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吳素方,白豐璽
(河南省胸科醫(yī)院結核二科,河南鄭州 450008)
結核病為全球主要的健康問題,也是最大的感染性病原體致死原因。作為兼性細胞內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能夠通過干擾宿主防御機制防止被巨噬細胞清除。維生素D具有抗佝僂病作用,影響鈣磷代謝。此外,維生素D在抗生素前時代還用于治療肺結核,且效果明顯。RODE等研究顯示,維生素D對早期清除結核分枝桿菌及激活巨噬細胞意義重大,激活巨噬細胞后可增加抗菌肽及一些細胞因子的表達,進而增強殺傷結核分枝桿菌的能力。韓駿鋒等研究證實,缺乏維生素D可增加肺結核病的患病風險,能夠通過影響免疫系統(tǒng)發(fā)揮作用。為進一步探究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肺結核病的關系,本研究分析其對肺結核病患者預后的影響。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河南省胸科醫(yī)院結核二科接受治療的肺結核病患者357例并收集其臨床資料,根據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將其分為充足組(64例)及不足組(293例),治療結束后6個月以痰菌轉陰情況作為預后評估依據,痰菌轉陰即為預后良好,否則為預后不良。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相關檢查均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WS288-2017)》中相關診斷標準;(2)分枝桿菌培養(yǎng)陽性和/或痰分枝桿菌涂片陽性,菌種鑒定為結核分枝桿菌患者;(3)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1)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惡性腫瘤疾病患者;(2)近3個月內使用任何含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保健品患者;(3)有其他基礎疾病及用藥史患者;(4)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患者;(5)進食不正常患者;(6)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2013版)要求,且經河南省胸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患者給予相同的藥物治療(強化治療期):氨基水楊酸異煙肼(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2366)口服,每次0.4~0.5 g,每天2次;丙硫異煙胺(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2859)口服,每次0.2~0.3 g,每天2次;吡嗪酰胺(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1652)口服,0.5~0.75 g每次,每天2次;乙胺丁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3657)口服,每次0.75~1.0 g,每天1次。治療6個月。
(1)于入院當天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靜置后分離血清(離心半徑為12 cm,3000 r/min)5 min,置于-20 ℃冰箱內保存待測,以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試劑盒為英國Immunodiagnostic Systems Linited(IDS Ltd),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步驟檢測。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定義標準參考《維生素D與成年人骨骼健康應用指南(2014年標準版)》:50 nmol/L及以上為維生素D充足,50 nmol/L以下為維生素D水平不足。(2)于治療前檢測患者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及FEV1%、FEV1/FVC(使用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捷斯特HI-101肺功能儀檢測)。(3)于治療后根據《結核診斷細菌學檢驗規(guī)程》進行痰涂片檢測,每月檢查3次,以改良羅氏培養(yǎng)基進行痰培養(yǎng)。連續(xù)2個月痰培養(yǎng)檢查均為陰性且無復陽即為細菌學陰性。
收集納入患者性別、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體重指數、病程、病情程度、血清鈣、吸煙史、FEV1%、FEV1/FVC、是否合并肺外結核、呼吸衰竭、T細胞亞群計數等資料。其中病情程度標準,輕癥:不伴有血氣分析異常且病變在2個肺野及以下;重癥:合并呼吸衰竭或低氧血癥,同時3個肺野及以上的毀損肺、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或浸潤型肺結核。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收集資料時未按照隨機化嚴格執(zhí)行,存在不可避免的混雜因素。不能直接判定不同血清維生素D水平表達的肺結核病患者預后差異是否由血清維生素D水平導致。傾向性分析是在比較非隨機對照研究(觀察性)時用來生成相互匹配患者的統(tǒng)計學方法。以匹配前不平衡的變量職業(yè)、病程、吸煙史、體重指數為自變量,以血清維生素D水平是否充足作為因變量,以最鄰近匹配的方法在logistic二分類模型中,以1∶1建立傾向評分匹配后最終選取128例,充足組及不足組各64例。
傾向評分匹配前,兩組患者職業(yè)、體重指數、病程、吸煙史及維生素D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或0.001),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情程度、血清鈣、FEV1%、FEV1/FVC、合并肺外結核、合并呼吸衰竭及CD4、CD8計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傾向評分匹配后,兩組FEV1%、FEV1/FVC、CD4及維生素D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或0.001),其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1 肺結核病患者傾向評分匹配前臨床病例資料分析
表2 肺結核病患者傾向評分匹配后臨床病例資料分析
傾向評分匹配后,不足組患者痰菌轉陰率為70.31%(45/64),充足組痰菌轉陰率為87.50%(56/6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5.680,=0.017)。
根據匹配后痰菌轉陰情況將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痰菌轉陰者101例)和預后不良組(痰菌未轉陰者27例)。不同預后患者FEV1%、FEV1/FVC、CD4、CD8計數及維生素D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或0.001)。見表3。
表3 單因素分析影響肺結核病患者預后的因素
將不同預后組患者具有差異的單因素分析結果納入logistic回歸方程,結果顯示,CD8計數、FEV1%、FEV1/FVC及血清維生素D水平較低為影響肺結核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0.05)。見表4。
表4 影響肺結核預后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結核分枝桿菌為胞內寄生菌,可引起細胞免疫。目前,肺結核的發(fā)病率較高,多項研究認為肺結核病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LIU等于2006年初次提出體內缺乏血清維生素D可抑制天然免疫功能,使機體易感結核,同時缺乏維生素D肺結核病患者病情更重的觀點。作為維生素D最強的活性代謝物,25-羥基維生素D同樣具有激素樣作用,成為影響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病及調控免疫平衡的關鍵,可通過調節(jié)T細胞功能,在免疫損傷最小的情況下將結核桿菌清除,其表達水平可代表體內維生素D水平。另外,維生素D可抑制趨化因子及白細胞介素-6(IL-6)、IL-12及IFN-γ等,提高Th2誘導的免疫反應,降低Th1誘導的免疫反應,進而促進轉化生長因子-β1、IL-10、IL-4產生,對過度的炎癥反應進行調節(jié)。機體缺乏維生素D時25-羥基維生素D合成減少,導致殺菌能力下降。黃濤等人研究顯示,維生素D表達水平與肺結核的疾病進展關系密切。但是目前還未明確維生素D表達水平對肺結核病患者預后的影響。
本研究首先收集患者相關資料并加以分析,結果顯示,職業(yè)、病程、吸煙史、體重指數這些相關指標在不同血清維生素D水平肺結核病患者中差異明顯,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肺結核病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較低與機體狀態(tài)有關。通過傾向評分匹配這些因素后,可知兩組CD4、FEV1%、FEV1/FVC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經相關治療后,對不同血清維生素D水平的患者進行痰菌檢測,結果顯示,不足組患者痰菌轉陰率為70.31%(45/64),充足組痰菌轉陰率為87.50%(56/6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按照痰菌轉陰情況作為評估患者預后標準進行分組,單因素分析顯示,不同預后患者FEV1%、FEV1/FVC、CD4、CD8計數及維生素D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對這些因素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D8計數、FEV1%、FEV1/FVC及血清維生素D水平較低為影響肺結核病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低水平血清維生素D可能影響患者預后,阻礙肺結核病患者恢復。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T細胞亞群計數異常提示機體存在免疫失衡,可降低維生素D水平,而維生素D缺乏可抑制免疫功能,進而加重患者病情,影響患者預后。FEV1%、FEV1/FVC水平較低提示患者肺功能較差,排痰等能力較差,可影響患者預后。因此,應對免疫功能及肺功能下降患者多加關注,采取針對性措施干預以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低水平血清維生素D為影響肺結核病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且患者的低水平血清維生素D與痰菌轉陰率較低有關,可能影響預后。但是血清維生素D對肺結核病患者的具體作用機制還未十分明確,需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