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培 徐秀玲 金央
黃體酮相關性硬結是接受黃體酮注射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其形成不僅會影響舒適度及形象,還會影響藥物的吸收,甚至中斷治療方案。既往相關研究多聚焦于防治措施[1]的探索、注射方法的改進[2],但臨床實踐發(fā)現其發(fā)生率仍處于較高水平。本次研究旨在分析黃體酮相關性硬結形成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于2020 年6 月至2021年2 月入住杭州市中醫(yī)院婦二科接受黃體酮肌肉注射治療的90 例患者177 個樣本(有3 例受試對象只注射單側臀部),年齡24~46 歲,平均年齡(31.58±4.97)歲;注射位置:左側臀88 個、右側臀89 個。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
1.2 方法 收集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生育史、職業(yè)、學歷等,臨床資料包括體重指數、除黃體酮外其他肌肉注射藥物名稱及使用時間、合并癥(糖耐量異常)等11 項預測因子,資料收集于患者入院當天完成。根據有無硬結分為硬結組與無硬結組,采用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黃體酮相關性硬結的影響因素。
1.3 黃體酮相關性硬結判斷方法 研究小組成員在患者入院時評估患者臀部情況,若發(fā)現有局部硬結生成則請另一名研究小組成員進行復評,共同判斷臀部硬結情況。無硬結,注射部位未出現硬結;輕度:注射部位出現硬結,直徑<3 cm,無壓痛;中度:注射部位出現硬結,直徑3~5 cm,有輕微壓痛,不妨礙注射;重度:注射部位出現硬結,直徑>5 cm,質地硬,妨礙肌肉注射。將輕、中、重度計為發(fā)生硬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90 例患者177 個樣本中硬結40 個,發(fā)生率為22.59%,其中輕度硬結5 個、中度硬結34 個、重度硬結1個。黃體酮肌注相關性硬結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黃體酮肌注相關性硬結的單因素分析
由表1 可見,兩組的體重指數、黃體酮注射劑量、黃體酮注射次數、肌肉注射總次數、聯合用藥、局部熱敷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分別=2.25、-3.97、-9.43、-10.72,χ2分別=3.99、10.78,P均<0.05),兩組患者年齡、臨床診斷、臀部位置、黃體酮注射史、是否合并胰島素抵抗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59,χ2分別=0.01、4.52、3.42、3.44,P均>0.05)。
2.2 黃體酮肌注相關性硬結的多因素分析見表2
表2 黃體酮肌注相關性硬結的多因素分析
由表2 可見,肌肉注射總次數多是黃體酮相關性硬結形成的危險因素(OR=1.57,P<0.05);20 mg黃體酮注射量、局部熱敷是黃體酮相關性硬結形成的保護因素(OR分別=0.00、0.15,P均<0.05)。
黃體酮相關性硬結的發(fā)生與護士、患者、管理、藥物等因素有關。本次研究共收集了接受黃體酮肌肉注射治療的90 例患者177 個樣本,發(fā)現黃體酮相關性硬結的發(fā)生率達22.59%,明顯高于許春梅等[3]研究報告中的18%。經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黃體酮相關性硬結的形成與局部熱敷、黃體酮應用劑量、肌肉注射次數有關。其中局部熱敷是黃體酮相關性硬結形成的保護因素(P<0.05)。臀部肌注黃體酮后藥液積聚,導致經絡氣血受阻,氣機不暢,加之有形之物阻滯氣機,影響血液運行形成血瘀,可加重局部硬結及疼痛感,屬“癰”或“臀癰”范疇,常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治療原則,而熱敷就具有這一效果。姜玥[4]在探索改善黃體酮肌注局部不適癥狀的方法時就借助了中藥濕熱敷聯合蠟療產生的熱效應。因此,在對接受黃體酮肌肉注射治療的非住院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可指導其進行局部熱敷。同時結果顯示,20 mg 黃體酮注射量是黃體酮相關性硬結形成的保護因素(P<0.05)。黃體酮作為一種脂溶性油性制劑,由于其分子顆粒表面張力大,不易被溶解,長時間固定劑量注射易發(fā)生局部紅腫、疼痛及硬結等不適癥狀。當黃體酮注射劑量較大時,一方面臀部組織不能及時吸收,使藥物在肌肉層或者脂肪層內停留時間較長,析出結晶刺激組織,引起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硬結;另一方面,單次注射時注射劑量大者其短時間內對組織的沖擊力較大,可能會造成組織撕裂性損傷,更易形成硬結。因此,推薦使用20 mg黃體酮注射量。但若需注射劑量大時,如60 mg時,為降低組織損傷,操作者應結合患者舒適度選擇注射部位,緩慢推注。另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肌肉注射次數多是黃體酮相關性硬結的危險因素(P<0.05),可能與機械性刺激有關。有資料表明,若反復、連續(xù)在同一部位注射超過14 次,可致肌纖維受損、變性、萎縮,易形成硬結[5]。因此,應合理安排黃體酮注射部位。
綜上所述,針對需要長期、大劑量接受黃體酮肌肉注射治療的患者,尤其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術后檢測出妊娠陽性者,更應及時采取局部熱敷等干預措施。但由于本次研究未以時間為主線探討注射周期與黃體酮相關性硬結發(fā)生的生存關系,因此,無法精準明確干預的最佳時間,這是下一階段研究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