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瑜 劉 微 王 松 張 艷 劉海靜 趙 萌
(1.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161000;2.齊齊哈爾醫(yī)學院護理學院人文護理學教研室,黑龍江 齊齊哈爾,161006;3.齊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職工醫(yī)院內五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161000;4.齊齊哈爾醫(yī)學院護理學院社區(qū)護理學教研室,黑龍江 齊齊哈爾,161006;5.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心血管內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161000;6.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人事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161000)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多見于老年患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目前,隨著年齡增長,機體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機體老化,導致老年群體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及道德層面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如視力和聽力下降、思維與反應能力下降、易產生焦慮和抑郁等消極情緒、社會交往減少等。機體老化的發(fā)生導致患病老年人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對信息的理解和記憶及對疾病的認知等都會造成影響。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一項現(xiàn)代化的護理方法,從患者入院至出院,對其進行持續(xù)的、適量的健康教育,不僅有助于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有助于提升護理工作的效率,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為理論基礎,以老年護理需求為導向,構建并應用了老年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路徑,旨在探討以老年護理需求為導向的臨床護理路徑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1年7月~2021年12月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收治的92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47例)。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60~74歲,平均年齡(65.16±7.90)歲。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齡60~72歲,平均年齡(64.78±8.1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颊呒凹覍賹ρ芯恐橥?,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腦梗死,符合《2014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②發(fā)病時間2周~6個月;③年齡≥60歲。
排除標準:①住院期間伴有或并發(fā)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及感染者;②不能配合本研究問卷填寫者;③中途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安全、用藥、飲食、運動及復查等注意事項,主要集中在入院第1天的入院宣教和出院前的出院指導。
觀察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小組,由1名主治醫(yī)生,2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構成。經查閱文獻、問卷調查及訪談等,制訂適合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會特點、以老年患者需求為導向的臨床護理路徑,包括入院介紹、安全防范知識、用藥及自理知識、飲食與運動指導和心理疏導等內容。見表1。
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情況,應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進行評價,其中HAMA包含14個項目,總分為0~56分,總分小于7分,表示無焦慮癥狀;7~14分,表示可能有焦慮癥狀;大于14分,表示肯定有焦慮癥狀;焦慮嚴重程度與得分成正比。
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情況,應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進行評價,包括進食、洗漱、穿衣、如廁及肢體活動等10個項目,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③比較兩組干預后健康教育知曉情況,應用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自行設計的健康知識問卷進行評價,包括防止跌倒和墜床、預防壓瘡和失用綜合征等的安全知識、住院及出院后腦梗死用藥知識、飲食知識、休息與活動4個方面,以知曉或不知曉作答。知曉率 =知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干預前,兩組患者焦慮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焦慮得分低于干預前,觀察組焦慮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干預前,兩組患者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對疾病健康知識均具有一定的知曉率,比較兩組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臨床實踐證明,罹患腦梗死的老年患者具有反復住院的特點,反復住院進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易產生焦慮情緒,引發(fā)軀體功能障礙及對健康教育信息接收能力的下降。社會心理因素嚴重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目前,越來越多的醫(yī)護人員開始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同時進行臨床多學科合作對患者進行整體治療和護理。
本研究以老年護理需求為導向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進行科學設計,結合調查和訪談數(shù)據,梳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等特點,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將相對零散碎片化的健康宣教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和分類,同時靈活應用各種宣教手段,讓老年腦梗死患者在最佳的時間接受合適的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其信息接收的效率和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焦慮(HAMA)得分接近14分,其焦慮程度介于可能焦慮和肯定焦慮之間,說明老年腦梗死患者極容易出現(xiàn)焦慮的心理。分析原因可能是與入院治療后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飲食與休息規(guī)律的改變、身邊人際關系的改變、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對相應的治療方案、檢查、用藥、預后等諸多方面的擔心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焦慮得分低于干預前,觀察組焦慮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基于老年護理需求的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模式緊緊圍繞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時間安排,最大程度上滿足了其住院期間的各種需求,幫助其與病友建立聯(lián)系,利于患者之間相互傾訴和扶持;疾病及用藥知識的介紹,滿足其對治療相關知識的需求,較大程度上促進了其焦慮情緒的改善。比較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可見,觀察組的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相比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臨床護理路徑側重于在住院期間不同時點的護理干預,體現(xiàn)舒適護理的理念,患者可以在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及人員等基礎上,逐漸接收關于疾病的各方面指導,避免一次性信息過多造成的理解不清、記憶不全的現(xiàn)象。此外,本研究將提高患者自理能力納入到常規(guī)健康教育指導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對自護能力的認知,重塑了患者自我照護的意識形態(tài)。自我照護能力的提高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同時有利于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緩解患者的焦慮和不安情緒,提高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以老年護理需求為導向的臨床護理路徑相比常規(guī)護理干預更有利于提高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健康教育效果,緩解其焦慮情緒,具有科學和高效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應用。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研究僅為老年腦梗死住院期間的觀察和評價,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和延續(xù)性護理如何進行有效的銜接,深入挖掘老年群體的生理、心理、社會及道德方面的需求,滿足老年群體的健康需求,助力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守護腦血管疾病老年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