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震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100013
2011 年以來, 中國海洋油氣行業(yè)積極適應國內國際形勢的新發(fā)展新要求, 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fā)展新道路, 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 更好地服務美麗中國、 健康中國建設, 更好地推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
2011 年以來, 海洋油氣業(yè)年均實現增加值1 400億元, 國內海洋油氣產量先降后升, 2020 年原油產量5 164 萬噸, 相比2013 年增長13.7%, 年均增幅2%。2020 年國內海洋天然氣產量186 億立方米, 相比2013 年增長55%, 年均增幅8%。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以下簡稱“中國海油”) 國內原油產量占國內海洋油氣產量約90%, 天然氣產量占比超90%, 是國內海洋油氣產業(yè)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2011 年以來, 中國海油以能源報國為己任, 持續(xù)加大油氣勘探開發(fā)力度, 建成海上大慶, 油氣產量穩(wěn)步增長, 持續(xù)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能源需求,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主力軍” 地位更加凸顯,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尤其是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關于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fā)力度, 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批示以來, 中國海油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 加強規(guī)劃和生產組織, 積極化解用海矛盾等問題, 研究出臺國內油氣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2019 年, 油氣總產量1.03 億噸油當量, 國內油氣產量不僅扭轉了2016 年以來的連續(xù)下滑局面, 而且原油增幅和增量均在石油石化企業(yè)中居于首位, 增量占全國原油增量的55%。 2020 年, 面對疫情和低油價雙重挑戰(zhàn), 中國海油持續(xù)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fā)和科技攻關力度, 實現國內海上原油增產240 萬噸, 占國內原油增量的80%以上; 天然氣增產26 億立方米,國內海上油氣產量突破6 500 萬噸油氣當量, 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十三五” 時期, 中國海油新增探明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超過13 億噸和5 000 億立方米, 儲量資源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累計生產原油3.83 億噸、天然氣1 277 億立方米, 其中國內累計生產原油2.2 億噸、 天然氣810 億立方米, 油氣產量邁上新臺階, 中國海油經過不懈努力, 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我為祖國獻石油” 的使命與擔當, 成為國內油氣增儲上產的主力軍。
過去10 年, 國際油價經歷兩輪暴跌, 全球油氣行業(yè)生產經營遭遇重大挫折。 在外部形勢復雜多變、經營難度顯著增加的背景下, 我國海洋油氣生產經營依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油氣產量逆勢回升, 增儲上產貢獻顯著; 海洋油氣產業(yè)增加值在低油價下保持較高水平; 對外合作鋪就深海油氣開發(fā)大道。
2015 年國際暴跌極大地沖擊了我國海洋原油生產, 我國原油產量在2016—2018 年連續(xù)3 年下跌。為保證國家能源安全, 在“2019—2025 七年行動方案” 的指引下, 我國海洋油氣行業(yè)克服低油價困境, 原油產量逆勢增長。 2020 年國內原油產量約為1.95 億噸, 同比增產約300 萬噸。 其中我國海洋原油產量為5 164 萬噸, 較上年增加248 萬噸, 同比增長5.04%, 占全國原油產量增幅的80%以上。 海上油氣生產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增長極。
“十三五” 期間, 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超過250 億立方米, 2019 年我國天然氣消費規(guī)模突破3 000 億立方米, 2020 年達3 262 億立方米。 面對不斷增長的國內天然氣需求, 國內最重要的海上油氣生產企業(yè)——中國海油大力推進大氣田、 深水氣田勘探開發(fā), 海上天然氣產量漲勢明顯。 截至2020 年底,我國海洋天然氣產量為186 億立方米, 較上年增加24億立方米, 與2011 年相比增長接近50% (圖1)。
圖1 我國海洋油氣產量
受美國頁巖革命、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過去10年國際油價在2014 年、 2020 年兩次暴跌, 海洋油氣企業(yè)經營效益受到沖擊。 為保障國家能源供應, 海洋油氣企業(yè)大力推進降本增效措施、 加大增儲上產力度。 2020 年我國海洋油氣業(yè)實現增加值1 494 億元,較上年減少47 億元, 同比僅下降3.05%, 降幅遠低于油價下跌幅度。
中國海油通過技術研發(fā)、 精益管理等措施壓控成本, 積極應對低油價。 2020 年中國海油桶油主要成本進一步下降至26 美元, 桶油操作成本進入6 美元時代, 創(chuàng)10 年來新低。 由于我國海洋油氣公司大力推進降本增效措施, 2018—2020 年低油價時期我國海洋油氣產業(yè)增加值幾乎與2011—2014 年高油價時期保持一致(見圖2)。
圖2 我國海洋油氣產業(yè)增加值
我國的深海油氣勘探起步于2004 年, 由于缺乏掌握深水關鍵技術的人員, 前期一直依靠對外合作。2009—2012 年中國海油與英國天然氣集團(BG) 等石油公司進行了合作勘探, 共完成了5 口鉆井工作。深海蘊藏豐富油氣資源, 但是限于復雜條件、 認識不足、 技術落后等因素, 開采難度大。 中國海油堅持對外合作, 在對外合作中逐步引進了國外的技術, 消化、 吸收、 創(chuàng)新、 超過。 面對深海復雜的油氣田, 特別是面對南海復雜的地質、 海況和油藏條件, 把國際上有經驗有能力的大公司引進來共同合作開發(fā), 在開發(fā)當中進行學習和共同研討, 學習他們的管理和技術經驗, 來快速提升我們自身的管理和技術水平。
過去10 年, 從荔灣3-1 到流花油田群, 再到陵水17-2 氣田, 對外合作鋪就深海油氣開發(fā)大道, 幫助我國海上油氣開發(fā)實現了從淺水到深水的偉大跨越。
荔灣3-1 氣田, 是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深水油氣田[1], 位于南海東部, 香港東南300 千米處, 平均水深1 500 米, 于2006 年6 月被發(fā)現, 探明儲量為1 000 億~1 500 億立方米。 2009 年初啟動開采項目,由中國海油與和哈斯基能源公司合作開發(fā), 后者將持有49%的股份, 中國海油擁有該氣田51%的權益。 氣田自2014 年4 月24 日正式商業(yè)性投產, 揭開了我國深水天然氣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序幕。
經過探索和積累, 荔灣3-1 氣田在我國首次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水油氣田開發(fā)管理體系和工程技術體系, 為我國下一步挺進深海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流花油田群開發(fā)項目是我國首個自營深水油田群, 首次采用全水下開發(fā)模式, 大型FPSO 高端建造技術和綜合能力實現新突破[2]。 投產后高峰年產量可達420 萬立方米。 “流花16-2” 項目自主設計建造集成了我國最大作業(yè)水深的FPSO “海洋石油119”, 作業(yè)水深超過410 米, 每天可以處理原油2.1 萬立方米、天然氣54 萬立方米, 相當于陸地占地30 萬平方米的油氣處理廠, 堪稱“海上超級工廠”。
2014 年09 月15 日, 中國海油鉆獲陵水17-2 氣田, 探明地質儲量超千億立方米, 氣田距海南島150千米, 其構造位于南海瓊東南盆地深水區(qū)的陵水凹陷, 所在海域水深1 500 米左右。 陵水17-2 氣田是中國自營深水勘探的第一個重大油氣發(fā)現, 在當時創(chuàng)下了國內自營油氣田最大鉆探水深1 547 米[3]。
2020 年7 月5 日, 陵水17-2 氣田順利完成首口開發(fā)井作業(yè), 標志著氣田開發(fā)項目邁出了重要一步,也進一步印證了我國自主掌握的深水油氣田勘探開發(fā)全套技術在實踐運用中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對提升我國海洋資源開發(fā)能力、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支撐海洋強國戰(zhàn)略具有重要意義。 2021 年6 月25 日, 我國首個自營勘探開發(fā)的1 500 米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在海南島東南陵水海域正式投產, 標志著海洋石油勘探開發(fā)進入“超深水時代”。
近年來, 以中國海油為代表的中國海洋油氣產業(yè)在勘探、 開發(fā)、 工程、 鉆完井等油氣全產業(yè)鏈的技術研發(fā)和能力建設上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為油氣增儲上產提供堅實保障。 中國海油提出了“匯聚脊” 控制源外油氣富集成藏理論、 “雙古” 復式油氣藏地質認識等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 并在渤海深層和巖性油氣藏地質認識方面取得突破, 有效指導了渤中19-6、 墾利6-1、渤中13-2 等一批油氣田大發(fā)現。 研究形成500 米水深海上油氣勘探開發(fā)生產技術體系、 初步形成1 500米深水油氣田開發(fā)工程模式關鍵技術體系, 推動實現了從淺水到深水的重大跨越。 在旋轉導向與隨鉆測井等一批關鍵裝備國產化上取得突破性階段進展, 設計建造全球首座10 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 成為我國深海油氣田開發(fā)的“大國重器”[4-6]。
1.4.1 油氣勘探技術
(1) 油氣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
近10 年來, 渤海活動斷裂帶油氣差異富集理論,南海北部大陸邊緣深水油氣成藏理論及南海西部高溫高壓天然氣成藏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 引領了中國海油在渤海海域、 南海北部深水領域、 高溫高壓層系獲得了一系列油氣勘探重大突破。 同時隨著近些年來油氣勘探逐漸向深層、 深水領域拓展, 基于深埋潛山成藏理論的創(chuàng)新, 引領了渤中19-6 大型凝析氣田的發(fā)現?!芭?源-熱” 共控地質理論, 明確了深水區(qū)可以形成近百億噸油當量資源; 水道砂巖儲集—垂向裂隙輸導—晚期充注的軸向峽谷成藏模式, 突破了世界深水大型峽谷水道僅局限于垂向發(fā)育的認識, 引領了瓊東南盆地深水區(qū)中央峽谷水道陵水17-2、 陵水25-1、 陵水18-1 等氣田的發(fā)現, 開辟了海域深水天然氣勘探的新領域[5]。
(2) 地球物理技術進步
“本土化” 地震采集處理技術體系的創(chuàng)立, 支撐了勘探新領域的突破。 近年來, 針對中深層古近系、潛山勘探領域, 開展了以寬方位、 高密度、 富低頻為基礎的技術攻關, 創(chuàng)立了適合中國海域油氣勘探的“本土化” 地震采集處理技術體系, 解決了以往中深層與深水地震資料品質差、 復雜構造區(qū)地震成像差的問題, 提高了構造成像精度, 極大地支撐了勘探新領域的突破。
高密度高分辨三維地震采集技術在中國近海多個地區(qū)得到了應用。 采集上縮小了資料的面元尺寸, 同時優(yōu)化了震源、 電纜等施工參數; 同時, 進行有針對性的高分辨處理。 成果資料在橫向和縱向分辨率上都有很大提高, 反映的地質信息更為豐富, 有效改善了斷層、 基底成像及地層接觸關系等方面的不足。 針對深水地震資料頻帶較窄且缺少低頻、 坡折帶下方反射能量弱、 鬼波陷頻效應突出等問題, 中國海油自主研發(fā)了海洋“犁式” 寬頻地震采集系統(tǒng), 有效提升了中深層成像質量, 打破了外國對我國的技術封鎖[6]。
1.4.2 鉆完井技術
(1) 海上高溫高壓鉆井技術
鶯—瓊盆地高溫高壓領域是天然氣重點勘探領域, 資源潛力巨大, 但高溫高壓鉆井作業(yè)風險因素較多, 采取單一措施很難滿足高溫高壓鉆井作業(yè)要求。近年來, 針對鶯—瓊盆地中深層的地質特征, 中國海油先后在地層壓力預測、 井身結構設計、 套管選材、鉆井提速、 固井及鉆井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攻關研究, 并通過現場的實踐和優(yōu)化, 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適用于鶯歌海盆地高溫高壓地層特點的新的鉆井技術體系。 實現了該地區(qū)高溫高壓探井鉆井作業(yè)時效高、 事故率低、 費用控制合理的目標, 為鶯歌海盆地東方13-1 和東方13-2 氣田的發(fā)現起到了關鍵作用。目前這一技術體系已推廣到瓊東南盆地具有高溫高壓特征地層的鉆井作業(yè)中, 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可為類似地區(qū)高溫高壓井的鉆井作業(yè)提供借鑒[6]。
(2) 深水鉆井技術
深水鉆井技術挑戰(zhàn)多, 風險極大。 南海深水鉆井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是: 淺層氣和淺層流、 深水低溫、 深水井控技術、 缺乏深水作業(yè)經驗和南海的災害環(huán)境?!笆濉?期間, 中國海油廣泛開展對外合作, 在短時間內掌握了深水鉆井的核心技術, 從淺層流控制措施、 鉆井液優(yōu)選、 水泥漿優(yōu)選、 深水鉆井井控措施、建立臺風應急預案等方面, 給出了技術對策; 打破了西方少數國家技術壟斷的局面, 為中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fā)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的應用, 大幅度提高了深水探井作業(yè)時效, 降低了深水探井費用, 促進了中國深水勘探的快速發(fā)展[6]。
(3) 海上多層潛山鉆井作業(yè)技術
針對渤海深埋潛山探井目的層埋深大、 溫度高、存在兩到三層潛山界面, 地層可鉆性差, 容易出現井漏、 作業(yè)周期長等工程難題, 研發(fā)形成了適用于渤海中深層天然氣安全環(huán)保高效勘探開發(fā)的鉆完井關鍵技術體系。 例如, 海上深部硬地層快速無傷害鉆井關鍵技術, 采用高強度變質花崗巖異形齒PDC 鉆頭和扭矩自適應高陡防斜鉆具組合, 機械鉆速可提高5 倍[5]。
1.4.3 海洋工程裝備
近10 年, 中國海油已經建成了以 “奮進號”“海洋石油201” 為代表的五型六船深水作業(yè)船隊以及以“深海一號能源站” 為代表的生產平臺, 具備了深水油氣自主勘探和開發(fā)的能力。 國內荔灣3-1 深水氣田群和流花16-2 深水油田群以及剛剛投產的深海一號大氣田, 拉開了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fā)的序幕。
(1) 奮進號鉆井平臺
為了進軍南海深水, 中國海油打造了以“奮進號” 為旗艦的深水艦隊。 這是中國首次自主設計、 建造的第六代3 000 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 “奮進號”的建造深度適應我國南海海況, 能夠抵御南海百年一遇的強臺風; 平臺的穩(wěn)定性和強度也能夠適應南海的極端天氣, 最大甲板可變荷載9 000 噸, 創(chuàng)造了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的最高載荷噸數。
“奮進號” 半潛式鉆井平臺作為我國深水戰(zhàn)略的重要裝備, 大大提高了我國鉆井技術和深水作業(yè)能力, 平臺自投入使用以來, 最大作業(yè)水深接近2 500 米, 平均作業(yè)水深達1 530 米。 “奮進號”深水鉆井平臺的設計建造是我國在深水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引進、 消化吸收、 再創(chuàng)新” 的一次成功嘗試, 實現了我國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設計建造的跨越式發(fā)展。
(2) 深海一號能源站
為高效開發(fā)“深海一號” 大氣田, 中國海油采取“半潛式生產平臺+水下生產系統(tǒng)+海底管道” 的全海式開發(fā)模式, 并為其量身定制了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 能源站, 讓中國人在1 500 米的深海站穩(wěn)了腳跟[7]。
“深海一號” 能源站總重量超過5 萬噸, 最大投影面積相當于兩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總高度達120米,最大排水量達11 萬噸。 其船體工程焊縫總長度高達60 萬米, 使用電纜長度超800 千米。 能源站按照“30年不回塢檢修” 的高標準設計, 設計疲勞壽命達150 年, 可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強臺風。 它的建造實現了世界首創(chuàng)立柱儲油、 世界最大跨度半潛平臺桁架式組塊技術、 世界首次在陸地采用船塢內濕式半坐墩大合龍技術等3 大世界技術突破, 以及13 項國內首創(chuàng)技術, 是中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集大成之作, 刷新了全球同類型平臺建造速度之最。 “深海一號” 大氣田的開發(fā)表明我國深水油氣開發(fā)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標志著我國已全面掌握打開南海深海能源寶藏的“鑰匙”, 實現了300 米向1 500 米超深水挺進的歷史性跨越。
“十四五” 期間, 中國海油將持續(xù)提升油氣勘探開發(fā)和投資力度, 努力爭當國內油氣增儲上產的主力軍, 牢牢把握油氣勘探這一龍頭, 堅持油氣并舉, 向氣傾斜; 加大深層深水、 高溫高壓、 非常規(guī)天然氣等重點領域勘探力度, 全面提升天然氣在油氣產量中的占比; 牢牢把握油氣上產這一主線, 積極轉變開發(fā)方式, 強化生產組織, 加快產能建設。 努力爭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生力軍, 錨定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 加快推動公司能源轉型; 積極調整優(yōu)化油氣產品結構,全面推進南?!叭f億方大氣區(qū)” 建設, 提升低碳清潔能源產能占比; 探索發(fā)展新能源產業(yè), 推動新能源與油氣產業(yè)的協同發(fā)展。 努力爭當科技攻關的先鋒隊,堅持聚焦國家戰(zhàn)略, 充分發(fā)揮海洋油氣領域科技攻關國家隊的作用, 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實現自立自強提供科技支撐, 努力在“十四五” 期間發(fā)展新征程中貢獻海油力量。
根據最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 我國海洋油氣資源豐富, 資源探明程度油、 氣分別占25%與9%,原油勘探處于高峰前期階段, 天然氣勘探處于早期階段, 待探明資源潛力巨大[8]。 “十三五” 期間, 中國海油通過加強地質研究、 提升作業(yè)管理, 不斷提高勘探成功率, 在中國海域成熟區(qū)、 雙深雙高雙新領域(深水深層、 高溫高壓、 新區(qū)新領域) 勘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 獲得九大油氣發(fā)現[9], 為海上油氣增產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投資方面, 在“2019—2025 七年行動方案” 的指引下, 中國海上油氣生產企業(yè)將持續(xù)加大勘探開發(fā)力度, 推動海上油氣產量增長。 技術方面, “十三五” 期間我國已基本掌握了深水油氣田勘探開發(fā)相關技術, 為海上油氣增儲上產奠定了扎實的技術基礎。
“十四五” 期間, 中國海油將持續(xù)聚焦大中型油氣田勘探, 擴大國內油氣儲量基礎。 國內近海以大中型油氣田勘探為主線, 強化價值勘探理念, 堅持科學合理的勘探投資組合, 同時加大風險勘探力度, 確??沙掷m(xù)發(fā)展。 石油儲量增長主要集中于近海3 大成熟探區(qū), 即渤海、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和北部灣盆地,天然氣儲量增長領域主要是南海(北部深水區(qū))、 渤海(中深層) 及東海。 貫徹實施“2019—2025 七年行動計劃”, 擴大油氣產量規(guī)模, 通過深耕成熟區(qū)、 探索深層、 開拓深水等措施, 持續(xù)提升國內油氣產量。預計“十四五” 期間, 我國海上天然氣年均增速高于3%, 2025 年有望達到220 億立方米; 海上原油產量年均增速約為1.3%, 到2025 年約達5 500 萬噸。 渤海海域緊緊圍繞“提高采收率” 與“提高儲量動用”開展工作部署, 遵循“穩(wěn)定老油田、 加快新油田、 突破低邊稠” 方針, 推動渤海油田2025 年上產4 000 萬噸, 并帶動其他海域高效開發(fā); 南海海域立足南海北部海域, 加強老油田挖潛, 積極推進荔灣、 東方、 樂東、 大崖城和陵水17-2 中央峽谷帶等五個氣區(qū)建設,實現天然氣產量上臺階, 全面提速“南海東部油田2025 年上產2 000 萬噸” 和“南海西部油田2025 年上產2 000 萬方” 工程。
2020 年9 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 向國際社會做出“中國力爭于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的莊嚴承諾, 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 事關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中國海油積極落實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 主動應對氣候變化, 實行綠色低碳戰(zhàn)略, 努力打造貫穿油氣田、 終端、 煉廠、 電廠、 LNG 接收站、 制造基地、 碼頭的綠色低碳產業(yè)鏈。 中國海油積極探索綠色轉型發(fā)展之路, 差異化布局以海洋資源為主體的新能源產業(yè), 著力構建清潔低碳、 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成立“碳達峰、 碳中和” 工作領導小組, 加快綠色油田、 綠色工廠建設,以更大決心、 更強力度、 更實舉措助力我國全面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 目標。
2.2.1 加大節(jié)能減排力度
2020 年, 中國海油共實施了92 個節(jié)能改造項目,投入資金3.99 億元, 萬元產值綜合能耗0.3 噸標準煤、 節(jié)能量22.6 萬噸標準煤,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三項污染物排放量分別同比下降22%、
14%、 15%。
中國海油以“‘秦皇島32-6’ ‘曹妃甸11-1’ 油田群岸電應用工程” 為示范, 在國內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 主動擔當、 積極探索, 全力推進渤海油田岸電應用工程項目建設, 奮力實現秦皇島、 曹妃甸區(qū)域岸電應用工程岸上供電目標, 為渤海海域乃至中國近海油氣田的綠色低碳開發(fā)奠定堅實基礎。
“十四五” 期間, 中國海油將不斷加大力度開展節(jié)能減排, 推進節(jié)能技術研發(fā)與應用,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并有序開展清潔用能替代, 多措并舉, 有效控制生產以及用能過程中的碳排放總量。
2.2.2 加快推進能源轉型
2020 年9 月, 中國海油首個集中式海上風力發(fā)電項目首批機組并網發(fā)電, 標志著中國海油積極推進能源轉型、 踐行綠色低碳戰(zhàn)略邁出堅實步伐, 也為長三角地區(qū)綠色發(fā)展貢獻了清潔能源。 該項目裝機規(guī)模為300 兆瓦, 全部投產后, 年上網電量可達8.6 億千瓦時, 與同樣發(fā)電量的常規(guī)燃煤火電機組相比, 可節(jié)約標準煤27.9 萬噸, 減排二氧化碳57.1 萬噸。
“十四五” 期間, 中國海油將積極發(fā)展海上風電產業(yè)。 加快淺海風電發(fā)展, 加大海上優(yōu)質風資源的獲取, 加強與風制造企業(yè)、 風電開發(fā)企業(yè)、 地方能源企業(yè)等的戰(zhàn)略合作, 加快集中式海上風電場的建設,著力打造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 推進深遠海風電產業(yè)化進程加強浮式基礎與風機一體化設計、 柔性直流輸電、 建造安裝等深遠海風電關鍵技術的攻關, 打造集勘察、 設計、 建造、 施工、 運維等一體化解決方案和總包服務能力, 引領國內深遠海風電產業(yè)的發(fā)展。
2.2.3 爭當科技攻關的先鋒隊
“十四五” 期間, 中國海油將繼續(xù)聚焦重點領域,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研究, 推動水下生產系統(tǒng)、 海洋地震采集裝備等“卡脖子” 技術公關, 強化低邊稠、 深水、 天然氣水合物等領域研究。
中國海油將繼續(xù)加快智能油田建設步伐。 積極開展海上平臺無人化、 少人化、 臺風模式常態(tài)化建設,繼續(xù)加快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fā)展, 積極順應全球能源行業(yè)發(fā)展新趨勢。 努力提升感知洞察、 智能控制、協同共享、 互聯創(chuàng)新數字化能力, 構建縱向貫通、 橫向聯通、 內外融通數字化生態(tài), 建成“智慧海油”,實現從傳統(tǒng)管理模式向現代化、 數字化、 智能化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