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立,牛振東,劉文杰,井良義,郝運偉,張光華
(北京市藥品檢驗研究院(北京市疫苗檢驗中心)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仿制藥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 中藥成分分析與生物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2206)
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于1972年在國內起步,衛(wèi)生部1978年頒布了首個藥品微生物限度標準,1995年版《中國藥典》首次收載了微生物限度檢查法,2000年版《中國藥典》首次收載了微生物限度標準,2005年版《中國藥典》強調了藥品微生物檢驗中的“方法驗證”,以避免因方法不合理而造成漏判、誤判[1]。2015年版《中國藥典》微生物標準體系實現(xiàn)了與國際標準的接軌,較好地解決了與ICH協(xié)調案標準的協(xié)調問題,且在推動藥品微生物控制由“終產品檢驗向過程控制方向轉變”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
中成藥在我國應用廣泛,其主要采用中藥材與中藥飲片進行生產。2015年版《中國藥典》收錄了中藥飲片品種理化性質分析的多種鑒別和檢查方法,但相關微生物的具體檢查方法和限度標準卻長期處于缺失狀態(tài)。2020年版《中國藥典》[3]制劑通則要求,各種劑型的中成藥的微生物限度均按照“非無菌產品微生物限度檢查:微生物計數(shù)法”(通則1105)與“非無菌產品微生物限度檢查:控制菌檢查法”(通則1106)進行檢查,同時2020年版《中國藥典》(四部)增加了“中藥飲片微生物限度檢查法”(通則1108),但相關的微生物限度標準還不完善,而且對煎煮類中藥飲片的微生物限度標準亦未作出統(tǒng)一、明確的規(guī)定[4]。
本文首先對近六年北京市藥品檢驗研究院承擔的中成藥國家藥品評價性抽驗藥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進行了驗證和匯總,為以后的中成藥國抽品種方法學適用性,甚至于該品種收入檢驗標準提供參考。同時,文中主要對所有品種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進行了匯總分析,在評價中成藥衛(wèi)生學質量的基礎上,對中藥飲片的微生物限度控制與其原料、生產工藝的相關性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探討了不同工藝所對應的微生物限度風險等級的不同,同時提及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非傳統(tǒng)工藝,例如射線輻照滅菌,為中成藥微生物控制相關標準的完善及重點監(jiān)管品種類型提供參考。
1.1 儀器 LRH-250生化培養(yǎng)箱(上海一恒);電熱脈動真空滅菌器(山東新華XG1.DMXD-0.36);生物安全柜(熱電1300SERIESA2);PL2002電子天平(梅特勒);Max Q 6000恒溫搖床(Thermo)。
1.2 樣品 磁朱丸、板藍根片、小金膠囊、小金丸、小金片、紅金消結膠囊、紅金消結片、柴黃膠囊、柴黃片、心腦欣片,均為近6年國家評價性抽驗樣品。
1.3 試驗菌種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10104]、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003]、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00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乙型副傷寒沙門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 [CMCC(B)50094]。菌種均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菌株傳代數(shù)均為第Ⅲ代。
1.4 培養(yǎng)基 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TSB)、胰酪大豆胨瓊脂培養(yǎng)基(TSA)、沙氏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SDB)、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SDA),由美國BD公司提供。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麥康凱液體培養(yǎng)基、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腸道菌增菌液體培養(yǎng)基、紫紅膽鹽葡萄糖瓊脂、RV沙門菌增菌液體培養(yǎng)基、木糖賴氨酸脫氧膽酸鹽瓊脂培養(yǎng)基,由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2.1 方法 本次研究對不同廠家的樣品按照《中國藥典》通則1105、1106、1107進行了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適用性試驗,最終確立微生物限度檢查檢驗方法,具體如下。
2.1.1 磁朱丸 取本品10g,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至100ml,振搖、研磨至供試品分散均勻,制成1∶10的供試液。取1∶10的供試液1ml,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9ml,即為1∶100的供試液。同法10倍系列稀釋至1∶1000的供試液。需氧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5平皿法);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5平皿法);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23℃培養(yǎng)2小時,按供試液制備方式,將預培養(yǎng)物稀釋至1∶100和1∶1000的稀釋液。取含10ml的腸道菌增菌液體培養(yǎng)基管3支,分別加入預培養(yǎng)后的1∶10、1∶100、1∶1000的稀釋液各1ml,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大腸埃希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100ml中,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沙門菌檢查,取本品10g,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200ml中,使供試品分散均勻,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
磁朱丸微生物限度標準為:需氧菌總數(shù)不得過105cfu/g,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不得過5×102cfu/g,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應小于102cfu/g,大腸埃希菌1g中不得檢出,沙門菌10g中不得檢出。
2.1.2 板藍根片 取本品10g,加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至100ml,振搖至供試品分散均勻,制成1∶10的供試液。取1∶10的供試液1ml,加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9ml,即為1∶100的供試液。需氧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通則1105平皿法);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通則1105平皿法);大腸埃希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100ml中,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通則1106)。
板藍根片微生物限度標準為:需氧菌總數(shù)不得過103cfu/g,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不得過102cfu/g,大腸埃希菌1g中不得檢出。
2.1.3 小金丸、小金膠囊、小金片 取本品10g,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至100ml,振搖,研磨至供試品分散均勻,制成1∶10的供試液。取1∶10的供試液1ml,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9ml,即為1∶100的供試液。取1∶100的供試液2ml,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8ml,即為1∶500的供試液。需氧菌總數(shù)測定,取1∶500的供試液1ml注皿,制備5份,合并計數(shù),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5平皿法);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5平皿法);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23℃培養(yǎng)2小時,按供試液制備方式,將預培養(yǎng)物稀釋至1∶100和1∶1000的稀釋液,取含10ml的腸道菌增菌液體培養(yǎng)基管3支,分別加入預培養(yǎng)后的1∶10、1∶100、1∶1000的稀釋液各1ml,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15版通則1106);大腸埃希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100ml中,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沙門菌檢查,取供試品10g,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200ml中,使供試品分散均勻,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
小金丸微生物限度標準為:需氧菌總數(shù)不得過3×104cfu/g,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不得過102cfu/g,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應小于102cfu/g,大腸埃希菌1g中不得檢出,沙門菌10g中不得檢出。
小金片、小金膠囊微生物限度標準相同,均為:需氧菌總數(shù)不得過104cfu/g,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不得過102cfu/g,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應小于102cfu/g,大腸埃希菌1g中不得檢出,沙門菌10g中不得檢出。
2.1.4 紅金消結膠囊、紅金消結片 取本品10g,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至100ml,使供試品分散均勻,制成1∶10的供試液。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90ml中,即為1∶100的供試液。需氧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5平皿法);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5平皿法);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23℃培養(yǎng)2小時,按供試液制備方式,將預培養(yǎng)物稀釋至1∶100和1∶1000的稀釋液。取含10ml的腸道菌增菌液體培養(yǎng)基管3支,分別加入預培養(yǎng)后的1∶10、1∶100、1∶1000的稀釋液各1ml,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大腸埃希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100ml中,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沙門菌檢查,取本品10g,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200ml中,使供試品分散均勻,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
紅金消結膠囊與紅金消結片標準相同,均為:需氧菌總數(shù)不得過104cfu/g,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不得過102cfu/g,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應小于102cfu/g,大腸埃希菌1g中不得檢出,沙門菌10g中不得檢出。
2.1.5 柴黃片、柴黃膠囊 取本品10g,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至100ml,振搖至供試品分散均勻,制成1∶10的供試液。取1∶10的供試液1ml,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9ml,即為1∶100的供試液;取1∶100的供試液1ml,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9ml,即為1∶1000的供試液。需氧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5平皿法);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5平皿法);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23℃培養(yǎng)2小時。按供試液制備方式,將預培養(yǎng)物稀釋至1∶100和1∶1000的稀釋液。取含10ml的腸道菌增菌液體培養(yǎng)基管3支,分別加入預培養(yǎng)后的1∶10、1∶100、1∶1000的稀釋液各1ml,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大腸埃希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100ml中,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沙門菌檢查,取本品10g,置含3%聚山梨酯80和0.3%卵磷脂的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1000ml(柴黃膠囊培養(yǎng)基量為500ml)中,使供試品分散均勻,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
柴黃膠囊和柴黃片標準相同,均為:需氧菌總數(shù)不得過104cfu/g,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不得過102cfu/g,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應小于102cfu/g,大腸埃希菌1g中不得檢出,沙門菌10g中不得檢出。
2.1.6 心腦欣片 取本品10g,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至100ml,振搖至供試品分散均勻,制成1∶10的供試液。取1∶10的供試液1ml,加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9ml,即為1∶100的供試液。需氧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5平皿法);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測定,取1∶10的供試液1ml注皿,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5平皿法);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置23℃培養(yǎng)2小時,按供試液制備方式,將預培養(yǎng)物稀釋至1∶100和1∶1000的稀釋液。取含10ml的腸道菌增菌液體培養(yǎng)基管3支,分別加入預培養(yǎng)后的1∶10、1∶100、1∶1000的稀釋液各1ml,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大腸埃希菌檢查,取1∶10的供試液10ml,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100ml中,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沙門菌檢查,取本品10g,置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500ml中,使供試品分散均勻,依法檢查(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1106)。
心腦欣片標準為:需氧菌總數(shù)不得過104cfu/g,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不得過102cfu/g,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應小于102cfu/g,大腸埃希菌1g中不得檢出,沙門菌10g中不得檢出。
2.2 結果與分析 選取歷年抽驗比例最高的三家企業(yè),以“品名+A/B/C”表示。所示數(shù)據(jù)為近六年國抽部分中成藥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包括需氧菌總數(shù)、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耐膽鹽革蘭陰性菌、沙門菌、大腸埃希菌。樣品涉及6類中成藥的10個品種,共計662批次,涵蓋了丸劑、片劑及膠囊劑等不同劑型,包括如原粉入藥、煮提濃縮等不同生產工藝。通過對其微生物學指標檢查結果的統(tǒng)計分析,可見近年整體微生物限度合格率較高,600余批次的檢測中僅有2批次需氧菌總數(shù)不合格,1批次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不合格,整體風險可控。見表1。
表1 近六年中成藥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
以下將對歷年結果分別進行匯總分析,探討各個品種的總體情況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2016年國家藥品評價性抽驗品種為磁朱丸,45批次樣品分別來自河北龍海藥業(yè)有限公司等6個廠家,合格率100%。磁朱丸由磁石(煅)、朱砂和六神曲(炒)三味藥組成,經由原料藥粉末配研后制備成丸,該品種批準生產的劑型均為水丸。所有批次產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6年磁朱丸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
由于磁朱丸制備工藝中涉及發(fā)酵類原粉入藥,限度標準較寬,所有檢驗結果的菌落數(shù)指標都遠低于標準,且不同廠家批次之間差異不大,82%的樣品在試驗中無菌落生長,衛(wèi)生學總體質量穩(wěn)定。
2017年國家藥品評價性抽驗品種為板藍根片,129批樣品分別來自大理白族自治州中藥制藥有限公司等7個廠家。總合格率98.4%,有兩批次需氧菌總數(shù)嚴重超標,均來自C廠家。板藍根片以板藍根為原材料,經水煮醇提后濃縮制備而成,劑型為糖衣片劑。所有批次產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2017年板藍根片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
板藍根片制備工藝是一個全提取的過程,“水煮醇提”的工藝相當于對原料藥進行了一次“除菌”。在此前提下,板藍根片C廠家有兩批次樣品需氧菌總數(shù)分別達到了80000cfu/g和29000cfu/g,遠遠超出了103cfu/g的合格標準。且該廠家被抽驗的12批次樣品中含菌量整體都超出其他廠家,說明該廠家生產過程中的微生物控制存在較大問題,不同批次控制程度差異較大,提示存在隨機性的生產質控風險,已提示該企業(yè)及時查找問題,加強微生物污染風險管控。板藍根片A廠家被抽驗批次數(shù)最多,占比達74%,且整體含菌量基本一致。除板藍根片C廠家以外,其他廠家的微生物限度檢查合格率均為100%。特別提示,在合格的基礎上,大多數(shù)批次的檢驗過程中都有菌落生長,說明“煎煮提取”的工藝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微生物負載,但難以完全殺滅耐熱微生物(如芽孢桿菌、霉菌和酵母菌孢子等)[5]。并且,如生產環(huán)境和關鍵工藝微生物污染控制不足還可能帶來外源性微生物污染,影響終產品的衛(wèi)生質量。
2018年國家藥品評價性抽驗品種有小金丸146批次,合格率100%;小金膠囊65批次,合格率98.5%,有1批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超標,來自廠家C;小金片24批次,合格率100%。
小金丸146批樣品分別來自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等13家企業(yè)。小金丸由人工麝香、制草烏、地龍等十味藥制成,制備工藝中涉及原粉入藥。所有批次產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如表4所示。146批樣品均符合規(guī)定,B廠家的40批樣品與H廠家的4批樣品的工藝穩(wěn)定性可進一步加強控制。
表4 2018年小金丸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
小金膠囊65批樣品分別來自健民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yè)。檢測結果詳見表5,64批結果均符合規(guī)定,廠家C的1批產品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超標。
表5 2018年小金膠囊和小金片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
小金片24批樣品全部來自小金片A企業(yè)。檢測結果詳見表5,24批結果均符合規(guī)定。所有批次產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如表5所示。
小金丸、小金膠囊與小金片三個品種處方一致,劑型不同,均包含原粉入藥,小金丸的需氧菌總數(shù)限度要求較小金膠囊與小金片更寬松。三個品種檢測中的含菌量存在一定差異,小金片所有批次均無菌落生長,小金丸大多批次無菌落生長,個別有菌落生長的批次其含量也遠低于限度要求。而小金膠囊不同廠家的檢測結果存在差異,涉及的三個廠家中小金膠囊B廠家的檢測結果趨勢與小金片、小金丸類似,C廠家有1批產品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超標,超標結果為680cfu/g;廠家C共抽樣6批樣品,其余5批霉菌和酵母菌結果為<10cfu/g,提示該廠家微生物污染的生產控制存在較大偶發(fā)性風險,應及時進行風險查找并嚴格管控。A廠家的大多數(shù)批次都有菌落生長,且含量不低,有些批次接近上限,在104cfu/g的水平上。結合該品種的處方工藝,A廠家的生產過程需要加強批次穩(wěn)定性的控制。
2019年國家藥品評價性抽驗品種有紅金消結膠囊31批次,合格率100%,樣品全部來自紅金消結膠囊A企業(yè);紅金消結片97批次,合格率100%,樣品來自山東綠因藥業(yè)有限公司等三個廠家。
紅金消結膠囊由三七、柴胡和黑螞蟻等十味藥制成,其中五味研粉后進行滅菌備用,另五味煎煮后制備稠膏,然后混合制成膠囊劑。紅金消結片與紅金消結膠囊處方相同,工藝類似,最終將滅菌后的原粉和煎煮制備的稠膏混合物制成片劑。所有批次產品的微生物學指標檢測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2019年紅金消結膠囊及紅金消結片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
紅金消結膠囊與紅金消結片雖然均有原粉直接入藥,但其制備過程中明確說明了原粉經過了滅菌工藝。其限度檢測結果總體趨勢一致,大多批次無菌落生長,個別有菌落生長的樣品其含量大概在102cfu/g水平,遠低于限度要求。
2020年國家藥品評價性抽驗品種有柴黃膠囊13批次,合格率100%,樣品來自柴黃膠囊A企業(yè);柴黃片7批次,合格率100%,樣品來自柴黃片A企業(yè)。
柴黃膠囊和柴黃片處方相同,由柴胡和黃芩兩味藥制備而成。柴黃膠囊制備工藝中將藥材原粉滅菌后使用,柴黃片則是藥材原粉直接入藥。所有批次產品的微生物學指標檢測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2020年柴黃膠囊及柴黃片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
柴黃膠囊及柴黃片處方一致,劑型不同且二者制備工藝有較大差別,柴黃膠囊制備中涉及了原料的“預除菌”,而柴黃片沒有,二者的檢測結果卻相反,柴黃膠囊大多批次有菌落生長,而柴黃片絕大多數(shù)無菌落生長。
2021年國家藥品評價性抽驗品種心腦欣片105批次,合格率100%,樣品來自北京御生堂制藥有限公司等9個廠家。
心腦欣片由紅景天、枸杞子和沙棘鮮漿三味藥制備而成。制備工藝中紅景天醇提、枸杞子水煮后入藥,沙棘鮮漿在50℃濃縮后入藥。所有批次產品的微生物學指標檢測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2021年心腦欣片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微生物限度檢查結果
根據(jù)心腦欣片的檢驗結果,其整體含菌量遠低于標準,且批次間差異不大,整體質量較為穩(wěn)定。50℃的原漿入藥也會起到一定的“除菌”作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微生物載量。
3.1 近六年中成藥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學整體情況分析 近六年樣品整體涵蓋了中成藥的不同劑型及不同生產工藝,本文中針對各個品種進行方法學驗證試驗并進行了分析,從結果來看,大多數(shù)中成藥的抑菌作用不是很強,對抑菌作用強的品種,菌落總數(shù)檢查可采用高稀釋級供試液,而控制菌檢查除了增加增菌液的體積外,還可以在增菌液中添加3%聚山梨酯80和0.3%卵磷脂,方法具有很強的參考意義,可為以后的中成藥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學適用性提供參考。
3.2 近六年中成藥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微生物限度檢驗結果整體情況分析 微生物限度的控制是保障口服制劑用藥安全的核心。中成藥物料和生產工藝都具有一定特殊性。
中成藥來源主要是中藥材,包括植物、動物類內臟、尸體及某些礦物質。這些中藥材自身攜帶大量的微生物和蟲卵,特別是對那些有生藥粉直接入藥的制劑微生物污染風險較高[6]。生產過程中的水飛、煮提、醇提、濃縮等工藝,包括輔料的加入,都可能帶來微生物污染。
通過對歷年數(shù)據(jù)的比對可見,在合格率很高的前提下,藥物實際含菌量與標準相差很大,遠低于標準所規(guī)定的限度。一般藥品生產中原粉直接入藥的情況下,成品應與飲片原粉的含菌量在相似的水平上。結合文獻中的一些數(shù)據(jù)[7-10],飲片原粉的含菌量是較高的,而藥物實際含菌量,包括需氧菌總數(shù)、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遠低于標準。例如,2020年抽驗品種柴黃片,黃芩原粉直接入藥的情況下,其微生物載量卻低于黃芩原粉滅菌后再入藥的柴黃膠囊,其可能原因將在3.3中進一步探討。
結合歷年品種,對于有原粉或原漿直接入藥的品種而言,其微生物載量應該較高,而經歷的“水煮醇提”“原粉滅菌”之類工藝的品種其微生物超標可能性較小。
3.3 近六年中成藥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品種生產工藝對微生物限度結果的影響 本文中全提取的藥物和原粉入藥的藥物,檢驗結果沒有明顯差別,甚至部分品種中原粉入藥的含菌量更低。其在制備中應該是引入了非傳統(tǒng)工藝的一些滅菌方式。另有一些品種,都是原粉入藥,但有些工藝中明確提及原粉是在滅菌后入藥的。此外,還有一些品種雖未提到滅菌的過程,但其最終的菌落計數(shù)結果與前者相當,分析其工藝中也引入了類似的滅菌步驟。
例如,2017年的板藍根片經過了“水煮醇提”的除菌過程,但是檢驗結果中絕大多數(shù)批次在合格的基礎上有菌落的生長,需氧菌含量在10-102cfu/g居多,而例如“小金丸”這種含有大量菌群的飲片原粉直接入藥的品種,反而大多數(shù)批次的檢驗中無任何菌落生長。
再如紅金消結片和紅金消結膠囊雖然也涉及原粉入藥,其制備過程明確指出了會將原粉滅菌后備用,但是相比其他原粉入藥且制備中無滅菌工藝的藥物,微生物的載量水平卻差異不大,甚至更高。從這樣的結果趨勢可以看出,其他品種的藥物在生產過程中或者“終產品”也經歷過類似的“滅菌過程”。結合現(xiàn)有的一些文獻[11-17],可以了解到,包括輻射、蒸汽滅菌、微波滅菌等都是會用到的方式。有一些文獻表明,經歷這些非傳統(tǒng)工藝后藥物質量無明顯變化,但是缺乏更明確的對質量無影響的研究論證。目前業(yè)界也正在開展非傳統(tǒng)除菌工藝對質量影響的課題研究,為下一步更好的指導中成藥的微生物限度控制提供更嚴謹?shù)募夹g支撐和方法指導[18-19]。
3.4 本文中所有品種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針對每個廠家都進行了方法學驗證,如能將文中所列品種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收入到該品種質量標準微生物限度檢查項下,可明顯方便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