客體、媒介、受眾及效果五個因素為主線開展研究,探究翻譯傳播過程各要素對譯本譯介的影響及其發(fā)生機制,研究有效的傳播方法,以期為《中庸》的海外傳播提供一些借鑒。

一、《中庸》傳播主體研究

翻譯傳播主體是傳播行為的發(fā)起者,對最終傳播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4]62。通過對《中庸》近五個世紀以來翻譯史的梳理,可以將傳播主體大體分為三類:傳教士、中國學者、有哲學和文學背景的外籍學者。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傳播主體與譯者兩個因素在多數(shù)時期相重合,無論是理雅各、安樂哲等西方譯者,亦或是辜鴻銘、陳榮捷等中國學者,雖懷抱有不同的翻譯目的,但都兼具翻譯活動發(fā)起者與實踐者的雙重角色。翻譯是一項社會性的語際傳播活動,時代背景深刻地制約著譯者的翻譯選擇。在不同翻譯目的下翻譯策略和譯文風格截然不同,而這些因素均會對最終的翻譯傳播效果產(chǎn)生影響,不同階段所呈現(xiàn)出的傳播主體特征差異明顯。

17—19世紀的譯本均由來華傳教士完成。傳教是首要目的,他們給基督教義穿上儒學外衣,期冀以此吸引信眾;其次,他們將這些譯本視為全面殖民中國的思想文化準備,企圖用基督教義改寫乃至消解原有的中國儒學體系;最后,書中極為詳實豐富的人文地理信息描述在客觀上為西方國家提供了情報信息。在這些翻譯目的的指導下,譯者在翻譯時未能保證公正客觀的文化立場,在處理異質(zhì)文化差異時往往采取貶低儒學、拔高西學的方式,譯作充滿西方中心主義色彩。20世紀以來,大批中國學者意識到了西方譯者翻譯所帶來的文化誤讀和自主權喪失問題。辜鴻銘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他認為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是抵抗外來侵略的有效途徑。辜氏的文化立場保證了《中庸》譯本的合理詮釋與翻譯,他以消除固有誤解、傳播文化為翻譯目的,試圖用翻譯對抗殖民主義,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采用“歸化”策略,符合當時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社會倫理以及譯入語讀者的審美習慣[5]。話語受到權力的影響[6],這種關系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尤為明顯。西方中心主義色彩下的譯本難以勝任新時代國際交流下的需求。安樂哲在翻譯《中庸》的過程中以消除誤解為首要目的,同時希望中國的哲學體系可以給西方學界帶來全新的思考[7]。在翻譯《中庸》時,他不僅將譯本視為中國哲學對外推廣的媒介,也試圖在譯文風格中保留中國獨有的哲學色彩,運用“焦點-場域”理論,體現(xiàn)出了中文的過程性和關聯(lián)性特征。

翻譯過程是一個涉及多種選擇的復雜過程,選擇和目的的確定又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首先,部分西方譯者缺乏對于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在翻譯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和誤譯;其次,社會環(huán)境影響譯者的翻譯選擇,這種選擇既包含目的也包括文化立場。譯者的翻譯活動深刻地體現(xiàn)出了話語背后的權力建構,《中庸》的翻譯從最初的他者有意誤讀闡釋發(fā)展到后來的主動文化建構。

二、《中庸》傳播客體研究

哲學層面的客體概念指的是主體以外的客觀事物,是主體認識與實踐的對象。在翻譯傳播過程中,不同階段中的客體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在信息經(jīng)過傳播主體到達譯者的過程中,客體表現(xiàn)為源語訊息;在譯者翻譯環(huán)節(jié),此時的客體既包括源語訊息也包括語言轉換后的譯語訊息;當譯文進入傳播過程后,一直到最終環(huán)節(jié),其客體都是譯語訊息[4]110-113?!吨杏埂纷g介過程中的傳播客體形式表現(xiàn)為譯者中心下的源語訊息及譯語訊息的組合體。

在源語訊息向譯語訊息轉換的過程中,翻譯模式的作用尤為突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常常會能動地選擇不同模式,翻譯模式和譯文質(zhì)量及傳播效果息息相關?!吨杏埂返淖g介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西方學者模式、中國學者模式及合作模式。第一類中較為典型的便是柯大衛(wèi)、理雅各等來華傳教士開展的翻譯活動;第二類較為突出是辜鴻銘、陳榮捷等學者;第三類合作模式在20世紀以后的《中庸》譯介中較為普遍,形式也較為多樣。西方學者中安樂哲與其助手郝大維合作翻譯,由美國東密歇根大學哲學教授布萊恩·布雅翻譯、中國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配圖的《中庸》譯本是合作模式中的一種新穎形式。從譯本最終的傳播效果來看,在典籍外譯的過程中,中國學者主要負責完成語內(nèi)翻譯,通過研究考證將晦澀難懂的古代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現(xiàn)代漢語并完成初步翻譯,再由西方學者負責語際翻譯,完成翻譯傳播過程,這是兼顧原文理解和語言表達的最佳途徑之一[8]。

《中庸》的傳播客體表現(xiàn)出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是譯者擁有對客體的相對控制權,可以在一定指導下對翻譯過程各要素展開決策;第二是立場中立性,作為源文本的客體在不同翻譯策略、目的、模式等因素的作用下可以轉換為完全不同的譯語客體,因此就該層面而言源語客體在轉換為譯語客體之前保持立場中立性;第三是客體重疊性,譯者中心下客體可以劃分為源語客體及譯語客體,譯者在接收源語的同時即開展翻譯,二者在過程中存在時間的臨近性及行為域的交叉性,因此可以認為客體具有一定的重疊性。

三、《中庸》傳播媒介研究

語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同時,語言也是一種信息,它也需要通過物理媒介來傳遞,媒介及其實現(xiàn)方式必然會對語言產(chǎn)生影響[9]。全球圖書館館藏量是衡量一部作品海外傳播情況的參考指標。聯(lián)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 (OCLC)中的WorldCat 數(shù)據(jù)庫是全球最為完整全面的圖書館聯(lián)合目錄[10]。通過對《中庸》英譯本的館藏檢索得到表1。

表1 《中庸》英譯本圖書館藏(節(jié)選) 單位:本

總體而言,《中庸》在海外館藏遍及世界,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從館藏國家來看,美國的館藏量居于榜首,其他國家與其有明顯差距。從再版重印數(shù)量來看,龐德譯本居于首位(11次),其他再版重印較多的譯本依次為陳榮捷(9次)、理雅各(6次)、露密士(5次)、柯大衛(wèi)(4次)。從館藏量來看,19世紀館藏量最高的是理雅各譯本,這和其治學嚴謹、考證詳實的學術風格密切相關,其譯本一經(jīng)問世便被學界視為經(jīng)典,歷經(jīng)6次再版重印,是19世紀譯本中再版重印數(shù)量最多的譯本。20世紀館藏量較為突出的譯本有辜鴻銘譯本、修中誠譯本及陳榮捷譯本等,秉持忠實傳達傳統(tǒng)儒學觀念的目的,這些譯本能夠較為準確地傳達《中庸》原作思想內(nèi)涵。21世紀以來安樂哲及張彥譯本是這一時期高館藏量的代表,作為具有中國宗教、哲學背景的西方譯者,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其譯本廣為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庸》的圖書館藏量揭示了其傳播過程中的兩大問題:不平衡性及單模態(tài)性。首先,美國的圖書館藏量遙遙領先,加強其他英語國家的推介是提高《中庸》世界知名度的有效路徑。其次,《中庸》譯本的傳播樣態(tài)較為單一,以紙質(zhì)媒介為主。在亞馬遜網(wǎng)站檢索后發(fā)現(xiàn)僅有少數(shù)譯本提供電子版本,與當今新媒體的多元化試聽傳播方式結合不夠,在全球最大的視頻門戶網(wǎng)站YouTube平臺上以“Zhongyong”“The Doctrine of the Mean”等為關鍵詞檢索后發(fā)現(xiàn),僅有兩個結果涉及《中庸》譯本的內(nèi)涵傳達及譯本推介問題。進一步展開對比研究,以相同方式對《論語》進行簡單檢索,發(fā)現(xiàn)檢索結果數(shù)量較多,出現(xiàn)了多種基于經(jīng)典英譯本的有聲讀物,以及諸多用全英文授課、詮釋的《論語》課程。因此,多模態(tài)途徑是提高譯本的傳播與接受程度的可行方法。

四、《中庸》傳播受眾研究

受眾是翻譯傳播的最終環(huán)節(jié),是譯語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饋者,對評估譯本質(zhì)量及調(diào)整譯者翻譯行為有著直接影響。從上述有關傳播媒介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紙質(zhì)圖書是《中庸》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紙質(zhì)圖書的閱讀者是其主要受眾群體,而讀者群體根據(jù)專業(yè)性的強弱又可以分為普通讀者群體及學術讀者群體。

普通讀者群體基數(shù)大、范圍廣,是推動《中庸》普及的重要力量,其讀后評論不僅有助于檢驗傳播效果,還對翻譯內(nèi)容、策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亞馬遜和好易讀是全美最大的圖書售賣和評論網(wǎng)站,網(wǎng)站上即時化的讀者評論克服了傳統(tǒng)讀者評論調(diào)查的延遲性和零散性,極大地降低了讀者研究的難度。通過對網(wǎng)站上《中庸》各譯本的評分和讀者評論的統(tǒng)計,選取部分評論人數(shù)較多、具有代表性的譯本制成表2。

表2 《中庸》英譯本評分及論評焦點(節(jié)選)

表2展示了兩個網(wǎng)站上讀者對部分譯本的評分及論評焦點。通過評分統(tǒng)計表可以發(fā)現(xiàn),讀者普遍對于安樂哲、浦安迪、陳榮捷、理雅各和龐德的譯本評分較高。讀者評論是研究讀者行為的一個可能途徑。普通讀者的評論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譯本的翻譯質(zhì)量十分重視。對待有著明確西方中心立場的早期傳教士和漢學家的譯本,讀者在肯定其學術價值及翻譯貢獻的同時也指出其譯本“充滿基督教義色彩,不能夠準確地傳達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念”。而對于忠實表達原作內(nèi)涵的譯本,無論是中外譯者、讀者均給予較大肯定。第二,關注副文本的詳實程度。由于《中庸》較為艱深晦澀的形而上論述,缺乏中國哲學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的讀者難以把握其內(nèi)涵,注釋、導讀及前言后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對于出版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方面是威妥瑪標音法的使用。批評意見中,讀者認為閱讀難度較大,與當今中國通行的拼音有很大差別,讀者必須自己專門學習該種過時的標音法才能保證閱讀的順利進行,出版社應將其改為拼音或者用拼音加以注釋;除此之外,書籍裝幀的質(zhì)量、行間距等也在微觀層面對于讀者的閱讀體驗有重要影響。

學術讀者群體的專業(yè)化程度較強,可進一步細分為專門從事漢學研究的學者、大學及科研院所在讀學生以及從事典籍翻譯的海外譯者等類型。學術讀者群體的數(shù)量相對較少,但其評論具有專業(yè)化、客觀化的特征,能夠對于譯本翻譯的得與失給出學術化的見解。學術引用是學術界對某個領域重視程度的量化指標,通過Google Scholar檢索后進行引用量的統(tǒng)計,結果見表3,多數(shù)研究聚焦于陳榮捷、理雅各、加德納及安樂哲等譯本。結合發(fā)現(xiàn)在JSTOR和EBSCO數(shù)據(jù)庫共檢索到相關文獻14篇,集中在理雅各(1篇)、陳榮捷(10篇)和龐德(3篇)三位譯者上。

表3 《中庸》英譯本谷歌學術引用(節(jié)選)

理雅各譯本的學術水準為學界所認可,學界對其書目編排結構、注釋內(nèi)涵意蘊以及譯作傳達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了極為詳細的評論,認為其譯作可以稱得上是經(jīng)典之作。萊斯利博士高度肯定了陳榮捷譯本,認為其譯本“保持了一貫的高水準”,而其譯本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引用不夠全面具體,凡有所引未能做到必有所注”[11]。艾恩、弗萊德等學者則指出陳榮捷譯本“揭示了西方漢學研究的巨大鴻溝,引發(fā)了學術界的思考”[12-13]。龐德的譯本學術界爭議較大,理查德指出其譯本的翻譯方式“不能完全被接受”[14],而貝爾則給出了不同意見,他提出“龐德詩意的語言是他風格的體現(xiàn),對于語言的駕馭已經(jīng)到達一個全新高度”[15]??傮w而言,專門對譯本展開評論的學者數(shù)量較少,從已檢索到的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學術化讀者群體較為在意譯本的翻譯策略、內(nèi)涵傳遞的準確度以及譯本學術價值等方面。受眾層面的噪音主要表現(xiàn)在信息接收后的理解性錯誤。在讀者對于《中庸》譯本的接收過程中,如果在理解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曲解,噪音因此產(chǎn)生,讀者在自身噪音的影響下不能準確地還原原作內(nèi)涵,從而使最終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五、《中庸》傳播效果分析

譯本最終的譯介效果受多方面影響。就主體和譯者層面而言,《中庸》的譯者兼具“發(fā)起人”與“把關者”雙重角色,主體、譯者要素相重合,時代背景影響著譯者的翻譯目的和翻譯策略;就客體角度而言,客體表現(xiàn)為譯者中心下的源語訊息及譯語訊息的組合體,譯者對于翻譯模式的選擇對譯本的翻譯質(zhì)量及傳播效果有直接影響;從傳播媒介來看,《中庸》在美國以外的英語國家傳播程度不夠,與現(xiàn)代多模態(tài)化的宣傳推廣方式結合不夠;從受眾角度考察,普通讀者對《中庸》譯本的翻譯質(zhì)量、副文本詳實度及出版社較為關注,專家讀者則更為關注譯作中哲學內(nèi)涵的傳遞。在譯本翻譯與傳播的過程中,噪音對傳播效果有所影響,不同時期的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在主體層面表現(xiàn)為識別錯誤及選擇錯誤;在媒介層面表現(xiàn)為信息傳播錯誤及信息畸變損耗兩個方面;而在最終的受眾層面表現(xiàn)為信息接收后的理解性錯誤。

六、結語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可以有效地促進溝通交流、化解矛盾沖突、防范潛在風險,中國對外文化傳播對于國家形象的海外建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主體、客體、媒介、受眾及效果五個層面探究了翻譯過程中各個層面下的譯介影響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新時代的譯者應盡可能地熟悉原作,立足于文化自主的基本立場,以傳播文化為翻譯目的,結合已有譯本的評分和評論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模式。譯后嘗試采用多模態(tài)化的宣傳方法,注重美國以外英語國家的傳播,選擇權威的出版機構,避免二次轉譯,多舉措并行,為讀者準確還原原作內(nèi)涵提供保證,從而實現(xiàn)譯本譯介效果最大化。

猜你喜歡
中庸譯本客體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tǒng)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學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舊客體抑制和新客體捕獲視角下預覽效應的機制*
論著作權客體的演變
論著作權客體的演變
關稅課稅客體歸屬論
宁安市| 小金县| 松阳县| 永胜县| 古丈县| 武乡县| 河北省| 夏津县| 阿克| 永城市| 民勤县| 婺源县| 两当县| 柏乡县| 孝感市| 长岛县| 海盐县| 新建县| 冷水江市| 台江县| 泸定县| 盐边县| 南安市| 鸡西市| 敦化市| 徐州市| 吐鲁番市| 米泉市| 邵东县| 杭锦旗| 枣强县| 吉隆县| 博爱县| 渭源县| 穆棱市| 卢氏县| 谢通门县| 友谊县| 河曲县| 屏南县|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