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 管茜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 南京 210029)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肺部疾病的主要方式,該手術通常被運用于肺部疾病中,完成手術后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恢復時間,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地促進患者恢復,還需要積極配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為患者提供有效護理服務。早期主動活動方案屬于新型護理模式的一種,將其運用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可以在早期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因此,本文主要從2020年6~12月和2021年1~6月兩個時間段分別抽選100例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患者進行對比,分別采取常規(guī)護理和早期主動活動方案護理,旨在探究分析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采取早期主動活動方案護理的效果。
從2020年6~12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抽選100例為對照組;從2021年1~6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抽選100例為實驗組,本次研究所選患者均對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均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2)患者年齡>18歲;(3)已經(jīng)麻醉蘇醒,且意識清楚。
排除標準:(1)存在手術禁忌癥的患者;(2)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3)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
本次研究所選患者均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麻醉方式選擇全身麻醉,插管方式選擇雙腔氣管插管。完成手術后,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體位調節(jié)、基礎護理、環(huán)境護理等。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早期主動活動方案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呼吸功能鍛煉。首先,縮唇呼吸訓練。要求患者選擇平臥體位,將雙手放在胸下邊緣位置,然后放松全身,利用鼻腔進行吸氣,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緩慢鼓起腹部,盡力吸取空氣后,停留三秒左右,然后緩慢地將氣體吐出,同時配合縮唇呼吸姿勢,在患者完成手術后,進行多次訓練,幫助恢復患者的呼吸功能。其次,腹式呼吸鍛煉法。體位選擇半臥體位,在進行訓練時,要求患者將腹部的肌肉放松,雙膝半彎曲,雙手分別放在上腹部和前胸部,然后緩慢地用鼻子吸氣,放在腹部的手可以感覺到腹部明顯往上抬起,放在胸部的手保持在原位,幫助抑制胸廓的運動。呼氣的時候,收縮腹肌,完成腹式呼吸。最后,深呼吸排痰訓練。體位選擇半臥體位,幫助有效的減少深呼吸過程中產生的拉扯感和疼痛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緩慢深呼吸三次,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咳嗽、屏氣,利用咳嗽引起的胸部振動來將肺部和呼吸道中的痰液排出。如果患者的痰液比較黏稠不利于排除,則可以采取霧化吸入治療來稀釋痰液,幫助更好地排痰。
(2)肢體功能鍛煉?;颊咄瓿墒中g后,護理人員要盡早且準確的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結合當前的病情以及治療過程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早期肢體功能鍛煉方案。具體內容要涵蓋床上端坐練習,時間不要超過5分鐘;床邊端坐,要求患者的雙下肢下垂在床邊端坐,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同時配合關節(jié)活動,按摩等,幫助促進血液循環(huán)。
(3)早期下床活動。主要包括:床邊站立,要求兩名護理人員攙扶患者雙上肢和腰部,輔助患者站立,穩(wěn)定好重心,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床邊踱步,患者下肢自行踱步,時間保持5分鐘左右;床邊踏步,選擇醫(yī)療踏步機進行訓練,調節(jié)好相關參數(shù),患者訓練過程中,需要有人在旁邊指導和監(jiān)督。
本次研究主要以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呼吸功能、肺功能、生活質量以及患者相關臨床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作為觀察指標,其中呼吸功能主要為呼吸頻率;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 s用力呼氣量(FEV)、血氧飽和度等;生活質量評分以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6)測定,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等,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高;相關臨床指標包括拔管時間、術后開始步行50米時間、首次排痰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等;并發(fā)癥包括呼肺部感染、胸腔積液、肺不張等。
兩組的臨床資料對比沒有差異性(>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s)]
護理前,兩組患者呼吸頻率、FVC、FEV、血氧飽和度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呼吸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F(xiàn)VC、FEV、血氧飽和度等肺功能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呼吸功能、肺功能比較(±s)
護理前,兩組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得分比較差異不大(>0.05);護理后,實驗組以上指標的得分較對照組高(<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實驗組患者拔管時間、術后開始步行50米時間、首次排痰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等較對照組低(<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比較(±s)
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低于對照組的7.00%(<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肺葉切除術在臨床上使用廣泛,常被用來治療肺部占位性病變,或者因為保守治療無效的嚴重肺部疾病等,再加上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通常會輔助胸腔鏡,此方法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比較小,降低術中以及術后發(fā)生感染的可能性,有利于患者恢復。近年來,臨床醫(yī)療技術發(fā)展十分迅速,各類手術也在不斷的完善,同時人們對于醫(y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的術后護理中,除了做好手術治療之外,也需要充分認識到加強護理干預的重要性,通過選擇相應的護理干預模式,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護理服務,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中,針對患者術后早期康復鍛煉的內容比較少,導致患者恢復比較慢,并發(fā)癥也相對較多。針對這種情況,臨床上可以將早期主動活動方案護理服務引入到患者術后護理中。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然后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早期康復訓練計劃,包括肢體功能鍛煉、早期下床活動、呼吸功能鍛煉等。護理人員積極指導患者進行早期主動活動,更好地活動關節(jié),鍛煉呼吸功能,患者的恢復速度也會更快。因此,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采取早期主動活動方案護理服務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收集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患者200例來開展對比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采取早期主動活動方案護理服務的患者經(jīng)過護理干預后,呼吸頻率明顯更低,F(xiàn)VC、FEV、血氧飽和度等肺功能指標均明顯更高;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更高;拔管時間、術后開始步行50米時間、首次排痰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等明顯更少,肺部感染、胸腔積液、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更低,表明采取早期主動活動方案護理服務干預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呼吸功能、肺功能、生活質量,縮短拔管時間、術后開始步行50米時間、首次排痰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臨床護理效果更好。分析原因是:早期主動活動在干預期間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個性化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熟練整個護理知識和技能,幫助患者掌握康復鍛煉的方法以及在整個康復過程中對其進行詳細的指導,督促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有利于患者活動功能的恢復,改善預后,提高療效。該研究結果與丁君蓉等在早期主動活動方案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后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中相關研究結果相似度高。
綜上所述,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采取早期主動活動方案護理服務能夠提升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手術安全性高,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患者護理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