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坤,馬 雷,陳 雷,沈 芳
奧希替尼為第3代不可逆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可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特異性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腫瘤的生長,被批準作為EGFR突變的晚期NSCLC的一線治療藥物。其導致的皮膚毒性很常見[1-2],但導致的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罕見,現(xiàn)報道1例奧西替尼導致的TEN。
患者,女,58歲,因“確診左肺鱗癌1月余,全身多發(fā)皮疹1周”于2021年4月18日收治入院。患者入院前1月余因咳嗽、咳痰及頭痛在我院確診左肺鱗癌伴腦轉(zhuǎn)移和骨轉(zhuǎn)移,頭部姑息性放療1療程出院。肺癌基因檢測顯示EGFR 19外顯子非移碼缺失性突變,在醫(yī)生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的情況下,于2021年3月29日開始口服奧希替尼靶向治療,每次80 mg,每日1次。服用約14 d后,患者頸部、胸部首先出現(xiàn)紅斑,伴明顯瘙癢,后皮損進行性加重,予口服西替利嗪及外用鹵米松乳膏效果不佳,為進一步診治收住我院呼吸科?;颊呒韧醒甸g盤突出病史,無食物藥物過敏史。
入院查體:體溫36.5 ℃,脈搏119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38/91 mmHg。神志清,精神差,口腔黏膜糜爛,面部、頸部、前胸、后背、手臂、大腿、腹股溝等彌漫性多形性紅斑,無水皰。兩肺叩診音清,雙肺呼吸音低,未聞及明顯干濕性啰音。心律齊,各瓣膜區(qū)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輔助檢查:2021年2月胸部CT提示左肺尖占位伴主動脈弓左前旁、左鎖骨下小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2021年3月病理(左肺)結(jié)合HE及免疫組化染色結(jié)果顯示為鱗狀細胞癌。頭顱MR和骨骼ECT提示顱內(nèi)和多發(fā)骨轉(zhuǎn)移。入院診斷:左肺鱗癌(T4N3M1c)ⅣB期;腰椎間盤突出。
治療經(jīng)過:結(jié)合患者用藥史及臨床表現(xiàn),考慮患者皮損為藥物性皮損。完善相關檢查,予鹵米松乳膏外用和對癥支持治療。4月19日輔助檢查示:WBC 4.96×109/L,EO 6.9%,ALT 75 U/L,AST 37 U/L,ALP 273 U/L,UREA 2.3 mmol/L,CREA 57 μmol/L。4月20日,患者軀干部皮膚廣泛紅斑伴有水皰,部分水皰破裂,疼痛。皮膚科會診,加用潑尼松片(25 mg qd)、枸地氯雷他定和依巴斯汀口服,頭孢尼西抗感染,氫化可的松乳膏外用。4月21日,患者發(fā)熱,體溫最高39.7 ℃,伴畏寒、寒戰(zhàn),送血培養(yǎng),予退熱對癥處理及莫匹羅星軟膏外用。停用奧希替尼。4月22日,患者軀干、頸部、四肢及會陰部紅斑較前進一步擴大,紅斑基礎上有松弛性水皰、大皰,皰壁薄、皰液渾濁。背部、臀部可見大面積表皮剝脫、壞死,尼氏征陽性(見圖1 A、1B)。滲出明顯,全身癢痛難忍。皮膚科再次會診,考慮患者為TEN?;颊唧w重65 kg,參考Stevens-Johnson綜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診療專家共識[3],對于中重度SJS/TEN患者,可給予糖皮質(zhì)激素1.5~2 mg/(kg·d),起始量(潑尼松當量),免疫球蛋白推薦劑量400 mg/(kg·d)。潑尼松片調(diào)整為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60 mg q12h,連續(xù)6 d)。4月23日,患者體溫恢復正常,但皮損進一步加重。WBC 2.27×109/L,EO 0,肝腎功無明顯異常。因患者經(jīng)濟因素,治療上加用小劑量免疫球蛋白(2.5 g qd,連續(xù)6 d)。人體的皮膚表面有大量的表皮葡萄球菌,該患者患有肺癌,機體免疫力差,表皮廣泛剝脫,皮膚屏障破壞,極易發(fā)生感染并重癥化,醫(yī)生予利奈唑胺(0.6 g q12h)和頭孢哌酮舒巴坦(3 g q12h)控制感染,并請燒傷科協(xié)助換藥。4月24日,患者大面積表皮剝脫,伴有滲出,疼痛明顯,繼續(xù)皮膚換藥和鹽酸布桂嗪止痛。換藥方式主要是清創(chuàng)、氯己定消毒,待皮膚稍干燥,先用表皮生長因子溶液噴在創(chuàng)面上,再用混合的磺胺嘧啶銀和濕潤燒傷膏涂抹,接著凡士林紗布覆蓋創(chuàng)面,最后用紗布、棉墊和繃帶固定。4月28日,皮損較前減輕,甲潑尼龍逐漸減量(60 mg qd,連續(xù)5 d)。最終患者經(jīng)全身治療及多次換藥處理后,創(chuàng)面逐漸愈合(見圖1C、D),住院26 d后患者好轉(zhuǎn)出院。
圖1 患者治療前后皮損情況注:A.頸部、胸部彌漫性暗紅色斑片,其上可見松弛性水皰、大皰,皰壁薄、皰液渾濁;B.背部、臀部大面積表皮壞死松解、脫落,糜爛面基底潮紅,滲出明顯;C.頸部、胸部皮損已完全消退,可見少許色素沉著;D.雙下肢皮膚糜爛面已痊愈,遺留片狀暗褐色鱗屑
肺癌是男性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第1位的癌癥,是女性發(fā)病率第3位和死亡率第2位的癌癥[4]。NSCLC約占肺癌的85%,主要包括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由于早期癥狀不典型,大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屬于中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在亞洲,有約50%的NSCLC患者發(fā)生EGFR基因突變[5]。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靶向治療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奧希替尼是第3代EGFR-TKI,適用于具有EGFR外顯子19缺失或外顯子21(L858R)置換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zhuǎn)移性NSCLC成人患者的一線治療。與第1、第2代EGFR-TKI相比,不僅療效顯著,而且安全性和耐受性更好[6]。皮膚不良反應是奧希替尼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痤瘡樣皮疹、皮膚干燥、瘙癢和甲溝炎等。研究顯示,接受奧希替尼治療的患者中,皮膚不良反應大多數(shù)是輕微的(1或2級),3~4級皮疹不超過1%[2]。目前奧希替尼引起TEN的報道罕見,國內(nèi)僅報道了2例奧希替尼導致的TEN[7-8],國外僅日本報道1例[9]。本患者為肺鱗癌伴腦轉(zhuǎn)移及多發(fā)骨轉(zhuǎn)移,先行頭部姑息性放療1療程,在基因檢測示EGFR19外顯子非移碼缺失性突變后口服奧希替尼。服藥約14 d后出現(xiàn)多發(fā)紅斑,并進行性加重。研究顯示,使用EGFR-TKI治療的患者,皮疹通常出現(xiàn)在EGFR-TKI治療開始的2周內(nèi),因此,該患者用藥與皮疹有合理的時間關系[10-11]。該藥說明書記載皮疹發(fā)生率為47%,而且國內(nèi)外也有奧希替尼致TEN的個別報道,日本藥品和醫(yī)療器械管理局早在2019年就警示奧希替尼相關TEN、SJS和多形性紅斑的不良反應[12],因此本患者不良反應符合奧希替尼已知的不良反應。停藥和經(jīng)過治療后,患者癥狀減輕?;颊甙l(fā)病前僅服用奧希替尼,TEN難以用其他病因來解釋。依據(jù)《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檢測工作手冊》關聯(lián)性評價標準[13],奧希替尼與TEN的關聯(lián)性評價結(jié)果為“很可能”,屬于嚴重不良反應。
TEN與SJS同屬嚴重的皮膚過敏反應,其表現(xiàn)類似,特征是表皮和黏膜脫落,但皮損分布不同。當表皮受累面積>體表面積的30%,則認為是TEN。該患者表皮受累面積已達體表面積的60%,屬于TEN。TEN嚴重威脅患者生命,死亡率高達14.8%,95%的TEN為藥物導致[14]。奧希替尼導致SJS/TEN的機制尚不明確,由于EGFR在皮膚上皮細胞中高度表達,EGFR-TKI阻斷表皮生長因子信號通路會干擾正常表皮的發(fā)育,導致異常的增殖、遷移和分化,引起皮膚黏膜毒性反應[15-17]。Li等[18]分析認為,EGFR-TKI的致死性皮膚毒性機制可能與表皮層損傷破壞皮膚物理屏障、毛囊損傷、皮膚穩(wěn)態(tài)破壞、炎癥和宿主免疫激活,以及放射治療有關。EGFR-TKI相關的 SJS/TEN 的發(fā)病機制還可能與其干擾了表皮分化和再上皮化,最終導致皮膚廣泛破壞有關[19]。此外,EGFR-TKI相關SJS/TEN的報道主要來自亞洲國家,種族和遺傳在其潛在的機制中也可能發(fā)揮作用[9]。EGFR-TKI誘導的 SJS/TEN機制需要進一步闡明。
目前藥物導致的TEN尚缺乏明確的高級別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最佳治療方案仍然存在爭議。該患者經(jīng)過停用可疑藥物,全身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球蛋白,防治感染和對癥支持治療,精心的皮膚創(chuàng)面護理,衣服和床單清潔消毒等綜合治療,獲得痊愈。另外,該患者的成功治療還得益于多學科的協(xié)作以及患者與家屬的理解和配合。
綜上,本文報道了1例奧希替尼導致的TEN病例,目前在國內(nèi)屬于第3例報道。臨床治療中應密切關注,做好用藥宣教,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