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琦
(蘭州工商學院外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1)
電影《你好,李煥英》是由北京文化、新麗傳媒和大碗娛樂三家公司共同制作的一部家庭喜劇電影,于2021年大年初一(2月12日)在全國上映。電影根據導演賈玲的親身經歷改編,講述了女主人公和母親的故事。截至2021年3月10日,《你好,李煥英》票房就突破了51億元。根據燈塔專業(yè)版數據和BoxOffice數據,該影片在中國單片影史票房總榜排名第2,在全球單片影史票房總榜排名第98,代表著當前中國電影業(yè)的全球發(fā)展趨勢。中國電影的外宣是國外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展示中國文化自信。目前,根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關于《你好,李煥英》的論文主要從親情、喜劇、時代印記等方面來分析,沒有從翻譯角度進行分析。因此,論文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分析2月12日上映的影片《你好,李煥英》的字幕翻譯,探討譯者是如何動態(tài)地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轉換。
字幕翻譯是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它“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語言轉換:是原聲口語的凝縮書面翻譯”[1]。“口語”和“濃縮”使字幕翻譯不同于文學、新聞、科技等文體的翻譯。字幕翻譯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從空間來說,電影字幕最多兩行,一行最佳,英文字數不超過35個。從時間來看,“兩行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不應該超過6秒,以避免重復閱讀。同時,簡短的字幕停留時間應不少于1.5秒以消除閃屏效果”[2]。字幕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這些限制因素,對不影響目標語觀眾認知的內容做出必要的刪減,“以凸顯相關性更強的信息”[3]。
從語言角度來看,電影中的人物對白是比較口語化的語言,清晰簡潔、通俗易懂。在翻譯過程中要傳達這一語言特點,就要求譯語在語言和文體上和源語盡量保持一致。電影《你好,李煥英》中有大量口語化的幽默對白,還有一些中國東北地方語言。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有豐富的語言儲備,以“更好地適應表達復雜劇情及多樣化人物性格的需要”[4]。
一般來說,電影中都會傳達有關源語文化的信息。一方面,“在其他文體的翻譯中,可以用注釋法、腳注法和其他有效的翻譯策略來解釋一些復雜文化信息。但在電影字幕翻譯中,受時空的限制,不能游刃有余地使用這些翻譯方法。”[2]另一方面,影片中的人物表情、手勢、動作等也能傳遞一定的文化信息。譯者需揚長避短,使目標語觀眾能理解影片中所傳遞的信息。
2001年,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在《翻譯適應選擇論》一書中“以達爾文的‘適應/選擇’學說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為指導”[5],從生物學的角度探究翻譯活動。2009年,經過近十年的研究,生態(tài)翻譯學已開始全面發(fā)展。2011年,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范式’在其第二個十年里的發(fā)展之勢當更為可觀”[6]。
生態(tài)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是一項具有跨學科性質的交叉研究”[7]。它有“喻指”和“實指”兩個層面的意義:“喻指”即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比作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研究;“實指”則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做出選擇并進行翻譯。字幕翻譯是譯者對字幕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做出多維適應和選擇,屬于“實指”的范疇,譯者是整個翻譯活動的中心。譯者中心“主要是彰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導’作用”[8],生態(tài)翻譯學的核心是“翻譯=適應+選擇”。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不能生搬硬套,需要適應字幕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滿足目標語觀眾的需求,不斷做出動態(tài)選擇。適應和選擇主要從三個維度進行,即“三維轉換”(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從‘三維’著手,使譯文能夠達到多維轉化的程度”[9]。生態(tài)翻譯學的應用要“考慮語言文字的生態(tài)背景,翻譯時不僅要翻譯語言文字本身,還要考慮如何將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步譯出,這種翻譯雖然較為困難,但可以極大地提高翻譯的質量,從而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10]?!?/p>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字幕的翻譯過程中,從語言的不同層面進行轉換,以適應目標語觀眾的語言習慣。下面主要從語音層面、詞匯層面和句法層面分析《你好,李煥英》字幕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1.語音層面
影片中語音層面的適應性轉換主要體現在人名的翻譯。第一個是源語中人名“樂瑩”(Le Ying)和“玲”(Ling)的巧妙拼讀。女主人公機智地利用了漢字的拼音優(yōu)勢,將“玲”拼為“樂瑩”。然而,目標語語言沒有對應的拼音,若將其生硬地翻譯為拼音,目標語觀眾無法理解源語表達的意思。因此,譯者意譯為“Ling is short for Leying”,進行了解釋,實現了語音層面的轉換。雖然譯語失去了一絲源語中的幽默,但準確表達了意思。第二個是人名“煥英光林”被諧音讀為“歡迎光臨”,同樣是利用了漢字的拼音特點制造了幽默。同樣地,譯者做出了動態(tài)選擇,適應了目標語觀眾的語言習慣,巧妙地將其翻譯為“Together,it means‘a warm welcome’”,準確表達了源語意思。最后一個是對人名張江(ZhangJiang)的一種誤讀:張激昂(Zhang Ji’ang),譯者直接音譯為了“Zhang Ji-ang”,使目標語觀眾能清晰地看出兩者的區(qū)別,傳遞了源語的含義。
2.詞匯層面
影片在詞匯層面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源語中詞匯的重復。漢語語言偏重意合,不過多地追求形式上的變化。因此,漢語詞匯可以重復,即同一個詞匯可以在文章中反復使用。但在英語中,除了修辭或者別有用意,通常詞匯的重復不太常見[11]。因此,譯者把這些重復詞匯轉換成了目標語中表達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詞匯。影片中重復次數最多的詞匯是“大好事”,共有7次。這件“大好事”指“參加排球比賽的年輕女同志因為表現出色而引起廠長的關注,讓廠長兒子沈光林和這位女同志相親,甚至結婚,改變命運。”譯者把“大好事”翻譯為目標語時適應具體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不同的詞匯,如“sth.that is won”“a life-changing opportunity”“something great”“besolucky”等詞。個別目標語詞匯也進行了重復,但總體來說,詞匯表達豐富,符合目標語語言偏重詞匯多樣性這一特征。以下四個也是影片中重復較多的詞匯,譯者根據具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了靈活轉換(見表1)。
表1 譯者對影片中重復詞匯的轉換
影片的另一大語言特點是口語化。一方面,影片中人物的對白主要圍繞日常生活展開,語言比較口語化(見表2)。另一方面,影片中故事發(fā)生在東北,影片中人物的對話帶有一些明顯的東北地方方言(見表3)。
表2 譯者對影片中口語化詞匯的轉換
表3 譯者對影片中東北地方語言的轉換
分析:表2中的詞匯都是影片中比較口語化的表達,譯者將這些詞匯轉換為了目標語中比較口語化的詞匯,如“tell”“think”“touch”等詞,簡單明了,又符合字幕翻譯口語化的特征。表3中譯者對東北地方方言進行了靈活轉換,一種是翻譯為目標語中比較口語化的詞匯。例如:“扒拉”是中國東北地方語言,意思為“撥開,撥動”。根據影片情景,“扒拉一個”應該是“碰一下”的意思,譯者將其翻譯為了口語化的“touch”一詞。另一種是對個別地方語言,譯者轉換為了目標語中對應的俚語,如“ass”,做到了貌似神合的對等,適應了目標語觀眾的詞匯表達,使影片中人物的性格更生動形象。
3.句法層面
影片在句法層面的一大特點是一些源語句子沒有主語。漢語語言重意合,句子結構較為松散,在口語中一般表達出意思即可。然而,英文重形合,結構緊湊,一個完整的英文句子需要有主語,并且注重時態(tài)和語態(tài)。在字幕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平衡源語和目標語句法之間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動態(tài)調整。例如,影片中提到的“不都得給我點面子嗎?”和“好像鬼壓床了?!边@兩個句子沒有主語。但譯者在翻譯成目標語時,適應了英語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將主語“They”和“I”加了進去,適應了目標語觀眾的句法習慣,分別翻譯為了“They always look up to me.”和“Like I was possessed or something.”
同時,因字幕翻譯的時空限制性,字幕翻譯在準確表達源語的基礎上,應盡量簡潔凝練。譯者可以根據具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一些長句子進行適當刪減。例如:影片中,女主人公母親的好友給女主人公一個紅包時說了一句“我大侄女好不容易考上了我高興我樂意。”源語中有三個短句,后面兩個句子“我高興”和“我樂意”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譯者將三個句子整合成一個帶有從句的英文句子,且將重復的部分進行了刪減,譯為“I’m just happy that my goddaughter finally got into college.”,既適應了目標語的句法表達習慣,又言簡意賅。電影中還有一處情景是幼兒時的女主人公拿著碗給母親說“再來一碗”,可直譯為“I need one more bowl of rice.”。但譯者利用了影片中人物的動作優(yōu)勢,將其直接省譯為一個單詞“more”,簡潔明了,同時傳遞了幽默,達到了喜劇效果。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源語和目標語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轉換和解釋,避免目標語觀眾對源語產生曲解?!皬姆g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看,翻譯者充當著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媒介作用[13]?!痹谟捌谐霈F了四個表示漢語獨特的文化詞匯,譯者根據具體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了轉換,或者選擇了目標語中有對應文化內涵的詞匯,或者做出了文化妥協的適應性選擇進行了意譯,準確表達了源意(見表4)。
表4 譯者對源語文化詞匯做出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分析:漢語中的“大侄女”是哥哥弟弟或者好朋友的女兒,一種較為親切的稱呼。在該影片中,李煥英的好朋友玉梅稱賈曉玲為“大侄女”,等同于“干女兒”。英文中的“god-daughter”在現代社會中一般指“a female child of your close friend or family member whose parents asked you to be her godparent.”。雖然該詞與源語的職能和內涵沒有完全對等,但順應了目標語觀眾的文化背景和認知,平衡了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傳遞了源語的內涵。譯者對其他幾個文化詞都進行了類似的適應性調整,適應了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影片中,還有一句俗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該俗語在目標語文化中沒有對應的文化語可以進行轉換。若將其直譯為“Rain will come and mom will get married”,目標語觀眾無法理解其內含。因為中西文化差異,他們無法聯想“下雨”和“母親嫁人”二者的關系?!皩τ谝恍┚哂忻黠@鄉(xiāng)土文化特色的歌謠、諺語,只有將其轉換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的文化語境,才能更好地維持翻譯生態(tài)的平衡[12]?!币虼?,譯者根據電影情節(jié)做出了文化妥協的適應性選擇,翻譯為“Rain will come,and mom will be mom”,準確表達了“無法改變或阻擋”這一層含義。
總的來說,譯者對影片中的文化差異進行了動態(tài)的調整,適應了整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但譯者對“那是喝綠茶嗎?那是炫耀表呢?”的翻譯“She’s not really drinking green tea.She is showing off her watch.”有些欠缺,沒有將文化負載詞“綠茶”和“表”的深層含義傳遞出來。在該語境下,除了表層意思外,“表”還有諧音“婊”的意思,和“綠茶”連起來為“綠茶婊”,為中國網絡新詞,暗指王琴“有心計”。因此,譯者在直譯的基礎上,可在熒幕上方對這兩個網絡新詞進行注解:“Green tea and watch in Chinese also indicate a bitch”,更有效地把文化詞匯融入譯語中,傳遞源語的準確含義和幽默。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為了實現交際目的進行的轉換。紐馬克認為交際翻譯應該是“忠于讀者、便于讀者接受的翻譯”[13],由于字幕翻譯的時空限制性和文化轉換性特征,字幕翻譯需要發(fā)揮“譯者中心”作用,不斷適應具體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做出取舍,實現交際目的。
該影片在交際維做出的一個最明顯和成功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就是對片名《你好,李煥英》的翻譯。賈玲等人在2016年演過小品版的《你好,李煥英》,再加上賈玲在中國的知名度以及該影片的宣傳,源語觀眾了解“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的主題。然而,大部分目標語觀眾不熟悉賈玲,更不了解“李煥英”。因此,譯者把片名翻譯為了,目標語觀眾通過英文片名了解影片主題,與源語觀眾產生共鳴?!癕om”相比于“Li Huanying”更能吸引目標語觀眾的注意力,更能實現交際目的,利于影片的宣傳。
譯者在交際維做出另一比較明顯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就是對“我棄武從文了”這句話的翻譯。根據前后語境,這里的“武”是指排球,而“文”是指為廠里廣播站節(jié)目準備的詩歌朗誦。因此譯者靈活做出了選擇,把該句翻譯為了“I gave up sport to become a poet”,比直譯為“I gave up the sword for the pen”更清晰,更口語化,從而實現了交際目的。
字幕翻譯與其他翻譯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有時空限制性、口語化和文化轉換等特點。從生態(tài)翻譯學來看,字幕翻譯需要譯者不僅考慮這些特征,還需從不同的維度做出適應性選擇轉換,實現源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目標語生態(tài)環(huán)境間的平和、平衡,讓目標語觀眾和源語觀眾產生共鳴。譯者在翻譯電影《你好,李煥英》時,從語言維(語音、詞匯和句法層面)、文化維和交際維等多維進行了適應性選擇轉換,使得譯文適應了目標語觀眾的需求,從而促進影片的對外宣傳。生態(tài)翻譯學對影視字幕翻譯具有指導意義,為以后的電影字幕翻譯及其宣傳發(fā)展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