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蕾,桂鑫雨,楊維娜,趙彩云,謝 姒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合肥 230000)
自20世紀40年代,家庭教養(yǎng)開始受到關注[1]。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一種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行為傾向并影響子女的社會化發(fā)展[2]。共情被認為是一種本能,是從自然的情緒感染發(fā)展到社會性的同理心[3]。共情能力是個體在情緒和認知上能對他人處境有一種替代體驗和換位思考的能力。人際信任是在雙方關系狀態(tài)中一方對另一方給予積極期待并同時承擔一定風險的行為傾向,它存在于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中,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
本研究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來收集調(diào)查問卷,共收集322份,有效問卷260份,有效率81%。其中,男生112人(43%),女生148人(57%);大一學生71人(27%),大二學生65人(25%),大三學生57人(22%),大四學生67人(26%);非獨生子女196人(75%),獨生子女64人(25%);城鎮(zhèn)78人(30%),農(nóng)村182人(70%)。
A.家庭教養(yǎng)方式量表(EMBU中文修訂版)。1980年,C.perris等人編制了用于評價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和行為的量表,共81題。本研究采用的是中文修訂版,共66題,采用4點計分的方式,分為父親和母親兩個方面,其中父親教養(yǎng)方式包含六個維度,母親教養(yǎng)方式包含五個維度,各個因子的分半信度在0.50~0.91之間,重測信度在0.58~0.82之間。
B.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中文修訂版)。IRI-C是由Davis編制的用于測量個體共情能力的,共25題,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中文版的共情量表在修訂后共22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的方式,從“不恰當”到“很恰當”依次為0~4分。IRI-C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75,其中PT為0.72,F(xiàn)S為0.62,EC為0.53,PD為0.76,分半信度為0.73,重測信度為0.74。
C.人際信任量表(ITS中文修訂版)。ITS是由Rooter于1967年編制的,用來測量個體對他人不同言行的信任度。本研究使用的是丁嫵瑤勘誤及修訂的中文版,共10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的方式,分為社會現(xiàn)象信任和承諾行為信任兩個因子,克隆巴赫α系數(shù)分別為0.81和0.61,量表整體系數(shù)為0.69,符合心理測量和統(tǒng)計要求。
運用SPSSAU程序,采用描述統(tǒng)計、相關和調(diào)節(jié)作用等分析方法,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采用SPSS將問卷所有題項作為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因子,析出的第一個成分方差解釋率為17.167%,小于40%,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表1為家庭教養(yǎng)方式、共情能力和人際信任三者的相關關系,總體上來看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各維度與共情能力呈正相關,其中個人痛苦與父母情感溫暖呈負相關,同情關心與父親的拒絕、否認呈負相關;人際信任及其維度社會現(xiàn)象信任與想象呈正相關,與個人痛苦呈負相關,承諾行為信任與同情關心呈正相關。由表2可知,父親過分保護和母親過分干涉與個體人際信任及其維度相關且呈負相關,父母偏愛與社會現(xiàn)象信任呈正相關。
表1 大學生共情能力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人際信任的相關關系Tab.1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bility, and family rearing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f college students
表2 大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人際信任的相關關系Tab.2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rearing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對自變量父親過度保護、母親過分干涉和觀點采擇進行中心化處理,因變量人際信任及其維度不處理,進行調(diào)節(jié)作用分析。父親過度保護能負向預測個體人際信任(β=-0.293,P=0.000),父親過度保護和觀點采擇的交互作用顯著且能預測人際信任(β=0.195,P=0.001);父親過度保護能負向預測社會現(xiàn)象信任(β=-0.240,P=0.000),父親過度保護和觀點采擇的交互作用顯著且能預測社會現(xiàn)象信任(β=0.174,P=0.004);母親過分干涉能負向預測對他人的承諾行為信任(β=-2.497,P=0.013),母親過分干涉和觀點采擇的交互作用明顯且能預測對他人的承諾行為信任(β=0.184,P=0.003)。
為進一步探究觀點采擇的調(diào)節(jié)機制,需要進行簡單斜率分析。本研究將觀點采擇按M±1SD的水平劃分為低水平觀點采擇和高水平觀點采擇。如圖1所示,當觀點采擇為低水平時,父親過度保護和人際信任呈顯著負相關(t=-5.868,P=0.000,95%CI=[-1.152,-0.575]);當觀點采擇為高水平時,父親過度保護和人際信任的相關性較低(t=-0.824,P=0.411,95%CI=[-0.410,0.167])。
注:0=低水平父親過度保護,1=高水平父親過度保護。圖1 觀點采擇在父親過度保護和人際信任之間的調(diào)節(jié)作用Fig.1 Moderating effect of viewpoint se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rnal overprot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當觀點采擇為低水平時,父親過度保護和社會現(xiàn)象信任呈顯著負相關(t=-5.127,P=0.000,95%CI=[-0.812,-0.363]);當觀點采擇為高水平時,父親過度保護和社會現(xiàn)象信任的相關性較低(t=-0.640,P=0.523,95%CI=[-0.298,0.151])。
如圖2所示,當觀點采擇為低水平時,母親過分干涉和對他人的承諾行為信任呈顯著負相關(t=-3.756,P=0.000,95%CI=[-0.214,-0.067]);當觀點采擇為高水平時,母親過分干涉和對他人的承諾行為信任的相關性較低(t=0.549,P=0.583,95%CI=[-0.052,0.092])。
注:0=低水平母親過分干涉,1=高水平母親過分干涉。圖2 觀點采擇在母親過分干涉和承諾行為信任之間的調(diào)節(jié)作用Fig.2 Moderating effect of viewpoint se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od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trust in commitment behavior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以情感溫暖為主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有助于個體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能減少共情中個人痛苦的體驗,而懲罰、否認的消極教養(yǎng)方式不利于個體同情心的培養(yǎng),會增加個人痛苦。子女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理解和支持,并會以同樣的方式傳遞給他人,能夠理解他人。但當父母以懲罰、拒絕等方式對待子女時,孩子的情感需要被忽略,對待情感會有些冷漠。個體所經(jīng)歷的事件帶來的痛苦體驗越多,心理防御就會更強,對他人的猜疑、擔心也會越多。父母對子女過度保護和干涉會使孩子自身缺乏對外界事物真假進行判斷的能力,增加了對事物不確定性的擔憂,降低了對外界的信任感。
從研究結果來看,個體的換位思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能夠調(diào)節(jié)父母消極教養(yǎng)方式對自己人際信任感發(fā)展的不利影響。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實質(zhì)上是降低了自身對外界環(huán)境安全感的體會和辨別能力,當大學生離開家庭獨自面對周圍環(huán)境時,可能會因為缺乏判斷能力而過于擔憂他人言行的可信度,這時便需要學會去自我中心化,學會在保護自己的同時理解他人,這有利于減輕內(nèi)心的不安感,學著愿意相信他人。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共情能力和人際信任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而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共情能力的發(fā)展能夠減輕一些消極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人際信任所造成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